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打造广播精品节目之源泉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e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广播节目一方面需要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收听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来自电视、互联网及其他新媒介的挑战。那么在压力之下,广播媒介如何寻求新的生机?如何在跨媒体的时代继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呢?笔者认为,一个精品的广播节目必然是精心策划的成果,也就是说打造广播精品节目势必做到策划先行。下面将结合实例,从四个方面探讨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是如何将策划先行的理念贯穿于广播精品节目生产中。
  第一,在常规性新闻报道中,强调报道手段的立体化和新闻选材的贴近性。在尊重新闻真实性与时效性的前提之下,加大民生类新闻的报道力度,将关注的重心由党委政府的声音转向党委政府的声音和百姓声音的和谐共振,真正体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要求,增强了新闻节目的接近性。例如,2010年入夏之后,呼伦贝尔市遭遇60年一遇的高温天气,一些地区最高气温达到40度,这样的天气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作为本市最大的广播媒体,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时间积极策划了高温之下坚守岗位的工作者:集中展现了环卫工人、交通警察的真实工作状态及高温天气对各行各业,特别是服务业、旅游业、商业经营、农业、牧业的影响的系列节目。如,在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之际,策划了全程追踪报道,从考前、考中、到考后,相继推出“爱心车队”、“父子同场竟考”等广播新闻特写。上述报道运用广播特有的声音优势,融入新闻敏感的要求,又不失人性关怀,受到广大听众的好评。
  第二,在地区性突发事件上,有一套成熟的应急机制。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派出记者按既定报道方案奔赴现场,采写到第一手的素材。报道以时刻关注事件进程来体现策划的动态性,既尊重基本报道规律,又体现记者在现场随机应变能力,可以说重视策划又不拘泥于策划,这体现了广播人应具有的良好新闻素养。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火灾,汉语新闻综合频率及时派出主力记者赶赴火场一线,并积极策划与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共同播发了《阿里河火场明火扑灭》、《大兴安岭林火全部扑灭》等多篇报道,将扑火胜利的喜讯第一时间传达给了呼伦贝尔及全国的听众,取得了这场宣传战役的胜利。
  第三,对本土热点事件的关注更加体现了策划先行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培养和运作,“五彩呼伦贝尔”成为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儿童合唱团,今年更是联手中国国家爱乐乐团在呼伦贝尔市推出了三场演出,电台记者对演出进行了全程追踪报道,精心策划并播发了八篇报道,完美的演绎了“爱乐”与“五彩”的故事,进一步提升了“五彩”作为文化名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另外,在对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的报道上,倾全台之力派出精通体育赛事的记者前往乌海市对呼伦贝尔运动员的比赛情况进行现场报道,由于前期的精心准备和周密策划,在六天的赛事中记者发回十四篇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了本市运动员赛前赛后的表现,是呼伦贝尔三家主流媒体中报道篇数最多的一家。
  第四,2010年适时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建台60周年,在台庆报道上确定了“点”、“面”结合的策划思路。以台庆当日的特别节目为主轴线,前期的寻访老广播人足迹为辐射面,用历史与今天、回顾与展望的方式展现了电台60年沧桑岁月中的那些故事,那些人。先期的台庆系列报道《声动草原六十年》持续了一个月,先后派出几路记者分赴北京、秦皇岛、呼和浩特、哈尔滨、大连等地去踏寻广播前辈们的足迹,采访到了建台初期的老台长、老编辑、记者、老一代播音员、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广播前辈们回顾60年前建台时期的生动场面来感动年轻一代的广播人。采用人物访谈、新闻特写、人物通讯等多种形式制作播出了70期专题节目,台庆当日,策划播出长达9小时30分钟的台庆特别节目《声动草原六十年,同欢共庆在今天》,节目采用直播和录播相结合的形式,对盛大的台庆庆典和台庆晚会进行了现场直播,成为此次台庆报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这些策划方案的实施,呼伦贝尔电台成熟、稳重、富有责任感的媒体形象再次得以强化。
  作为一个媒体人,止步不前是最令人恐惧的状态,而时时刻刻推动前进的正是创新这一驱动力,唯有源源不断的策划才能实现创新,才能不断的奉献出精品的广播节目。客观的说目前呼伦贝尔电台的策划水平距离发达地区的广播节目还有差距,所拥有的精品节目数量还不够多,尽管提出了策划先行的理念,并尽最大努力贯彻于实践当中,但是更多、更新颖别致的广播创意还需要在扎实的学习和历练中体会到。但无论如何策划都是必须要一再重视并坚守的生存之道。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
其他文献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调查显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用工荒现象。但是,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未能紧跟市场步伐,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课程内容设置严重滞后,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技术不精,社会适应能力差。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脱节,大量毕业生滞留社会导致供大于求。面对这一现象,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积极开拓,探索出一条“校企共建专业,开设
