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科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xi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针对目前高等工科院校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提出了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建立的思路及实施方法,以期对改革大学工科课程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等工科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曹周红(1978-),男,湖南资兴人,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讲师,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072)主要研究方向:水利工程方向的科研与教学。(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高等工科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08]263号)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工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差距较大,[1]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选课范围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管得过死,条条太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虽然许多院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上说,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单一。由于教学改革的滞后,教学内容还远远未真正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从足够的高度、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对现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辨析、选择、更新和重组,不少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某些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内核的科学前沿知识,却仍被置于教学大门之外。[2]
  2.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原因是:其一,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多数教师仍然沿袭“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由于扩招,教师教学量增加,以致许多教师没有精力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其二,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的教育却常常忽视对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以致许多学生只是习惯于被动地回答现成的问题,缺少那种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
  3.教学未能有效面向工程实际
  目前,由于我国工科教育模式既不像美国,有对进入工业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需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的系统,又不像德国工科大学毕业生那样,要求其必须具有参与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3]我国工科教育基本上是在学校完成,其突出特点是理论知识学得多,工程实践训练少。没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导致学生缺乏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缺乏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的培养和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口头或书面表述工程问题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缺乏对现代工程所必需具备的有关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知识的了解,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
  二、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学生、教师两个方面阐述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建立的基本思路及注意事项。
  1.学生方面
  (1)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其创新精神。首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4]不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不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对象,而是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新潜能、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其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不仅仅是从某种已构建好的知识体系出发,还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去实施教学活动。再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疑问,而不是教师首先阐述理论体系或推导公式。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创新能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坚信自己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可从激发创新欲望、活跃创新思维及掌握创新技法三个方面入手,并通过教育、训练、实践、体验的途径开发出来。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学”得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去“做”,实践是教学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环。首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工程实践是研究型学习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是学生研究型学习的起点和出发点。工程实践能使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并能在此过程中发现、感受和实践问题,是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最佳渠道。其次,要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和参与科研项目,如每年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研究型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以及教师的科研项目等。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好手段,通过科研,学生可以及时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通过科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2.教师方面
  (1)改变教学观念。传统的课程内容是某一特定的知识体系,各章节循序渐进,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和范围限制性。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不限于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工程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一特定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在内容上呈现出综合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比学生多些经验的组织者,是知识学习的平等参与者,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去启迪学生、开导学生,改变学生学习兴趣索然的面貌。
  (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研究型课程资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工程实践,教师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力和知识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之一。目前,很多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与教学,理论基础扎实,但工程实践少,加之有些人重视学历、学术水平提高,轻视生产实践活动,从而导致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训练能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高等工科院校一方面应选派教师到施工、设计、工厂等单位挂职或不挂职锻炼,让教师到现场去参观、实习或调研,参与其工程建设或生产作业,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另一方面,还可设法从社会生产单位中直接吸纳人才,引进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充实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的能力结构。
  三、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
  研究型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结合研究型大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课题组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一套适合工科专业的教学模式。课堂的实施主要包括4个阶段:
  1.基础训练阶段
  在基础训练阶段,针对生活中、工程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采用专题讲座和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在每个专题开始前,先与学生一起简要回顾与该专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便于学生检查自己基础知识方面的欠缺。然后,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梳理该专题的研究脉络。在教学中,通过提问和讨论将课程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介绍给学生,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课后,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相关文献,并完成文献评述报告,内容包括分析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方法和理论,以及对文献优缺点的评价等,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基础训练阶段,需让学生对研究型课程有个大概了解,并以大班上课为主,同时辅以自由分组讨论。另外,课后鼓励学生自己去请教高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或者邀其直接参与讨论,并鼓励学生上网查阅和建设自己的论坛及QQ讨论群,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选题阶段
  经过基础训练阶段,学生通过讨论和网上交流已逐渐相互了解,此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自由组合,将整个大班分成多个小组,每组由3~5人组成。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工程实践发现的问题以及查阅文献等,每个组分别选择一个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教师也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拟定几个典型课题供学生选择。各组选好课题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每一组的课题的基本研究思路,所需的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对自己完成课题任务的难度有个大概估计。从实施情况来看,常存在一些兴致极高、好高骛远的小组,可委婉建议其更换课题并重新选题和讨论,但不可强行要求更换课题,以免挫伤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分组讨论及研究阶段
  课题确定好后,就应开始着手进一步解决问题。每个小组确定一名负责人,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并记录各次讨论的内容和结果。各小组应对自己所选课题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翻阅文献,查看网络和论坛,邀请研究生、教师和退休老专家一起参与讨论确定解决问题的详细步骤和思路,并以此为依据,讨论各成员的分工。每次上课要求1~2个小组进行汇报,其他组为评价组。评价组可以进行提问,也可以参与到汇报组的讨论中去。在汇报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使讨论和研究不断深入,课题最终得以完成。
  4.考核阶段
  研究型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考核方式,采取开放型的考核方式。除对最终完成的课题报告、口头汇报进行考核外,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也将纳入考核范围。大致来分,“基础训练阶段”占15分,“选题阶段”占35分,“分组讨论和研究阶段”占30分,“课题报告、汇报”占20分,并最终转换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考核时,分值由教师和学生(小组)两部分组成,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统计,体现小组和组员之间的差别。另外,实行加分制,如采用英文编写报告或汇报进行加分等。
  四、结语
  研究型课程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课程目标涵盖了创新与实践、科研能力与科研态度、科研习惯、研究技法与责任感等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多元性特点。目前,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本文提供了一种教学模式供大家参考,以期对大学工科课程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锦珠.欧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实施模式及对我国的启发[J].现代农业科学,2008,(1):83-85.
