达瓦拉姆(组诗)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002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琼吉,女,藏族,西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西南青年作家班学员。创作有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等,作品散见于《西藏文学》,《诗潮》、《大家》、《草原》,《读者》等各类报纸杂志。小说《蓝色的爱》收入《西藏小说选》,诗歌《轮回》收入《中国青年作家优秀诗集》。现在西藏建行工作。
  突兀
  一座山丘平地而起,
  这消息如鸟雀散开,
  四面八方的人们蜂拥而至,
  无疑这奇闻值得炫耀。
  辗转反侧从梦中惊醒,
  窗外原野披星戴月,
  远处雪山熠熠生辉,
  世间一切都在安睡。
  只有偶尔几声犬叫,
  为夜行的生灵引路驱魔。
  视而不见的珍宝近在眼前,
  空有虚名的事物引上宝座。
  在梦里看得一清二楚,
  到白天显得荒谬可笑。
  来自热带的各色鱼儿,
  在超市的橱窗自由游动。
  欢呼和闪光争相簇拥,
  “啪啪”,突如其来的断电,
  刹时鱼儿一片死寂。
  “原来是机器鱼”,
  惊呼伴叹息空喜一场!
  这是闹剧胜过悲剧,
  还是主观虚拟客观,
  清晨醒来脑中一片空白,
  谁又知晓真实的答案?
  歌
  让我们听一首久远的歌,
  金灿灿的房子里,
  孩子们疲于奔命,
  到处是窗,
  他们找不到出口!
  “是钢就融化,是火就燃烧”,
  银灿灿的房子里,
  他们手牵手玩着游戏,
  硕大的头颅低垂,
  仰望都是徒劳!
  让我们听一首久远的歌,
  没有房大地为家,
  没有窗拨开云帘,
  让血液流进草原,
  让雪山纯净灵魂,
  让遗忘的心回归。
  那首歌离我们太远,
  让它重新响起!!
  冬天
  这时我绕湖三周,
  等待一次千年不遇的预言。
  他们赤裸着,
  在高原1000热度的阳光下,
  外表沧桑,内心柔软!
  冬天,他们汲取的水,
  缺少一种称为氧气的化学分子,
  这反而有利于锻炼意志,
  变幻无常的大自然,
  与他们舔犊情深!
  这秘密到底在哪儿?
  他们窃窃私语,
  在凛冽的风中,
  有歌声从某一树洞传来,
  无数金黄的叶子婆娑而下,
  难以想象,
  这叶子上的字母,
  这舞动的精灵之魂!
  在冬天,
  我终于等到这个秘密。
  那些白色的水鸟,
  匍匐在地,密不可分。
  当歌声戛然而止,
  仰望绛红色的宫殿,
  我已身披雪衣,
  引请一条洁白的哈达,
  那棵树,
  让我魂牵梦萦,
  让我欲言又止!!
  微光
  在山巅仰望一束微光,
  长袖飞舞揽白云入怀。
  是谁坐在云端,
  长长的耳坠呵!
  绿宝石的护佑垂到天际。
  繁星密布,
  把最神奇的那颗抱起来,
  水乳交融的结晶,
  几世因缘,
  才诞生这颗稀世珍宝!
  在微光熠熠的山顶,
  长袖盘根错节,
  一脉相承的血缘,
  流进神山千年冰封,
  等待机缘巧合,
  诞生另一颗如意珍宝!
  他们素不相识,一见如故,
  唯有手心绛红色的痣,
  汇成一百零八座宫殿!
  从此流落的长袖,
  缄默不语。
  在星辰陨落的夜晚,
  暗藏心机,
  随雪水痛饮前定之果,
  并将口耳相传的秘密,
  教给腹中的婴儿!!
  达瓦拉姆
  从月牙儿的弓箭射下一枚银子,
  这银色的马儿,
  额头发亮,四肢疼痛,
  在夜色中不知疲倦,
  当最后一滴露珠消失,
  银色的马儿累倒在湖边。
  “这姑娘从哪儿来”?
