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读环节对于学习一篇课文来说犹如万丈高楼平地基,地基不牢,地动楼摇。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初读教学”正在有意或无意地被弱化,出现了严重的教学缺失。近年来相关的研究也实在太少,初读教学效率低下,已经严重影响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效益。为了扶正初读教学弱化现象,构建有效初读教学课堂,在“学习资源包”概念的启发下,“初读教学策略包”应运而生,有效地整合可以进一步优化初读教学课堂。分析初读教学被弱化的现状及原因,探讨提高初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初读教学;弱化现象;策略包
一、浅析小学语文初读教学的现状
现状之一:僵化
近几年,我们学校敏锐地发现了语文初读教学模式化的倾向,即大多数教师的初读教学无非是“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段意—生字词教学—抄写生字作业。”几乎每篇课文的初读教学都这么上,学生不用听就可以猜出老师下面要干什么了。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初读教学陷入模式化的僵局,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激情,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现状之二:越位
初读教学没有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就匆匆引领学生去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读书尚不正确、流利的学生很难真正深入文本品评文字、体会情感,总感觉就像在煮一锅“夹生饭”。这样的初读教学越位包办了精读教学的部分教学任务,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善优化“初读教学”,所以只能说“治标不治本”。
现状之三:失控
因为预习时布置学生要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于是初读教学变成了资料展示汇报课;因为要教学生字新词,要指导学生认真写字,于是初读教学变成了书法指导课;因为要求学生必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因此,初读教学变成了专门的朗读指导课。这样就使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没有了重点,失去了重心,使综合、丰富的语文变得单一、狭窄,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儿”。
现状之四:缺位
传统的初读教学就是扫清阅读障碍,把生字教熟。因此,即便是三、四年级学生,教师在导入新课后便开始教生字,一整节课,围绕着几个生字不停地认读、练写、造句,忙得不亦乐乎。而阅读教学的其他两项任务——读通课文、整体感知也因前面花时过多不能涉及,或刚刚开始便下课。这种脱离文本孤立识字的教学,既枯燥乏味,又无多大实效。
二、开发:初读教学理性回归的策略包
为了扶正初读教学弱化现象,构建有效初读教学课堂,在“学习资源包”概念的启发下,“初读教学策略包”应运而生,有效地整合可以进一步优化初读教学课堂。
初读教学策略包
■
策略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明确初读教学目标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每个教学环节的子目标也不一样,但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自己的“责任田”。作为语文老师应有明确的目标观,把初读教学这块“田”种好,让学生有所得。我们有不少前辈反复强调:初读教学,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生字新词,为精读教学做准备。我想,这应当是我们初读教学的总体目标,要使初读环节发挥应有的效用,初读目标与要求的设计就要有层次,要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掌声》初读环节的设计:(1)轻声读课文两遍以上,读后标出段落号;(2)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段多读几遍;(3)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再想一想:两次掌声各表示什么意思?
细细解读这一设计,我们可以感到:初读环节目标明,要求清,层次显,操作易,是有效的。
策略二:“天光云影共徘徊”——整合初读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先声夺人
文章岂是无情物,师生更是有情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导入语的精练、简洁,要符合文体精神内核和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教学情境中,接触到文本的精神内核,借此求得实效。
如,《圆明园的毁灭》的新课导入时,新课的开篇,师生一起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写一个解释一个,再重复读几遍;然后把词语连起来说:“就是这样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在1860年却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毁灭了。”此时,我们从师生严肃的神情中,分明感受到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这就成功地铺设了情感基调。
2.字词教学,扎实基础
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一靠自身的大量阅读和实践,二离不开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下的有效的词语学习和语感分析。初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初读教学的一项突出的任务,教师要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
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的生字“删”时,我边用课件播放“删”字演变过程,边讲解: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写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用小刀把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学生回答: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旁。
我利用汉字的演变,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汉字的渊源,使学生将“删”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生动形象,有效!
3.读通课文,其义自见
张田若先生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因此,初读教学,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初读教学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我们更应该落实初读教学中“读通课文”环节,努力达到每一遍读都有明确的目的,采用最恰当的阅读方式;每一堂课的读都能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真正引导学生从读会到会读,从浅层次的阅读迈向深层次的阅读。
4.留下悬念,余音绕梁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初读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在有效初读后,进行对话交流,述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效果。
如,在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初读课结束前,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海鸟掠杀海龟,对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海鸟对,有的认为海鸟错。可惜这时下课铃响了,我要求他们在文中找出有力证据,在第二课时开个小小辩论会。下课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在书中找证据,还面红耳赤地互相辩论呢。精读课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策略三:“巧把金针渡与人”——优化初读教学方式
1.注重实效性
一般来说,“课文导入”“词语学习”“内容理解”是初读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它们的教学效果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到。在这几个环节中,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把阅读和字词教学结合起来,创造“湖光秋月两相和”的美妙教学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和适当的取舍,精心设计,在教学中采用简便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
2.增加趣味性
小学生天真活泼,童趣横生,引领他们进行初读课文,除了要保持内容的丰富之外,还应注意学习形式的新颖,教学情境的生动有趣。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实物,开展游戏等方式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和欲望,使学生对深入研读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综上所述,初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通过“策略包”优化初读教学课堂,就可以把初读教学琐碎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基本训练得到落实,真正体现了本色语文的精神。虽然本次行动研究的时间不算长,“初读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但笔者坚信,只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初读教学,初读教学的有效性必将会逐步得到显现。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1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2]陆志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研修教材.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8.
[3]张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5.
