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孩子从小受点苦好,还是过分的“富”好,两个截然不同的起点,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结果。如今,“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已变味了,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孩子因“富”惯坏的苦果,家长开始尝到。青少年犯罪率升高并越来越呈低龄化趋势,不能不引起党政高层领导人及国内一有识之士的忧虑。本文将辨析两种不同育人理念的是与非。
【关键词】育人理念 过富则溺
近些年来,“再苦不能苦孩子”几乎是全社会的主流认识;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教育孩子的原则是再富不要“富”了孩子。让孩子从小受点苦好,还是过分的“富”好?两个截然不同的起点,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结果。历史上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毛泽东主席称之谓“和平演变”的第二代、第三代……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专制,造成了贫穷落后,人们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岌岌可危,教育状况更不必说了。随着近代的国门开放、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国家落后的源头在教育,振兴的力量在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裕的生活环境,提供一个享受优质教育的保障平台,实现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基础事业。上世纪的“读书救国”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次又一次地加大教育投入,无不是有志于此。为改变部分落后山区的教育状况,使孩子们从积贫积弱、温饱尚不具备的艰苦环境中解脱出来,便产生了“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呼吁。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前进、物质生活的高档提升,“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已变味了,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富由孩子始,富了先富孩子,未富也先富孩子。满足孩子高标准的衣、食、住、行、学,吃饭要有鱼、出门要有车、兜里要有钱在许多家庭里成了情理中的事,越来越普及。
校门外堆积如山的垃圾纸,无不是花花绿绿的“猪宝宝”、“牛板筋”、“一根葱”、“奥巴马”……厌主食、专捡零食的嗜好成了许多家长最为头疼的事。衣服攀新弃旧,饭菜只尝一个鲜,起居不能自理……懒、馋、贪、占、惯的恶习正悄然无声地侵蚀着天真活泼的下一代。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现实中,孩子因“富”惯坏的苦果,家长开始尝到。青少年犯罪率升高并越来越呈低龄化趋势,不能不引起党政高层领导人及国内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
有专家说:“富能养人亦能溺人,富好比是江河里的水,他能托起孩子的生活之舟,但也能沉溺孩子的人生之船。”从古到今不乏许多艰苦励志的事例。生存是竞争,竞争需要艰苦的拼搏。所以,在给孩子的诸多教育中,艰苦奋斗教育是重要的一环。
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能够担当大任者,必须要经过一番苦其心志、劳其肌骨、冻其体肤的艰苦磨炼。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不仅寓意我国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同志仍须努力的嘱托,同时也包涵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
《江泽民传》一书中,对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生活片段有一个细节描写:在与王慧炯教授一起用餐时,一粒米饭掉到桌上。江主席用筷子夹起来放进碗里,一边吃一边说:“农民种一粒粮食不容易。”亿万人民敬仰的国家主席尚且如此,我们普通百姓有什么理由让孩子倒掉大碗大碗的剩菜剩饭呢?
写《资治能鉴》的司马光,十九岁中进士,终生为官。官做到中央一级的尚书左仆射,他平时却是“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司马光的俭朴美德,源于从小受到的教育。孔子有:“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言。”《论语·里仁》中有:“以約失之者鲜矣。”“約”在这里的意思是俭朴。一个人时时用俭朴約束自己,犯的错误就少得多。
用骄奢淫逸的富有观培养孩子,害了孩子本身,也贻误了民族的未来。许多发达国家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澳大利亚的中小学生无论家境贫富,中午一律不准回家,学校食堂供应一瓶可乐、一个汉堡包、一个水果,没有等级差别。家长常常带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出来,尽管寒气袭人,却没有人大惊小怪。能说人家贫穷吗?他们的人均收入在两万元以上,属于中等以上发达国家,只是育人理念与我们大相径庭罢了。
【关键词】育人理念 过富则溺
近些年来,“再苦不能苦孩子”几乎是全社会的主流认识;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教育孩子的原则是再富不要“富”了孩子。让孩子从小受点苦好,还是过分的“富”好?两个截然不同的起点,蕴含着两种不同的结果。历史上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毛泽东主席称之谓“和平演变”的第二代、第三代……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专制,造成了贫穷落后,人们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岌岌可危,教育状况更不必说了。随着近代的国门开放、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国家落后的源头在教育,振兴的力量在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裕的生活环境,提供一个享受优质教育的保障平台,实现百年大计、千年大计的基础事业。上世纪的“读书救国”论;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次又一次地加大教育投入,无不是有志于此。为改变部分落后山区的教育状况,使孩子们从积贫积弱、温饱尚不具备的艰苦环境中解脱出来,便产生了“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呼吁。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前进、物质生活的高档提升,“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已变味了,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富由孩子始,富了先富孩子,未富也先富孩子。满足孩子高标准的衣、食、住、行、学,吃饭要有鱼、出门要有车、兜里要有钱在许多家庭里成了情理中的事,越来越普及。
校门外堆积如山的垃圾纸,无不是花花绿绿的“猪宝宝”、“牛板筋”、“一根葱”、“奥巴马”……厌主食、专捡零食的嗜好成了许多家长最为头疼的事。衣服攀新弃旧,饭菜只尝一个鲜,起居不能自理……懒、馋、贪、占、惯的恶习正悄然无声地侵蚀着天真活泼的下一代。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现实中,孩子因“富”惯坏的苦果,家长开始尝到。青少年犯罪率升高并越来越呈低龄化趋势,不能不引起党政高层领导人及国内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
有专家说:“富能养人亦能溺人,富好比是江河里的水,他能托起孩子的生活之舟,但也能沉溺孩子的人生之船。”从古到今不乏许多艰苦励志的事例。生存是竞争,竞争需要艰苦的拼搏。所以,在给孩子的诸多教育中,艰苦奋斗教育是重要的一环。
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能够担当大任者,必须要经过一番苦其心志、劳其肌骨、冻其体肤的艰苦磨炼。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不仅寓意我国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同志仍须努力的嘱托,同时也包涵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
《江泽民传》一书中,对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的生活片段有一个细节描写:在与王慧炯教授一起用餐时,一粒米饭掉到桌上。江主席用筷子夹起来放进碗里,一边吃一边说:“农民种一粒粮食不容易。”亿万人民敬仰的国家主席尚且如此,我们普通百姓有什么理由让孩子倒掉大碗大碗的剩菜剩饭呢?
写《资治能鉴》的司马光,十九岁中进士,终生为官。官做到中央一级的尚书左仆射,他平时却是“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司马光的俭朴美德,源于从小受到的教育。孔子有:“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言。”《论语·里仁》中有:“以約失之者鲜矣。”“約”在这里的意思是俭朴。一个人时时用俭朴約束自己,犯的错误就少得多。
用骄奢淫逸的富有观培养孩子,害了孩子本身,也贻误了民族的未来。许多发达国家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澳大利亚的中小学生无论家境贫富,中午一律不准回家,学校食堂供应一瓶可乐、一个汉堡包、一个水果,没有等级差别。家长常常带着光头赤脚、只穿背心短裤的孩子从学校出来,尽管寒气袭人,却没有人大惊小怪。能说人家贫穷吗?他们的人均收入在两万元以上,属于中等以上发达国家,只是育人理念与我们大相径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