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互联网+”意味着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多种产业的创新。文章针对“互联网+社区”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当前常见的“互联网+社区”服务类型,并针对“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居住社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社区;企业管理;城市居住社区;社区服务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9-019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09.095
随着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不仅成为年度热词,也成为广大创客青睐的创业点和企业积极寻找的转型切入点。实际上,几十年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已经创造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多个新兴行业,改造并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也将继续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本文试通过对现有的“互联网+社区”进行分析,探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以社区为增长点的可能途径。
1 “互联网+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舶来词,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著作时引入中国的。尽管不同的社会学家给社区下的定义不同,但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基本认识还是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中国现代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单位制的消亡和商品住宅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当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繁荣,“社区”一词也有了其他的含义。在实体的居住社区以外,出现了大量超越了地理范畴的虚拟社区、网络社区、网上家园,因此这里有必要先对本文所讨论的社区做一个界定。
本文所指的社区并非虚拟社区,而是城市居住社区。从概念上,可以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城市居住区的界定: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概括地说,这里的社区有三个要素:(1)有一定的地理区域;(2)有相当规模的居住人口;(3)有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
所谓“互联网+社区”,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改造社区生活、服务社区建设。社区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家园,满足人们对“住”的需求,餐饮、购物、交通等“衣”“食”“行”方面的需求也都需要在社区中得到满足,甚至包括人际交往需求和个人自我价值需要的实现等也离不开社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和无线上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改造传统行业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社区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前,也许只有部分人在社区论坛上灌水,只有少数人在当当网上买书。时至今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手机轻轻一点,喜欢的餐厅外卖半小时内就送上了门或者出租车就在楼下等候,互联网正改变着我们的社区生活。
2 “互联网+社区”的服务类型
“互联网+”虽然是个新鲜词,但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上网用户的飙升,“互联网+社区”已经在最近十年尤其是近几年有了丰富的实践,且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常见的“互联网+社区”服务总结起来有哪些呢?
2.1 购物类服务
为公众所熟悉的既有当当网、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淘宝天猫、一号店、苏宁易购等综合类购物网站,也有易果生鲜等专门品类的购物网站。现在不仅很多知名的商场、超市开了网店,还有越来越多的社区便利店、社区超市也加入到“网商”的队伍。
2.2 信息类服务
北京天通苑、回龙观、望京等大型居住社区都有社区网站和活跃的注册用户。这些社区网站都是基于一定的居民圈而建立。通过社区网络平台,为居民提供社区新闻、公共服务信息等,也作居民间信息交流之用(如旧物交换)。虽然政府和相关公共服务部门(比如公安、旅游、气象等)有专门的信息查询服务网站,但就讲述身边事、交流身边事、推动社区公共事务而言,社区网站是重要的平台。比如2005年前后,在“家住天通苑”论坛众多网友的推动下,成功地在北京市5号线地铁的规划中为天通苑增加了一站,被誉为“创造了社区民主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2.3 生活类服务
这是最近一两年蓬勃发展的,比如餐饮、洗车、洗衣、打车等。主要形式是借助手机APP软件,实现供需对接,就近为居民提供服务。以洗车服务为例,打开手机应用市场,有汽车超人、e洗车、呱呱洗车、赶集易洗车、快洗车、滴滴洗车等超过50种洗车APP供下载。至于美食送餐服务,更有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百度外卖等众多服务平台。因为生活类服务的同类服务间的差异性较小,进入门槛较低,又顺应了“互联网+”的大趋势,当前非常受被各方创业者青睐,同类企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因为社区是有一定的地理界限的,笔者认为,“互联网+社区”服务,也有着显著的地域属性。比如购物类服务,必须围绕社区建立物流终端网络;生活类服务,要围绕社区建立供应网络;信息类服务,当然也要聚焦某个地区。对一些普适类的服务,如网上支付、网上定票、网上挂号等,虽然也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其服务对象不具有地域的特定性,因此这里就不进行讨论了。
3 “互联网+社区”背景下企业融入城市居住社区的路径分析
3.1 “互联网+社区”背景下企业融入城市居住社区的方向
面对“互联网+”的创业大潮,“互联网+社区”也在蓬勃发展,企业和服务的成长和创新方向目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1 服务内容的创新。在现有信息技术支撑下,创造新的服务项目,如基于APP软件的上门洗车服务。