  失忆的达瓦拉姆,
  在无数双陌生的目光中,
  除一身洁白的裙裾,
  只有右耳上带着一只银耳环。
  山间散落的村庄如星辰,
  环绕唯一一颗绛红色的珍宝,
  一包烟,一张破旧的地图,
  就能枕在牛羊中安然入睡。
  这病中的马儿,
  在银色的月光下眼睛清澈,
  身体沁入冰冷的雪水,
  有翅膀划过星空!
  四
  达瓦拉姆的歌声没人听懂,
  只有对水中的鱼儿倾诉。
  达瓦拉姆的眼泪流成小河,
  花儿在风中哭泣。
  达瓦拉姆坐在厢房里,
  绫罗绸缎换下白色裙裾,
  乌黑长发盘旋挽成发髻,
  珍珠耳环已带上一只,
  在取下右耳的那只银耳环,
  放到红木桌上的一刹那,
  一面巨大的银镜出现眼前:
  雪山、村庄,牛羊、熟悉的家园。
  一阵敲锣打鼓声,
  震醒了失忆的达瓦拉姆!
  五
  天空依然飘着雪,
  白茫茫的原野没有尽头,
  冻僵的翅膀深埋雪中。
  银色的马儿,
  用哈达捧起月光,
  抖落冰雪,
  飞驰的身影点亮黑夜!
  六
  迎亲的队伍鱼贯而入,
  娇美的新娘坐进花轿,
  一路嘀嗒吹奏到夫家门前,
  新郎满脸喜气掀开骄帘,
  “天哪……”,
  新娘不翼而飞,
  只剩一张空空的红盖头……
  七
  在雪山脚下的某个村落,
  羊群如珍珠散落草原,
  酥油的芳香胜过鲜花,
  一匹银色的马儿在原野中央,
  额头发亮,四肢矫健。
  剽悍的牧人看见它爱不释手,
  慈祥的阿玛看着它忘了挤奶,
  成群的牛羊围着它轻声欢叫,
  而右耳那只银色的耳环,
  在藏历十五的满月中,
  闪烁着无与伦比的光芒!!!
  注解:达瓦拉姆:藏语含义为月亮女神
其他文献
在大理蝴蝶泉看蝴蝶  它们在花丛中翩跹  旋转。一定忘了自己的前世  曾是梁山伯或祝英台  因此它们现在都各飞各的  互不理睬  它们独自的影子在玻璃的倒影下  越来越低坠着我的手  ——不知道该如何拯救  昆明路边的紫色三角梅  这紫色的三角梅恍然是从大西北  我家阳台、我的心尖、我的诗行  来到这里站在路边  站成了一棵树且大如蓬  在和我对视的时候  让我陌生了片刻  她曾娇生惯养弱不禁风 
期刊
熙来攘往皆是客。现在我躲在我屋里乏力地想。很久以来我把这间屋子当作一个无法搬动的固定的巢,这个巢似乎应该永远属于我,只要我想躲在这个巢里,似乎没有人能把我拽出来。寂静的巢包围着我,在巢里看外面的风风雨雨。云卷云舒。这个巢虽然破旧,但有恒久的安全感,我的巢我做主,时至今日我发现其实我错了。这巢终究要离我而去,现在我得自谋去处了。  我住的地方叫烟站,我寄宿好久了。六年前我就住进来了。时间一长我就产生
期刊
苍山雪  眼球被一朵雪白俘虏。  是云?是雾?还是妖?  是那只可爱的白狐。  用真情编织给苍山的帽子吗?  是季节灵动的梦,  是大自然率性的杰作。  是苍山守望洱海千年的见证。  千年的白发,  在洱海中融化成亘古不变的情感。  闪动着爱的眼睛,一眨一眨,  成为生生世世的神话。  苍山上的雪呀。  你是苍山给洱海的一种暗语吗?  洱海读懂了吗?  读不懂。她会和你守望千年吗?  这就是常说的
期刊
木莲花  莲花,被撑天的树  托出一种高度  宝台山。每朵莲花上  都坐着一个佛  莲瓣。像暖暖的冬阳  照着进出不辍的人  我在佛之下缓缓穿行  佛看着我。我却看不见佛  每逢闰年。异常的十三个莲瓣  验证了植物的灵性  莲花开过。就要凋零  佛却永恒地活着  虽然,我看不见佛  佛却活在我心里  山风。在金光寺的屋檐  推着风铃。虔诚念佛  故事在铃声里开始  也在风中结束  百丈冷门庭横开竖