  [2]刘志明.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9):10-13.
  [3]王秀梅,孙萍茹.高等工程教育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8-132.
  [4]王世敬.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4,(1):67-70.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特殊使命。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矢志不渝地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打造具有创新型教师的形象,努力使自己成为大学教育创新的重要智力来源。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型教师;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王宏斌(1974-),男,河北邢台人,石家庄铁道学院人文分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世界社会主
期刊
摘要:通过回顾学术自由的过去、直面学术自由的现在和展望学术自由的未来,我们可以看到学术自由不是静止的、抽象的和绝对的,而是变化的、具体的和相对的,它是一个逐渐演变、动态发展的概念。只有理解了不同时代的学术自由的发展历程,我们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学术自由的涵义。  关键词:学术自由;过去;现在;未来  作者简介:袁海瑛(1977-),女,江西宜春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的两次重要讲话使“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迅即成为了各界研究、探索的热点。从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等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职教育研究的推动。高职院校应清醒认识到高职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从“树立高职校本教研的理念、加强高职教师团队建设、加大对高职专业教研室的投入力度、重视高职教研的组织与指导以及彰显高职教研的价值”等方面加强高职教育研究工作,推动创
期刊
摘要:构建了三层结构、三维结构、三系结构和三元结构“四态”模型,解释了各个模型的框架、含义,分析了各个模型构成要素及其内容表达。  关键词:三层结构模型;三维结构模型;三系结构模型;三元结构模型  作者简介:李军(1966-),女,安徽亳州人,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战略管理。(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软科学重点项目“基于生态位
期刊
摘要:案例教学是贸易术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该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运用四种案例教学方法如专题型案例教学、对比型案例教学、网络案例教学和综合型案例教学来实施贸易术语的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贸易术语;案例教学;FOB、CFR、CIF  作者简介:崔艳(1972-),女,江苏南通人,上海市医药学校,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物流
期刊
摘要:本文对“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应当吸收当今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将环境素质教育寓于化学教育中;在实验教学中更新实验内容,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时刻不忘素质教育。  关键词:环境化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彭青林(1976-),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废水处理;禹丽娥(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加强引导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人格魅力的涵义及其在辅导员思政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怎样提升自身人格魅力以加强思政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思政工作;辅导员;人格魅力  作者简介:余南飞(1979-),女,浙江宁波人,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助教,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丛亮(1981-),女,辽
期刊
摘要:“运筹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本文在剖析“运筹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运筹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同时结合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分析了目前“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就“运筹学”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运筹学;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曹宗宏(1980-),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农业大
期刊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企业加强技术与管理的创新与变革,从而导致社会优化和提高所需人才的规格与标准。这对我国高校也提出了进一步审视人才定位、强化素质培养的重要命题。本文结合西部工业化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和西部高校理工科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西部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应具备的管理素质和相应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全球
期刊
摘要:将电脑应用技术运用于高校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改变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优化师生课堂关系,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师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科学、合理利用电脑应用技术,既为电脑提供了新的应用领域,又为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电脑;体育课;运用   作者简介:陈岩(1976-),男,河南淮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运动训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