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林:为国华人寿更有为

来源 :保险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2676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大学教授,受人尊敬,因为学问,因为人品,因为宽容。只是,这么多年,他始终在做“为官”或者“为商”者,包括在国华人寿。他认为自己智商不高,就是用功,就是勤奋,所以,他便想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事实上,他不过是对自己的溢美之词有些苛刻而已。因为在所有人看来,乔林这一生,“混”的很成功也很有价值。人物素描:
  他是中国第52家寿险公司的掌舵者,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保险界,他想用最短的时间,以清醒的入世精神和条理的发展脉胳,将这家总部设在上海的全国性中资寿险公司——国华人寿保险股份限公司,以“共赢”的企业精神,构建成一个涵盖寿险、财险、养老险、资产管理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金融保险集团,之后是上市,为股东、客户谋得最大价值。不只是股东,他希望所有的国华人,都能分享到企业发展带来的利益。
  他相信,凭借自己40年职业历炼的内在功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他和他的同事,会带领国华人寿在“人本贵和,尚德有为”这具有东方管理思想内涵的企业文化中,彰显主流之外的观点价值,并最终成为主流,赢得市场的青睐。
  他说,股东的大力支持,是他们做大做强国华人寿的坚强后盾。事实上不止如此,他最近的目标,除了在三年内实现全国的战略布局,打造具有专业化水平、内涵价值较高、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一流的专业化寿险公司之外,便是努力将国华人寿打造成为“最佳雇主企业”。因为“和谐共赢”,更因为“共同成长”,他相信国华人寿会实现每个人的价值最大化。这里面,包括他自己。
  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被同事们爱称为“老爷子”的他,受人尊敬不仅仅因为他的努力,还有他的人生经历。那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他就是国华人寿保险股份限公司董事长——乔林。
  拿到批文的乔林,结束了自己长达36年的“官方”身份,领衔筹备国华人寿。对于未来事业的模样,他虽然有着清晰的构想,然而,事实上却总是“好事多磨”。
  都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可这对于筹备三年才得以高调亮相的国华人寿而言,“创业风雨”给的“阵痛”无疑太多。
  时间是2003年,已经兢兢业业工作了35年的乔林正谋划着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副总经理的位子上退下来,“让贤给年轻人更好的干事业”。他原本设想“无官一身轻”,从此,他就会有大把的时间来梳理自己的心路历程,或者可以写点什么。作为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成为“做学问”的人始终是他的梦想。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许多老部下闻知他要隐退,纷纷跑来找他,不是劝他继续留在岗位上,而是希望他能去申请一家新的保险公司,他们相信凭乔林的能力,
  完全可以给他们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让他们施展才华。
  一方面是同仁们的信任,另一方面,乔林的内心也因此涌起一些波动,那些未曾展开的事业的憧憬,使得他在2003年,向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递交了筹建新公司的申请书。
  2004年7月份,拿到批文的乔林,结束了自己长达36年的“官方”身份,领衔筹备国华人寿。对于未来事业的模样,他虽然有着清晰的构想,然而,事实上却总是“好事多磨”。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筹备三年后,国华人寿2007年11月26日在沪高调亮相,成为2004年同批获筹的近20家保险公司(除少数公司‘难产’外)中最后一家开业的寿险公司。自2004年7月获批筹备开始的三年内,国华人寿的股东结构与最初发起时已是‘大换班’。”
  事实的确如此。
  2005年下半年国华人寿完成筹建并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了验收申请。彼时,国华人寿拟定的注册资本金为3亿元,5家股东各自持股20%。然而,随后的国华人寿突然就失去了音讯,直到2007年5月22日,天茂集团的一则公告,才又把国华人寿拉回业界视线。天茂集团公告称,公司以现金认购国华人寿发起股份5997万元,占国华人寿拟定资本的19.99%,国华人寿筹备组承诺确保公司为国华人寿第一大发起人股东。
  为什么会突然失去音讯?面对记者的疑问,时隔近三年,乔林依然觉得那一幕幕的艰难记忆犹新。
  “第一批股东和当时的拟任总经理在总部设在哪里发生了分歧,其实后来还是服从了股东的决定,但有股东提出要全世界选聘总经理,也就是说他们要炒掉我们当时的总经理,”对此,乔林十分不解,无论是人品还是职业经验,当时的总经理都是非常合适和优秀的人选。
  股东说,“乔总,我们是为你好,你保着他,干不好你是有责任的。”“公司都还没开业,你怎么就断定他干不好呀?”乔林问。
  然而,在有些人看来太执拗,甚至“丢掉西瓜捡芝麻”的乔林,为了保住当时的总经理,竟然真的接受了第一批股东撤资出局的做法。
  有人埋怨乔林,“为了一个总经理把股东丢了,值吗?”
