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独一无二的“世纪陈酿”
1908年2月15日,秦含章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张舍镇。由于深受父亲影响,他苦读多年,于1931年参加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选拔,以全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出国留学资格。1935年,秦含章获比利时圣布律农学院工学候补博士学位,后入柏林大学发酵学院进修。通晓五国文字、才华卓越的秦含章可在国外轻而易举过上优裕生活,然而,他却满怀酬国之志,毅然归来报效祖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受周恩来总理亲点,秦含章奉命调京,先后出任由中央政府主持成立的中央食品工业部和中央轻工业部参事。由于发酵工业是中国特色的传统工业,1955年,轻工部决定在北京成立第一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现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秦含章也被调任为所长。
为解决青岛啤酒的浑浊问题,秦含章曾两次深入生产车间,寻找啤酒出现沉淀的根源,并成功研究试制了“配置啤酒”;为提高黄酒的生产工艺,秦含章数度出国探访,将西方先进工艺引入中国,大大提高了中国黄酒的生产技术。
1962年,山西杏花村汾酒厂由于生产扩大,产品一度出现质量下降。秦含章带领一个课题小组亲赴杏花村酒厂现场蹲点。试点期间,秦含章率队在窑洞里一住就是两年,通过对比剖析各种名白酒的不同芳香物质成分,最终找出了清香型白酒以乙酸乙酯为主要呈香物质的个性特征,一举解决了成品酒中白色、黑色沉淀物交杂的“老大难”问题,产量实现成倍增长。后来,这项科研成果帮助汾酒厂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一举夺得“国家科技贡献奖”。秦含章本人也因对白酒的科学分析方法及其理论的成功探索与总结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秦含章以毕生精力,钻研攻克了我国酒业几个“名牌”的技术难题。张裕葡萄酒厂、苏州酒厂、无锡酒厂、绍兴酒厂等,无不一一留下了他的足迹。
直至1990年6月,82岁高龄的秦含章才功成身退。以其妻子索颖的话说:秦老已沉淀成独一无二的“世纪陈酿”。
2 著作等身的严谨学者
退休后,秦含章卸下了行政担子,专注写作,先后完成了近80万字的《新编酒经》和《酒文化小品集》。
2000年,已是93岁高龄的秦含章,独立完成了5万余字的论文撰写——《白酒春秋——中国蒸馏酒的演变及发展趋向》。从原稿的字号判断,秦含章的视力已大不如前,论文每页仅有几行数十字。也是这一年,秦含章350万字的巨著《国产白酒的工艺技术和实验方法》问世。
秦含章说:“退休后,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兴趣、爱好还没有完全表达,我要继续把我所知记录下来,作为唯一财产留给后人。”
家人皆知,秦含章视书稿如命。秦含章的侄子秦逸生回忆称,“文革”初期,秦含章被下放江西,家人在帮助打点行囊时,秦含章手里一直紧紧抱着一只皮箱,里面是他历年的书稿。“叔叔说,别的东西都可以不要,只有这个箱子绝不能丢。”
秦含章的书房只有七八平方米,一张旧式的大号书桌占据了大量空间,桌上堆满了密密麻麻的文稿,书桌周围的地面上也同样散落着成捆的资料和文章,靠墙的老式书架也被各类书籍文献塞得满满当当。
外人不知,秦含章的写作其实颇多艰难。他右眼早在“文革”时因黄斑出血未能得到及时诊治而几近失明,左眼视力也早已衰弱多年。
在秦含章的小兒子秦大文的记忆里,父亲晚年写作时,通常左手要拿着两个10倍的放大镜叠加在一起、右手执笔写字。“由于过度吃力,他不得不写一会儿就要停下来歇一歇。”
秦含章不愧为我国现代酒文化的重要创始者。他不仅担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协会名誉会长,还应邀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工作。他被业界誉为“研究中国酒文化第一人”。据不完全统计,秦含章一生撰写的科研报告、著作论文共计40余部6000余万字,他给我们留下了无法估量的知识财富!
