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大学教授,受人尊敬,因为学问,因为人品,因为宽容。只是,这么多年,他始终在做“为官”或者“为商”者,包括在国华人寿。他认为自己智商不高,就是用功,就是勤奋,所以,他便想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事实上,他不过是对自己的溢美之词有些苛刻而已。因为在所有人看来,乔林这一生,“混”的很成功也很有价值。人物素描:
他是中国第52家寿险公司的掌舵者,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保险界,他想用最短的时间,以清醒的入世精神和条理的发展脉胳,将这家总部设在上海的全国性中资寿险公司——国华人寿保险股份限公司,以“共赢”的企业精神,构建成一个涵盖寿险、财险、养老险、资产管理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金融保险集团,之后是上市,为股东、客户谋得最大价值。不只是股东,他希望所有的国华人,都能分享到企业发展带来的利益。
他相信,凭借自己40年职业历炼的内在功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他和他的同事,会带领国华人寿在“人本贵和,尚德有为”这具有东方管理思想内涵的企业文化中,彰显主流之外的观点价值,并最终成为主流,赢得市场的青睐。
他说,股东的大力支持,是他们做大做强国华人寿的坚强后盾。事实上不止如此,他最近的目标,除了在三年内实现全国的战略布局,打造具有专业化水平、内涵价值较高、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一流的专业化寿险公司之外,便是努力将国华人寿打造成为“最佳雇主企业”。因为“和谐共赢”,更因为“共同成长”,他相信国华人寿会实现每个人的价值最大化。这里面,包括他自己。
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被同事们爱称为“老爷子”的他,受人尊敬不仅仅因为他的努力,还有他的人生经历。那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他就是国华人寿保险股份限公司董事长——乔林。
拿到批文的乔林,结束了自己长达36年的“官方”身份,领衔筹备国华人寿。对于未来事业的模样,他虽然有着清晰的构想,然而,事实上却总是“好事多磨”。
都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可这对于筹备三年才得以高调亮相的国华人寿而言,“创业风雨”给的“阵痛”无疑太多。
时间是2003年,已经兢兢业业工作了35年的乔林正谋划着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副总经理的位子上退下来,“让贤给年轻人更好的干事业”。他原本设想“无官一身轻”,从此,他就会有大把的时间来梳理自己的心路历程,或者可以写点什么。作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成为“做学问”的人始终是他的梦想。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许多老部下闻知他要隐退,纷纷跑来找他,不是劝他继续留在岗位上,而是希望他能去申请一家新的保险公司,他们相信凭乔林的能力,
完全可以给他们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让他们施展才华。
一方面是同仁们的信任,另一方面,乔林的内心也因此涌起一些波动,那些未曾展开的事业的憧憬,使得他在2003年,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递交了筹建新公司的申请书。
2004年7月份,拿到批文的乔林,结束了自己长达36年的“官方”身份,领衔筹备国华人寿。对于未来事业的模样,他虽然有着清晰的构想,然而,事实上却总是“好事多磨”。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筹备三年后,国华人寿2007年11月26日在沪高调亮相,成为2004年同批获筹的近20家保险公司(除少数公司‘难产’外)中最后一家开业的寿险公司。自2004年7月获批筹备开始的三年内,国华人寿的股东结构与最初发起时已是‘大换班’。”
事实的确如此。
2005年下半年国华人寿完成筹建并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了验收申请。彼时,国华人寿拟定的注册资本金为3亿元,5家股东各自持股20%。然而,随后的国华人寿突然就失去了音讯,直到2007年5月22日,天茂集团的一则公告,才又把国华人寿拉回业界视线。天茂集团公告称,公司以现金认购国华人寿发起股份5997万元,占国华人寿拟定资本的19.99%,国华人寿筹备组承诺确保公司为国华人寿第一大发起人股东。
为什么会突然失去音讯?面对记者的疑问,时隔近三年,乔林依然觉得那一幕幕的艰难记忆犹新。
“第一批股东和当时的拟任总经理在总部设在哪里发生了分歧,其实后来还是服从了股东的决定,但有股东提出要全世界选聘总经理,也就是说他们要炒掉我们当时的总经理,”对此,乔林十分不解,无论是人品还是职业经验,当时的总经理都是非常合适和优秀的人选。
股东说,“乔总,我们是为你好,你保着他,干不好你是有责任的。”“公司都还没开业,你怎么就断定他干不好呀?”乔林问。
然而,在有些人看来太执拗,甚至“丢掉西瓜捡芝麻”的乔林,为了保住当时的总经理,竟然真的接受了第一批股东撤资出局的做法。
有人埋怨乔林,“为了一个总经理把股东丢了,值吗?”
