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与社会》课不被人们重视,是众所周知的。但它又是一门独特的综合课,它综合了历史、政治、法律、人文等各方面知识的学科,特别适合对人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所以这门课是最适合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学科。因此,本文强调如何能在这门课上放飞和谐之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相信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授课教师都是大有益处的。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放飞 和谐
生活幸福、社会和谐历来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教育教学工作也应追求幸福、和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界定课程性质时明确提出:《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将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自主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基本理念。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它包罗万象,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所以,作为现代的教师,如果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获取各方面的知识,不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很难进行教学的,更不用说享受教学成就了。和谐教学的兴起与发展,有深刻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作为其根基。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和谐教学强调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那么,在历史与社会课中教师如何放飞和谐之歌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初中三年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应该有系统的安排,根据每年不同的教学侧重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1.第一年应该侧重于初中的适应性教育,配合七年级上、下册《社会》的不同内容一一加以拓宽教学。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促进者”的角色。“促进者”的作用有: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等。发挥促进作用的关键是:“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包括真诚、接受、理解三个方面。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如在学区域地理时,就可以增加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教育,并结合《人自然社会》这本乡土教材,教学效果会更好。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并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规定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师改进、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无疑,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搜集相应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综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行统一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一个重要原则,它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观点,还必须运用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我们农村教学在教学活动方面做得比较欠缺。没有活动的教育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然而我们不能搞活动,因为如果社会课搞活动,会被认为是挂羊头卖狗肉。其实,搞社会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可以与学生进行知识、情感的碰撞,然后丰富学习的材料,更有利于培养师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提高应对考试的解题能力,而且提高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何乐而不为呢?
2.第二年的教学是侧重于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学历史就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当今社会。八年级社会主要是讲述世界如何越来越发展,中国古代先进、近代受尽列强欺凌和中国人民如何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史。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可以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来激发同学探索的热情。我国曾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如此先进与辉煌的中国为什么到近代却如此落后,并导致受尽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侮辱了呢?高度专制的封建制度、政治腐败与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专制的思想文化与繁荣的思想文化,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与开放、殖民扩张的对外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这样的两类国家交战,胜负就不言而喻了。正因为中国科技的整体落后、国民素质的整体低下,所以需要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有,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给亚非拉广大国家造成了长期的落后。我们可从此得知: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不仅损人,而且也不利己。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癌症”,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制度是先进的,但也有其弱点,而殖民侵略是其本性,所以剥削与压迫是不可避免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评价,论从史出;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即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上历史这些课时,教师应该尽量制作课件,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这对学生理解当时的史实非常有利。因为历史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学生很难接受一些史实。
3.第三年的教学应侧重在对当今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解题的策略指导上。我们在八年级学过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以沉痛的教训,所以,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还是比较落后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还很严峻。因此,我们应达成共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保护好地球,这不是某个人、某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人类要共同面对的事。所以,在最后一年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强调学生要从小事做起,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中学生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可以开展讨论、辩论和社会调查等,帮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从而真正地行动起来。
初三的教学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尤其是复习课。由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多、时间长,很难将支离破碎的知识连成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所以,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复习课,教师都要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纵、横向联系,进而优化所学的知识,使其系统化、科学化。因此,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中,需要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初三的内容可以归纳为经济(物质文明)、政治(政治文明)、文化(精神文明)、生态(生态文明),然后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整理。相对来讲,学生就会对这些内容有个清晰的认识。
中考命题中一个很重要的趋向就是非常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就是要把教材的知识点与我们当地的实际、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生自身发展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时政热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复习社会调查的内容时,就问学生是否知道天台市有人溺死在养鱼塘的事情,是通过哪个途径知道的。学生基本上能非常高兴、坦然地发言,这节课的效果就非常的好。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教和学的主体是人,情感是连系教学主体的纽带,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系统协调、顺利和有效地运行的重要条件。
二、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积极情感主动引导学生
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是需要情感来支持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列宁也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两者应该是平等的。唯有人格平等,才能调动师生互动的积极性,才有互动的流畅。教师尤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切不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大胆提问、大胆表达不同意见,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才有可能,才能达到学教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只有“以生为本”,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才会有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以及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一名好教师除了要博学多才外,还要注意师德修养,努力塑造好自己的形象,作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感到教师值得亲近、值得信任、值得敬重。教师热爱学生、学生热爱教师,师生间才能建立情感交流的基础,否则只会有去无来,无法共鸣,很难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历史与社会课教师更应如此。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要谱写和谐之歌,必须心中有“谱”(这个谱就包括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善于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高尚的师德等),必须谨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教师自身素养,包括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
教学是促进成长、助人成功的事业,是人性化的工作。衡量教学工作好坏的标准是,看我们培养的人是不是对社会有用。这样,我们的职业就决定了我们要不断探索,助人成功,为中华之崛起而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能太注重物质利益、生活享受,也不能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培养人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马兰主译,《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 屠荣生、唐思群编著,《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
[3] 《〈历史与社会〉课渗透人文素养》,历史与社会教学网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放飞 和谐
生活幸福、社会和谐历来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教育教学工作也应追求幸福、和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界定课程性质时明确提出:《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将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自主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基本理念。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它包罗万象,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所以,作为现代的教师,如果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获取各方面的知识,不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很难进行教学的,更不用说享受教学成就了。和谐教学的兴起与发展,有深刻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作为其根基。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和谐教学强调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那么,在历史与社会课中教师如何放飞和谐之歌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初中三年的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应该有系统的安排,根据每年不同的教学侧重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1.第一年应该侧重于初中的适应性教育,配合七年级上、下册《社会》的不同内容一一加以拓宽教学。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促进者”的角色。“促进者”的作用有: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等。发挥促进作用的关键是:“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包括真诚、接受、理解三个方面。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如在学区域地理时,就可以增加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教育,并结合《人自然社会》这本乡土教材,教学效果会更好。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并明确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要求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规定为历史与社会课教师改进、丰富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无疑,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增加,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有利于增强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吸引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搜集相应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综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行统一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一个重要原则,它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观点,还必须运用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我们农村教学在教学活动方面做得比较欠缺。没有活动的教育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然而我们不能搞活动,因为如果社会课搞活动,会被认为是挂羊头卖狗肉。其实,搞社会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可以与学生进行知识、情感的碰撞,然后丰富学习的材料,更有利于培养师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提高应对考试的解题能力,而且提高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何乐而不为呢?
