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思想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前,曾读到一篇文章,讲台湾某教授,育有一女,不但学业优异,而且琴棋书画样样俱佳。谈了一自美国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归来之男友。当别人问起教授这个未来的女婿如何时,教授无奈地答“有知识没文化”,知识者其所掌握之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也;文化者,文史哲等方面的修养是也。类似的话好像英国一女作家也曾讲过。
  其实,与知识关系最为密切者当属思想。一个有知识的人,是否就一定有思想呢?要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请先来看“知识”与“思想”究竟是什么。《国语辞典》对“知识”的解释是“指所知事物之理”,对“思想”的解释是:“谓思维之结果,亦即思维之头脑与思维之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思维”是:“将经验所得知之事实,比较而统一之,以推论未经验之世界,此种作用即为思维。”由此可见,知识是所知事物之理,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二者并非一回事。知识可以从师学习而得,思想却必须自己去思维。驱使一个人获得知识的是功利心,而促使一个人思想的却是好奇心。追求知识的回报是获取实际利益,可以考量,如古代的中举、今日之考上大学;而喜爱思想的回报却是满足好奇心,不可考量。正因如此,就有各种知识大赛的举办,但你听说过思想大赛么?举同一个人的例子为证,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早年他熟读四书五经知识,为的是参加科举考试,最终他达到目的,中举当官,且官至姚安知府;后来他辞官不做,到各地讲学,对假道学进行攻击,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抨击时政,针砭时弊,而他思想的结果却不可考量,假如说真有什么目标的话,只能说他以一己之满足为目的,非但获取不了什么实际利益,反因此而获罪入狱,自杀身亡。同样一个人,追求知识与进行思想,其结果不同如此!
  人们学习知识与进行思想的行为方式也多有不同。古人云“板凳要坐十年冷”,学习知识者大多是坐着进行的。而那些思想者却多喜散步,盖此时大脑最为活跃,最利于思考问题,有名者莫过康德与马克思。大哲学家康德每天下午必在固定时间,沿固定路线散步,其准时如钟表,以至于沿途一些居民甚至按照康德散步的时间来校正手表,唯有一次不准时,因为他正在耽读卢梭的《爱弥尔》。而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一边博览群书,一边创作《资本论》,据说他最喜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以至于地面都磨出了脚印,当然,后来就有读者专门赴大英图书馆考证此事,而管理方茫然不知所云,原来,来大英图书馆的读者并无固定座位,且地毯经常更换,马克思的大脚再有力,恐怕也磨不穿地毯,更遑论在水泥地面上磨出脚印来了,但无论如何,马克思喜欢一边踱步一边思考问题应该是事实,至于脚印之说,纯属画蛇添足之举。其实,不用举上述两位大哲学家的例子,学习知识如背诵古诗词、英文单词、掌握数学、物理公式等,多是坐着进行的;而一个人在散步时,大脑会变得格外活跃與灵敏,最有利于思考。
  英哲培根云“知识就是力量”,的确,你看,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进行之科学实验、发明创造,引起了工业革命及其后的电气化与信息化,造出了核武器,从而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或毁灭之脚步。但请不要忘了,掌握与运用这些知识成果的,就还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正是人,决定了原子弹投放还是不投放抑或投放在何处。而人是有思想的,一个伟人之思想,足以影响一代人之思想,比如当年在大英图书馆苦读与孤独著述的马克思,其思想就影响了全世界,从而改变了人类之进程。思想的力量,可不谓大乎?