  即使为此要重新寻找合适的股东,并付出三年“隐市”的代价,乔林依然认为,“我觉得值,因为我要对得起朋友的信任!”
  至于后几批股东,主要是股权结构不符合保监会的规定,老是通不过审核的那段时间真的很累,所以,才有乔林笑言的,“三年白了头,就连从学生时代一直到退休都稳定着的血压,也高起来了。”的确是“高压”,因为股东一时很难落实,在最困难的时候,乔林对一起创业的弟兄们说:“大家现在可以去另谋出路,公司有一天成立了,如果你们想回来,我会热烈欢迎。”然而,听了乔林的这番诚恳之言,很多人的选择是留下,其中就有即将坐镇国华人寿山东分公司的杨建。他们说,“只要你老爷子不宣布解散,我们就一定坚持到底。”
  感恩兄弟们的信任和执着,乔林明白,“我也不能不干了。”
  作为行业的后来者,国华人寿显然没有先发优势,不过却因此可以少走弯路,从同业公司身上吸取经验加教训。这也使乔林和他的国华人寿领导班子明白了“尽早谋划公司生存战略”的道理。
  如此雄心壮志的乔林,其实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开始并未从事保险。
  大学毕业后,作为优秀毕业生,乔林被分配到了北京,后来曾在部队农场,北京军区守备一师政治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宣教处工作,历任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学术情报处编辑及副处长、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上海社联副秘书长兼《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上海社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
  从这样的履历中看出,1992年对于乔林而言,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1992年的乔林,竟然放弃了上海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秘书长、副主席这样令人羡慕的职位,自愿跑到刚刚成立的太平洋保险公司去工作,他觉得“当时我才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我想一切还来得及。”   对保险尚未有明确认识的乔林,就这样给自己鼓着劲。而面对朋友们的疑问,乔林才真正意识到自己选对了。朋友们问:“保险公司是做什么的,是做保险箱的吗?”
  乔林说:“其实保险很重要。因为在我从事保险的这个过程,帮助了许多客户解决了困难,送去了爱心。这个事业是很人道,很高尚的事业。但前提是我们要真正做到和客户心贴心,并且赔付到位。”的确,今天的老百姓,已基本上认可了保险,保险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保险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正因如此,乔林才甘愿将所有的精力和热情、以及事业的梦想投注给国华人寿,投注给他钟情的保险事业。
  1999年4月,在太保的工作岗位上有着出色表现的乔林,调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任副总经理,直至创建国华人寿。天茂集团入股之后,国华人寿组成了新的管理团队。乔林担任董事长,天茂集团副董事长、原总经理付永进任总裁。原合众人寿副总裁胡国萍亦现身国华人寿的高管团队中——任常务副总裁一职。乔林的经历和国华人寿“耀眼”的经营班子成员相得益彰。然而,如何与52家寿险同业“拼杀”的现实却仍是国华人寿的考验所在。这也是乔林一直思虑着的问题,“国华人寿成立伊始,就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那就是:我们要把国华人寿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公司发展的远景和目标是什么?”
