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9年推出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之后,刘震云也向人们亮出了他在长篇小说写作上的新写法,那就是用一种看似随意而为,实则缠绕不已的叙事,把一个似乎简单又日常的小事情,渐渐地就叙说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大事件。《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主人公杨百顺,就是在找人“过话”的过程中,言语总不投机,事情不断出岔,结果名字被莫名地改换了,命运也悄然地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远离了故乡延津,而且无论如何都回不去了。
如果说《一句顶一万句》里的缠绕式的叙事,多少还有一些斧凿痕迹的话,那么,新作《我不是潘金莲》里以村妇李雪莲告状为主线的叙事,就几乎是自然而然,浑然天成了。由此,刘震云就由生活与艺术的无缝对接,找到了他直面现实,切入生活的独特方式。
读李雪莲的故事,确实会在貌似直白中把你渐渐引入曲婉,让人在看似平常中辄感意外。在这里,刘震云把他的“滚雪球”式的叙事手法,运用得可谓鬼斧神工,游刃有余。不可端倪的平地风波,不期而然的苍黄翻覆,李雪莲故事体现的刘震云手法,让人不能不信服,又不能不惊叹。
李雪莲告状一事的起因其实很简单,与前夫秦大河说好为躲避生二胎将要受到的处罚,二人先假离婚,之后再复婚。但当真的离了婚之后,秦大河又娶了新妻子,压根不理她了。李雪莲很是气不过,她想使事情恢复本来的面目,但又束手无策,回天乏术。本来是想找到法官王公道问询当年与秦大河假离婚事有无翻案可能。孰料只讲法理不论情理的王公道一口回绝,认死理的李雪莲只好去找法院的专任委员董宪法、法院院长荀正义,先后都遭到拒绝之后,又去找寻县长史为民、市长蔡富邦;法院、政府都求告不成,领导也不把她的事真当回事,李雪莲又回头去找前夫秦大河,只想听他说一句当时确实是假离婚的实话,不料跟秦大河说着说着就呛上了,又岔开了,因她结婚时已不是处女,秦大河竟说她本就是“潘金莲”一个,而且还当着别人的面;这使李雪莲旧仇未消又添新恨,她认为自己再不继续追究下去就是默认了秦大河的诬陷,这是她坚决不能容忍的。于是,先前的为了讨到一个说法又转变成为要还自己一个清白,遂把上访告状当成洗清不白之冤的惟一手段,成了一个不屈不挠地上访二十多年的告状专业户,使得从镇里到县里,从市上到省上,各级领导都被她所不时牵动,成了地方“维稳”的“老大难”。李雪莲的故事,真是像一句民间俗语所说的那样:“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
李雪莲的故事,由小变大,由少成多,并由私人事件成为公共事件,婚变事件成为政治事件,作品运用了一个并不奇绝却很有奇效的手法,那就是遵循着不同人们和不同领域的思维定势与行为逻辑,让事情顺着各自的思维与逻辑自然延伸,自行发展,但因不同的思维与逻辑相互之间并不兼容和相互抵牾,使得事情眼睁睁地走向了各自愿望的反面。李雪莲起初所要寻求的,是让前夫承认此前所说的假离婚,并切实履行与她说好的再结婚;但已离婚再娶的秦大河不愿再折腾,只想维持已有的现状,为让李雪莲彻底断了念想,不惜以“你是潘金莲”的说法予以诋毁;无可奈何的李雪莲只认为人说话要算数的朴素道理,自己不能说服和制服秦大河,就希图借助法律、政府的力量达到自己的意愿;而法律、政府方面,只认公开的证据,不认私下的约定,不能凭着李雪莲的一面之词便去改判婚案,因而无法使李雪莲得遂己愿。而李雪莲期望能引起更大的注意,只好不断上访到北京,甚至寻机“智闯”、“两会”,而为了避免造成公众事件,从镇到县的法院与公安,都多次出警,极力阻拦和到处搜捉李雪莲。李雪莲和大家,出于不同的目的和用意,都在忙得团团转。在这里,不同的人们都有自己行事的基本逻辑,而且不无合理,自成体系,但这些不同的逻辑之间,显然缺少某种有效的勾连与相互的兼顾。比如,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相互信任,相互信任前提下的相互宽容等。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門的领导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是躲,便是推,甚至防,使得李雪莲事情不但得不到及时解决,反而越来越无人问津,甚至成为一个笑谈。于是李雪莲为了自个的一桩小事,路就越走越远,人就越找越多,事也越说越气,状也越告越大,小雪球滚成大雪球,终使“蚂蚁变成了大象,芝麻变成了西瓜”。
