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红色文化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涵养,是激励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从失败走向胜利,不断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界和社科界的工作者意味深长地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有鉴于此,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用红色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又如何在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迫切地呈现在红色文化研究者视域中。首先必须明晰红色文化的概念,探究其宏大的时代叙事及意义,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空间和时代实践。
当前,要了解红色文化的叙事,就必须厘清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探讨持续深入。据考证,国内“红色文化”一词,早在1953年就曾出现在学者的论文中。当然,红色文化这一概念绝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产生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渊源。
作为一种文化样式,红色不仅仅是一种色彩,更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从朱门高墙到红木箱柜,从除旧迎新爆竹到除夕压岁红包,从幼童的贴身红肚兜到中国的传统婚礼,从开业大吉的剪彩到锣鼓唢呐的饰物,从铭刻权力的印泥到表彰功勋的锦旗……这都与中国人对红色审美偏爱有关。“文化”一词,源于《易经·贲卦》一则彖辞中“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自“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從人文化成的角度看,文化可分为认知性文化和改造性文化两个层面。文化的认知性层面指向文化的内在价值与精神意义,可称为精神文化;文化的改造性层面指向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承发展的媒介,可称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个层面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有机体。与文化的两分法相对应,红色文化亦呈现为两种存在形态:“一是红色文化精神性本质呈现的红色精神,二是红色文化物质性层面呈现的红色文化资源。”
目前,学界对红色文化的定义是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普遍把红色文化的主体性创造活动限定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结果。如前所述,红色文化的出现有着深远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渊源,创造红色文化的主体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就一直存在。因此,为了概念在逻辑上的周延,只有现代意义上红色文化才匹配中国共产党缔造的文化形态。基于此,所谓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世界优秀文化,创造的红色精神和红色资源的总和。红色是其本质属性,民族性、先进性、人民性和革命性是其鲜明特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智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新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从红色文化性质上看,红色文化不是一门具有独立意义上的纯粹学问,而是一种基于社会实践的先进社会文化。诚然,新时代红色文化论涉的内容虽十分宽泛,思想探索之路亦复杂多变,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蕴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是其根本遵循。
一是叙事方法上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红色文化叙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红色文化叙事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不是墨守成规,变成教条主义,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供研究者使用的强大思想武器。红色文化研究者和工作者,什么时候用好了这一思想武器就会事半功倍,蒸蒸日上;什么时候背离了这一基本原则,就可能遭遇曲折,事倍功半,甚至会走上歪路邪路。因此,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研究和实践,才能保证红色文化叙事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任务,总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红色文化叙事的方法论根基,使研究者和工作者能够据此观察和分析社会关系的内在结构与发展过程,并在大众对红色文化提出更高要求时,通过红色记忆的编织和红色精神的承载,让红色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维持其精神内涵与价值影响。
二是叙事样式上采取红色记忆的编织与红色精神的承载。文化记忆是以关于群体或集体起源的历史文化为记忆对象,通过寻求蕴含其中的特定象征符号系统,厘清“功能记忆”的身份认同行为与价值趋向,从而达到巩固主体同一性的精神活动。文化记忆的编织遵循着特定而严格的形式,有自己的符号系统或者演示方式,如回忆、文字、节日、图像和仪式等,其重点是探讨群体或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被表述、如何在与历史取得勾连的同时被固定下来。从文化记忆来看,红色记忆是红色文化叙事的重要样式,包含外显符号和内在意义两个层面。其中,外显符号是一系列的红色革命遗址、红色纪念地、红色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红色文献、红色文艺作品和纪念仪式以及凝结在其中的红色精神、红色传统和价值理念等构成的符号系统;内在意义则是由这些符号代表的意义构成的中国人民百年来的集体记忆。当中,尤以红色精神为要。
红色精神作为红色文化叙事的核心载体,从建党时的红船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红旗渠精神再到当前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些由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风雨征程中艰辛孕育的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信仰、先进思想、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既彪炳历史、又照亮未来,既团结万众、又指引方向,既根植传统、又与时俱进,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时代光芒”。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红色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和红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叙事原则上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现实奋斗。作为红色文化叙事的终极原则,共产主义是一场总体性的世界历史转变运动,“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红色文化促进了人的思想的延展和内能的外显,在价值理念和心理心性等精神气质层面促使人焕发出全新的面貌。诚如李大钊在1918年《Bolshevism 的胜利》一文中所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同百年前李大钊预言Bolshevism(布尔什维克主义)作为一种群众运动将风靡20世纪一样,红色文化在新的21世纪亦将蕴意一种新天地、一种文化的新纪元。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这表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相统一的。新时代红色文化叙事,需要始终坚持远大理想与现实奋斗的统一。这是保证红色文化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的根本原则。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红色记忆与红色精神、远大理想与现实奋斗,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勾连、相互补充,在理论和逻辑上具有严密性、完整性和一贯性,是构成红色文化时代叙事结构的核心元素。离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红色文化叙事就会落入历史唯心主义的窠臼,甚至是坠入文化虚无主义的深渊;离开红色记忆的编织与红色精神的承载,红色文化叙事就会成为缘木求鱼,蜕变为乌托邦式的幻想;离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现实奋斗,红色文化叙事就会躁动冒进抑或消极保守,从而失去科学的目标与方向,遗失其崇高的意义和价值。可见,将红色文化叙事结构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剥离出去,都会使它丧失自身原有的内涵与价值,导致对红色文化体系的曲解,亦将不可避免地对红色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文化的力量是贯穿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经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回应历史发展挑战的过程。在面对时代挑战中,红色文化的叙事意义随之彰显。红色文化叙事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传承作用。为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需要持续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叙事的独特价值。