  乔林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国寿险市场行业集中度仍然非常高,前五家寿险公司牢牢掌控着85%的市场份额。每逢一家保险新军的出生,或多或少都会被市场寄予厚望,成为打破梯队结构分明的保险市场上的一条“鲇鱼”。
  乔林想让国华人寿成为那样一条“鲇鱼”,正如他所言,“我们要尽量少走弯路,别人走过行不通的路我们要避开。现在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你不够快,你抓不住机遇,在保险市场,就会丧失发展良机。人保寿险总裁李良温说,别人‘走’,他们要‘跑’。对于国华人寿来说,我觉得我们要跳,要像刘翔那样,跨越式地跑。”
  


  然而,作为行业的后来者,国华人寿显然没有先发优势,不过却因此可以少走弯路,从同业公司身上吸取经验加教训。这也使乔林和他的国华人寿领导班子明白了“尽早谋划公司生存战略”的道理。乔林深知肩头重担,因此,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是个新公司,正如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我们起点要高,志向要远大,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激励员工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为此,国华人寿未来的发展,从创建那天起,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的定位,在完成初创期的跨越式发展后,中长期的奋斗目标是,把国华人寿办成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最能为客户、股东、员工创造价值的金融保险集团。对此,乔林又以“三步走”进行了规划:
  “第一步,专业化。从2008年开始,我们力争在三年内实现全国的战略布局,打造具有专业化水平、内涵价值较高、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影响力较大的一流的专业化寿险公司。
  第二步,集团化。积极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化的战略架构。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集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养老保险与资产管理等一体化的金融保险控股集团目标。
  第三步,国际化。做好精细化管理,提高业务内涵价值,争取在2012年实现费用打平,为公司上市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参股国外金融机构,开设境外分支机构,实现国际化经营。”
  不仅如此,公司总裁室也讨论通过了国华人寿五年发展规划,计划在2012年,保费收入突破100亿元。
  “这是一个比较稳健、切实可行的计划,如期实现这一计划,国华人寿将跻身国内中型寿险公司的行列。”
  也许是为了回应人们的疑问,“公司目标这么远大,你还能干几年?”乔林笑言,“公司后继有人,我干到公司盈利,对股东有个交待就可以不干了。”
  “保险业本身就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因此,他的自身特点就要求经营管理必须扎实稳健。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新公司、小公司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必须尽快做大做强。否则,就没有话语权,就没有市场影响力。”记者问乔林,“你对国华人寿意味着什么?或者你为国华人寿带来了什么?”
  乔林答,“稳健。”
  的确,乔林深知,要尽快实现国华人寿的愿景与目标,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公司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二是要打造一个好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是一家刚刚成立的新公司,解决好经营指导思想尤为重要。
  国华人寿的经营指导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稳健经营,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创造成本优势;注重吸收行业先进经验,兼收并蓄,持续创新,打造国华人寿的核心竞争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专业、优质的金融保险服务。
  乔林认为,“保险业本身就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因此,他的自身特点就要求经营管理必须扎实稳健。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新公司、小公司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必须尽快做大做强。否则,就没有话语权,就没有市场影响力。”
  所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国华人寿必须争取主动,来个快鱼吃慢鱼!但是一味追求快又是有风险的。这风险有两大类,一是业务风险,二是违规风险。所以,“在快的同时还要时刻不忘一个‘稳’字,我的任务、或者讲作用,就是帮助经营班子在处理风险与速度、规模与效益时掌握好这个‘度’!”对此,乔林言之凿凿。
  当然,乔林知道,公司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赢利,所以,国华人寿必须牢固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在坚持这样一个前提的条件下,工作中又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譬如,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在某些地区某些产品上,可能要把冲规模上业务放在第一位,兼顾效益;而在另一个特殊时期内,有可能把限制规模,强调效益放在第一位。
  当然,业务质量的优质是一切的前提和关键。“如果业务质量不好,就会聚集大量风险。业务发展不健康,就等于把大楼建立在沙滩上。我们所需要的是有效益的规模,我们所要做的是能为公司创造利润的业务。”
  而对于产品的创新,国华人寿从开业伊始便有了自己的理念。“学习并不是抄袭,并不是盲目的跟进,也不是原样克隆。只会模仿与抄袭是没有出路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充分理解市场需求,充分把握市场发展趋势,针对我们的优势,在产品开发、销售方式、管理模式与服务模式上大胆创新,鼓励创新。通过创新,闯出一条新路子,通过创新树立我们的品牌与形象,培养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乔林相信,只要把产品设计、产品销售和后援支持等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很细致、很扎实、很专业,让客户很满意、很放心,真正体验到享受专业化的优质的 服务,再加上自己的产品创新优势,国华人寿肯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成一个专业化的寿险公司,有品牌、有内涵、有竞争力的寿险公司。
  《保险家》:济南的寿险市场感觉如何?
