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水利发展大潮中,水利建设资金短缺通常是制约水利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个制约作用就更显著。因而,如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是一个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我市作为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近几年也在积极摸索水利投融资模式,尤其是市本级水利项目投融资效果较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如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取向,改革并完善水利投资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水利投资渠道,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市近年水利投资建设也在逐年增长,十二五期间每年以15%到20%的速度递增,尤其是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各地对水利建设更为重视,水利投入增长较大。但因我市是属于欠发达地区,本地政府财政基础薄弱,水利资金投入还是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建设的发展。
一、我市水利投融资现状
以“十二五”建设情况来看,我市“十二五”规划投资目标是完成总投资120.31亿元,十二五”前两年半已完成水利投资49.1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40.9%。
(一)总投资及资金组成情况
截止2013年6月30日,我市已完成水利投资49.15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资17.06亿元。分析2011年度和2012年度投资和资金组成情况如下:
2011年度:总投资15.4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59亿元;省级投资3.81亿元;市县财政投入3.22亿元;银行贷款3.67亿元;市县自筹投入2.1亿元,;乡镇自筹及其他投入1.06亿元。
2012年度:总投资23.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17亿元,;省级投资7.37亿元;市县财政投入3.84亿元;银行贷款3.03亿元;市县自筹投入6.36亿元,乡镇自筹及其他投入0.74亿元。
从以上投资数据中不难看出,我市水利投入很大一部分为省级和中央资金投入,其次才是地方自筹,第三是银行融资贷款。
(二)现有投融资平台及运行情况
我市市本级和下屬9个县(市、区)均组建了水利发展有限公司、水利水电实业有限公司等国有投资公司,主要负责本辖区内的水利项目建设、融资和管理。但目前真正发挥融资平台的主要是市本级水利发展有限公司,其余集中项目法人基本都没发挥融资平台,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项目建设和管理。丽水市水利发展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截止目前,共完成政府性融资11.2亿元。
(三)民间资本投入水利情况
近两年我市民间资本投入共约9.2亿元,主要是水电项目建设投入,其他行业基本没有投入。丽水是以山地为主,水流落差较大,有利于发电,特别是景宁县,被称为”中国农村水电之乡”。
(四)水利投融资案例介绍
近年我市丽水盆地易涝区防洪排涝工程(一阶段)融资情况较好,下面就该项目融资情况做简要介绍:
项目概况:丽水盆地易涝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河道长约14.16 公里新建寿元湖和明星湖21.78万平方米,新增河岸绿化面积72.7万立方米,工程静态总投资16.47亿元。该项目又分三个阶段实施,好溪堰水系整治一阶段工程概算投资6.65亿元,建设资金主要以银行融资为主,融资额度为4.5亿元,占项目概算投资67.67%,且项目融资到位及时,该项目已于2012年6月开工建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融资方式:丽水市水利发展有限公司以丽水盆地易涝区防洪排涝工程(一阶段)项目作为贷款主体,项目各项贷款条件成熟,符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要求,本项目采取政府房产作为抵押物,土地出让收入作为现金流(要求政府将相应土地转入水利公司名下),经水利公司多方运作,终成功融资4.5亿元。
二、对投融资体制的几点思考
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已经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面对高额的资金需求,面对政府投资严重不足的情况,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发挥融资平台的融资作用是势在必行。撤地设市迄今十余年的时间里,是我市大修水利最好的时间,通过近十年的大建设大投入,农村水利项目得到长足发展,城市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防洪能力不断加强,丽水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也是因水而美。但因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市经济的欠发达,工业相对落后,农业难以形成规模化,国民生产总值总量在全省排名落后。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本级财政收入(地方税收、行政事业收费、国有资产收益等)、土地出让收入和有限的上级财政补助。因此跟其他兄弟县市比较起来,水利投入还是不足,本地政府甚至连配套资金都难以解决,地方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在传统融资手段难以支撑城市建设的情况下,拓展政府的融资渠道迫在眉睫。
(一)建立健全融资机制,打造好投融资载体
现阶段融资载体的主体是政府投融资打造的平台,是政府投资设立的,依托政府资金、资源和信用,承担政府主导的项目建设投融资任务的国有企业。投融资平台已经成为各地区政府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发展的有效抓手。为抢抓我市新一轮水利发展有利时机,应加强和完善政府性投资融资平台建设,提升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增强政府投融资平台综合实力,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埠资金参与本地建设,从而推进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投资方向多集中于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等对地方经济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性领域。水利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中一重大领域。