  因此我要说,知识诚可贵,思想价更高。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变以往那种只重知识积累,而忽视思想的现象吧。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旅游热的持续升温,一些景区内,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宰客”“坑爹”现象时有所闻、屡见不鲜。  前段时间,继东北雪乡临时加价宰客行为之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雪乡再度流出当地导游逼迫游客买高价票的视频。视频中,一位女导游理直气壮地说:雪乡“九个月磨刀,三个月宰羊。”且直言不讳:“羊”,指的就是游客。为了论证雪乡宰客的“合理性”,她还振振有词地表白,因为在这3个月里,雪乡得“把一年的钱赚
期刊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意思是江边的杨柳青青,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美丽的景色,美好的爱情,无晴却有情。但现实却是另一番滋味。某门户网站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某地家庭平均人均份子钱支出为5106元,占家庭总收入13.4%。整体上看,
期刊
一  回忆,或曰回想、回顾,是指过去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呈现的过程和结果。诸如,清严有禧在《漱华随笔·高侍郎》中说:“回忆五十年中,功名官职,都如嚼蜡。”  回忆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有意回憶,二是无意回忆。前者是根据当前的需要,回忆特定的往事内容;后者则没有预定目的,是某些诱因所引发的对过去事物的回忆,自然而然,具有偶然性,例如听到一句乡音,便勾起对乡亲、乡情的回忆。  二  有人说,老年人爱
期刊
情绪是最不稳定的东西,却是最能影响我们的心情和言行的因素。谁要说他什么时候都没有被情绪左右过,他一定在吹牛。情绪的心理学解释一定很拗口,我觉得可以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心情的头绪。如果你能够很好地理出心情的头绪,你的内心就会相对平静,语言行为相对平和;如果你不能够很好地理出心情的头绪,你的心情就会失序、躁动,语言行为也会显得暴躁和不安。  情绪的分类可能包括快乐、高兴、失望、沮丧、痛苦、悲伤等,我们平
期刊
因斯布鲁克是奥地利的第五大城市,听起来挺气派,是吧!但如果告诉你,这个城市的居民总数还不到20万,你会不会大吃一惊:天啊,这也叫城市,而且还是全国第五大城市!放在中国,不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吗?  是的,作为城市,因斯布鲁克可以说是小到微不足道。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城市也一样,只要历史上有地位、现实中有贡献,世人就不会(也不敢)由于它的人口少、规模小,而心生半点儿藐视———对
期刊
红眼睛阿义是鲁迅小说《药》里的一个未出场的小牢头,但通过众茶客之口,人们还是知道了他的“真面目”。  夏瑜被清廷杀害后,“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一个死囚的衣服,肯定又脏又臭又烂,但在他眼中,却仍是可捞的“外财”。红眼睛知道夏瑜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元曲云:“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期刊
这几年,我对名人的回忆录比较感兴趣。政治家的、军事家的、文学家的、艺术家的,林林总总,读了一些。读后掩卷思索,有些想法想说说,以就教于准备写回忆录的名人们。  回忆录应是写亲身经历,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回忆录回忆什么?无非是回忆和你有关的重要的人和事。面对这些人和事,身临其中,你是如何说的,如何做的。而现在不少回忆录,却是议论多于事实。对于自己参与的事件,也是语焉不详。我看与其这样,不如不写
期刊
现如今,随便打开一张报纸,一个版面上总有十处八处的英文名词。就以我近日翻阅的一家报纸为例,上面就有WTO、GDP、CPI、Hasse、NASA、emba、P2P、case等等。我英文知识少,又孤陋寡闻,除去WTO、GDP这两个名词三天两头在报纸上出现,我知道了是“世贸组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意思,其余的统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我们的中文报纸是办给谁看的?不用说,是办给中国人看的。既然是办给
期刊
磨合一词是机械制造和使用时的技术专用名词,即一种新机械各部件之间由于是新组合,需要有一个磨损过程,以达到最佳配合状态,这段时间就叫磨合期,这个词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新汽车的磨合期。磨合得好,车用着就顺畅,反之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故障。后来,人们把它引入人际交往领域,对组合的新班子、新夫妻、新同事、新朋友等,都會给予他们这样一个磨合期,希冀他们达到完美配合的状态。  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个这样新的磨合期的挑
期刊
任弼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在世时有三个绰号:“骆驼”“被子”“党内的妈妈”。  “骆驼”,是任弼时最广为人知的绰号。众所周知,骆驼是哺乳动物的一种,适于在沙漠里行走,不怕风沙,耐饥渴,负重能力强。任弼时的绰号,正是因为他身上充分体现了骆驼的“能负重、耐饥渴、不怕困难”等特点。  任弼时周围的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任弼时同志一生中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用钱多,三怕麻烦人。这“三怕”,虽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