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作文是思想和情感流转的清幽小径,于纸上笔下自然的流露,依赖于我们留心是生活,广泛地阅读和不断地思考和积蓄。“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过程,空谈作文技法,只会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出现学生精神上和语言上的失语和断流。
除了应适时地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 ,让学生从“外面的世界里”获取更多的精神养分和语言养分来潜移默化地滋润自己的心灵世界,以此来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空间,丰富他们收集材料的途径,提高他们炼材的能力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促使思维的跳转,从而培养他们的作文创新能力。
一、运用陌生化理论,培养作文创新新思维
陌生化出自于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什克洛夫斯基之手,被誉为西方现代文论的开端,陌生化又被译作“反常化”“奇异化”“反熟悉化”等,意即使人感到惊奇、陌生。与陌生化相对应的是自动化、机械化,文学的陌生化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动作或言谈,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带有机械性、自动化了。因为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事物经过我们无数次的反复和感受之后,就会越过对事物感受而直接进入认知,这样一来,当熟悉的事物摆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就会对它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不再对眼前的事物有什么感觉,更不会产生审美体验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陌生化理论主要体现在语言艺术上,我们所要做的是”用新奇的语言去摹绘常见之景,追求普通语言过程中的‘偏离’。”我们可以看几个例子:“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夏宁《甜蜜的复仇》)。就运用了“陌生化”手法而显得新鲜灵动,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陌生化”带来的一些新意,如一些广告词:“按耐不住,就快滚”(某鼠标),“一毛不拔”(某牙刷),这几句广告词一词多义,表达新颖独特,妇孺皆知,几乎成为经典。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一是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使语言陌生化得基本方法。如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使之灵动,例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姨太太”比喻腐朽淫靡的东西等遣词造句都突破了常规的表达,收到极好的美学效果,这些都可以用来启迪学生,在语言运用中要突破常规、积极创新,化平淡为新奇,化平常为非常。其二,引导学生广泛学习,汲取营养。诗词、散文都是陌生化语言的主要来源,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使语言在学习的点滴积累与美得享受中进行。
一篇好文章离不开巧妙的构思,陌生化除了语言艺术上有奇异的作用,在作文的构思同样适用,陌生化也有两个广泛的概念:一个是“故事”指作为素材的按时间顺序简单地列举一系列的事件;另一个是“情节”,指通过各种手法打乱故事的顺序,破坏它的组成部分,使之变形而显得陌生化,“这种创造性变化运用得愈多,作品愈能产生陌生化效果,从而也就愈成功。”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都证明了,绝大部分的满分佳作都在作文的形式上进行了独特的创造,它们通过对作文外部形态的加工,实现了作文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创新。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构思时,要把“故事”转化为“情节”,让陌生化得构思充分给文章增添魅力。如徐迟的《黄山记》,不像一般游记那样按游踪顺序写,而是先写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这一胜景的角度写起,显得气势磅礴,写下去在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史,出人意料,新意迭起!
运用例如陌生化等理论来转换思维,碰击冲撞出思维的火花,时常能让我们对写作生出豁然开朗之感,我们切不可以因此忽视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陌生化的运用要“以一定的熟悉度为基础”,要视而有见,听而有闻,见有所思,闻有所感,还要注意运用适度。
二、在教学实际中,灵感产生于思维的碰撞
“水尝无华,想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互击始发灵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认为,学生自发的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如果在学生自发阅读的基础上,再加上师生或生生之间适当地对话、碰撞和交流,那么一定会更有裨益。我们可以从写作话题、师生、生生互动等方面入手。
(一)贴近学生的写作话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老师出一个作文题,费尽心思经过一番详细指导后,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问题,思考肤浅、胡乱选材,缺乏对生活的体验等,却很少想到作文的话题是否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和时代特点,我们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够有真情实感、凸现生活本色,就应该给予学生一块抒写性情、自由驰骋的天地,理想的作文命题应该有学生真实的参与,如果在每次作文之前能和学生聊一聊所关心的话题,并进行收集加工整理,或者将自己的命题设想提前告诉给学生,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实际上也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了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提升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投入程度,是好文章的前提。
(二)生生互动,互评互改
新课标在关于写作中提到:“能與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较之以以往单纯的老师评改而言,互评互改的方式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学生互评互改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针对本阶段作文的要求及作文所出现的情况,挑选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上公开,由同学们来聊一聊自己的看法。针对本次作文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找出几篇典型的习作,在班上宣读,供大家发表意见。在这个过程中,能使学生们得注意力集中到这几篇典型的习作中,也可以采用佳作推荐的方式,由本人或推荐者来读一读大家认为不错的作品。评价他人习作优劣得失的过程,也是一个交流合作、促进了解、取长补短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新鲜的看法、独到的体会、尖锐的批评都会涌现出来,参与作文批改的热情得到了提升,学生的个性与探究精神也得到了发展。
