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为何没有长青的险种?

来源 :保险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584586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保险业的发展如火如荼,意外险、健康险、养老险等发展也渐成规模,这些险种在给市民带来切实保障的同时,也让这些险种本身深入到市民心中。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现状是,保险市场上少有常青的险种。
  不久前《解放日报》举行的“保险服务满意度调查”中发现,近70%的市民对自己所购买的险种了解不够,甚至说不出险种的具体名字。当被问及“是否知道自己投保的公司有什么‘拳头’险种”时,几乎所有的被调查市民说不出个究竟。市民王先生的话有着些许代表性:“险种?保险公司几乎每一阶段都在换险种,代理人每隔一阶段向我推荐的险种都不一样!哪里会有常青的险种?”
  当然,险种的更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必要的。这好比电脑的芯片从奔腾2进化到现在的奔腾4,既是技术上的革新,也是适应消费对象的需求的改变。由此看来,险种的更替也有着变革创新的意味。如新生命表变化以来,一些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寿险险种的精算发生改变,保障程度和费率也有相应的调整,这样的更替是很自然的市场行为。又如新的《健康险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各家公司都在调整重大疾病保险,在保障范围、理赔原则等方面适应新情况,这样的更替符合市场的需求,更有利于保障客户的利益,值得称道。
  但遗憾的是,更多的险种湮没是保险公司出于对业绩追求而有意为之。如平安人寿的分红型养老险“钟爱一生”,推出首两个月就在沪上实现保费3千多万元,并持续推动着平安个险业绩的上扬;中国人寿的含重疾保障的分红险“美满一生”一度依靠良好的销售业绩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并成为和平安“钟爱一生”抗衡的有效武器。但时至今日,如果客户再想去购买这两个险种时,得到的回答无非两种——“对不起,该险种已停售”或是代理人的苦口婆心:“哎呀,这个险种现在买不合算啊,看看其他产品吧”。
  诚然,保险发展理应依赖于一些强势险种的出现和推动,而且这种强势险种的效应对公司业绩的上扬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信诚人寿入户上海市场以来,个险发展一年一个台阶,从3000万元到5000万元直到今年1个亿的指标,依靠的主要是“心聆一生”终生医疗险、集合投连和万能寿险的“三连宝”以及“福享未来”养老险。当保险公司决定力推一个险种从而达到拉动业绩的目标时,对外会运用诸如广告宣传等形式形成舆论造势,对内则会采取诸如提高代理人佣金水平等激励方式,将该险种的销售推上一个新台阶。但一旦在短期内达到了既定指标,该险种往往很快被停售或被冷落,重新换之以另一个险种重复着这样的轨迹。某种意义上看,险种就是保险公司业绩驱动下的一个载体,用完了换新的,概念可以一遍遍地炒,而真正这些险种是否适应市场是否贴近消费者的需求,则全都抛在了脑后。
  很多消费者很是疑惑,代理人明明2个月前还在推荐分红险“花好稻好”,怎么一转眼又把养老险吹到天上了?难道在2个月的时间内我的需求就变了?其实,不论是什么险种,对消费者而言,都是一种可以组合搭配的选择,关键是要符合该消费者自身的需求。而保险公司的这种漠视消费者需求推险种、业绩至上的做法,可能会在短期内赢得不少保费,达到传播学角度上“魔弹论”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打造险种品牌,持续发展。
  冠生园的“大白兔”奶糖、光明牌的中冰砖,这些产品悠远持久,历经多年依然让人回味,适合消费者的口味并不断自身调整以符合消费者变化的口味是其常青的秘诀之一。保险行业同样急需要类似的长青险种,在险种设计开发上贴近市场,真正以消费者需求去开发去销售,在打造险种品牌的同时铸就公司和产品品牌,而不是推一个换一个,唯销售业绩是从。
其他文献
女儿、妻子、母亲,现代女性除了身兼三职,大多还有一份繁忙的工作,她们既是家庭的一大经济支柱,又发挥着衔接家庭内外的作用,压力和风险,其实一点也不比身旁的丈夫小。    在资金和家庭关系方面,女性更倾向于稳健的保值和增值策略。如何借用专业的财务工具,分担肩头的担子呢?在这里,本刊特别为您介绍女性保险。    □保险故事    3 1 岁的谢女士拥有美满的小家庭,独生儿子贝贝今年到了进幼儿园的年纪。谢
期刊
前段时间回了趟老家,先是坐飞机到省会,接着换乘城际大巴回家。因为有一年期的交通意外险在身,所以对另购意外险并不热心。可没想到,航空意外险是没买,但乘客意外险却稀里糊涂地买了两份。  一到汽车站,笔者径直走向售票窗口买票,“67”,听到金额立即掏钱拿票走人。待仔细一看,咦,除了车票,后面还附着一张小纸片,原来是某寿险公司的“乘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B型)保险单”,保费1元,保险金额1万元。可记者并没有