由不同的思维定势和生活逻辑的错位,《我不是潘金莲》经由李雪莲的遭遇,实际上揭示出了当下基层社会平民生活的基本形态,那就是各个领域都有自己固有的规则,潜在的利益。而这种自成系统的规则与利益总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看似有秩序,实则冰冷冷的大氛围。他们究竟如何作为,外人既无权过问,也无可奈何。对于如李雪莲这样有冤屈又爱较劲的人来说,这一切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越积越多,积重难返。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雪莲二十多年来一直告状又没有结果的遭遇,既是她个人命运的一个悲剧,也是以鸡蛋碰石头的方式,对基层社会生态现状的一个测试。测试的结果是:一些社会职能部门确实少有积极作为,基础社会确实缺少应有的和谐。李雪莲的“我不是潘金莲”,是一句澄清是非的自我告白,其实也是一声无奈又愤懑的呼喊,它引发人们的警醒与省思,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刘震云由《我不是潘金莲》一作,显现出他的一种新的小说的写作姿态,是更令人为之惊喜的。总体来说,是在最寻常的小人物身上发现戏剧性,在最日常的生活中寻找诗意,生活的智慧与艺术的技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有机的化合。在这一总取向下,他把许多看来基本不搭的东西打通了,把看似完全矛盾的东西统一了,比如个别与普遍,偶然与必然,高雅与粗俗,率直与曲婉,平凡与奇崛,素朴与丰赡,日常与重大,复杂与简单,严正与诙谐,戏谑与悲慨,等等。而这混合了各种元素与各种旨趣的意蕴与妙韵,又都依存于语言,化作为细节,渗透于感觉,寄寓于叙事,只要你顺流而下地认真读来,一切都尽在其中,纷至沓来。这种倜傥不羁若胜似闲庭信步的小说写作姿态,当是一个小说家日臻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一句顶一万句》里的缠绕式的叙事,多少还有一些斧凿痕迹的话,那么,新作《我不是潘金莲》里以村妇李雪莲告状为主线的叙事,就几乎是自然而然,浑然天成了。由此,刘震云就由生活与艺术的无缝对接,找到了他直面现实,切入生活的独特方式。
读李雪莲的故事,确实会在貌似直白中把你渐渐引入曲婉,让人在看似平常中辄感意外。在这里,刘震云把他的“滚雪球”式的叙事手法,运用得可谓鬼斧神工,游刃有余。不可端倪的平地风波,不期而然的苍黄翻覆,李雪莲故事体现的刘震云手法,让人不能不信服,又不能不惊叹。
李雪莲告状一事的起因其实很简单,与前夫秦大河说好为躲避生二胎将要受到的处罚,二人先假离婚,之后再复婚。但当真的离了婚之后,秦大河又娶了新妻子,压根不理她了。李雪莲很是气不过,她想使事情恢复本来的面目,但又束手无策,回天乏术。本来是想找到法官王公道问询当年与秦大河假离婚事有无翻案可能。孰料只讲法理不论情理的王公道一口回绝,认死理的李雪莲只好去找法院的专任委员董宪法、法院院长荀正义,先后都遭到拒绝之后,又去找寻县长史为民、市长蔡富邦;法院、政府都求告不成,领导也不把她的事真当回事,李雪莲又回头去找前夫秦大河,只想听他说一句当时确实是假离婚的实话,不料跟秦大河说着说着就呛上了,又岔开了,因她结婚时已不是处女,秦大河竟说她本就是“潘金莲”一个,而且还当着别人的面;这使李雪莲旧仇未消又添新恨,她认为自己再不继续追究下去就是默认了秦大河的诬陷,这是她坚决不能容忍的。于是,先前的为了讨到一个说法又转变成为要还自己一个清白,遂把上访告状当成洗清不白之冤的惟一手段,成了一个不屈不挠地上访二十多年的告状专业户,使得从镇里到县里,从市上到省上,各级领导都被她所不时牵动,成了地方“维稳”的“老大难”。李雪莲的故事,真是像一句民间俗语所说的那样:“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