即使为此要重新寻找合适的股东,并付出三年“隐市”的代价,乔林依然认为,“我觉得值,因为我要对得起朋友的信任!”
至于后几批股东,主要是股权结构不符合保监会的规定,老是通不过审核的那段时间真的很累,所以,才有乔林笑言的,“三年白了头,就连从学生时代一直到退休都稳定着的血压,也高起来了。”的确是“高压”,因为股东一时很难落实,在最困难的时候,乔林对一起创业的弟兄们说:“大家现在可以去另谋出路,公司有一天成立了,如果你们想回来,我会热烈欢迎。”然而,听了乔林的这番诚恳之言,很多人的选择是留下,其中就有即将坐镇国华人寿山东分公司的杨建。他们说,“只要你老爷子不宣布解散,我们就一定坚持到底。”
感恩兄弟们的信任和执着,乔林明白,“我也不能不干了。”
作为行业的后来者,国华人寿显然没有先发优势,不过却因此可以少走弯路,从同业公司身上吸取经验加教训。这也使乔林和他的国华人寿领导班子明白了“尽早谋划公司生存战略”的道理。
如此雄心壮志的乔林,其实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开始并未从事保险。
大学毕业后,作为优秀毕业生,乔林被分配到了北京,后来曾在部队农场,北京军区守备一师政治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宣教处工作,历任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学术情报处编辑及副处长、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上海社联副秘书长兼《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上海社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
从这样的履历中看出,1992年对于乔林而言,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1992年的乔林,竟然放弃了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秘书长、副主席这样令人羡慕的职位,自愿跑到刚刚成立的太平洋保险公司去工作,他觉得“当时我才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我想一切还来得及。” 对保险尚未有明确认识的乔林,就这样给自己鼓着劲。而面对朋友们的疑问,乔林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选对了。朋友们问:“保险公司是做什么的,是做保险箱的吗?”
乔林说:“其实保险很重要。因为在我从事保险的这个过程,帮助了许多客户解决了困难,送去了爱心。这个事业是很人道,很高尚的事业。但前提是我们要真正做到和客户心贴心,并且赔付到位。”的确,今天的老百姓,已基本上认可了保险,保险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保险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正因如此,乔林才甘愿将所有的精力和热情、以及事业的梦想投注给国华人寿,投注给他钟情的保险事业。
1999年4月,在太保的工作岗位上有着出色表现的乔林,调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任副总经理,直至创建国华人寿。天茂集团入股之后,国华人寿组成了新的管理团队。乔林担任董事长,天茂集团副董事长、原总经理付永进任总裁。原合众人寿副总裁胡国萍亦现身国华人寿的高管团队中——任常务副总裁一职。乔林的经历和国华人寿“耀眼”的经营班子成员相得益彰。然而,如何与52家寿险同业“拼杀”的现实却仍是国华人寿的考验所在。这也是乔林一直思虑着的问题,“国华人寿成立伊始,就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那就是:我们要把国华人寿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公司发展的远景和目标是什么?”
乔林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国寿险市场行业集中度仍然非常高,前五家寿险公司牢牢掌控着85%的市场份额。每逢一家保险新军的出生,或多或少都会被市场寄予厚望,成为打破梯队结构分明的保险市场上的一条“鲇鱼”。
乔林想让国华人寿成为那样一条“鲇鱼”,正如他所言,“我们要尽量少走弯路,别人走过行不通的路我们要避开。现在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你不够快,你抓不住机遇,在保险市场,就会丧失发展良机。人保寿险总裁李良温说,别人‘走’,他们要‘跑’。对于国华人寿来说,我觉得我们要跳,要像刘翔那样,跨越式地跑。”
然而,作为行业的后来者,国华人寿显然没有先发优势,不过却因此可以少走弯路,从同业公司身上吸取经验加教训。这也使乔林和他的国华人寿领导班子明白了“尽早谋划公司生存战略”的道理。乔林深知肩头重担,因此,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是个新公司,正如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我们起点要高,志向要远大,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激励员工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为此,国华人寿未来的发展,从创建那天起,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的定位,在完成初创期的跨越式发展后,中长期的奋斗目标是,把国华人寿办成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最能为客户、股东、员工创造价值的金融保险集团。对此,乔林又以“三步走”进行了规划:
“第一步,专业化。从2008年开始,我们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全国的战略布局,打造具有专业化水平、内涵价值较高、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一流的专业化寿险公司。
第二步,集团化。积极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化的战略架构。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集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养老保险与资产管理等一体化的金融保险控股集团目标。
第三步,国际化。做好精细化管理,提高业务内涵价值,争取在2012年实现费用打平,为公司上市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参股国外金融机构,开设境外分支机构,实现国际化经营。”
不仅如此,公司总裁室也讨论通过了国华人寿五年发展规划,计划在2012年,保费收入突破100亿元。
“这是一个比较稳健、切实可行的计划,如期实现这一计划,国华人寿将跻身国内中型寿险公司的行列。”
也许是为了回应人们的疑问,“公司目标这么远大,你还能干几年?”乔林笑言,“公司后继有人,我干到公司盈利,对股东有个交待就可以不干了。”
“保险业本身就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因此,他的自身特点就要求经营管理必须扎实稳健。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新公司、小公司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必须尽快做大做强。否则,就没有话语权,就没有市场影响力。”记者问乔林,“你对国华人寿意味着什么?或者你为国华人寿带来了什么?”