3 创新思维的行业先锋
秦含章一生以事业为重,自海外学成归来,一直致力于酿酒事业工作,时刻关注着酿酒行业的发展。
“共同为酿酒工业献计献策,有一分力,做一分事,尽一分心,得一分功。依靠大家的力量,办好大家关心的事情。”这是秦含章的心声,也是他毕生践行的准则。他认为:“江河入海,自然形成;科技进步,生产大增;经济发展,酒业必兴;安定团结,繁荣昌盛。”秦含章在他有生之年亲眼目睹了我国酿酒工业的繁荣昌盛景象,甚幸!
1999年,秦含章立足于战略高度,提出了《21世纪中国食品生产的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主导未来经济”。未来15年是我国经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衡量我国经济成就不在于“量”的增加,而在于质量和效益的增加和提高,以及科学技术对国家经济增长贡献率是否越来越大。他认为,国家从现在起应重视5个方面,即:以高新技术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要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注意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断进行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秦含章指出:“知识创新,迎接新的时代。”他提出了“生物工程时代和6F主义”的食品发展战略,即大循环→大生命,大生命→大世界,大世界→大前途。
秦含章提出的食品发展战略就是现在的“循环经济”概念,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敏锐思维和创新观念。
2002年,面对白酒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不当竞争,白酒泰斗秦含章、周恒刚、熊子书及数十位白酒权威专家和数百位白酒权威人士联手发出倡议:“诚信经营,促进白酒产业健康发展”“行业兴则企业兴,企业兴则从业者兴”,倡导“先做人、后做酒;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酒”的行业新风。专家们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呼吁倡导“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主动自觉执行行业自律,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白酒企业、白酒行业健康发展”。
2005年,秦含章将他写的91首诗汇辑为《试咏食文化的科学发展观》诗集,并亲自送到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办公室。秦含章用简练的诗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食文化与食业发展的论见,论点精辟,发人深思,足见秦含章年高而思想常新,精神振奋,无时无刻不在为食文化事业作贡献。
1908年2月15日,秦含章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张舍镇。由于深受父亲影响,他苦读多年,于1931年参加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选拔,以全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出国留学资格。1935年,秦含章获比利时圣布律农学院工学候补博士学位,后入柏林大学发酵学院进修。通晓五国文字、才华卓越的秦含章可在国外轻而易举过上优裕生活,然而,他却满怀酬国之志,毅然归来报效祖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受周恩来总理亲点,秦含章奉命调京,先后出任由中央政府主持成立的中央食品工业部和中央轻工业部参事。由于发酵工业是中国特色的传统工业,1955年,轻工部决定在北京成立第一轻工业部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现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秦含章也被调任为所长。
为解决青岛啤酒的浑浊问题,秦含章曾两次深入生产车间,寻找啤酒出现沉淀的根源,并成功研究试制了“配置啤酒”;为提高黄酒的生产工艺,秦含章数度出国探访,将西方先进工艺引入中国,大大提高了中国黄酒的生产技术。
1962年,山西杏花村汾酒厂由于生产扩大,产品一度出现质量下降。秦含章带领一个课题小组亲赴杏花村酒厂现场蹲点。试点期间,秦含章率队在窑洞里一住就是两年,通过对比剖析各种名白酒的不同芳香物质成分,最终找出了清香型白酒以乙酸乙酯为主要呈香物质的个性特征,一举解决了成品酒中白色、黑色沉淀物交杂的“老大难”问题,产量实现成倍增长。后来,这项科研成果帮助汾酒厂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一举夺得“国家科技贡献奖”。秦含章本人也因对白酒的科学分析方法及其理论的成功探索与总结而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秦含章以毕生精力,钻研攻克了我国酒业几个“名牌”的技术难题。张裕葡萄酒厂、苏州酒厂、无锡酒厂、绍兴酒厂等,无不一一留下了他的足迹。
