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前,曾读到一篇文章,讲台湾某教授,育有一女,不但学业优异,而且琴棋书画样样俱佳。谈了一自美国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归来之男友。当别人问起教授这个未来的女婿如何时,教授无奈地答“有知识没文化”,知识者其所掌握之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也;文化者,文史哲等方面的修养是也。类似的话好像英国一女作家也曾讲过。
其实,与知识关系最为密切者当属思想。一个有知识的人,是否就一定有思想呢?要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请先来看“知识”与“思想”究竟是什么。《国语辞典》对“知识”的解释是“指所知事物之理”,对“思想”的解释是:“谓思维之结果,亦即思维之头脑与思维之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思维”是:“将经验所得知之事实,比较而统一之,以推论未经验之世界,此种作用即为思维。”由此可见,知识是所知事物之理,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二者并非一回事。知识可以从师学习而得,思想却必须自己去思维。驱使一个人获得知识的是功利心,而促使一个人思想的却是好奇心。追求知识的回报是获取实际利益,可以考量,如古代的中举、今日之考上大学;而喜爱思想的回报却是满足好奇心,不可考量。正因如此,就有各种知识大赛的举办,但你听说过思想大赛么?举同一个人的例子为证,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早年他熟读四书五经知识,为的是参加科举考试,最终他达到目的,中举当官,且官至姚安知府;后来他辞官不做,到各地讲学,对假道学进行攻击,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抨击时政,针砭时弊,而他思想的结果却不可考量,假如说真有什么目标的话,只能说他以一己之满足为目的,非但获取不了什么实际利益,反因此而获罪入狱,自杀身亡。同样一个人,追求知识与进行思想,其结果不同如此!
人们学习知识与进行思想的行为方式也多有不同。古人云“板凳要坐十年冷”,学习知识者大多是坐着进行的。而那些思想者却多喜散步,盖此时大脑最为活跃,最利于思考问题,有名者莫过康德与马克思。大哲学家康德每天下午必在固定时间,沿固定路线散步,其准时如钟表,以至于沿途一些居民甚至按照康德散步的时间来校正手表,唯有一次不准时,因为他正在耽读卢梭的《爱弥尔》。而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一边博览群书,一边创作《资本论》,据说他最喜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以至于地面都磨出了脚印,当然,后来就有读者专门赴大英图书馆考证此事,而管理方茫然不知所云,原来,来大英图书馆的读者并无固定座位,且地毯经常更换,马克思的大脚再有力,恐怕也磨不穿地毯,更遑论在水泥地面上磨出脚印来了,但无论如何,马克思喜欢一边踱步一边思考问题应该是事实,至于脚印之说,纯属画蛇添足之举。其实,不用举上述两位大哲学家的例子,学习知识如背诵古诗词、英文单词、掌握数学、物理公式等,多是坐着进行的;而一个人在散步时,大脑会变得格外活跃與灵敏,最有利于思考。
英哲培根云“知识就是力量”,的确,你看,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进行之科学实验、发明创造,引起了工业革命及其后的电气化与信息化,造出了核武器,从而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或毁灭之脚步。但请不要忘了,掌握与运用这些知识成果的,就还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正是人,决定了原子弹投放还是不投放抑或投放在何处。而人是有思想的,一个伟人之思想,足以影响一代人之思想,比如当年在大英图书馆苦读与孤独著述的马克思,其思想就影响了全世界,从而改变了人类之进程。思想的力量,可不谓大乎?
因此我要说,知识诚可贵,思想价更高。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变以往那种只重知识积累,而忽视思想的现象吧。
其实,与知识关系最为密切者当属思想。一个有知识的人,是否就一定有思想呢?要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请先来看“知识”与“思想”究竟是什么。《国语辞典》对“知识”的解释是“指所知事物之理”,对“思想”的解释是:“谓思维之结果,亦即思维之头脑与思维之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思维”是:“将经验所得知之事实,比较而统一之,以推论未经验之世界,此种作用即为思维。”由此可见,知识是所知事物之理,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二者并非一回事。知识可以从师学习而得,思想却必须自己去思维。驱使一个人获得知识的是功利心,而促使一个人思想的却是好奇心。追求知识的回报是获取实际利益,可以考量,如古代的中举、今日之考上大学;而喜爱思想的回报却是满足好奇心,不可考量。正因如此,就有各种知识大赛的举办,但你听说过思想大赛么?举同一个人的例子为证,明代大思想家李贽,早年他熟读四书五经知识,为的是参加科举考试,最终他达到目的,中举当官,且官至姚安知府;后来他辞官不做,到各地讲学,对假道学进行攻击,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抨击时政,针砭时弊,而他思想的结果却不可考量,假如说真有什么目标的话,只能说他以一己之满足为目的,非但获取不了什么实际利益,反因此而获罪入狱,自杀身亡。同样一个人,追求知识与进行思想,其结果不同如此!
人们学习知识与进行思想的行为方式也多有不同。古人云“板凳要坐十年冷”,学习知识者大多是坐着进行的。而那些思想者却多喜散步,盖此时大脑最为活跃,最利于思考问题,有名者莫过康德与马克思。大哲学家康德每天下午必在固定时间,沿固定路线散步,其准时如钟表,以至于沿途一些居民甚至按照康德散步的时间来校正手表,唯有一次不准时,因为他正在耽读卢梭的《爱弥尔》。而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一边博览群书,一边创作《资本论》,据说他最喜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以至于地面都磨出了脚印,当然,后来就有读者专门赴大英图书馆考证此事,而管理方茫然不知所云,原来,来大英图书馆的读者并无固定座位,且地毯经常更换,马克思的大脚再有力,恐怕也磨不穿地毯,更遑论在水泥地面上磨出脚印来了,但无论如何,马克思喜欢一边踱步一边思考问题应该是事实,至于脚印之说,纯属画蛇添足之举。其实,不用举上述两位大哲学家的例子,学习知识如背诵古诗词、英文单词、掌握数学、物理公式等,多是坐着进行的;而一个人在散步时,大脑会变得格外活跃與灵敏,最有利于思考。
英哲培根云“知识就是力量”,的确,你看,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所进行之科学实验、发明创造,引起了工业革命及其后的电气化与信息化,造出了核武器,从而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或毁灭之脚步。但请不要忘了,掌握与运用这些知识成果的,就还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正是人,决定了原子弹投放还是不投放抑或投放在何处。而人是有思想的,一个伟人之思想,足以影响一代人之思想,比如当年在大英图书馆苦读与孤独著述的马克思,其思想就影响了全世界,从而改变了人类之进程。思想的力量,可不谓大乎?
因此我要说,知识诚可贵,思想价更高。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改变以往那种只重知识积累,而忽视思想的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