乔林答,“稳健。”
的确,乔林深知,要尽快实现国华人寿的愿景与目标,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公司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二是要打造一个好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是一家刚刚成立的新公司,解决好经营指导思想尤为重要。
国华人寿的经营指导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稳健经营,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创造成本优势;注重吸收行业先进经验,兼收并蓄,持续创新,打造国华人寿的核心竞争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专业、优质的金融保险服务。
乔林认为,“保险业本身就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因此,他的自身特点就要求经营管理必须扎实稳健。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新公司、小公司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必须尽快做大做强。否则,就没有话语权,就没有市场影响力。”
所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国华人寿必须争取主动,来个快鱼吃慢鱼!但是一味追求快又是有风险的。这风险有两大类,一是业务风险,二是违规风险。所以,“在快的同时还要时刻不忘一个‘稳’字,我的任务、或者讲作用,就是帮助经营班子在处理风险与速度、规模与效益时掌握好这个‘度’!”对此,乔林言之凿凿。
当然,乔林知道,公司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赢利,所以,国华人寿必须牢固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在坚持这样一个前提的条件下,工作中又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譬如,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在某些地区某些产品上,可能要把冲规模上业务放在第一位,兼顾效益;而在另一个特殊时期内,有可能把限制规模,强调效益放在第一位。
当然,业务质量的优质是一切的前提和关键。“如果业务质量不好,就会聚集大量风险。业务发展不健康,就等于把大楼建立在沙滩上。我们所需要的是有效益的规模,我们所要做的是能为公司创造利润的业务。”
而对于产品的创新,国华人寿从开业伊始便有了自己的理念。“学习并不是抄袭,并不是盲目的跟进,也不是原样克隆。只会模仿与抄袭是没有出路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充分理解市场需求,充分把握市场发展趋势,针对我们的优势,在产品开发、销售方式、管理模式与服务模式上大胆创新,鼓励创新。通过创新,闯出一条新路子,通过创新树立我们的品牌与形象,培养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乔林相信,只要把产品设计、产品销售和后援支持等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很细致、很扎实、很专业,让客户很满意、很放心,真正体验到享受专业化的优质的 服务,再加上自己的产品创新优势,国华人寿肯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成一个专业化的寿险公司,有品牌、有内涵、有竞争力的寿险公司。
《保险家》:济南的寿险市场感觉如何?
乔林:我们认为,要想真正打开市场,为公司创造效益,还是要看这些省会城市。以我们做保险的人的眼光来看,山东是做保险的首选之地。因为她的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很好,保源比较丰富,保险人才也比较多。所以,国华人寿第一站进军的便是山东。
《保险家》:这是否就是国华人寿分支机构的开设条件?
乔林:一个成熟的机构的筹建,要看两方面的条件:领军人物和保险环境,因为这两个方面关系到是否能快速进入市场。在山东,这样的条件是充分的。像山东分公司筹备组的负责人杨建,在山东的人脉就是非常丰富的,再加上山东的大环境非常好,所以,我们对山东寄予厚望。
《保险家》:是不是一个地区只要具备了成熟的条件,你们便开设分支机构,从而全国布局?
乔林:只要有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城市,我们便会按照我们的计划,从东往西推进,在三年的时间内,争取在国内建立二十个左右的省级机构,从而完成全国布局。当然,这还得从保监会的批准情况来决定进展。
《保险家》:条件好的市场,大的保险公司都会进入,竞争肯定就会激烈,国华人寿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乔林:就竞争优势而言,我们的人脉资源还是可以的,引进人才方面几乎就没有特别的困难。事在人为嘛!我们还会加强培训,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
《保险家》:但要想迅速赢利,产品还是相当关键的。
乔林:我们前期的产品策略主要是模仿创新,之后,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自主创新,研发市场上适合和需要的产品。
《保险家》:你们客户群的定位是?