直至1990年6月,82岁高龄的秦含章才功成身退。以其妻子索颖的话说:秦老已沉淀成独一无二的“世纪陈酿”。
2 著作等身的严谨学者
退休后,秦含章卸下了行政担子,专注写作,先后完成了近80万字的《新编酒经》和《酒文化小品集》。
2000年,已是93岁高龄的秦含章,独立完成了5万余字的论文撰写——《白酒春秋——中国蒸馏酒的演变及发展趋向》。从原稿的字号判断,秦含章的视力已大不如前,论文每页仅有几行数十字。也是这一年,秦含章350万字的巨著《国产白酒的工艺技术和实验方法》问世。
秦含章说:“退休后,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兴趣、爱好还没有完全表达,我要继续把我所知记录下来,作为唯一财产留给后人。”
家人皆知,秦含章视书稿如命。秦含章的侄子秦逸生回忆称,“文革”初期,秦含章被下放江西,家人在帮助打点行囊时,秦含章手里一直紧紧抱着一只皮箱,里面是他历年的书稿。“叔叔说,别的东西都可以不要,只有这个箱子绝不能丢。”
秦含章的书房只有七八平方米,一张旧式的大号书桌占据了大量空间,桌上堆满了密密麻麻的文稿,书桌周围的地面上也同样散落着成捆的资料和文章,靠墙的老式书架也被各类书籍文献塞得满满当当。
外人不知,秦含章的写作其实颇多艰难。他右眼早在“文革”时因黄斑出血未能得到及时诊治而几近失明,左眼视力也早已衰弱多年。
在秦含章的小兒子秦大文的记忆里,父亲晚年写作时,通常左手要拿着两个10倍的放大镜叠加在一起、右手执笔写字。“由于过度吃力,他不得不写一会儿就要停下来歇一歇。”
秦含章不愧为我国现代酒文化的重要创始者。他不仅担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协会名誉会长,还应邀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工作。他被业界誉为“研究中国酒文化第一人”。据不完全统计,秦含章一生撰写的科研报告、著作论文共计40余部6000余万字,他给我们留下了无法估量的知识财富!
3 创新思维的行业先锋
秦含章一生以事业为重,自海外学成归来,一直致力于酿酒事业工作,时刻关注着酿酒行业的发展。
“共同为酿酒工业献计献策,有一分力,做一分事,尽一分心,得一分功。依靠大家的力量,办好大家关心的事情。”这是秦含章的心声,也是他毕生践行的准则。他认为:“江河入海,自然形成;科技进步,生产大增;经济发展,酒业必兴;安定团结,繁荣昌盛。”秦含章在他有生之年亲眼目睹了我国酿酒工业的繁荣昌盛景象,甚幸!
1999年,秦含章立足于战略高度,提出了《21世纪中国食品生产的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主导未来经济”。未来15年是我国经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衡量我国经济成就不在于“量”的增加,而在于质量和效益的增加和提高,以及科学技术对国家经济增长贡献率是否越来越大。他认为,国家从现在起应重视5个方面,即:以高新技术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要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注意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断进行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秦含章指出:“知识创新,迎接新的时代。”他提出了“生物工程时代和6F主义”的食品发展战略,即大循环→大生命,大生命→大世界,大世界→大前途。
秦含章提出的食品发展战略就是现在的“循环经济”概念,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敏锐思维和创新观念。
2002年,面对白酒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不当竞争,白酒泰斗秦含章、周恒刚、熊子书及数十位白酒权威专家和数百位白酒权威人士联手发出倡议:“诚信经营,促进白酒产业健康发展”“行业兴则企业兴,企业兴则从业者兴”,倡导“先做人、后做酒;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酒”的行业新风。专家们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呼吁倡导“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主动自觉执行行业自律,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白酒企业、白酒行业健康发展”。
2005年,秦含章将他写的91首诗汇辑为《试咏食文化的科学发展观》诗集,并亲自送到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办公室。秦含章用简练的诗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食文化与食业发展的论见,论点精辟,发人深思,足见秦含章年高而思想常新,精神振奋,无时无刻不在为食文化事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