  乔林:我们认为,要想真正打开市场,为公司创造效益,还是要看这些省会城市。以我们做保险的人的眼光来看,山东是做保险的首选之地。因为她的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很好,保源比较丰富,保险人才也比较多。所以,国华人寿第一站进军的便是山东。
  《保险家》:这是否就是国华人寿分支机构的开设条件?
  乔林:一个成熟的机构的筹建,要看两方面的条件:领军人物和保险环境,因为这两个方面关系到是否能快速进入市场。在山东,这样的条件是充分的。像山东分公司筹备组的负责人杨建,在山东的人脉就是非常丰富的,再加上山东的大环境非常好,所以,我们对山东寄予厚望。
  《保险家》:是不是一个地区只要具备了成熟的条件,你们便开设分支机构,从而全国布局?
  乔林:只要有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城市,我们便会按照我们的计划,从东往西推进,在三年的时间内,争取在国内建立二十个左右的省级机构,从而完成全国布局。当然,这还得从保监会的批准情况来决定进展。
  《保险家》:条件好的市场,大的保险公司都会进入,竞争肯定就会激烈,国华人寿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乔林:就竞争优势而言,我们的人脉资源还是可以的,引进人才方面几乎就没有特别的困难。事在人为嘛!我们还会加强培训,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
  《保险家》:但要想迅速赢利,产品还是相当关键的。
  乔林:我们前期的产品策略主要是模仿创新,之后,根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自主创新,研发市场上适合和需要的产品。
  《保险家》:你们客户群的定位是?
  乔林:从中国目前来讲,真正缺保险的人是中下阶层,尤其农民是最需要保险的。所以,在我们的机构还没有扩展到农村之前,我们客户群的定位就是中等收入的老百姓,也就是中产阶层,工薪阶层,这个客户群很大。
  我们考虑逐渐推出一些保额低,收费也低的产品,我相信,这样我们能占有相当大的老百姓市场。
  为什么这样自信?我受到日本邮政简易保险的启发,它就针对中下层的老百姓,它的客户群就特别大,保险范围什么都有,就连战争险都有。它的特别之处就是收费低,保额也低。
  国华人寿要想迅速成长起来,就必须差异化竞争。不要大家都只盯着有钱人的口袋,实际上真正有钱人的保险需求是很少的。
  《保险家》:在山东,国华人寿的竞争策略是什么?
  乔林:济南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所以,山东分公司成立后,我们的触角要迅速深入到山东的各个地市和县,因为有些地市竞争不算很激烈。
  不止山东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就是要避开竞争特别激烈的大城市,发展地市,先做大做强区域。就是这样。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团队。咱们山东员工队伍的精神状态很不错,我对这支队伍充满信心。
  《保险家》:您好像特别注重企业文化?