乔林:从中国目前来讲,真正缺保险的人是中下阶层,尤其农民是最需要保险的。所以,在我们的机构还没有扩展到农村之前,我们客户群的定位就是中等收入的老百姓,也就是中产阶层,工薪阶层,这个客户群很大。
我们考虑逐渐推出一些保额低,收费也低的产品,我相信,这样我们能占有相当大的老百姓市场。
为什么这样自信?我受到日本邮政简易保险的启发,它就针对中下层的老百姓,它的客户群就特别大,保险范围什么都有,就连战争险都有。它的特别之处就是收费低,保额也低。
国华人寿要想迅速成长起来,就必须差异化竞争。不要大家都只盯着有钱人的口袋,实际上真正有钱人的保险需求是很少的。
《保险家》:在山东,国华人寿的竞争策略是什么?
乔林:济南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所以,山东分公司成立后,我们的触角要迅速深入到山东的各个地市和县,因为有些地市竞争不算很激烈。
不止山东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就是要避开竞争特别激烈的大城市,发展地市,先做大做强区域。就是这样。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团队。咱们山东员工队伍的精神状态很不错,我对这支队伍充满信心。
《保险家》:您好像特别注重企业文化?
乔林:从一开始,我就在想,我们要打造一个特别好的企业文化。为此,我考虑了好长时间。世界上的五百强企业,以及我国的一些百年老店,能做到那个份上,都与他们有一个好的经营理念和非常棒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经营理念长期运营下去,便会成为一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必须坚持的价值观。
通过研究,我把西方的管理科学和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 “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先、奋发有为。”就是“人本、贵和、尚德、有力”,提炼成八个字作为我们公司的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这个共同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在操作层面上,我们又将“诚信、专业、创新、共赢”作为我们的企业精神。
我们要弘扬企业精神,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以人为本。这与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吴定富主席提出的建立一个好的行业文化十分符合。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突出“以人为本”,把员工看成公司的巨大财富、第一资源!尊重、爱护员工,要让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和发展,要共享成果和利益。公司发展了,员工利益有了。在做大公司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价值的最大化。至于具体措施,首先就是把培训作为员工福利的一部分。给员工培训学习的机会,送出国考察的机会,我们还要作股权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把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避免员工的短期行为。
我常对我的同事们说,到了国华,就是国华的人,要把各个公司的长处带来,弱点避免,那我们就是全国最好的公司;如果把恶习集中起来,那就是最差的公司。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很清楚,形成一个共识。要不,没有容身之地。一个好的经营理念,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公司才会有前途。现在竞争很激烈,各公司的做法不一样。我们希望我的员工来到国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终身为公司服务。当然,这是双向的。
《保险家》:您现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乔林:目前管的还比较多。当然主要考虑大的战略规划和企业文化,不管具体经营。
《保险家》:您现在这样超强度的工作,累吗?
乔林:累?还可以。我的身体状况很好,不过就这两三年把头发全搞白了。但整体上来讲是有信心的,再加上身体好,可以发挥余热,争取干到赢利。
股东在经营方面完全不插手,完全放权让我去做,而且我的决策他们都十分认可。股东比较开明,推荐的总经理是管理学博士,比较全面,更重要的是精力旺盛。我还请股东推荐了财务部总经理。我不懂财务,每一笔钱都要把关,就太累了吧?
《保险家》:这样看来,保险不仅是您的兴趣所在,也成了您价值的全部。
乔林:我对保险是十分有兴趣的。当时退下来,也不是没有事情可以做。我就是觉得保险值得我做。有一个责任,这么多年,不搞起来,对不起大家。所以,我一门心思想把这个事情做成。
我挺愿意挑战自己的,总想这辈子活的有点价值,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记者印象:
他是一个第一眼就能让人肃然起敬的男人——不是因为职位,也不是因为他摸摸自己的头发,笑言, 那头乌黑的头发再也回不来了,而是因为他脸上的神情——认真。
第一眼见他时,他正宛若一名学生,对着我们的采访提纲认真研读,他从“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事实上,在两个多小时的专访中,我们并没有按照提纲进行。更多的却是因为他在梳理自己内心的过程中,总能延伸出更多的话题,而所有的一切,都与他现在执着挚爱着的事业有关。
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他想让国华人寿迅速健康成长起来,所以,他愿意挑战自己,包括年龄。