期刊
1、思妹  我端一碗酒  站在写诗的心情上  吞下一地月光……  思念无倦  像一粒粉尘落下来  砸伤了夜  思念的心在远方站着  牵挂的情在清江坐着  我的诗在窗外醒着  夜的思念  我的泪倾情淌血  流成凌晨的霞  燃烧妹的归期  黑色的瀑布飘过我的肩头  窗外月光美丽  居所诗人孤独  思念纯粹  被思念更纯粹  把远方枕在思念下  把牵挂抱在心境上  美丽的倩影  一道风景的曲线  我是曲
期刊
秋凉了,天高了,楞严塔瘦了。  鸡足山如一尊巨佛,跏趺而坐,以满目苍翠守护着沃野千川。  楞严塔,那是佛祖枯瘦的手指,纵横八荒,直指苍穹。  登临宝塔,极目四顾:东观日出、南瞰彩云、西望洱海、北眺雪山。  一颗心便远了。  相传如来拈花,示诸佛弟子,意态安详,不着一语。众比丘皆茫然,默然相对,不知作何解?唯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以心印心,得世尊衣钵。  我以俗人之思,揣迦叶笑意:  笑云卷云舒,笑
期刊
“生产队”早已成为历史。但父母和我们这代人青少年时期都在生产队劳作生活过。  那时,几亿中国农民都劳作生活在生产队,不少城市居民和知识青年也都要下到生产队劳动学习。现在五六十岁的许多国人都有着许多关于“我们生产队”集体劳动的深刻记忆。  我的老家在大理洱海边的农村,在记忆深处,年轻时参加集体劳动时的那些场景,总是历历在目,终身难忘。  种植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国家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对农业
期刊
味蕾大理,舌尖上的盛宴,吃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民族风情和民间智慧,即便是最普通的食材,都能吃出风雅韵致,美食里的诗意哲理让人久久回味。  最霸道的是生皮。多年来,生皮在大理美食界盟主的地位无菜能比,在大理,不吃生皮不算吃过大理美食。生皮白族话叫“海格”,是大理人的最爱。清晨,宰杀好的猪铺上厚厚的稻草,慢慢烧来,直到皮子焦黄,再刮净焦黑的毛皮,露出黄爽爽的皮子,让人馋涎欲滴,将皮子切成方块,拼在盘中
期刊
从记事开始,我家就住在洱海东岸的挖色村,出门便是碧蓝蓝的洱海,  记得孩提时代。我差不多每天都在洱海里游泳、捕鱼,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那时候洱海里鱼很多,一张大网撒下去,捕获两三千斤是常事,最多的一网可捕获一万多斤。而我。作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只要到海边或家门口的小河,捉上一两个小时。也能够捉到几斤鱼,然后回家美美地吃上一顿。  记忆中。我一次又一次地和洱海亲近。也就自然地和海边上的人们经
期刊
石头的质地决定了它的硬度。冰冷,迟钝,粗糙,这种感觉一直存在于我的内心里。我多次在山野里凝视一个个石头,和它们对视,交流,有的棱角分明,有的网滑隐忍,有的一览无余,有的半遮半掩,我一直觉得,石头也有自己的性格和思想,只是,它们深邃的思想隐藏在了坚硬的外表之下,深藏不露而已。  看过丽江的宝山石头城。百余户纳西人家,和一块巨岩约定了生生世世,把他们的家安在了石头上。孤悬江岸,绝壁千仞,依山势而建的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