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体,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學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小学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现象,这正是数学的魅力。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设计出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教学程序,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都会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中去。
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是每节课教学的核心。而“设疑”恰恰就是达到教学核心的一个重要拐杖之一。当然,设疑的方法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设疑方法:利用原有知识设疑;在知识的关键点上,有意识设疑;下课时设疑,更会回味无穷。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
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然后提问:a、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可不可以也运用平移转化、等积变形的方法呢?b、你打算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你认为可以吗?c、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d、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便可得出结论,并明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2的道理。接下来再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该放则放的原则。
2.全新的知识,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就是平均分的知识。教师可先复习:每份分得同样多便是平均分。然后出示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提问: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你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只在这里给学生讲解:每人分得的苹果不能用整数表示。要用1/2 表示,这就是分数。 然后结合实际讲解 的含义,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新授课就不是老师在“教”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练习、复习课,老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
如除数是整数的数除法复习时,可让学生思考:a、你学到了什么?举例说明。b、还有什么不懂?c、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回答“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举例说明”是掌握知识的表现。“还有什么不懂”旨在质疑问难。以“还想知道什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学生学得就很愉快了。
4.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铺垫: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缺少动人的情节,适当地使学习内容含有情趣,调节课堂气氛,对于教学常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生写应用题答语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例如:“小红买《新华字典》用去了10.5元钱,买学习用品用去了7.5元钱。问小红用了多少钱?”有的学生进行列式解答后,马上会答:小红用18钱。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后,教师怎么办,听课中,我没有马上向学生指出,而是作了如下有趣的自问自答。“好的!如果题目要问,用了多少时间,答用18时间,如问小红有多重,就答小红有54重,如问汽车行了多少时间?就答用了24时间。”此时,教室哄堂大笑,议论纷纷,很快指出了答语的错误。 显然,这样的课堂气氛是有效的,它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想学、乐学。
又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38.2除以2.7,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结果是错误,有的同学得出的商是1.4,有的同学得出的余数是4。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没有当场向学生指出错误,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余数4与除数2.7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
(2)验算::1.4×2.7+0.4≠38.2,说明商是错误的。
(3)验算14×2.7+4≠38.2,说明余数是错误的。
紧接着,我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商里的小数点不能忘记,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4缩小10倍,得0.4。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学习过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学习,进而掌握知识,增强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数学魅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各层次学生主动探求新知
小学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现象,这正是数学的魅力。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设计出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教学程序,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都会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中去。
二、努力设疑,不断激发求知欲,让各层次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共同提高
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是每节课教学的核心。而“设疑”恰恰就是达到教学核心的一个重要拐杖之一。当然,设疑的方法很多,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设疑方法:利用原有知识设疑;在知识的关键点上,有意识设疑;下课时设疑,更会回味无穷。
三、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
1.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
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然后提问:a、在学习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可不可以也运用平移转化、等积变形的方法呢?b、你打算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你认为可以吗?c、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d、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便可得出结论,并明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2的道理。接下来再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该放则放的原则。
2.全新的知识,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就是平均分的知识。教师可先复习:每份分得同样多便是平均分。然后出示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提问: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你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只在这里给学生讲解:每人分得的苹果不能用整数表示。要用1/2 表示,这就是分数。 然后结合实际讲解 的含义,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新授课就不是老师在“教”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练习、复习课,老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
如除数是整数的数除法复习时,可让学生思考:a、你学到了什么?举例说明。b、还有什么不懂?c、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回答“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举例说明”是掌握知识的表现。“还有什么不懂”旨在质疑问难。以“还想知道什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学生学得就很愉快了。
4.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铺垫: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
四、适当调节课堂气氛,使不同层次学生想学、乐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缺少动人的情节,适当地使学习内容含有情趣,调节课堂气氛,对于教学常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生写应用题答语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例如:“小红买《新华字典》用去了10.5元钱,买学习用品用去了7.5元钱。问小红用了多少钱?”有的学生进行列式解答后,马上会答:小红用18钱。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后,教师怎么办,听课中,我没有马上向学生指出,而是作了如下有趣的自问自答。“好的!如果题目要问,用了多少时间,答用18时间,如问小红有多重,就答小红有54重,如问汽车行了多少时间?就答用了24时间。”此时,教室哄堂大笑,议论纷纷,很快指出了答语的错误。 显然,这样的课堂气氛是有效的,它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想学、乐学。
又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38.2除以2.7,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结果是错误,有的同学得出的商是1.4,有的同学得出的余数是4。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没有当场向学生指出错误,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余数4与除数2.7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
(2)验算::1.4×2.7+0.4≠38.2,说明商是错误的。
(3)验算14×2.7+4≠38.2,说明余数是错误的。
紧接着,我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商里的小数点不能忘记,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4缩小10倍,得0.4。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学习过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学习,进而掌握知识,增强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