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工科专业特点,改革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强调兴趣是促进人们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思维水平的动力; 提出了在工程力学教学过程中,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工程力学 学习兴趣 方法
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土木工程类等专业,“工程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它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桥梁作用,为专业设备的机械运动分析和构件强度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工程力学的概念、定理、公式较多,计算原理都比较复杂,理论抽象而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一门重要课程,高职生普遍的反映是看不懂也听不懂,甚至有的学生对这门课感到厌倦和害怕,极少数听得懂的学生也会觉得这门课很单调、枯燥,上课提不起精神,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即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使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轻松学好工程力学,是工程力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教学的过程应该紧紧围绕调动学生主动性来进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要研究解决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高职生普遍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职院校处于自身规模扩张的需要,招的生源越来越多,学生入学分数也是越来越低,文化知识很不扎实,尤其是与后续工程力学有直接关系的数学和物理掌握得不好,部分生源是中职升高职,还有的文科报读理工科的专业;2)工程力学作为短学时教程,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工程力学有较深的认识,有一定难度。虽然可以通过多媒体或通过实验、下厂使学生熟悉生产流程,了解机械设计过程等,增加感性认识,但其效果毕竟有限;3)工程力学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基本上是专业课需要什么内容,工程力学就教什么。这虽然有助于本专业学生完成学业,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对工程力学在工程实践上的应用并不很了解,只能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4)学生通常对时髦学科比较感兴趣,如现在多数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等较感兴趣,要调整其兴趣结构有一定难度;5)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往往使得学生兴趣多元化,分散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工程力学的教学活动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 如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兴致勃勃地去钻研学习,就会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及时迸发出来。若是“牛不喝水强按头”,学生便感到索然无味,自然提不起劲来,就会学得消极被动,效果必然不佳。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对策和方法。希望藉此能抛砖引玉,以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情感及成长规律,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管理策略,才能主动地去激发学生的热情,“爱生自能受生爱,师人方能为人师”。当学生的情感受伤或出现缺点、错误的时候,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认识、调整自己,对心理及时的疏导,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尊重、期待,学生也会认识到教师的认真负责,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中要对全体学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到学习上的成就感,让他们也有一种愉快的心情,以激励其学习工程力学的情感,借此建立起和睦亲切的良好师生关系,从而起到由爱教师而喜欢他所教的这门学科的作用,创造最佳求知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结合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工程力学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力学现象,通过对常见力学现象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事例来讲解工程力学的性质、任务及开设目的,让学生明确工程力学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让学生平时应注意观察、积累和琢磨,才能生动形象、有说服力地把生活实例引入到力学教学的课堂中来。例如通过提问“为什么飞机能在天上飞?”“为什么军舰能在海上航行?”来回答学生的疑问———“学习工程力学有什么用?”。从而使学生对工程力学这门课富有好奇心,他们从实用角度、从力学的广泛应用和对其他学科的帮助上得到了学习动力,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产生了。
三、各种教学方法相辅助,使学生感受到工程力学的乐趣
1、启发式教学
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例如:讲授转动惯量这一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质量的概念。质量是平动物体惯性大小的度量,即同样的力作用在不同质量的物体上,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就要慢一些,同样,对于两个不同的转动物体,在相同力矩作用下,其运动状态的改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样,就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能回答这一问题,渴望对新知识的了解。再如讲扭转时,提出直径和长度相同而材料不同的轴,在相同的扭矩作用下,它们的最大切应力和扭转角是否相同?为什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启发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力学的概念。这样就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浓厚兴趣。
2、运用力学科学发展史开展教育,诱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课时要巧妙地设计教案,把力学科学史、科学家传记和科学新成就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瓦特发明蒸汽机;茅以升造桥;阿基米德创立机械学和流体力学,发现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写下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的故事等等。这样可缩短学生和力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力学的兴趣。其他再如亚运村的建设,葛洲坝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等,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豪情壮志。
3、对比教学法
比如,材料力学中的圆轴扭转和梁弯曲的横截面上任意
点的应力公式,圆轴扭转的应力计算公式是 ,梁弯曲的应力计算公式是 。这两个公式看似不同,但如果仔
细比较,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剪、正)应力 = (扭、弯)矩∕点到轴的距离(中心轴、中性轴)(极)惯性矩 。在记忆时,首先记住它们相似的地方,再去记忆它们各自分类而出的属性,就容易多了。
4、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授课时,不能单一采用课堂讲授法,而要积极采用更适合学生积极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挂图、构件模型、实验、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来演示结构或构件的受力和变形。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多样,面对学生的需求、时代的特点,教师应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善力学抽象、枯燥的负面特点,探讨适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多种教学方式,多方面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鲁克成, 罗庆生. 创造学教程[M] .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7
[2]伍新春. 高等教育心理学[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刘汉义,工程力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
[4]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1~13