[4]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
[5]彭萍.对语文课堂教学现象的思考.广州教学研究,2004(11).
编辑 王团兰
关键词:小学语文;初读教学;弱化现象;策略包
一、浅析小学语文初读教学的现状
现状之一:僵化
近几年,我们学校敏锐地发现了语文初读教学模式化的倾向,即大多数教师的初读教学无非是“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段意—生字词教学—抄写生字作业。”几乎每篇课文的初读教学都这么上,学生不用听就可以猜出老师下面要干什么了。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初读教学陷入模式化的僵局,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激情,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现状之二:越位
初读教学没有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就匆匆引领学生去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读书尚不正确、流利的学生很难真正深入文本品评文字、体会情感,总感觉就像在煮一锅“夹生饭”。这样的初读教学越位包办了精读教学的部分教学任务,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善优化“初读教学”,所以只能说“治标不治本”。
现状之三:失控
因为预习时布置学生要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于是初读教学变成了资料展示汇报课;因为要教学生字新词,要指导学生认真写字,于是初读教学变成了书法指导课;因为要求学生必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因此,初读教学变成了专门的朗读指导课。这样就使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没有了重点,失去了重心,使综合、丰富的语文变得单一、狭窄,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儿”。
现状之四:缺位
传统的初读教学就是扫清阅读障碍,把生字教熟。因此,即便是三、四年级学生,教师在导入新课后便开始教生字,一整节课,围绕着几个生字不停地认读、练写、造句,忙得不亦乐乎。而阅读教学的其他两项任务——读通课文、整体感知也因前面花时过多不能涉及,或刚刚开始便下课。这种脱离文本孤立识字的教学,既枯燥乏味,又无多大实效。
二、开发:初读教学理性回归的策略包
为了扶正初读教学弱化现象,构建有效初读教学课堂,在“学习资源包”概念的启发下,“初读教学策略包”应运而生,有效地整合可以进一步优化初读教学课堂。
初读教学策略包
■
策略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明确初读教学目标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一样,每个教学环节的子目标也不一样,但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自己的“责任田”。作为语文老师应有明确的目标观,把初读教学这块“田”种好,让学生有所得。我们有不少前辈反复强调:初读教学,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掌握生字新词,为精读教学做准备。我想,这应当是我们初读教学的总体目标,要使初读环节发挥应有的效用,初读目标与要求的设计就要有层次,要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如,《掌声》初读环节的设计:(1)轻声读课文两遍以上,读后标出段落号;(2)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段多读几遍;(3)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掌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再想一想:两次掌声各表示什么意思?
细细解读这一设计,我们可以感到:初读环节目标明,要求清,层次显,操作易,是有效的。
策略二:“天光云影共徘徊”——整合初读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先声夺人
文章岂是无情物,师生更是有情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导入语的精练、简洁,要符合文体精神内核和学生学习特点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教学情境中,接触到文本的精神内核,借此求得实效。
如,《圆明园的毁灭》的新课导入时,新课的开篇,师生一起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写一个解释一个,再重复读几遍;然后把词语连起来说:“就是这样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在1860年却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毁灭了。”此时,我们从师生严肃的神情中,分明感受到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这就成功地铺设了情感基调。
2.字词教学,扎实基础
小学生的语感培养,一靠自身的大量阅读和实践,二离不开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下的有效的词语学习和语感分析。初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初读教学的一项突出的任务,教师要务必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
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的生字“删”时,我边用课件播放“删”字演变过程,边讲解:古时候,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就在兽骨和龟甲上写字,后来还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用小刀把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所以你看,这“删”字就是什么?学生回答: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旁。
我利用汉字的演变,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汉字的渊源,使学生将“删”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生动形象,有效!
3.读通课文,其义自见
张田若先生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因此,初读教学,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初读教学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我们更应该落实初读教学中“读通课文”环节,努力达到每一遍读都有明确的目的,采用最恰当的阅读方式;每一堂课的读都能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真正引导学生从读会到会读,从浅层次的阅读迈向深层次的阅读。
4.留下悬念,余音绕梁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初读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在有效初读后,进行对话交流,述说感受,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效果。
如,在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初读课结束前,我抛出了一个问题:海鸟掠杀海龟,对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海鸟对,有的认为海鸟错。可惜这时下课铃响了,我要求他们在文中找出有力证据,在第二课时开个小小辩论会。下课后,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在书中找证据,还面红耳赤地互相辩论呢。精读课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策略三:“巧把金针渡与人”——优化初读教学方式
1.注重实效性
一般来说,“课文导入”“词语学习”“内容理解”是初读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它们的教学效果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到。在这几个环节中,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把阅读和字词教学结合起来,创造“湖光秋月两相和”的美妙教学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和适当的取舍,精心设计,在教学中采用简便而又实用的教学方法。
2.增加趣味性
小学生天真活泼,童趣横生,引领他们进行初读课文,除了要保持内容的丰富之外,还应注意学习形式的新颖,教学情境的生动有趣。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实物,开展游戏等方式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和欲望,使学生对深入研读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综上所述,初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通过“策略包”优化初读教学课堂,就可以把初读教学琐碎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基本训练得到落实,真正体现了本色语文的精神。虽然本次行动研究的时间不算长,“初读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但笔者坚信,只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初读教学,初读教学的有效性必将会逐步得到显现。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小学语文课堂诊断.1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
[2]陆志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师研修教材.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8.
[3]张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5.
[4]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
[5]彭萍.对语文课堂教学现象的思考.广州教学研究,2004(11).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