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传媒应该增强社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dsfdsadsfa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下是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无论你在办公室、在家中、在路上、在电梯里,都可以受到传媒的影响。公众传媒的发达程度、多样性、渗透力,已经大大影响了公众对社会的认知度。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以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高度发达的传媒也带来了媒体内部的激烈竞争,各媒体在强化硬件的同时,也在传播内容上作足文章,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传媒事件,有的令人啼笑皆非,有的也发人深省。笔者认为,公众传媒,做为影响公众意识的最重要的载体,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切不可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失去底线。
  首先,公众传媒要有主流意识,不应放大个体,误导公众。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社会,也是个个性化社会,任何人都可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个性。应该说,这是社会发展、开放、进步的表现。当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许许多多问题、矛盾随之突现出来,也随之逐步解决,社会的主流是在发展,在进步。
  然而,一些媒体却抓住一些个别的现象,大加炒作,形成铺天盖地之势,让公众产生错觉。比如电视相亲节目中的“拜金女”、网络上风行的“炫富哥”、“富二代”、“官二代”,比如明星们的绯闻,都在为媒体津津乐道地炒作着。这就让公众们产生质疑: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社会风气怎么会变成这样?事实上,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依然在兢兢业业地工作,在靠自己的努力创造着幸福的生活,在为国家、社会尽自己的所能。个体的行为、思想可以展示,但作为公众传媒,不应该把这些事情无限放大,在追求轰动效应的同时,忽略了公众意识,忽略了社会主流的世界观、价值观,忽略了自己应有的责任。
  其次,公众传媒应树立防范意识,防止起到負面作用。现下,公众传媒的作用,已经无可避免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简单的一则新闻,就可能对公众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媒体在传播新闻的同时,也应该树立一种防范意识,尽可能不要出现“画蛇添足”的情况,给社会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去年云南出现的大旱灾,的确给云南的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媒体的集中报道,也调动起了全社会万众一心、支援云南抗旱的义举。应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正面报道战役。但笔者发现,有的报道却有“画蛇添足”之感,在报道旱灾的同时,也在争论云南旱灾会不会导致农产品价格暴涨,各家媒体众说纷纭,专家学者也是各执己见,而一些媒体采访的对象竟然是股票、期货市场专家,令人觉得颇有炒作涨价之嫌。事实上,云南在全国粮食生产中所占的比例极低,如果调控得力,粮价略有上涨有可能,但应该不会大涨。然而这样的争论,引起了社会对涨价的预期心理,也难免会有人利用这种心理,推进操纵涨价的可能。
  应该说,这些事件并非媒体所操纵,但媒体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推手”角色。所以,笔者认为,公众传媒一定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防止“把好事办坏”。
  第三.公共传媒要“守土有责”,杜绝虚假新闻。眼下,公众传媒的信息获取渠道可谓又多又杂。有职业撰稿人,有通讯员,有群众报料,有网上获取,有记者采访,等等,不一而足。这就造成了许多信息的来源不可靠,不真实,甚至是虚假的。有些假新闻令人一笑而过,而有的却带来不小的反响。看2010年的十大假新闻,有说中国每年有220多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的,有说炒蒜高手一掷千万买金条的,还有说70%举报者被报复的,还有说金庸先生去逝的……。这些假的东西被当作新闻报道出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可又被证明是假的。对公众是一种不负责任,对媒体是一种“自残”。其实这些东西只要稍加核实,就会知道其是假的。但为什么会刊登出来?主要是公共传媒责任意识差,只求独家新闻,产生轰动效应。
  笔者认为,做为公众传媒,要摆正心态,严于律己,媒体有媒体的责任,绝不能为了追求个别目标而降低了职业道德标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公众,承担的是社会责任。
其他文献
深度报道作为新闻产品的一个类型,在国内新闻媒体出现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但是却成为报纸最具成长性的报道品种之一。这是因为,新闻竞争不仅表现在抢时效、争首发,同时在拼原创、比深度。读者对新闻媒体的认知度与满意度,不仅建立在新闻时效上,还建立于深度报道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报道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的制胜法宝之一。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做好报纸深度报道,必须做到精心策划、深入采访。  精心策划