  乔林:从一开始,我就在想,我们要打造一个特别好的企业文化。为此,我考虑了好长时间。世界上的五百强企业,以及我国的一些百年老店,能做到那个份上,都与他们有一个好的经营理念和非常棒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经营理念长期运营下去,便会成为一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必须坚持的价值观。
  通过研究,我把西方的管理科学和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 “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先、奋发有为。”就是“人本、贵和、尚德、有力”,提炼成八个字作为我们公司的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在这个共同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在操作层面上,我们又将“诚信、专业、创新、共赢”作为我们的企业精神。
  我们要弘扬企业精神,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以人为本。这与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吴定富主席提出的建立一个好的行业文化十分符合。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突出“以人为本”,把员工看成公司的巨大财富、第一资源!尊重、爱护员工,要让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和发展,要共享成果和利益。公司发展了,员工利益有了。在做大公司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价值的最大化。至于具体措施,首先就是把培训作为员工福利的一部分。给员工培训学习的机会,送出国考察的机会,我们还要作股权计划,员工持股计划。我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把公司利益和员工利益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避免员工的短期行为。
  我常对我的同事们说,到了国华,就是国华的人,要把各个公司的长处带来,弱点避免,那我们就是全国最好的公司;如果把恶习集中起来,那就是最差的公司。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很清楚,形成一个共识。要不,没有容身之地。一个好的经营理念,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公司才会有前途。现在竞争很激烈,各公司的做法不一样。我们希望我的员工来到国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终身为公司服务。当然,这是双向的。
  《保险家》:您现在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乔林:目前管的还比较多。当然主要考虑大的战略规划和企业文化,不管具体经营。
  《保险家》:您现在这样超强度的工作,累吗?
  乔林:累?还可以。我的身体状况很好,不过就这两三年把头发全搞白了。但整体上来讲是有信心的,再加上身体好,可以发挥余热,争取干到赢利。
  股东在经营方面完全不插手,完全放权让我去做,而且我的决策他们都十分认可。股东比较开明,推荐的总经理是管理学博士,比较全面,更重要的是精力旺盛。我还请股东推荐了财务部总经理。我不懂财务,每一笔钱都要把关,就太累了吧?
  《保险家》:这样看来,保险不仅是您的兴趣所在,也成了您价值的全部。
  乔林:我对保险是十分有兴趣的。当时退下来,也不是没有事情可以做。我就是觉得保险值得我做。有一个责任,这么多年,不搞起来,对不起大家。所以,我一门心思想把这个事情做成。
  我挺愿意挑战自己的,总想这辈子活的有点价值,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记者印象:
  他是一个第一眼就能让人肃然起敬的男人——不是因为职位,也不是因为他摸摸自己的头发,笑言, 那头乌黑的头发再也回不来了,而是因为他脸上的神情——认真。
  第一眼见他时,他正宛若一名学生,对着我们的采访提纲认真研读,他从“不打没有准备的仗”。事实上,在两个多小时的专访中,我们并没有按照提纲进行。更多的却是因为他在梳理自己内心的过程中,总能延伸出更多的话题,而所有的一切,都与他现在执着挚爱着的事业有关。
  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他想让国华人寿迅速健康成长起来,所以,他愿意挑战自己,包括年龄。
  今年6 4 岁的他, 回想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经历,用到的关键词是“反差”。他觉得自己是个文人,从外表到内心,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大学教授,像他的母校——复旦大学中的那些名教授一样,他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受人尊敬, 因为学问,因为人品,因为宽容。只是,这么多年,他始终在做“为官”或者“为商”者,包括在国华人寿。他认为自己智商不高,就是用功,就是勤奋,所以,他便想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只不过,除了创办和发展国华人寿,他认同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1985年在上海创办了《探索与争鸣》这本杂志,在贡献真知灼见中,为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即使到了2008年,还在继续。
  事实上,他不过是对自己的溢美之词有些苛刻而已。因为在所有人看来,乔林这一生,“混”的很成功也很有价值。
其他文献