第一,紅色文化叙事的导向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指引。作为红色文化叙事的本质属性,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颜色。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红色文化叙事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品格情操和价值诉求形成完美的同构关系。尤其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根本制度。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渠道。由此可见,红色文化叙事对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的作用。
第二,红色文化叙事的凝聚作用,是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相较于刚性的经济、军事力量,文化的力量是柔性的,表现为一种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本质上为精神上的能量,是一种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它无形却无处不在,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局势多变和文化多元的今天,红色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而且是一种磅礴的社会文化发展潮流,可以引领时代主流和社会风尚。红色文化叙事理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凝聚力和支撑力。
第三,红色文化叙事的传承作用,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头。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还要旗帜鲜明地亮出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红色文化承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革命诉求和时代行动,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文化基础,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我们必须广泛地利用好、宣传好和传承好红色文化。
(作者分别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十九大专项课题“新时代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8VSJ09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红光、杨薇:《深入认识和把握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红色文化学刊》,2019年第1期。
②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人民日报》,2018年1月12日。
责编/赵博艺 美编/王梦雅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涵养,是激励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从失败走向胜利,不断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界和社科界的工作者意味深长地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有鉴于此,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用红色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又如何在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迫切地呈现在红色文化研究者视域中。首先必须明晰红色文化的概念,探究其宏大的时代叙事及意义,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空间和时代实践。
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
当前,要了解红色文化的叙事,就必须厘清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探讨持续深入。据考证,国内“红色文化”一词,早在1953年就曾出现在学者的论文中。当然,红色文化这一概念绝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产生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渊源。
作为一种文化样式,红色不仅仅是一种色彩,更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从朱门高墙到红木箱柜,从除旧迎新爆竹到除夕压岁红包,从幼童的贴身红肚兜到中国的传统婚礼,从开业大吉的剪彩到锣鼓唢呐的饰物,从铭刻权力的印泥到表彰功勋的锦旗……这都与中国人对红色审美偏爱有关。“文化”一词,源于《易经·贲卦》一则彖辞中“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自“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從人文化成的角度看,文化可分为认知性文化和改造性文化两个层面。文化的认知性层面指向文化的内在价值与精神意义,可称为精神文化;文化的改造性层面指向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承发展的媒介,可称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个层面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有机体。与文化的两分法相对应,红色文化亦呈现为两种存在形态:“一是红色文化精神性本质呈现的红色精神,二是红色文化物质性层面呈现的红色文化资源。”
目前,学界对红色文化的定义是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普遍把红色文化的主体性创造活动限定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结果。如前所述,红色文化的出现有着深远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渊源,创造红色文化的主体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就一直存在。因此,为了概念在逻辑上的周延,只有现代意义上红色文化才匹配中国共产党缔造的文化形态。基于此,所谓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世界优秀文化,创造的红色精神和红色资源的总和。红色是其本质属性,民族性、先进性、人民性和革命性是其鲜明特征。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智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新时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红色文化的叙事结构
从红色文化性质上看,红色文化不是一门具有独立意义上的纯粹学问,而是一种基于社会实践的先进社会文化。诚然,新时代红色文化论涉的内容虽十分宽泛,思想探索之路亦复杂多变,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蕴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是其根本遵循。