3.1.2 服务平台的创新。如“左邻右里”O2O平台,将房产信息、物业服务和机票、火车票、酒店等查询预订等社区服务进行整合,并兼具社交功能,为邻里互助搭建平台。再比如“到家美食会”,通过呼叫中心、网站或手机客户端,为城市家庭用户提供特色餐厅的外卖服务。
3.1.3 原有服务的延展。既有横向的拓展,将原有服务范围或内容进行扩大,如从“红孩子”母婴用品网站到被“苏宁易购”合并成为全品类的购物网站;也有纵向的延伸,对原有服务进行挖潜和完善,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在原自有电话点餐和送餐服务的基础上,综合采用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平台进行点餐。总体来看,有关行业还处于起步和上升阶段,服务的创新和发展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3.2 “互联网+社区”背景下企业融入城市居住社区的路径探析
社区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服务提供者和受众。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势下,“互联网+社区”的发展也呈现出互融、互促的趋势,众多企业在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创业者应选准突破口,坚持线上、线下建设并重,积极整合资源,不断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努力在“互联网+社区”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3.2.1 要着眼需求,精准切入。需求产生供给。广大居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购物、交友、育儿等。无论是聚焦一点还是关注一面,无论是发现需求,还是引领需求,关键是从社区居民需要的地方做起,从自身熟悉或擅长的领域出发,弥补不足,填充空白。
3.2.2 要建好平台,夯实基础。“互联网+社区”必须基于稳定可靠、内容丰富、功能实用、易于操作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这也是神经中枢。不管是借助已有平台还是开发新的平台,这个平台必须做到可用、有用、好用的统一。
3.2.3 要重视线下,完善网络。社区服务的终端指向居民个体。在做好线上建设的基础上,要做好线下的配套工作,如物流网络建设、服务终端建设等,畅通“最后一公里”。
3.2.4 要持续推广,扩大覆盖。要做好宣传工作,不断扩大服务品牌的知晓度,扩大影响力,吸引、培育、引导、凝聚社区居民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5-03-06.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肖瑶(1979-),女,河南南阳人,中国科学院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
(责任编辑:周 琼)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社区;企业管理;城市居住社区;社区服务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9-019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09.095
随着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不仅成为年度热词,也成为广大创客青睐的创业点和企业积极寻找的转型切入点。实际上,几十年来,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已经创造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多个新兴行业,改造并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也将继续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本文试通过对现有的“互联网+社区”进行分析,探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以社区为增长点的可能途径。
1 “互联网+社区”的内涵
社区是舶来词,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费孝通先生在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著作时引入中国的。尽管不同的社会学家给社区下的定义不同,但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基本认识还是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中国现代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单位制的消亡和商品住宅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当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繁荣,“社区”一词也有了其他的含义。在实体的居住社区以外,出现了大量超越了地理范畴的虚拟社区、网络社区、网上家园,因此这里有必要先对本文所讨论的社区做一个界定。
本文所指的社区并非虚拟社区,而是城市居住社区。从概念上,可以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城市居住区的界定: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概括地说,这里的社区有三个要素:(1)有一定的地理区域;(2)有相当规模的居住人口;(3)有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
所谓“互联网+社区”,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改造社区生活、服务社区建设。社区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家园,满足人们对“住”的需求,餐饮、购物、交通等“衣”“食”“行”方面的需求也都需要在社区中得到满足,甚至包括人际交往需求和个人自我价值需要的实现等也离不开社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和无线上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改造传统行业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社区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前,也许只有部分人在社区论坛上灌水,只有少数人在当当网上买书。时至今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手机轻轻一点,喜欢的餐厅外卖半小时内就送上了门或者出租车就在楼下等候,互联网正改变着我们的社区生活。
2 “互联网+社区”的服务类型
“互联网+”虽然是个新鲜词,但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上网用户的飙升,“互联网+社区”已经在最近十年尤其是近几年有了丰富的实践,且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常见的“互联网+社区”服务总结起来有哪些呢?