今年6 4 岁的他, 回想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经历,用到的关键词是“反差”。他觉得自己是个文人,从外表到内心,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大学教授,像他的母校——复旦大学中的那些名教授一样,他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受人尊敬, 因为学问,因为人品,因为宽容。只是,这么多年,他始终在做“为官”或者“为商”者,包括在国华人寿。他认为自己智商不高,就是用功,就是勤奋,所以,他便想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只不过,除了创办和发展国华人寿,他认同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1985年在上海创办了《探索与争鸣》这本杂志,在贡献真知灼见中,为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即使到了2008年,还在继续。
事实上,他不过是对自己的溢美之词有些苛刻而已。因为在所有人看来,乔林这一生,“混”的很成功也很有价值。
事实上,他不过是对自己的溢美之词有些苛刻而已。因为在所有人看来,乔林这一生,“混”的很成功也很有价值。人物素描:
他是中国第52家寿险公司的掌舵者,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保险界,他想用最短的时间,以清醒的入世精神和条理的发展脉胳,将这家总部设在上海的全国性中资寿险公司——国华人寿保险股份限公司,以“共赢”的企业精神,构建成一个涵盖寿险、财险、养老险、资产管理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金融保险集团,之后是上市,为股东、客户谋得最大价值。不只是股东,他希望所有的国华人,都能分享到企业发展带来的利益。
他相信,凭借自己40年职业历炼的内在功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他和他的同事,会带领国华人寿在“人本贵和,尚德有为”这具有东方管理思想内涵的企业文化中,彰显主流之外的观点价值,并最终成为主流,赢得市场的青睐。
他说,股东的大力支持,是他们做大做强国华人寿的坚强后盾。事实上不止如此,他最近的目标,除了在三年内实现全国的战略布局,打造具有专业化水平、内涵价值较高、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一流的专业化寿险公司之外,便是努力将国华人寿打造成为“最佳雇主企业”。因为“和谐共赢”,更因为“共同成长”,他相信国华人寿会实现每个人的价值最大化。这里面,包括他自己。
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被同事们爱称为“老爷子”的他,受人尊敬不仅仅因为他的努力,还有他的人生经历。那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他就是国华人寿保险股份限公司董事长——乔林。
拿到批文的乔林,结束了自己长达36年的“官方”身份,领衔筹备国华人寿。对于未来事业的模样,他虽然有着清晰的构想,然而,事实上却总是“好事多磨”。
都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可这对于筹备三年才得以高调亮相的国华人寿而言,“创业风雨”给的“阵痛”无疑太多。
时间是2003年,已经兢兢业业工作了35年的乔林正谋划着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副总经理的位子上退下来,“让贤给年轻人更好的干事业”。他原本设想“无官一身轻”,从此,他就会有大把的时间来梳理自己的心路历程,或者可以写点什么。作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成为“做学问”的人始终是他的梦想。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许多老部下闻知他要隐退,纷纷跑来找他,不是劝他继续留在岗位上,而是希望他能去申请一家新的保险公司,他们相信凭乔林的能力,
完全可以给他们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让他们施展才华。
一方面是同仁们的信任,另一方面,乔林的内心也因此涌起一些波动,那些未曾展开的事业的憧憬,使得他在2003年,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递交了筹建新公司的申请书。
2004年7月份,拿到批文的乔林,结束了自己长达36年的“官方”身份,领衔筹备国华人寿。对于未来事业的模样,他虽然有着清晰的构想,然而,事实上却总是“好事多磨”。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筹备三年后,国华人寿2007年11月26日在沪高调亮相,成为2004年同批获筹的近20家保险公司(除少数公司‘难产’外)中最后一家开业的寿险公司。自2004年7月获批筹备开始的三年内,国华人寿的股东结构与最初发起时已是‘大换班’。”
事实的确如此。
2005年下半年国华人寿完成筹建并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了验收申请。彼时,国华人寿拟定的注册资本金为3亿元,5家股东各自持股20%。然而,随后的国华人寿突然就失去了音讯,直到2007年5月22日,天茂集团的一则公告,才又把国华人寿拉回业界视线。天茂集团公告称,公司以现金认购国华人寿发起股份5997万元,占国华人寿拟定资本的19.99%,国华人寿筹备组承诺确保公司为国华人寿第一大发起人股东。
为什么会突然失去音讯?面对记者的疑问,时隔近三年,乔林依然觉得那一幕幕的艰难记忆犹新。
“第一批股东和当时的拟任总经理在总部设在哪里发生了分歧,其实后来还是服从了股东的决定,但有股东提出要全世界选聘总经理,也就是说他们要炒掉我们当时的总经理,”对此,乔林十分不解,无论是人品还是职业经验,当时的总经理都是非常合适和优秀的人选。
股东说,“乔总,我们是为你好,你保着他,干不好你是有责任的。”“公司都还没开业,你怎么就断定他干不好呀?”乔林问。
然而,在有些人看来太执拗,甚至“丢掉西瓜捡芝麻”的乔林,为了保住当时的总经理,竟然真的接受了第一批股东撤资出局的做法。
有人埋怨乔林,“为了一个总经理把股东丢了,值吗?”
即使为此要重新寻找合适的股东,并付出三年“隐市”的代价,乔林依然认为,“我觉得值,因为我要对得起朋友的信任!”