李雪莲的故事,由小变大,由少成多,并由私人事件成为公共事件,婚变事件成为政治事件,作品运用了一个并不奇绝却很有奇效的手法,那就是遵循着不同人们和不同领域的思维定势与行为逻辑,让事情顺着各自的思维与逻辑自然延伸,自行发展,但因不同的思维与逻辑相互之间并不兼容和相互抵牾,使得事情眼睁睁地走向了各自愿望的反面。李雪莲起初所要寻求的,是让前夫承认此前所说的假离婚,并切实履行与她说好的再结婚;但已离婚再娶的秦大河不愿再折腾,只想维持已有的现状,为让李雪莲彻底断了念想,不惜以“你是潘金莲”的说法予以诋毁;无可奈何的李雪莲只认为人说话要算数的朴素道理,自己不能说服和制服秦大河,就希图借助法律、政府的力量达到自己的意愿;而法律、政府方面,只认公开的证据,不认私下的约定,不能凭着李雪莲的一面之词便去改判婚案,因而无法使李雪莲得遂己愿。而李雪莲期望能引起更大的注意,只好不断上访到北京,甚至寻机“智闯”、“两会”,而为了避免造成公众事件,从镇到县的法院与公安,都多次出警,极力阻拦和到处搜捉李雪莲。李雪莲和大家,出于不同的目的和用意,都在忙得团团转。在这里,不同的人们都有自己行事的基本逻辑,而且不无合理,自成体系,但这些不同的逻辑之间,显然缺少某种有效的勾连与相互的兼顾。比如,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的相互信任,相互信任前提下的相互宽容等。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門的领导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是躲,便是推,甚至防,使得李雪莲事情不但得不到及时解决,反而越来越无人问津,甚至成为一个笑谈。于是李雪莲为了自个的一桩小事,路就越走越远,人就越找越多,事也越说越气,状也越告越大,小雪球滚成大雪球,终使“蚂蚁变成了大象,芝麻变成了西瓜”。
由不同的思维定势和生活逻辑的错位,《我不是潘金莲》经由李雪莲的遭遇,实际上揭示出了当下基层社会平民生活的基本形态,那就是各个领域都有自己固有的规则,潜在的利益。而这种自成系统的规则与利益总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看似有秩序,实则冰冷冷的大氛围。他们究竟如何作为,外人既无权过问,也无可奈何。对于如李雪莲这样有冤屈又爱较劲的人来说,这一切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越积越多,积重难返。从这个意义上说,李雪莲二十多年来一直告状又没有结果的遭遇,既是她个人命运的一个悲剧,也是以鸡蛋碰石头的方式,对基层社会生态现状的一个测试。测试的结果是:一些社会职能部门确实少有积极作为,基础社会确实缺少应有的和谐。李雪莲的“我不是潘金莲”,是一句澄清是非的自我告白,其实也是一声无奈又愤懑的呼喊,它引发人们的警醒与省思,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刘震云由《我不是潘金莲》一作,显现出他的一种新的小说的写作姿态,是更令人为之惊喜的。总体来说,是在最寻常的小人物身上发现戏剧性,在最日常的生活中寻找诗意,生活的智慧与艺术的技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有机的化合。在这一总取向下,他把许多看来基本不搭的东西打通了,把看似完全矛盾的东西统一了,比如个别与普遍,偶然与必然,高雅与粗俗,率直与曲婉,平凡与奇崛,素朴与丰赡,日常与重大,复杂与简单,严正与诙谐,戏谑与悲慨,等等。而这混合了各种元素与各种旨趣的意蕴与妙韵,又都依存于语言,化作为细节,渗透于感觉,寄寓于叙事,只要你顺流而下地认真读来,一切都尽在其中,纷至沓来。这种倜傥不羁若胜似闲庭信步的小说写作姿态,当是一个小说家日臻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