作文是思想和情感流转的清幽小径,于纸上笔下自然的流露,依赖于我们留心是生活,广泛地阅读和不断地思考和积蓄。“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过程,空谈作文技法,只会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出现学生精神上和语言上的失语和断流。
除了应适时地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 ,让学生从“外面的世界里”获取更多的精神养分和语言养分来潜移默化地滋润自己的心灵世界,以此来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空间,丰富他们收集材料的途径,提高他们炼材的能力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促使思维的跳转,从而培养他们的作文创新能力。
一、运用陌生化理论,培养作文创新新思维
陌生化出自于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什克洛夫斯基之手,被誉为西方现代文论的开端,陌生化又被译作“反常化”“奇异化”“反熟悉化”等,意即使人感到惊奇、陌生。与陌生化相对应的是自动化、机械化,文学的陌生化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动作或言谈,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带有机械性、自动化了。因为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事物经过我们无数次的反复和感受之后,就会越过对事物感受而直接进入认知,这样一来,当熟悉的事物摆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就会对它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不再对眼前的事物有什么感觉,更不会产生审美体验了,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陌生化理论主要体现在语言艺术上,我们所要做的是”用新奇的语言去摹绘常见之景,追求普通语言过程中的‘偏离’。”我们可以看几个例子:“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夏宁《甜蜜的复仇》)。就运用了“陌生化”手法而显得新鲜灵动,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看到“陌生化”带来的一些新意,如一些广告词:“按耐不住,就快滚”(某鼠标),“一毛不拔”(某牙刷),这几句广告词一词多义,表达新颖独特,妇孺皆知,几乎成为经典。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一是结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使语言陌生化得基本方法。如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使之灵动,例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姨太太”比喻腐朽淫靡的东西等遣词造句都突破了常规的表达,收到极好的美学效果,这些都可以用来启迪学生,在语言运用中要突破常规、积极创新,化平淡为新奇,化平常为非常。其二,引导学生广泛学习,汲取营养。诗词、散文都是陌生化语言的主要来源,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使语言在学习的点滴积累与美得享受中进行。
一篇好文章离不开巧妙的构思,陌生化除了语言艺术上有奇异的作用,在作文的构思同样适用,陌生化也有两个广泛的概念:一个是“故事”指作为素材的按时间顺序简单地列举一系列的事件;另一个是“情节”,指通过各种手法打乱故事的顺序,破坏它的组成部分,使之变形而显得陌生化,“这种创造性变化运用得愈多,作品愈能产生陌生化效果,从而也就愈成功。”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都证明了,绝大部分的满分佳作都在作文的形式上进行了独特的创造,它们通过对作文外部形态的加工,实现了作文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创新。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构思时,要把“故事”转化为“情节”,让陌生化得构思充分给文章增添魅力。如徐迟的《黄山记》,不像一般游记那样按游踪顺序写,而是先写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这一胜景的角度写起,显得气势磅礴,写下去在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史,出人意料,新意迭起!
运用例如陌生化等理论来转换思维,碰击冲撞出思维的火花,时常能让我们对写作生出豁然开朗之感,我们切不可以因此忽视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陌生化的运用要“以一定的熟悉度为基础”,要视而有见,听而有闻,见有所思,闻有所感,还要注意运用适度。
二、在教学实际中,灵感产生于思维的碰撞
“水尝无华,想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互击始发灵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认为,学生自发的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如果在学生自发阅读的基础上,再加上师生或生生之间适当地对话、碰撞和交流,那么一定会更有裨益。我们可以从写作话题、师生、生生互动等方面入手。
(一)贴近学生的写作话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老师出一个作文题,费尽心思经过一番详细指导后,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问题,思考肤浅、胡乱选材,缺乏对生活的体验等,却很少想到作文的话题是否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和时代特点,我们希望学生的作文能够有真情实感、凸现生活本色,就应该给予学生一块抒写性情、自由驰骋的天地,理想的作文命题应该有学生真实的参与,如果在每次作文之前能和学生聊一聊所关心的话题,并进行收集加工整理,或者将自己的命题设想提前告诉给学生,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意见,实际上也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了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心”,提升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投入程度,是好文章的前提。
(二)生生互动,互评互改
新课标在关于写作中提到:“能與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较之以以往单纯的老师评改而言,互评互改的方式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学生互评互改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针对本阶段作文的要求及作文所出现的情况,挑选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上公开,由同学们来聊一聊自己的看法。针对本次作文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找出几篇典型的习作,在班上宣读,供大家发表意见。在这个过程中,能使学生们得注意力集中到这几篇典型的习作中,也可以采用佳作推荐的方式,由本人或推荐者来读一读大家认为不错的作品。评价他人习作优劣得失的过程,也是一个交流合作、促进了解、取长补短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新鲜的看法、独到的体会、尖锐的批评都会涌现出来,参与作文批改的热情得到了提升,学生的个性与探究精神也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