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传播知识的平台,是学生综合素养形成的地方。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内生式发展,是当代化学教学的重要课题。给化学课堂一个“支点”,能够成功巧妙地规避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文章以初中化学为例,详细论述了如何瞄准思想“矛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瞄准经验的“连接点”,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瞄准实验“反思点”,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瞄准问题“生长点”,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知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矛盾点;连接点;反思点;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7-0103-02
实践证明,学生在接触陌生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兴趣要高于熟知的事物,这也是学生在起始阶段对化学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原因。然而,随着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等抽象知识的出现,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骤减,甚至出现了“谈化色变”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把握化学的实质,且未形成化学思想观念。那么,如何才能优化学生的化学学习生态呢?关键在于瞄准“支点”,以“支点”引导学生对化学进行思考、探究,进而促使学生加深对化学的理解,逐步形成化学素养。
一、瞄准思想“矛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
初中,是学生接触化学的初始阶段,此时学生如果能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必将有利于后续的化学学习。近年来,关于“化学品”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因而许多学生在思想上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消极态度,认为化学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化学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化学物品,进而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环境破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合适的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
例如,在讲解“身边的化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思想上的“矛盾冲突点”开展一个主题为“化学是否有益”的小型辩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加以引导,进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在此次小型辩论会中,持正方观点“化学对生活有益”的学生认为:化学促进了社会快速发展,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且应用化学技术生成了许多新型药物,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持反方观点“化学对生活无益”的学生则认为:大面积化学产品的生产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生态资源,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环境破坏,使人们很难深刻体会“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且化工厂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瞄准他们的“矛盾点”开始总结,先是肯定了双方观点中可取的部分,紧接着针对反方的观点提出针对性见解:化学本身并没有错,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破坏甚至对社会造成的危险的源頭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如果人类都能够学好化学、了解化学,便能够减少资源消耗、杜绝环境破坏,更不会在实际操作中产生危险。通过这次小型辩论会,学生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化学观——如果能够学好化学、合理地利用化学,便能够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二、瞄准经验“连接点”,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经验便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活水与源头。初中化学的学习内容多为学生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物质,学生经常与这些物质接触,但几乎从未以化学的视角去审视这些物质,更不会对这些物质产生化学思考与探究。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瞄准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连接点”,进而通过形象、直观的生活现象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解“空气的成分”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铁钉生锈”“高原反应”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索铁钉在空气中生锈以及高原反应产生的原因。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就能够指出,因为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人类处于低压低氧环境下就会产生各种不适反应,即高原反应。但结合当前的生活经验,却无法准确解释“铁钉生锈”的原因。教师可以以此为“支点”,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人们产生高原反应的原因是低压低氧,那空气为什么不直接叫作氧气呢?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解释。”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除了氧气,还有植物呼吸所需要的二氧化碳、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等”。紧接着,再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去思考“铁钉生锈”的外在条件,“它是否发生了燃烧、是否进行了加热?‘铁钉生锈’中的‘锈’具体是什么物质”。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便能够准确地使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由于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所以便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铁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是一个缓慢氧化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积极的构建过程。结合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促使学生进行化学思考与探究。不仅如此,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还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化学学习的正向发生。
三、瞄准实验“反思点”,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一环,更是提高学生化学认知的重要载体。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能够展开思考、想象、探究,进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降低了实验效果。此时,教师就可以瞄准实验“反思点”,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反思,进而在促进学生思考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红磷测定空气成分”的相关实验,该实验的主要目标是验证氧气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教师可以先演示传统的实验方式(如图1),先在燃烧匙中点燃红磷,待红磷燃烧后,将其伸入集气瓶中,由于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燃烧,集气瓶中的气压减小,进而促使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而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便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而这个实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的速度、导管由于冷却而产生残留水、燃烧红磷所需要的氧气体积分数等影响,导致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在这个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以此为“支点”,探究改善实验的方式。学生在充分思考后,提出了以下几种改进措施。 措施一:如图2,将红磷改成白磷,并将集气瓶上方进行封口处理。由于白磷燃点较低,可以利用放大镜,收集太阳光的热量,促使白磷充分燃烧,进而根据烧杯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来判断氧气在空气中的占比。
措施二:如图3,与措施一相仿,只是改变了引起白磷燃烧的装置,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促使白磷燃烧。白磷的燃点在40度左右,因此,只要大烧杯中水的温度高于40度,就能够促使白磷燃烧。但在这一个改进实验中值得注意的是,放置白磷的集气瓶不可直接放入沸水中,不然集气瓶会由于骤热而发生爆裂。通常情况下,应先采用温水对其进行淋浴,紧接着向大烧杯中注入热水。
四、瞄准问题“生长点”,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除了学生的思想、经验、实验等是学生学习的“支点”,问题也是促使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支点”。问题,是化学学习的心脏,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媒介,更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与引擎。瞄准问题“生长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探究之中,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创造力。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助于学生思考与想象,因此,教师要合理选择。
例如,在讲解“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瞄准问题“生长点”,进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概念思考:①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哪些?③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哪些?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与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什么区别?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白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关系,“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物质为分子”。在完成概念教学后,教师再以生活化问题为媒介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如“桂花飘香的原因是什么”“潮湿的衣服为何可以晒干,在何种条件下,衣服干得更快”。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学生能够归纳出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分子能够不断地进行运动;在同等条件下,受热能够促使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
将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重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思维容量,以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出发点,才能通过问题不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初中化学的探究之中。
五、结语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同理,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瞄准思想“矛盾点”、经验“连接点”、實验“反思点”以及问题“生长点”,从而在优化学生学习生态的同时打造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周 伟.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读写算,2018(33):206.