[5]王义遒.教学方法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中国高等教育,2009,6:8~10
[6]张慧洁.推动研讨性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45~46
关键词:工程力学 学习兴趣 方法
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土木工程类等专业,“工程力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它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桥梁作用,为专业设备的机械运动分析和构件强度分析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工程力学的概念、定理、公式较多,计算原理都比较复杂,理论抽象而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一门重要课程,高职生普遍的反映是看不懂也听不懂,甚至有的学生对这门课感到厌倦和害怕,极少数听得懂的学生也会觉得这门课很单调、枯燥,上课提不起精神,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即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使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轻松学好工程力学,是工程力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教学的过程应该紧紧围绕调动学生主动性来进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要研究解决的一个永恒的主题。高职生普遍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职院校处于自身规模扩张的需要,招的生源越来越多,学生入学分数也是越来越低,文化知识很不扎实,尤其是与后续工程力学有直接关系的数学和物理掌握得不好,部分生源是中职升高职,还有的文科报读理工科的专业;2)工程力学作为短学时教程,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工程力学有较深的认识,有一定难度。虽然可以通过多媒体或通过实验、下厂使学生熟悉生产流程,了解机械设计过程等,增加感性认识,但其效果毕竟有限;3)工程力学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基本上是专业课需要什么内容,工程力学就教什么。这虽然有助于本专业学生完成学业,但是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对工程力学在工程实践上的应用并不很了解,只能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4)学生通常对时髦学科比较感兴趣,如现在多数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等较感兴趣,要调整其兴趣结构有一定难度;5)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各种信息层出不穷,往往使得学生兴趣多元化,分散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工程力学的教学活动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 如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兴致勃勃地去钻研学习,就会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及时迸发出来。若是“牛不喝水强按头”,学生便感到索然无味,自然提不起劲来,就会学得消极被动,效果必然不佳。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对策和方法。希望藉此能抛砖引玉,以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情感及成长规律,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管理策略,才能主动地去激发学生的热情,“爱生自能受生爱,师人方能为人师”。当学生的情感受伤或出现缺点、错误的时候,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认识、调整自己,对心理及时的疏导,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尊重、期待,学生也会认识到教师的认真负责,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学中要对全体学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到学习上的成就感,让他们也有一种愉快的心情,以激励其学习工程力学的情感,借此建立起和睦亲切的良好师生关系,从而起到由爱教师而喜欢他所教的这门学科的作用,创造最佳求知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结合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工程力学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力学现象,通过对常见力学现象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事例来讲解工程力学的性质、任务及开设目的,让学生明确工程力学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让学生平时应注意观察、积累和琢磨,才能生动形象、有说服力地把生活实例引入到力学教学的课堂中来。例如通过提问“为什么飞机能在天上飞?”“为什么军舰能在海上航行?”来回答学生的疑问———“学习工程力学有什么用?”。从而使学生对工程力学这门课富有好奇心,他们从实用角度、从力学的广泛应用和对其他学科的帮助上得到了学习动力,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产生了。
三、各种教学方法相辅助,使学生感受到工程力学的乐趣
1、启发式教学
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例如:讲授转动惯量这一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质量的概念。质量是平动物体惯性大小的度量,即同样的力作用在不同质量的物体上,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就要慢一些,同样,对于两个不同的转动物体,在相同力矩作用下,其运动状态的改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样,就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能回答这一问题,渴望对新知识的了解。再如讲扭转时,提出直径和长度相同而材料不同的轴,在相同的扭矩作用下,它们的最大切应力和扭转角是否相同?为什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启发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力学的概念。这样就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浓厚兴趣。
2、运用力学科学发展史开展教育,诱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课时要巧妙地设计教案,把力学科学史、科学家传记和科学新成就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瓦特发明蒸汽机;茅以升造桥;阿基米德创立机械学和流体力学,发现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写下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的故事等等。这样可缩短学生和力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力学的兴趣。其他再如亚运村的建设,葛洲坝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等,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豪情壮志。
3、对比教学法
比如,材料力学中的圆轴扭转和梁弯曲的横截面上任意
点的应力公式,圆轴扭转的应力计算公式是 ,梁弯曲的应力计算公式是 。这两个公式看似不同,但如果仔
细比较,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剪、正)应力 = (扭、弯)矩∕点到轴的距离(中心轴、中性轴)(极)惯性矩 。在记忆时,首先记住它们相似的地方,再去记忆它们各自分类而出的属性,就容易多了。
4、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授课时,不能单一采用课堂讲授法,而要积极采用更适合学生积极参与的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挂图、构件模型、实验、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来演示结构或构件的受力和变形。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多样,面对学生的需求、时代的特点,教师应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改善力学抽象、枯燥的负面特点,探讨适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多种教学方式,多方面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鲁克成, 罗庆生. 创造学教程[M] .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7
[2]伍新春. 高等教育心理学[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刘汉义,工程力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
[4]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1~13
[5]王义遒.教学方法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中国高等教育,2009,6:8~10
[6]张慧洁.推动研讨性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