2.1 购物类服务
为公众所熟悉的既有当当网、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淘宝天猫、一号店、苏宁易购等综合类购物网站,也有易果生鲜等专门品类的购物网站。现在不仅很多知名的商场、超市开了网店,还有越来越多的社区便利店、社区超市也加入到“网商”的队伍。
2.2 信息类服务
北京天通苑、回龙观、望京等大型居住社区都有社区网站和活跃的注册用户。这些社区网站都是基于一定的居民圈而建立。通过社区网络平台,为居民提供社区新闻、公共服务信息等,也作居民间信息交流之用(如旧物交换)。虽然政府和相关公共服务部门(比如公安、旅游、气象等)有专门的信息查询服务网站,但就讲述身边事、交流身边事、推动社区公共事务而言,社区网站是重要的平台。比如2005年前后,在“家住天通苑”论坛众多网友的推动下,成功地在北京市5号线地铁的规划中为天通苑增加了一站,被誉为“创造了社区民主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2.3 生活类服务
这是最近一两年蓬勃发展的,比如餐饮、洗车、洗衣、打车等。主要形式是借助手机APP软件,实现供需对接,就近为居民提供服务。以洗车服务为例,打开手机应用市场,有汽车超人、e洗车、呱呱洗车、赶集易洗车、快洗车、滴滴洗车等超过50种洗车APP供下载。至于美食送餐服务,更有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百度外卖等众多服务平台。因为生活类服务的同类服务间的差异性较小,进入门槛较低,又顺应了“互联网+”的大趋势,当前非常受被各方创业者青睐,同类企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因为社区是有一定的地理界限的,笔者认为,“互联网+社区”服务,也有着显著的地域属性。比如购物类服务,必须围绕社区建立物流终端网络;生活类服务,要围绕社区建立供应网络;信息类服务,当然也要聚焦某个地区。对一些普适类的服务,如网上支付、网上定票、网上挂号等,虽然也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其服务对象不具有地域的特定性,因此这里就不进行讨论了。
3 “互联网+社区”背景下企业融入城市居住社区的路径分析
3.1 “互联网+社区”背景下企业融入城市居住社区的方向
面对“互联网+”的创业大潮,“互联网+社区”也在蓬勃发展,企业和服务的成长和创新方向目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1 服务内容的创新。在现有信息技术支撑下,创造新的服务项目,如基于APP软件的上门洗车服务。
3.1.2 服务平台的创新。如“左邻右里”O2O平台,将房产信息、物业服务和机票、火车票、酒店等查询预订等社区服务进行整合,并兼具社交功能,为邻里互助搭建平台。再比如“到家美食会”,通过呼叫中心、网站或手机客户端,为城市家庭用户提供特色餐厅的外卖服务。
3.1.3 原有服务的延展。既有横向的拓展,将原有服务范围或内容进行扩大,如从“红孩子”母婴用品网站到被“苏宁易购”合并成为全品类的购物网站;也有纵向的延伸,对原有服务进行挖潜和完善,如麦当劳、肯德基等,在原自有电话点餐和送餐服务的基础上,综合采用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平台进行点餐。总体来看,有关行业还处于起步和上升阶段,服务的创新和发展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3.2 “互联网+社区”背景下企业融入城市居住社区的路径探析
社区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服务提供者和受众。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势下,“互联网+社区”的发展也呈现出互融、互促的趋势,众多企业在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创业者应选准突破口,坚持线上、线下建设并重,积极整合资源,不断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努力在“互联网+社区”中实现可持续增长。
3.2.1 要着眼需求,精准切入。需求产生供给。广大居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购物、交友、育儿等。无论是聚焦一点还是关注一面,无论是发现需求,还是引领需求,关键是从社区居民需要的地方做起,从自身熟悉或擅长的领域出发,弥补不足,填充空白。
3.2.2 要建好平台,夯实基础。“互联网+社区”必须基于稳定可靠、内容丰富、功能实用、易于操作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这也是神经中枢。不管是借助已有平台还是开发新的平台,这个平台必须做到可用、有用、好用的统一。
3.2.3 要重视线下,完善网络。社区服务的终端指向居民个体。在做好线上建设的基础上,要做好线下的配套工作,如物流网络建设、服务终端建设等,畅通“最后一公里”。
3.2.4 要持续推广,扩大覆盖。要做好宣传工作,不断扩大服务品牌的知晓度,扩大影响力,吸引、培育、引导、凝聚社区居民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5-03-06.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肖瑶(1979-),女,河南南阳人,中国科学院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管理改革与创新。
(责任编辑:周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