至于后几批股东,主要是股权结构不符合保监会的规定,老是通不过审核的那段时间真的很累,所以,才有乔林笑言的,“三年白了头,就连从学生时代一直到退休都稳定着的血压,也高起来了。”的确是“高压”,因为股东一时很难落实,在最困难的时候,乔林对一起创业的弟兄们说:“大家现在可以去另谋出路,公司有一天成立了,如果你们想回来,我会热烈欢迎。”然而,听了乔林的这番诚恳之言,很多人的选择是留下,其中就有即将坐镇国华人寿山东分公司的杨建。他们说,“只要你老爷子不宣布解散,我们就一定坚持到底。”
感恩兄弟们的信任和执着,乔林明白,“我也不能不干了。”
作为行业的后来者,国华人寿显然没有先发优势,不过却因此可以少走弯路,从同业公司身上吸取经验加教训。这也使乔林和他的国华人寿领导班子明白了“尽早谋划公司生存战略”的道理。
如此雄心壮志的乔林,其实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开始并未从事保险。
大学毕业后,作为优秀毕业生,乔林被分配到了北京,后来曾在部队农场,北京军区守备一师政治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宣教处工作,历任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学术情报处编辑及副处长、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上海社联副秘书长兼《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上海社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
从这样的履历中看出,1992年对于乔林而言,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1992年的乔林,竟然放弃了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秘书长、副主席这样令人羡慕的职位,自愿跑到刚刚成立的太平洋保险公司去工作,他觉得“当时我才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我想一切还来得及。” 对保险尚未有明确认识的乔林,就这样给自己鼓着劲。而面对朋友们的疑问,乔林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选对了。朋友们问:“保险公司是做什么的,是做保险箱的吗?”
乔林说:“其实保险很重要。因为在我从事保险的这个过程,帮助了许多客户解决了困难,送去了爱心。这个事业是很人道,很高尚的事业。但前提是我们要真正做到和客户心贴心,并且赔付到位。”的确,今天的老百姓,已基本上认可了保险,保险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保险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正因如此,乔林才甘愿将所有的精力和热情、以及事业的梦想投注给国华人寿,投注给他钟情的保险事业。
1999年4月,在太保的工作岗位上有着出色表现的乔林,调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任副总经理,直至创建国华人寿。天茂集团入股之后,国华人寿组成了新的管理团队。乔林担任董事长,天茂集团副董事长、原总经理付永进任总裁。原合众人寿副总裁胡国萍亦现身国华人寿的高管团队中——任常务副总裁一职。乔林的经历和国华人寿“耀眼”的经营班子成员相得益彰。然而,如何与52家寿险同业“拼杀”的现实却仍是国华人寿的考验所在。这也是乔林一直思虑着的问题,“国华人寿成立伊始,就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那就是:我们要把国华人寿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公司发展的远景和目标是什么?”
乔林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国寿险市场行业集中度仍然非常高,前五家寿险公司牢牢掌控着85%的市场份额。每逢一家保险新军的出生,或多或少都会被市场寄予厚望,成为打破梯队结构分明的保险市场上的一条“鲇鱼”。
乔林想让国华人寿成为那样一条“鲇鱼”,正如他所言,“我们要尽量少走弯路,别人走过行不通的路我们要避开。现在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你不够快,你抓不住机遇,在保险市场,就会丧失发展良机。人保寿险总裁李良温说,别人‘走’,他们要‘跑’。对于国华人寿来说,我觉得我们要跳,要像刘翔那样,跨越式地跑。”
然而,作为行业的后来者,国华人寿显然没有先发优势,不过却因此可以少走弯路,从同业公司身上吸取经验加教训。这也使乔林和他的国华人寿领导班子明白了“尽早谋划公司生存战略”的道理。乔林深知肩头重担,因此,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是个新公司,正如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我们起点要高,志向要远大,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激励员工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为此,国华人寿未来的发展,从创建那天起,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的定位,在完成初创期的跨越式发展后,中长期的奋斗目标是,把国华人寿办成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最能为客户、股东、员工创造价值的金融保险集团。对此,乔林又以“三步走”进行了规划:
“第一步,专业化。从2008年开始,我们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全国的战略布局,打造具有专业化水平、内涵价值较高、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一流的专业化寿险公司。
第二步,集团化。积极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化的战略架构。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集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养老保险与资产管理等一体化的金融保险控股集团目标。
第三步,国际化。做好精细化管理,提高业务内涵价值,争取在2012年实现费用打平,为公司上市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参股国外金融机构,开设境外分支机构,实现国际化经营。”
不仅如此,公司总裁室也讨论通过了国华人寿五年发展规划,计划在2012年,保费收入突破100亿元。
“这是一个比较稳健、切实可行的计划,如期实现这一计划,国华人寿将跻身国内中型寿险公司的行列。”
也许是为了回应人们的疑问,“公司目标这么远大,你还能干几年?”乔林笑言,“公司后继有人,我干到公司盈利,对股东有个交待就可以不干了。”
“保险业本身就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因此,他的自身特点就要求经营管理必须扎实稳健。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新公司、小公司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必须尽快做大做强。否则,就没有话语权,就没有市场影响力。”记者问乔林,“你对国华人寿意味着什么?或者你为国华人寿带来了什么?”
