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国作为对外贸易强国,竞争优势明显,而我国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目前的贸易环境不容乐观。因此本文主要运用竞争优势理论来分析德国对外贸易获得成功的原因,并对我国对外贸易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德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启示
引言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的总统备忘录,同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针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中国的外贸环境不容乐观,改善我国的贸易结构非常必要,因此分析德国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对我国借鉴意义重大。
一、德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分析
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7年德国货物进出口额为26159.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贸易顺差2816.4亿美元,增长0.9%,主要出口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总体来看德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增长态势。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体现在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方面,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随机事件和政府六大要素。相较于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强调技术革新的作用,更有实践意义。因此本文采用竞争优势理论分析德国对外贸易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德国具有优良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为高级生产要素,对提高产品竞争力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德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1763年便立法要求建立各级教育单位,到了1890年,德国的文盲率为0.91%,远低于欧洲的平均水平。此外,德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一个将学术研究纳入大学并创立了研究生制度,他们发明的煤焦油提炼法、新型发电机推动德国钢铁、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德国还重视职业教育,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培育出了一大批熟练工人,为德国外贸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成熟复杂的国内需求。
波特理论强调国内需求在刺激和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国内需求对塑造本国产品的特色,革新技术贡献巨大。2017年,德国GDP增长2.2%,其中消费是拉动增长的主要因素,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同比增加2.0%,政府消费增加1.4%。此外,高就业率,完善的社保体系,极低的借贷成本使得德国人对于货币的谨慎性需求很小,投机需求和交易需求较大,这决定了德国复杂苛刻的消费者需求,迫使企业努力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进行技术创新,有助于企业赢得国际竞争优势。
(三)庞大的产业集群支持优势产业的发展。
德国国内庞大的产业集群,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以巴伐利亚产业集群为例,该州形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生产型产业集群和综合技术集群。每个产业集群实行企业化运作,成立专门的集群办公室,推动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对话平台,并与巴州投资促进局合作,促进开展国际业务。产业集群之间实现高效率地分工合作,支持优势产业的发展。
(四)“质量优先”的企业文化。
德国企业文化中最突出的当属“精益求精”,他们专业于某一领域,一丝不苟。因此,德国企业更倾向于自己培养人才,发明并应用新技术,严格把关制造的每一环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检测体系。这也促进了企业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五)优秀的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
为了保持自己的出口强势地位,德国企业十分重视技术改进和升级,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据《德国研究与创新报告》显示,在有最新统计数据的2014财年中已有近840亿欧元投入汽车建造、化工、机械制造领域用于研发新技术,占GDP的2.94%其中企业投入占比巨大。2018年德国的“彭博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四,在专利和高科技产品方面表现突出。同时,德国鼓励技术出口,推动了德国高新技术的产品化进程,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六)政府帮助建立了完备的贸易促进体系。
德国政府设立了驻外使館商务代表处,海外商会及外贸信息局,这为德国外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还在国内实行开放自由的贸易政策,通过补贴、税收优惠以及财政拨款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二、德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的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2.97万亿美元,增长11.7%。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面对保护主义加剧的国际形势,我国的技术创新无法形成增长动力,不仅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多国限制,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成为遭受国际贸易摩擦的焦点。随着中国近几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部分跨国公司将布局在中国的出口产能向周边国家迁移,将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应该加强教育和科研投资。从代工、山寨上升到研发、品牌都能自主,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国与国际差距较大,因此应该将资源用于培育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外贸竞争新优势上。第二,推动原有产业转型升级,降低过剩产能,加强研发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寻找新的突破领域发展新兴产业;第三,鼓励企业将售后服务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最后应该在国内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快速、低成本的维权渠道,构建良好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刘莎.基于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中德贸易发展探究[J].中国商贸,2011, 1005-5800(18).
[2]郭浩淼.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3.
作者简介:台瑶(1998-),女,甘肃平凉人,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级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德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启示
引言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的总统备忘录,同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针对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中国的外贸环境不容乐观,改善我国的贸易结构非常必要,因此分析德国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对我国借鉴意义重大。
一、德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分析
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7年德国货物进出口额为26159.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贸易顺差2816.4亿美元,增长0.9%,主要出口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总体来看德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增长态势。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体现在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方面,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随机事件和政府六大要素。相较于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强调技术革新的作用,更有实践意义。因此本文采用竞争优势理论分析德国对外贸易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德国具有优良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为高级生产要素,对提高产品竞争力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德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1763年便立法要求建立各级教育单位,到了1890年,德国的文盲率为0.91%,远低于欧洲的平均水平。此外,德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一个将学术研究纳入大学并创立了研究生制度,他们发明的煤焦油提炼法、新型发电机推动德国钢铁、化工行业的飞速发展。德国还重视职业教育,独特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培育出了一大批熟练工人,为德国外贸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成熟复杂的国内需求。
波特理论强调国内需求在刺激和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中的作用。国内需求对塑造本国产品的特色,革新技术贡献巨大。2017年,德国GDP增长2.2%,其中消费是拉动增长的主要因素,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同比增加2.0%,政府消费增加1.4%。此外,高就业率,完善的社保体系,极低的借贷成本使得德国人对于货币的谨慎性需求很小,投机需求和交易需求较大,这决定了德国复杂苛刻的消费者需求,迫使企业努力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进行技术创新,有助于企业赢得国际竞争优势。
(三)庞大的产业集群支持优势产业的发展。
德国国内庞大的产业集群,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竞争力。以巴伐利亚产业集群为例,该州形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生产型产业集群和综合技术集群。每个产业集群实行企业化运作,成立专门的集群办公室,推动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对话平台,并与巴州投资促进局合作,促进开展国际业务。产业集群之间实现高效率地分工合作,支持优势产业的发展。
(四)“质量优先”的企业文化。
德国企业文化中最突出的当属“精益求精”,他们专业于某一领域,一丝不苟。因此,德国企业更倾向于自己培养人才,发明并应用新技术,严格把关制造的每一环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检测体系。这也促进了企业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五)优秀的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
为了保持自己的出口强势地位,德国企业十分重视技术改进和升级,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据《德国研究与创新报告》显示,在有最新统计数据的2014财年中已有近840亿欧元投入汽车建造、化工、机械制造领域用于研发新技术,占GDP的2.94%其中企业投入占比巨大。2018年德国的“彭博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四,在专利和高科技产品方面表现突出。同时,德国鼓励技术出口,推动了德国高新技术的产品化进程,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六)政府帮助建立了完备的贸易促进体系。
德国政府设立了驻外使館商务代表处,海外商会及外贸信息局,这为德国外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还在国内实行开放自由的贸易政策,通过补贴、税收优惠以及财政拨款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二、德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的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2.97万亿美元,增长11.7%。但我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面对保护主义加剧的国际形势,我国的技术创新无法形成增长动力,不仅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多国限制,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成为遭受国际贸易摩擦的焦点。随着中国近几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部分跨国公司将布局在中国的出口产能向周边国家迁移,将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应该加强教育和科研投资。从代工、山寨上升到研发、品牌都能自主,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国与国际差距较大,因此应该将资源用于培育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外贸竞争新优势上。第二,推动原有产业转型升级,降低过剩产能,加强研发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寻找新的突破领域发展新兴产业;第三,鼓励企业将售后服务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最后应该在国内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快速、低成本的维权渠道,构建良好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刘莎.基于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中德贸易发展探究[J].中国商贸,2011, 1005-5800(18).
[2]郭浩淼.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路径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3.
作者简介:台瑶(1998-),女,甘肃平凉人,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级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