一方面可以考虑平台结合政府资源,运用金融、资本市场融资杠杆,集合大额资金投入区域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为地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可以着眼于政府为主导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积极改善城市软环境和金融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银行和融资机构进驻丽水。撤地设市之前,我们丽水融资机构主要以几大国有银行为主,即建设、工行、农行、中行。2007年之后,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民营和股份制银行也陆续进驻丽水,如浙江泰隆银行、浙江稠州银行、浦发行、中兴银行、温州银行等。但跟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较,我市的金融业态还是有待发展的,一些新兴的具有实力的股份民营银行还未进驻,如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等,政府可以积极引导此类银行进驻,打造更好的金融融资环境。
(二)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经济往来和贸易日益频繁,从而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就愈来愈显得突出,信用环境也越来越被重视。地方政府融资的经济活动中,作为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性投融资公司,投融资公司的一切活动都代表着政府行为,所以,信贷部门实际看中是的地方政府的信用。因此,建议按相应的规定,明确投融资公司的性质、职能和权限,赋予投融资公司在工程项目前期的投融资权限,在工程项目实施和运营阶段对资金的配置权,落实政府性投入形成的资产运营权与收益权。可以探索投融资公司经营基础设施资产,或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增强投融资能力,充分发挥资产的整体投融资效应,壮大政府性投融资公司资产实力,促进投融资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资金要素集聚的动力。
(三)创新各种融资方式,放大融资规模
随着传统融资方式的优势减弱,然而政府性建设资金需求却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就急需寻找新的融资方式,扩大融资规模,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建设投资需要。就当前经济形势分析,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是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积极改变思想观念,不断借鉴新的经济模式,进行金融创新,逐步以间接手段调控社会投资向按“政府引导、财政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复合型投融资机制要求构建,突破财政资金“瓶颈”和体制障碍,推进政府性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益,放大政府投资效能,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丽水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2]《丽水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3]刘芳,珠海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的思考.中国城市发展网
[4]刘明贵,夯实做强政府投融资平台 推动新时期特区改革发展.海南日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建设任务更加繁重,如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取向,改革并完善水利投资制度,建立灵活有效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水利投资渠道,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市近年水利投资建设也在逐年增长,十二五期间每年以15%到20%的速度递增,尤其是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各地对水利建设更为重视,水利投入增长较大。但因我市是属于欠发达地区,本地政府财政基础薄弱,水利资金投入还是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建设的发展。
一、我市水利投融资现状
以“十二五”建设情况来看,我市“十二五”规划投资目标是完成总投资120.31亿元,十二五”前两年半已完成水利投资49.1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40.9%。
(一)总投资及资金组成情况
截止2013年6月30日,我市已完成水利投资49.15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资17.06亿元。分析2011年度和2012年度投资和资金组成情况如下:
2011年度:总投资15.4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59亿元;省级投资3.81亿元;市县财政投入3.22亿元;银行贷款3.67亿元;市县自筹投入2.1亿元,;乡镇自筹及其他投入1.06亿元。
2012年度:总投资23.5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17亿元,;省级投资7.37亿元;市县财政投入3.84亿元;银行贷款3.03亿元;市县自筹投入6.36亿元,乡镇自筹及其他投入0.74亿元。
从以上投资数据中不难看出,我市水利投入很大一部分为省级和中央资金投入,其次才是地方自筹,第三是银行融资贷款。
(二)现有投融资平台及运行情况
我市市本级和下屬9个县(市、区)均组建了水利发展有限公司、水利水电实业有限公司等国有投资公司,主要负责本辖区内的水利项目建设、融资和管理。但目前真正发挥融资平台的主要是市本级水利发展有限公司,其余集中项目法人基本都没发挥融资平台,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项目建设和管理。丽水市水利发展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截止目前,共完成政府性融资11.2亿元。
(三)民间资本投入水利情况
近两年我市民间资本投入共约9.2亿元,主要是水电项目建设投入,其他行业基本没有投入。丽水是以山地为主,水流落差较大,有利于发电,特别是景宁县,被称为”中国农村水电之乡”。
(四)水利投融资案例介绍
近年我市丽水盆地易涝区防洪排涝工程(一阶段)融资情况较好,下面就该项目融资情况做简要介绍:
项目概况:丽水盆地易涝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河道长约14.16 公里新建寿元湖和明星湖21.78万平方米,新增河岸绿化面积72.7万立方米,工程静态总投资16.47亿元。该项目又分三个阶段实施,好溪堰水系整治一阶段工程概算投资6.65亿元,建设资金主要以银行融资为主,融资额度为4.5亿元,占项目概算投资67.67%,且项目融资到位及时,该项目已于2012年6月开工建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融资方式:丽水市水利发展有限公司以丽水盆地易涝区防洪排涝工程(一阶段)项目作为贷款主体,项目各项贷款条件成熟,符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要求,本项目采取政府房产作为抵押物,土地出让收入作为现金流(要求政府将相应土地转入水利公司名下),经水利公司多方运作,终成功融资4.5亿元。
二、对投融资体制的几点思考
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已经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面对高额的资金需求,面对政府投资严重不足的情况,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发挥融资平台的融资作用是势在必行。撤地设市迄今十余年的时间里,是我市大修水利最好的时间,通过近十年的大建设大投入,农村水利项目得到长足发展,城市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防洪能力不断加强,丽水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也是因水而美。但因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市经济的欠发达,工业相对落后,农业难以形成规模化,国民生产总值总量在全省排名落后。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本级财政收入(地方税收、行政事业收费、国有资产收益等)、土地出让收入和有限的上级财政补助。因此跟其他兄弟县市比较起来,水利投入还是不足,本地政府甚至连配套资金都难以解决,地方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在传统融资手段难以支撑城市建设的情况下,拓展政府的融资渠道迫在眉睫。
(一)建立健全融资机制,打造好投融资载体
现阶段融资载体的主体是政府投融资打造的平台,是政府投资设立的,依托政府资金、资源和信用,承担政府主导的项目建设投融资任务的国有企业。投融资平台已经成为各地区政府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发展的有效抓手。为抢抓我市新一轮水利发展有利时机,应加强和完善政府性投资融资平台建设,提升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增强政府投融资平台综合实力,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埠资金参与本地建设,从而推进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投资方向多集中于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等对地方经济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性领域。水利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中一重大领域。一方面可以考虑平台结合政府资源,运用金融、资本市场融资杠杆,集合大额资金投入区域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为地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可以着眼于政府为主导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积极改善城市软环境和金融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银行和融资机构进驻丽水。撤地设市之前,我们丽水融资机构主要以几大国有银行为主,即建设、工行、农行、中行。2007年之后,随着我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民营和股份制银行也陆续进驻丽水,如浙江泰隆银行、浙江稠州银行、浦发行、中兴银行、温州银行等。但跟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较,我市的金融业态还是有待发展的,一些新兴的具有实力的股份民营银行还未进驻,如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等,政府可以积极引导此类银行进驻,打造更好的金融融资环境。
(二)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构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经济往来和贸易日益频繁,从而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就愈来愈显得突出,信用环境也越来越被重视。地方政府融资的经济活动中,作为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性投融资公司,投融资公司的一切活动都代表着政府行为,所以,信贷部门实际看中是的地方政府的信用。因此,建议按相应的规定,明确投融资公司的性质、职能和权限,赋予投融资公司在工程项目前期的投融资权限,在工程项目实施和运营阶段对资金的配置权,落实政府性投入形成的资产运营权与收益权。可以探索投融资公司经营基础设施资产,或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转让基础设施经营权,增强投融资能力,充分发挥资产的整体投融资效应,壮大政府性投融资公司资产实力,促进投融资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资金要素集聚的动力。
(三)创新各种融资方式,放大融资规模
随着传统融资方式的优势减弱,然而政府性建设资金需求却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就急需寻找新的融资方式,扩大融资规模,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建设投资需要。就当前经济形势分析,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是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积极改变思想观念,不断借鉴新的经济模式,进行金融创新,逐步以间接手段调控社会投资向按“政府引导、财政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复合型投融资机制要求构建,突破财政资金“瓶颈”和体制障碍,推进政府性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益,放大政府投资效能,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丽水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2]《丽水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3]刘芳,珠海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的思考.中国城市发展网
[4]刘明贵,夯实做强政府投融资平台 推动新时期特区改革发展.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