一是叙事方法上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红色文化叙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红色文化叙事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不是墨守成规,变成教条主义,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供研究者使用的强大思想武器。红色文化研究者和工作者,什么时候用好了这一思想武器就会事半功倍,蒸蒸日上;什么时候背离了这一基本原则,就可能遭遇曲折,事倍功半,甚至会走上歪路邪路。因此,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研究和实践,才能保证红色文化叙事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任务,总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红色文化叙事的方法论根基,使研究者和工作者能够据此观察和分析社会关系的内在结构与发展过程,并在大众对红色文化提出更高要求时,通过红色记忆的编织和红色精神的承载,让红色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维持其精神内涵与价值影响。
二是叙事样式上采取红色记忆的编织与红色精神的承载。文化记忆是以关于群体或集体起源的历史文化为记忆对象,通过寻求蕴含其中的特定象征符号系统,厘清“功能记忆”的身份认同行为与价值趋向,从而达到巩固主体同一性的精神活动。文化记忆的编织遵循着特定而严格的形式,有自己的符号系统或者演示方式,如回忆、文字、节日、图像和仪式等,其重点是探讨群体或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被表述、如何在与历史取得勾连的同时被固定下来。从文化记忆来看,红色记忆是红色文化叙事的重要样式,包含外显符号和内在意义两个层面。其中,外显符号是一系列的红色革命遗址、红色纪念地、红色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红色文献、红色文艺作品和纪念仪式以及凝结在其中的红色精神、红色传统和价值理念等构成的符号系统;内在意义则是由这些符号代表的意义构成的中国人民百年来的集体记忆。当中,尤以红色精神为要。
红色精神作为红色文化叙事的核心载体,从建党时的红船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红旗渠精神再到当前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些由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风雨征程中艰辛孕育的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信仰、先进思想、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既彪炳历史、又照亮未来,既团结万众、又指引方向,既根植传统、又与时俱进,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时代光芒”。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红色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和红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叙事原则上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现实奋斗。作为红色文化叙事的终极原则,共产主义是一场总体性的世界历史转变运动,“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红色文化促进了人的思想的延展和内能的外显,在价值理念和心理心性等精神气质层面促使人焕发出全新的面貌。诚如李大钊在1918年《Bolshevism 的胜利》一文中所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同百年前李大钊预言Bolshevism(布尔什维克主义)作为一种群众运动将风靡20世纪一样,红色文化在新的21世纪亦将蕴意一种新天地、一种文化的新纪元。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这表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相统一的。新时代红色文化叙事,需要始终坚持远大理想与现实奋斗的统一。这是保证红色文化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的根本原则。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红色记忆与红色精神、远大理想与现实奋斗,三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勾连、相互补充,在理论和逻辑上具有严密性、完整性和一贯性,是构成红色文化时代叙事结构的核心元素。离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红色文化叙事就会落入历史唯心主义的窠臼,甚至是坠入文化虚无主义的深渊;离开红色记忆的编织与红色精神的承载,红色文化叙事就会成为缘木求鱼,蜕变为乌托邦式的幻想;离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现实奋斗,红色文化叙事就会躁动冒进抑或消极保守,从而失去科学的目标与方向,遗失其崇高的意义和价值。可见,将红色文化叙事结构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剥离出去,都会使它丧失自身原有的内涵与价值,导致对红色文化体系的曲解,亦将不可避免地对红色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红色文化叙事的意义
文化的力量是贯穿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经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回应历史发展挑战的过程。在面对时代挑战中,红色文化的叙事意义随之彰显。红色文化叙事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传承作用。为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需要持续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叙事的独特价值。
第一,紅色文化叙事的导向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指引。作为红色文化叙事的本质属性,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颜色。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红色文化叙事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品格情操和价值诉求形成完美的同构关系。尤其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根本制度。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渠道。由此可见,红色文化叙事对于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的作用。
第二,红色文化叙事的凝聚作用,是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相较于刚性的经济、军事力量,文化的力量是柔性的,表现为一种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本质上为精神上的能量,是一种吸引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它无形却无处不在,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局势多变和文化多元的今天,红色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形态,而且是一种磅礴的社会文化发展潮流,可以引领时代主流和社会风尚。红色文化叙事理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凝聚力和支撑力。
第三,红色文化叙事的传承作用,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头。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还要旗帜鲜明地亮出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红色文化承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革命诉求和时代行动,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文化基础,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我们必须广泛地利用好、宣传好和传承好红色文化。
(作者分别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十九大专项课题“新时代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8VSJ09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红光、杨薇:《深入认识和把握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红色文化学刊》,2019年第1期。
②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人民日报》,2018年1月12日。
责编/赵博艺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