期刊
2008年对许多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有点让人心烦的年头。一方面随着CPI不断高涨通货膨胀加剧,支出不断增加的同时我们手中的货币资产却在持续缩水。而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动荡又让我们的投资遭遇了难题,收益下降甚至亏损。于是,面对财务危机,老百姓们该如何买保险,开展一场资产与保障的保卫战。    ■优先安排最需要的保险    当然,在我们欢乐赚钱、资金很充裕的时候,自己的、老婆的、孩子的保险,紧急需要的
期刊
2007年,在竞争激烈的济南寿险市场,行进着这样一支特异的队伍——他们满怀崇高的理想和创业的激情,在寿险行业披荆斩棘,纵横捭阖;他们是保险事业的布道者、他们是保险革命的推动者、他们是保险口碑的维护者。    我们不禁要问:是谁缔造了这支平均年龄30岁的寿险队伍?是谁将这支寿险团队凝聚起来,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  这个领航人就是田明泉总监,他缔造了中英人寿山东分公司的鸿源团队。今天就随《保险家
期刊
关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其内涵有很多,不过,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体现竞争力的关键,是实现企业长远规划和目标的重要保障。从本质上说,人才资源是保险业的第一资源。    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发展时间短,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急迫。从目前保险业的人才总体状况来看,人才的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核心专业领域专业人才的集聚程度,以及人才的整体素质等方面,与保险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人才
期刊
买保险的“买”字,和买衣服、买食品、买汽车、买房子……的“买”字一模一样,都是在花钱,都是在消费——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其实,买保险跟买衣服相比,“买”的形式不同,但“买”的性质是一样的。    购买保险的公平交易    也就是说,保险公司没有义务也不可能“白送保障”给我们。拿寿险中“ 人的生命价值保障”来说,谁想拥有20万元的“生命价值保障”,保险公司就要收取谁相应的保障成本:  如果你只买保障
期刊
今天,无论你有意还是无意,众多或熟悉或陌生的保险机构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中国人寿、人保股份、平安、泰康、长城、都邦、海康、大地财险、中华联合、合众人寿……;今天,无论你倾心关注与否,众多或熟悉或陌生的“保险家”已经跃入我们的视野:杨超、陈东升、马明哲、王梓木、卢志强、梁家驹、战鹰、孙兵……  1979年后,短短二十几年间,中国保险业积累第一个1万亿资产用了24年,积累第二个1万亿资产仅用了3
期刊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网上销售平台。其“动机”,乃在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增加,以及消费者保险意识的提高,网上销售方式将受到更多人青睐。由此,借助网络的即时性和便捷性,能使消费者最大限度地实现购买金融产品的自主权。  工行和中德安联的举措,作为银行与保险公司携手开发金融市场的新战略,将使银保合作再度成为业内热点。当然,在此必须说明一点:笔者“重播”这条新闻,并非
期刊
保险、房子、汽车正在成为中产阶层追逐的新“三大件”。其中,家庭消费第一支出应是保险,而保险的核心是人寿保险,因为人要养老、病了要有保障,这些都关系到人最根本的问题——生存。在寻常百姓眼里,一个中产者的标志是拥有自己的住房或者汽车,收入除了衣食住行外每年可以安排远途旅游,还有一笔不大不小的积累用于投资。据一份调查表明,在目前中产阶层的投资范围排行榜上,商业保险盘踞老大之位。    6万元至50万元,
期刊
险中求胜  探究中外资保险竞争加剧背景下的中国式应对  ■策划本刊编辑部图CFP    在未来5到8年,中国保险市场是一场内资保险企业国际化和外资保险企业本土化的较劲。而这个较劲过程,正是双方互相弥补的过程。我们更喜欢称之为“竞合”。  本期专题,我们关注的是外资保险在国内的经营状况。进而探悉“外资保险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在今天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应该引用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秘书长沈建中的答案,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