2.第二年的教学是侧重于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学历史就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当今社会。八年级社会主要是讲述世界如何越来越发展,中国古代先进、近代受尽列强欺凌和中国人民如何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史。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可以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来激发同学探索的热情。我国曾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如此先进与辉煌的中国为什么到近代却如此落后,并导致受尽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侮辱了呢?高度专制的封建制度、政治腐败与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专制的思想文化与繁荣的思想文化,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与开放、殖民扩张的对外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这样的两类国家交战,胜负就不言而喻了。正因为中国科技的整体落后、国民素质的整体低下,所以需要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有,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给亚非拉广大国家造成了长期的落后。我们可从此得知: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不仅损人,而且也不利己。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癌症”,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制度是先进的,但也有其弱点,而殖民侵略是其本性,所以剥削与压迫是不可避免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评价,论从史出;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即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上历史这些课时,教师应该尽量制作课件,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这对学生理解当时的史实非常有利。因为历史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学生很难接受一些史实。
3.第三年的教学应侧重在对当今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解题的策略指导上。我们在八年级学过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以沉痛的教训,所以,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还是比较落后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还很严峻。因此,我们应达成共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保护好地球,这不是某个人、某个国家的事,而是全人类要共同面对的事。所以,在最后一年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强调学生要从小事做起,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中学生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可以开展讨论、辩论和社会调查等,帮助学生认识这些问题,从而真正地行动起来。
初三的教学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尤其是复习课。由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多、时间长,很难将支离破碎的知识连成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所以,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复习课,教师都要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纵、横向联系,进而优化所学的知识,使其系统化、科学化。因此,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中,需要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初三的内容可以归纳为经济(物质文明)、政治(政治文明)、文化(精神文明)、生态(生态文明),然后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进行整理。相对来讲,学生就会对这些内容有个清晰的认识。
中考命题中一个很重要的趋向就是非常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就是要把教材的知识点与我们当地的实际、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生自身发展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时政热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复习社会调查的内容时,就问学生是否知道天台市有人溺死在养鱼塘的事情,是通过哪个途径知道的。学生基本上能非常高兴、坦然地发言,这节课的效果就非常的好。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教和学的主体是人,情感是连系教学主体的纽带,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系统协调、顺利和有效地运行的重要条件。
二、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积极情感主动引导学生
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学是需要情感来支持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列宁也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两者应该是平等的。唯有人格平等,才能调动师生互动的积极性,才有互动的流畅。教师尤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切不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在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大胆提问、大胆表达不同意见,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才有可能,才能达到学教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只有“以生为本”,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才会有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以及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三、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一名好教师除了要博学多才外,还要注意师德修养,努力塑造好自己的形象,作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感到教师值得亲近、值得信任、值得敬重。教师热爱学生、学生热爱教师,师生间才能建立情感交流的基础,否则只会有去无来,无法共鸣,很难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历史与社会课教师更应如此。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要谱写和谐之歌,必须心中有“谱”(这个谱就包括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善于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高尚的师德等),必须谨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加强教师自身素养,包括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
教学是促进成长、助人成功的事业,是人性化的工作。衡量教学工作好坏的标准是,看我们培养的人是不是对社会有用。这样,我们的职业就决定了我们要不断探索,助人成功,为中华之崛起而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能太注重物质利益、生活享受,也不能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培养人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1] 盛群力、马兰主译,《现代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 屠荣生、唐思群编著,《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
[3] 《〈历史与社会〉课渗透人文素养》,历史与社会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