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12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ne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80%以上,由于支气管痉挛、狭窄及渗出物阻塞致喘息,导致换气功能发生障碍,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反复发作致肺血管床减少及缺氧致肺动脉痉挛,血管重塑,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扩大,致右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出现急性肺源性心脏病。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最常见的栓子血栓。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栓塞临床表现相似,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现将我院近年来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12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1年5月至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12例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50-78岁,中位年龄68岁,12例患者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症状:呼吸困难12例,晕厥2例,胸痛2例,咯血4例,咳嗽、咳痰12例,胸闷10例,窒息2例,下肢疼痛2例;体检:低血压2例,口唇发绀7例,呼吸急促11例,颈静脉怒张10例,听诊P2>A2 8例,肝大11例,双下肢水肿10例,喘息2例。
  1.3 辅助检查 胸部X线:均有COPD表现,片状阴影3例,右肺动脉增宽12例,并胸腔积液1例;心电图:心电轴右偏7例,肺型P波9例,右心室肥厚10例,完全性右束支傳导阻滞2例;肺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PaO2)均低于正常,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5例,正常7例,D-二聚体均大于500ug/L;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发现不同程度充盈缺损12例。
  1.4 治疗 均在常规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的基础上,3例低血压晕厥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选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80mg持续静脉滴注2小时,结束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其余6例给予抗凝治疗,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
  1.5 转归 入院首诊确诊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右心衰竭合并肺栓塞,为突发呼吸困难合并胸痛的患者,经抗凝治疗半个月好转;其余9列均诊断COPD急性加重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入院后经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进一步行D-二聚体、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肺栓塞。3例低血压晕厥者溶栓治疗后死亡2例,9例经抗凝治疗半个月,死亡2例,临床症状好转7例。
  2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诊断手段的提高,医生对肺栓塞认识的加深,尽管如此,由于肺栓塞发病发病过程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需要特殊检查技术,使肺栓塞检出率偏低,临床上仍存在严重的漏诊和误诊。各种杂志报道中COPD急性加重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肺栓塞并非少见,国内刘洪洲[1]报道2004—2007年住院患者36例误诊漏诊,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高秀华[2]等报道2003—2007年住院患者诊断COPD合并肺栓塞10例,其中首诊确诊3例,其余7例初始仅诊断COPD急性加重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造成延误诊治。肺栓塞典型临床表现为“肺梗死三联征”即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其胸部X线表现为斑片状浸润、肺不张及肺动脉扩张等,但缺乏特异性。心电图可表现为S1 QⅢ TⅢ征,以及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电轴右偏和顺钟向转位等,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表现相似。
  COPD是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肺血管床较少及缺氧致肺动脉痉挛血管重塑。患者长期处于慢性缺氧状态,慢性缺氧造成肺血管收缩,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发挥其代偿功能,以克服肺动脉升高的阻力而发生右心室肥厚扩大,肺动脉压持续升高,超过右心室的代偿能力,引起右心室功能衰竭。
  以上表明肺栓塞与COPD急性加重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表现差异不大,常规X线胸片、心电图等检查缺乏特异性,加之临床医生对肺栓塞诊断意识不强,且常用一种病解释临床征象,未行特异性检查,容易造成漏诊,延误了治疗时机,增加了COPD急性加重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栓塞患者的病死率。
  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发现段以上肺动脉内栓子,甚至发现深静脉栓子,是肺栓塞的有效的无创性确诊手段之一。对于临床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患者,经强有力的抗感染、解痉平喘、纠正心力衰竭等治疗效果不佳,如D-二聚体>500ug/L,应高度怀疑合并肺动脉栓塞,尽快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以免漏诊、误诊。肺栓塞诊断明确后,对肺栓塞面积较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尽快实施溶栓疗法,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力衰竭患者,如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加重、合并胸痛、晕厥、咯血休克或伴有单侧或双侧不对称性肿胀疼痛等,建议常规行D-二聚体检查,如D-二聚体>500ug/L,尽早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如条件所限不能进行上述检查,临床表现高度怀疑合并肺栓塞,可早期应用抗凝治疗,以防贻误治疗良机。
  参考文献:
  [1] 刘洪洲.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栓塞误漏诊3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7):1622.
  [2] 高秀华,蒋超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10例 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8,21(2):16-17.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儿急诊科治疗护理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和有效性。方法:对所在科室2011年6月-2012年3月收治的84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急救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患儿治疗过程中无发生漏针及针刺伤,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留置针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少对血管壁造成的机械损伤,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疼痛感,使患儿及其家长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给患儿减少了痛苦,提高了患儿家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减少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心源性猝死的护理。方法:对我院2011年(对照组)和2012年手术患者随机抽取各100例,将2012年对围手术期患者实行早期护理干预后的护理质量与对照组护理质量比对,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早期护理干预总有效率97%,明显高于对照组90%,p<0.01;早期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提高术后恢复时间3d,,明显短于对照组12d,p0.0
期刊
【关键词】足部挤压伤;药物治疗;临床效果;局部肿胀  2009年06月/2013年5月我院共诊断治疗30例闭合性足部挤压伤,伴有骨折15例,给予相应处理,因局部肿胀应用药物治疗,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9-52(平均33)岁,左足12例,右足8例。重物砸伤8例,车祸砸伤12例,复合损伤8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无脊柱及同侧下肢神经损伤,X线检
期刊
【摘 要】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评价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 PGE1)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157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79例予一般综合治疗,治疗组78例在一般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Lipo PGE120ug/天,疗程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MELD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ELD评分(22.18±10.08)与治疗前MELD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口服中药清肠一号方应用于普通妇科手术的疗效。方法:将普通妇科60例需要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口服中药清肠一号方清洁肠道。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灌肠。结果:两组进行肠道准备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结论:口服中药清肠一号方用于普通妇科手术效果良好,完全可以替代常规灌肠,能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可以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灌肠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药品不良反应的关键性因素及其特点,完善用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方法:我院2007年2月到2012年7月时期,对产生了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人抽样调查,对其中的216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用药方式、用药程度、和药物类型都是有一定关系的[1]。结论:医院的相关医务人员应该熟悉药品不良反应的事项,以及其用药的适应性,这能够有效的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出现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例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中3例因服用抗癫痫药物过敏,2例因抗生素过敏,治疗上均予停用可疑过敏药物后,静滴甲基强的松龙40~60mg/d及丙种球蛋白400mg/d治疗,经积极治疗后5例病人均治愈。结论:早期使用皮质激素可有效控制病情,合用丙种球蛋白可减少激素用量和减轻激素所致的副反应,临床应用获得满意的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中药注射液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探讨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采用中药注射液治疗患者200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对静脉应用中药注射液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涉及的中药品种、进行总结,结果:200例患者使用中药注射液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2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以醒脑静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20%(2/10),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首。
期刊
【摘 要】目的:调查我地区乙肝疫苗漏種和接种及时率情况。方法:选择本地区2004年-2013年出生的500例小儿作为调查对象,对接种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所有小儿都进行了乙肝免疫接种,无漏种小儿,接种及时率为96.0%,未及时接种20例,主要为首剂未及时接种。及时接种小儿的抗HBs阳性率为72.9%,而未及时接种小儿的抗HBs阳性率为45.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期刊
【摘 要】目的:寻找一种能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能在高危人群、献血员、孕妇等体检中使用的、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丙型肝炎抗体检测方法。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金标快速法对60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抗体进行平行检测,比较两法的检测结果。结果:ELISA法和金标快速法抗HCV阳性结果分别是58例和56例,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6.7%和96.3%,ELISA法的敏感性略高于金标法,但无显著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