期刊
这是一个全民“在媒体”的时代。受众深层参与式的媒介报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一种常态,“受众的位置从传播的终端转向了传播的全程,他们能够作为新闻源头提供线索和信息,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变身为记者进行新闻采集制作”①,尤其是在网络环境里,各类网络传播平台的建设成就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介传播者”的时代。然而,客观现实是,人人“在媒体”,未必人人看全局,更不会是人人有高度,也难免出现混淆视听者,这就给新闻媒体
期刊
英美报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好的副刊确能引起读者长久的阅读兴趣,为报纸增色。  包头日报文艺副刊初叫《花雨》,后来改为《阴山副刊》,现在又改回《花雨》。与《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文汇报笔会》副刊,《光明日报文汇》相比,《包头日报花雨》虽然影响范围有限,但也是鹿城人心中不可或缺的文艺花草地。  继承传统,办好副刊,守护好《包头日报花雨》这一片精神家园,在文化知识传播、优秀作品问
期刊
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每天都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每天都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可谓纷繁复杂、万紫千红,而如何从这个大世界中找到需要的新闻,探寻到读者关心的“点”,把其中的“新闻”粹取放大,着实需要下一番真功夫。    用慧眼探寻新闻背后故事    2004年7月,乌海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启动了城乡一体化改革,取消了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全面确立了“城市居民”户口,将全市仅有的5万多农民全部转换为“
期刊
自2006年11月《绿野》栏目开播以来,以 “关心农民牧民、关注农村牧区”为栏目口号和宗旨,配以诙谐、俚语化的语言,活泼、幽默的风格,生动的画面,深受观众的喜爱,一跃成为台里的品牌栏目并保持到现在。三年过去了,栏目的编辑记者、摄像员逐渐成熟起来,成为栏目的骨干,更为重要的是三年农村牧区的采访工作,培养、锻炼了栏目组所有成员吃苦耐劳、热爱农牧民、与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然而,当我们环顾
期刊
采访要深入,要与主人公零距离接触    广播特写《一个人的长征》获第十八届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讲述了蒙古族青年图门德力根在20年中一个人一匹马行走在茫茫的沙漠中,为草原深处的牧民送信送报的感人的故事。  2009年10月,我们得到新闻线索后立即动身去采访。德力根家住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尔灯沙漠,距赤峰市区400多公里, 其中有1/3的路程是沙漠,汽车在沙漠中走走停停,途中误了几次车,我们从早晨
期刊
今天的广播节目一方面需要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收听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来自电视、互联网及其他新媒介的挑战。那么在压力之下,广播媒介如何寻求新的生机?如何在跨媒体的时代继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笔者认为,一个精品的广播节目必然是精心策划的成果,也就是说打造广播精品节目势必做到策划先行。下面将结合实例,从四个方面探讨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是如何将策划先行的理念贯穿于广播精品节目生产中。  第一,在常规性新
期刊
党领导的新闻媒体,承担着正确导向的重大政治使命。当前,自治区舆论引导工作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形势。各级领导干部和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舆论引导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着力加强媒体传播力建设,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维护自治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区新闻媒体工作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全区新闻宣传战线在重大活动多、自然灾
期刊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的报刊历史如何?有哪些存刊?这一些问题,对于寻找资料研究这一领域的人来说至关重要,诞生于21年前的、作为我区独有的一部关于内蒙古地区旧报刊的工具书和资料书的《建国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不知默默无闻地帮助过多少学人,这本书的编著者就是忒莫勒先生。  2006年秋,远方出版社又要重出此书,忒莫勒先生又花费大量时间查阅和梳理资料,并两次赴京补缺失,可以说这次不是一般意义上
期刊
一位摄影师拍照时,要选择好取景的远近位置、拍摄的角度。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同一新闻事件,同样的新闻素材,选择报道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不会一样。  例如同一事件,《交通报》消息:一市民在一胡同里被狼狗咬伤,并因此造成交通堵塞,这则报道反映了该地区在交通秩序管理的混乱。《医药报》消息:一女士在上班路上被狗咬伤,随后被送到一家正规医院治疗。该女士的病情很快有所好转。从侧面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