乔林答,“稳健。”
的确,乔林深知,要尽快实现国华人寿的愿景与目标,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公司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二是要打造一个好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是一家刚刚成立的新公司,解决好经营指导思想尤为重要。
国华人寿的经营指导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稳健经营,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创造成本优势;注重吸收行业先进经验,兼收并蓄,持续创新,打造国华人寿的核心竞争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专业、优质的金融保险服务。
乔林认为,“保险业本身就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因此,他的自身特点就要求经营管理必须扎实稳健。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新公司、小公司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必须尽快做大做强。否则,就没有话语权,就没有市场影响力。”
所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国华人寿必须争取主动,来个快鱼吃慢鱼!但是一味追求快又是有风险的。这风险有两大类,一是业务风险,二是违规风险。所以,“在快的同时还要时刻不忘一个‘稳’字,我的任务、或者讲作用,就是帮助经营班子在处理风险与速度、规模与效益时掌握好这个‘度’!”对此,乔林言之凿凿。
当然,乔林知道,公司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赢利,所以,国华人寿必须牢固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在坚持这样一个前提的条件下,工作中又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譬如,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在某些地区某些产品上,可能要把冲规模上业务放在第一位,兼顾效益;而在另一个特殊时期内,有可能把限制规模,强调效益放在第一位。
当然,业务质量的优质是一切的前提和关键。“如果业务质量不好,就会聚集大量风险。业务发展不健康,就等于把大楼建立在沙滩上。我们所需要的是有效益的规模,我们所要做的是能为公司创造利润的业务。”
而对于产品的创新,国华人寿从开业伊始便有了自己的理念。“学习并不是抄袭,并不是盲目的跟进,也不是原样克隆。只会模仿与抄袭是没有出路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充分理解市场需求,充分把握市场发展趋势,针对我们的优势,在产品开发、销售方式、管理模式与服务模式上大胆创新,鼓励创新。通过创新,闯出一条新路子,通过创新树立我们的品牌与形象,培养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乔林相信,只要把产品设计、产品销售和后援支持等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很细致、很扎实、很专业,让客户很满意、很放心,真正体验到享受专业化的优质的 服务,再加上自己的产品创新优势,国华人寿肯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成一个专业化的寿险公司,有品牌、有内涵、有竞争力的寿险公司。
《保险家》:济南的寿险市场感觉如何?
乔林:我们认为,要想真正打开市场,为公司创造效益,还是要看这些省会城市。以我们做保险的人的眼光来看,山东是做保险的首选之地。因为她的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很好,保源比较丰富,保险人才也比较多。所以,国华人寿第一站进军的便是山东。
《保险家》:这是否就是国华人寿分支机构的开设条件?
乔林:一个成熟的机构的筹建,要看两方面的条件:领军人物和保险环境,因为这两个方面关系到是否能快速进入市场。在山东,这样的条件是充分的。像山东分公司筹备组的负责人杨建,在山东的人脉就是非常丰富的,再加上山东的大环境非常好,所以,我们对山东寄予厚望。
《保险家》:是不是一个地区只要具备了成熟的条件,你们便开设分支机构,从而全国布局?
乔林:只要有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城市,我们便会按照我们的计划,从东往西推进,在三年的时间内,争取在国内建立二十个左右的省级机构,从而完成全国布局。当然,这还得从保监会的批准情况来决定进展。
《保险家》:条件好的市场,大的保险公司都会进入,竞争肯定就会激烈,国华人寿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乔林:就竞争优势而言,我们的人脉资源还是可以的,引进人才方面几乎就没有特别的困难。事在人为嘛!我们还会加强培训,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
《保险家》:但要想迅速赢利,产品还是相当关键的。
乔林:我们前期的产品策略主要是模仿创新,之后,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自主创新,研发市场上适合和需要的产品。
《保险家》:你们客户群的定位是?