期刊
目前,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感触颇深: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群众关切的创作风格。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们创作的着力点。  近期我们在深入田间、地头、车间,蹲点调研采访中,和农牧民们面对面的交谈,和工人师傅们促膝交流,一件件感人的事迹,一次次难忘的场面,让我们感动和震撼
期刊
从一粒种子到一棵茁壮的参天大树,《纵横118》节目已经走过了14个春秋。  作为全台唯一一档以舆论监督类节目为主体的新闻评论性节目,《纵横118》节目紧追社会热点、焦点、难点,报道新闻事实,透视新闻背景,评说新闻观点,在针砭时弊之间弘扬社会道义,展示人间美丑。我们的足迹踏遍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的林海戈壁,我们的声音跃过滚滚松涛,穿越千里草原。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的声音    乌海鑫源煤
期刊
心理和谐是否包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范围?是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李慧教授在其主编《民族文化與和谐心理——内蒙古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考察》一书中从哲学、心理学的高度,正反两个方面阐释了心理和谐必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核之道理。认为,心理和谐对社会和谐必然产生主导性、阻抗性、可逆性、支配性等作用,如若心理不和谐可能对社会产生失落心理、剥夺心理、对抗心理、萎靡心理、仇富心理、排他心理和投机心理等,后者将对
期刊
深度报道作为新闻产品的一个类型,在国内新闻媒体出现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但是却成为报纸最具成长性的报道品种之一。这是因为,新闻竞争不仅表现在抢时效、争首发,同时在拼原创、比深度。读者对新闻媒体的认知度与满意度,不仅建立在新闻时效上,还建立于深度报道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报道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的制胜法宝之一。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做好报纸深度报道,必须做到精心策划、深入采访。  精心策划
期刊
这是一个全民“在媒体”的时代。受众深层参与式的媒介报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一种常态,“受众的位置从传播的终端转向了传播的全程,他们能够作为新闻源头提供线索和信息,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变身为记者进行新闻采集制作”①,尤其是在网络环境里,各类网络传播平台的建设成就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介传播者”的时代。然而,客观现实是,人人“在媒体”,未必人人看全局,更不会是人人有高度,也难免出现混淆视听者,这就给新闻媒体
期刊
英美报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好的副刊确能引起读者长久的阅读兴趣,为报纸增色。  包头日报文艺副刊初叫《花雨》,后来改为《阴山副刊》,现在又改回《花雨》。与《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文汇报笔会》副刊,《光明日报文汇》相比,《包头日报花雨》虽然影响范围有限,但也是鹿城人心中不可或缺的文艺花草地。  继承传统,办好副刊,守护好《包头日报花雨》这一片精神家园,在文化知识传播、优秀作品问
期刊
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每天都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每天都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可谓纷繁复杂、万紫千红,而如何从这个大世界中找到需要的新闻,探寻到读者关心的“点”,把其中的“新闻”粹取放大,着实需要下一番真功夫。    用慧眼探寻新闻背后故事    2004年7月,乌海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启动了城乡一体化改革,取消了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全面确立了“城市居民”户口,将全市仅有的5万多农民全部转换为“
期刊
自2006年11月《绿野》栏目开播以来,以 “关心农民牧民、关注农村牧区”为栏目口号和宗旨,配以诙谐、俚语化的语言,活泼、幽默的风格,生动的画面,深受观众的喜爱,一跃成为台里的品牌栏目并保持到现在。三年过去了,栏目的编辑记者、摄像员逐渐成熟起来,成为栏目的骨干,更为重要的是三年农村牧区的采访工作,培养、锻炼了栏目组所有成员吃苦耐劳、热爱农牧民、与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然而,当我们环顾
期刊
采访要深入,要与主人公零距离接触    广播特写《一个人的长征》获第十八届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讲述了蒙古族青年图门德力根在20年中一个人一匹马行走在茫茫的沙漠中,为草原深处的牧民送信送报的感人的故事。  2009年10月,我们得到新闻线索后立即动身去采访。德力根家住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彦尔灯沙漠,距赤峰市区400多公里, 其中有1/3的路程是沙漠,汽车在沙漠中走走停停,途中误了几次车,我们从早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