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小孩子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犯不少重复的“错误”。而这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也正因为此,小学教育才对我们每位小学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去耐心包容、用心帮助每个小学生。“犯错”是学生的权利。教师不要动不动就轻易拿出你的否决牌,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他们能体会到教师真心实意的关怀,进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一、从一个教学案例说开来
笔者偶然的一次机会,有幸听到一位一年级语文教师的课。这位语文教师在教完《悯农》这首诗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句后,让学生们一起来对这首诗的中心思想作下讨论。老师先让学生们思考在古代为什么丰收了却有农民饿死呢?当时有十几位小朋友争相举手要求回答。有的学生说听自己的妈妈说过,古时候一些大官特别坏,刚一丰收,他们就带许多人去抢农民的粮食。教师听了很满意,不住地点头,并夸奖该学生非常聪明,说得很好。这时候又有许多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有学生说,他在电视上看过一些农民的粮食都是被地主抢走了。教师随即附和道,古代的社会十分黑暗,农民即便是丰收了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有的还活活被饿死了。这时,有一个高个子男生高高举起了手,教师迟疑了一下,还是叫起了他。只听他说道:丰收了,有的农民还会饿死,我觉得是他太懒惰了,不好好种庄稼,我想那些勤劳的人就会有吃的。就像我们学的课文《蚂蚁和蝈蝈》里教会我们的,勤劳的蚂蚁到了寒冷的冬天有粮食吃,而懒惰的蝈蝈就被冻死、饿死了……这时,老师不等他说完就打断了他:XX小朋友,你一定是刚才没有认真听别的小朋友发言。老师刚刚也说过了,这些农民饿死是因为……这个高个子男生羞红了脸,坐下了。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断定这个高个子的男生的回答是有悖事实的,是错误的。然而,我们教师不妨想想,这样一个复杂的关乎社会历史背景的内容对于一个一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该多么困难呢。因此,即便这个学生没有答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教师这么不假思索就给学生安了一个“不认真听讲”的“罪名”,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该学生独特的思维和见解。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像表扬前两位学生那样,夸一夸他:“XX小朋友能联系到已学过的知识,并仔细地辨别,他多爱思考啊!大家应向他学习,但是老师比你看得书多,知道真正的原因就像前两位小朋友所说,所以你要继续努力呀!”这样,这个小朋友也就不会脸红了,而这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在孩子长大后的某一天自然会明白。
二、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所以,学生间会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生活背景不同,并受心理状态和知识的限制,他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难免会出现偏差,导致错误的产生,学生有错误是正常的,所以应该许可学生出现错误。只有肯定了个性差异的存在,教师才能对待课堂中丰富多彩的答案,尤其在对待不是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时,不要一味地否定、避开。不加思索地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是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和勇于怀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啊!教师心目中可怕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生命的灵性!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变成了没有“问题”的“知识容器”、“解题的机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初中、高中还依然存在。这真值得我们深思啊!
在现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因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同想法、做法。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这时,大多数教师便以“错了!坐下!”“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企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这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换人”制度,让其他同学来答,直到得到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为止。其实,能够想出“錯误答案”的学生往往是聪明的孩子、会思考的孩子。案例中第三位学生得出答案的方式与前两位学生的截然不同,这正是思考的结果,也恰是聪明的体现!难以想象,在上述陈旧的课堂教学形式下,这样聪明的孩子还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吗?他们会不会循规蹈矩,永远追求标准答案呢?