乔林:从中国目前来讲,真正缺保险的人是中下阶层,尤其农民是最需要保险的。所以,在我们的机构还没有扩展到农村之前,我们客户群的定位就是中等收入的老百姓,也就是中产阶层,工薪阶层,这个客户群很大。
我们考虑逐渐推出一些保额低,收费也低的产品,我相信,这样我们能占有相当大的老百姓市场。
为什么这样自信?我受到日本邮政简易保险的启发,它就针对中下层的老百姓,它的客户群就特别大,保险范围什么都有,就连战争险都有。它的特别之处就是收费低,保额也低。
国华人寿要想迅速成长起来,就必须差异化竞争。不要大家都只盯着有钱人的口袋,实际上真正有钱人的保险需求是很少的。
《保险家》:在山东,国华人寿的竞争策略是什么?
乔林:济南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所以,山东分公司成立后,我们的触角要迅速深入到山东的各个地市和县,因为有些地市竞争不算很激烈。
不止山东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就是要避开竞争特别激烈的大城市,发展地市,先做大做强区域。就是这样。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团队。咱们山东员工队伍的精神状态很不错,我对这支队伍充满信心。
《保险家》:您好像特别注重企业文化?
乔林:从一开始,我就在想,我们要打造一个特别好的企业文化。为此,我考虑了好长时间。世界上的五百强企业,以及我国的一些百年老店,能做到那个份上,都与他们有一个好的经营理念和非常棒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经营理念长期运营下去,便会成为一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必须坚持的价值观。
通过研究,我把西方的管理科学和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 “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先、奋发有为。”就是“人本、贵和、尚德、有力”,提炼成八个字作为我们公司的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这个共同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在操作层面上,我们又将“诚信、专业、创新、共赢”作为我们的企业精神。
我们要弘扬企业精神,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以人为本。这与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吴定富主席提出的建立一个好的行业文化十分符合。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突出“以人为本”,把员工看成公司的巨大财富、第一资源!尊重、爱护员工,要让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和发展,要共享成果和利益。公司发展了,员工利益有了。在做大公司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价值的最大化。至于具体措施,首先就是把培训作为员工福利的一部分。给员工培训学习的机会,送出国考察的机会,我们还要作股权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把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避免员工的短期行为。
我常对我的同事们说,到了国华,就是国华的人,要把各个公司的长处带来,弱点避免,那我们就是全国最好的公司;如果把恶习集中起来,那就是最差的公司。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很清楚,形成一个共识。要不,没有容身之地。一个好的经营理念,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公司才会有前途。现在竞争很激烈,各公司的做法不一样。我们希望我的员工来到国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终身为公司服务。当然,这是双向的。
《保险家》:您现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乔林:目前管的还比较多。当然主要考虑大的战略规划和企业文化,不管具体经营。
《保险家》:您现在这样超强度的工作,累吗?
乔林:累?还可以。我的身体状况很好,不过就这两三年把头发全搞白了。但整体上来讲是有信心的,再加上身体好,可以发挥余热,争取干到赢利。
股东在经营方面完全不插手,完全放权让我去做,而且我的决策他们都十分认可。股东比较开明,推荐的总经理是管理学博士,比较全面,更重要的是精力旺盛。我还请股东推荐了财务部总经理。我不懂财务,每一笔钱都要把关,就太累了吧?
《保险家》:这样看来,保险不仅是您的兴趣所在,也成了您价值的全部。
乔林:我对保险是十分有兴趣的。当时退下来,也不是没有事情可以做。我就是觉得保险值得我做。有一个责任,这么多年,不搞起来,对不起大家。所以,我一门心思想把这个事情做成。
我挺愿意挑战自己的,总想这辈子活的有点价值,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记者印象:
他是一个第一眼就能让人肃然起敬的男人——不是因为职位,也不是因为他摸摸自己的头发,笑言, 那头乌黑的头发再也回不来了,而是因为他脸上的神情——认真。
第一眼见他时,他正宛若一名学生,对着我们的采访提纲认真研读,他从“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事实上,在两个多小时的专访中,我们并没有按照提纲进行。更多的却是因为他在梳理自己内心的过程中,总能延伸出更多的话题,而所有的一切,都与他现在执着挚爱着的事业有关。
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他想让国华人寿迅速健康成长起来,所以,他愿意挑战自己,包括年龄。
今年6 4 岁的他, 回想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经历,用到的关键词是“反差”。他觉得自己是个文人,从外表到内心,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大学教授,像他的母校——复旦大学中的那些名教授一样,他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受人尊敬, 因为学问,因为人品,因为宽容。只是,这么多年,他始终在做“为官”或者“为商”者,包括在国华人寿。他认为自己智商不高,就是用功,就是勤奋,所以,他便想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只不过,除了创办和发展国华人寿,他认同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1985年在上海创办了《探索与争鸣》这本杂志,在贡献真知灼见中,为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即使到了2008年,还在继续。
事实上,他不过是对自己的溢美之词有些苛刻而已。因为在所有人看来,乔林这一生,“混”的很成功也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