关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其内涵有很多,不过,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体现竞争力的关键,是实现企业长远规划和目标的重要保障。从本质上说,人才资源是保险业的第一资源。    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发展时间短,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急迫。从目前保险业的人才总体状况来看,人才的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核心专业领域专业人才的集聚程度,以及人才的整体素质等方面,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人才
期刊
买保险的“买”字,和买衣服、买食品、买汽车、买房子……的“买”字一模一样,都是在花钱,都是在消费——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其实,买保险跟买衣服相比,“买”的形式不同,但“买”的性质是一样的。    购买保险的公平交易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没有义务也不可能“白送保障”给我们。拿寿险中“ 人的生命价值保障”来说,谁想拥有20万元的“生命价值保障”,保险公司就要收取谁相应的保障成本:  如果你只买保障
期刊
今天,无论你有意还是无意,众多或熟悉或陌生的保险机构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中国人寿、人保股份、平安、泰康、长城、都邦、海康、大地财险、中华联合、合众人寿……;今天,无论你倾心关注与否,众多或熟悉或陌生的“保险家”已经跃入我们的视野:杨超、陈东升、马明哲、王梓木、卢志强、梁家驹、战鹰、孙兵……  1979年后,短短二十几年间,中国保险业积累第一个1万亿资产用了24年,积累第二个1万亿资产仅用了3
期刊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网上销售平台。其“动机”,乃在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增加,以及消费者保险意识的提高,网上销售方式将受到更多人青睐。由此,借助网络的即时性和便捷性,能使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实现购买金融产品的自主权。  工行和中德安联的举措,作为银行与保险公司携手开发金融市场的新战略,将使银保合作再度成为业内热点。当然,在此必须说明一点:笔者“重播”这条新闻,并非
期刊
保险、房子、汽车正在成为中产阶层追逐的新“三大件”。其中,家庭消费第一支出应是保险,而保险的核心是人寿保险,因为人要养老、病了要有保障,这些都关系到人最根本的问题——生存。在寻常百姓眼里,一个中产者的标志是拥有自己的住房或者汽车,收入除了衣食住行外每年可以安排远途旅游,还有一笔不大不小的积累用于投资。据一份调查表明,在目前中产阶层的投资范围排行榜上,商业保险盘踞老大之位。    6万元至50万元,
期刊
险中求胜  探究中外资保险竞争加剧背景下的中国式应对  ■策划本刊编辑部图CFP    在未来5到8年,中国保险市场是一场内资保险企业国际化和外资保险企业本土化的较劲。而这个较劲过程,正是双方互相弥补的过程。我们更喜欢称之为“竞合”。  本期专题,我们关注的是外资保险在国内的经营状况。进而探悉“外资保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在今天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应该引用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秘书长沈建中的答案,那
期刊
国内保险业的发展如火如荼,意外险、健康险、养老险等发展也渐成规模,这些险种在给市民带来切实保障的同时,也让这些险种本身深入到市民心中。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现状是,保险市场上少有常青的险种。  不久前《解放日报》举行的“保险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发现,近70%的市民对自己所购买的险种了解不够,甚至说不出险种的具体名字。当被问及“是否知道自己投保的公司有什么‘拳头’险种”时,几乎所有的被调查市民说不出个究竟
期刊
9月26日,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先生及其家人宣布,将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名下捐资设立专项“明园慈善基金”,首期捐赠2000万元,通过逐年追加达到1亿元的目标捐赠额。据介绍,作为马明哲及其家人独立出资设立的专项基金,“明园慈善基金”的首期捐赠资金为2000万元人民币,并计划在5年内通过追加投入,使基金达到1亿元,全部资金的来源为马明哲的个人薪酬、奖金与虚拟期权。这些善款将主要用于资助贫
期刊
从数据上看,中国保险业这块蛋糕越做越大,但从品质上讲,这块蛋糕未必纯正、鲜美;许多人觉得保险本身挺好,就是无法接受推销保险的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虽然逐渐了解保险,但对保险的成见也在加深,尤其是对推销保险的方式越来越反感。早在几年前,上海某座写字楼门上张贴出“防火、防盗、防保险”的告示。相信那个贴告示的人一定对推销保险反感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笔者还听到这样一句笑话:远看像大款,近看像老板,仔细一看
期刊
在创刊之际,本期保险家排行榜特地选出了亚洲保险界的10位金字塔尖的人物,展现出一个豪华全明星保险人物阵容,他们各有特色,各持所长,他们是标杆,是旗帜。在这里,我们不以保费论英雄,而是让读者更多了解他们的保险理念与品德才能。    最佳品牌  营销精英  刘朝霞:品牌团队的塑造  人物注解:中国人寿首位“保险皇后”、美国百万圆桌会议(MDRT)顶级会员、中国保险业十大明星、中国人寿全国精英俱乐部主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