三、理智面对学生犯的错误
那么,面对答错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走出迷惘和错误,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当认真分析原因,耐心引导和处理。这时如果教师能对答错问题的学生点拨暗示一下,让学生进行反思,与自己前后的认识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会形成新的正确的认识。在教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的尴尬,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难堪,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有这样一位和风细雨的帮助自己纠正学习中错误的老师,他们还会害怕什么?教师仅仅因为一个标准答案,竟使无数个创新的思维被否定,这不仅没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反而还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犯错”是学生的权力。错误是一种财富,人总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走向成熟,走向完善。教师要真正以宽容、理性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
一、从一个教学案例说开来
笔者偶然的一次机会,有幸听到一位一年级语文教师的课。这位语文教师在教完《悯农》这首诗中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句后,让学生们一起来对这首诗的中心思想作下讨论。老师先让学生们思考在古代为什么丰收了却有农民饿死呢?当时有十几位小朋友争相举手要求回答。有的学生说听自己的妈妈说过,古时候一些大官特别坏,刚一丰收,他们就带许多人去抢农民的粮食。教师听了很满意,不住地点头,并夸奖该学生非常聪明,说得很好。这时候又有许多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有学生说,他在电视上看过一些农民的粮食都是被地主抢走了。教师随即附和道,古代的社会十分黑暗,农民即便是丰收了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有的还活活被饿死了。这时,有一个高个子男生高高举起了手,教师迟疑了一下,还是叫起了他。只听他说道:丰收了,有的农民还会饿死,我觉得是他太懒惰了,不好好种庄稼,我想那些勤劳的人就会有吃的。就像我们学的课文《蚂蚁和蝈蝈》里教会我们的,勤劳的蚂蚁到了寒冷的冬天有粮食吃,而懒惰的蝈蝈就被冻死、饿死了……这时,老师不等他说完就打断了他:XX小朋友,你一定是刚才没有认真听别的小朋友发言。老师刚刚也说过了,这些农民饿死是因为……这个高个子男生羞红了脸,坐下了。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断定这个高个子的男生的回答是有悖事实的,是错误的。然而,我们教师不妨想想,这样一个复杂的关乎社会历史背景的内容对于一个一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该多么困难呢。因此,即便这个学生没有答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教师这么不假思索就给学生安了一个“不认真听讲”的“罪名”,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该学生独特的思维和见解。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像表扬前两位学生那样,夸一夸他:“XX小朋友能联系到已学过的知识,并仔细地辨别,他多爱思考啊!大家应向他学习,但是老师比你看得书多,知道真正的原因就像前两位小朋友所说,所以你要继续努力呀!”这样,这个小朋友也就不会脸红了,而这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在孩子长大后的某一天自然会明白。
二、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所以,学生间会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生活背景不同,并受心理状态和知识的限制,他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难免会出现偏差,导致错误的产生,学生有错误是正常的,所以应该许可学生出现错误。只有肯定了个性差异的存在,教师才能对待课堂中丰富多彩的答案,尤其在对待不是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时,不要一味地否定、避开。不加思索地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是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和勇于怀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啊!教师心目中可怕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生命的灵性!一个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变成了没有“问题”的“知识容器”、“解题的机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初中、高中还依然存在。这真值得我们深思啊!
在现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因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同想法、做法。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这时,大多数教师便以“错了!坐下!”“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企盼其他学生的正确回答。这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换人”制度,让其他同学来答,直到得到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为止。其实,能够想出“錯误答案”的学生往往是聪明的孩子、会思考的孩子。案例中第三位学生得出答案的方式与前两位学生的截然不同,这正是思考的结果,也恰是聪明的体现!难以想象,在上述陈旧的课堂教学形式下,这样聪明的孩子还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吗?他们会不会循规蹈矩,永远追求标准答案呢?
三、理智面对学生犯的错误
那么,面对答错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办?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走出迷惘和错误,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当认真分析原因,耐心引导和处理。这时如果教师能对答错问题的学生点拨暗示一下,让学生进行反思,与自己前后的认识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会形成新的正确的认识。在教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的尴尬,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难堪,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有这样一位和风细雨的帮助自己纠正学习中错误的老师,他们还会害怕什么?教师仅仅因为一个标准答案,竟使无数个创新的思维被否定,这不仅没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反而还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犯错”是学生的权力。错误是一种财富,人总是在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过程中走向成熟,走向完善。教师要真正以宽容、理性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