[2]吴招龙.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2018(45):61.
[3]杨 莉.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方法[J].江西教育,2018(36):24-25.
[4]张学俊.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方法探究[J].新智慧,2018(36):60.
关键词:初中化学;矛盾点;连接点;反思点;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7-0103-02
实践证明,学生在接触陌生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兴趣要高于熟知的事物,这也是学生在起始阶段对化学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原因。然而,随着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等抽象知识的出现,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骤减,甚至出现了“谈化色变”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把握化学的实质,且未形成化学思想观念。那么,如何才能优化学生的化学学习生态呢?关键在于瞄准“支点”,以“支点”引导学生对化学进行思考、探究,进而促使学生加深对化学的理解,逐步形成化学素养。
一、瞄准思想“矛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
初中,是学生接触化学的初始阶段,此时学生如果能够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必将有利于后续的化学学习。近年来,关于“化学品”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因而许多学生在思想上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消极态度,认为化学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化学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化学物品,进而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环境破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合适的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
例如,在讲解“身边的化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思想上的“矛盾冲突点”开展一个主题为“化学是否有益”的小型辩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加以引导,进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在此次小型辩论会中,持正方观点“化学对生活有益”的学生认为:化学促进了社会快速发展,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且应用化学技术生成了许多新型药物,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持反方观点“化学对生活无益”的学生则认为:大面积化学产品的生产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生态资源,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环境破坏,使人们很难深刻体会“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且化工厂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可以瞄准他们的“矛盾点”开始总结,先是肯定了双方观点中可取的部分,紧接着针对反方的观点提出针对性见解:化学本身并没有错,对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破坏甚至对社会造成的危险的源頭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如果人类都能够学好化学、了解化学,便能够减少资源消耗、杜绝环境破坏,更不会在实际操作中产生危险。通过这次小型辩论会,学生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化学观——如果能够学好化学、合理地利用化学,便能够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二、瞄准经验“连接点”,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经验便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活水与源头。初中化学的学习内容多为学生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物质,学生经常与这些物质接触,但几乎从未以化学的视角去审视这些物质,更不会对这些物质产生化学思考与探究。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瞄准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连接点”,进而通过形象、直观的生活现象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解“空气的成分”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可以以生活中常见的“铁钉生锈”“高原反应”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索铁钉在空气中生锈以及高原反应产生的原因。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就能够指出,因为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人类处于低压低氧环境下就会产生各种不适反应,即高原反应。但结合当前的生活经验,却无法准确解释“铁钉生锈”的原因。教师可以以此为“支点”,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人们产生高原反应的原因是低压低氧,那空气为什么不直接叫作氧气呢?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解释。”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除了氧气,还有植物呼吸所需要的二氧化碳、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等”。紧接着,再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去思考“铁钉生锈”的外在条件,“它是否发生了燃烧、是否进行了加热?‘铁钉生锈’中的‘锈’具体是什么物质”。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便能够准确地使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由于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所以便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铁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是一个缓慢氧化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积极的构建过程。结合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促使学生进行化学思考与探究。不仅如此,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还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化学学习的正向发生。
三、瞄准实验“反思点”,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
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一环,更是提高学生化学认知的重要载体。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能够展开思考、想象、探究,进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降低了实验效果。此时,教师就可以瞄准实验“反思点”,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反思,进而在促进学生思考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红磷测定空气成分”的相关实验,该实验的主要目标是验证氧气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教师可以先演示传统的实验方式(如图1),先在燃烧匙中点燃红磷,待红磷燃烧后,将其伸入集气瓶中,由于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燃烧,集气瓶中的气压减小,进而促使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而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便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而这个实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燃烧匙伸入集气瓶的速度、导管由于冷却而产生残留水、燃烧红磷所需要的氧气体积分数等影响,导致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在这个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以此为“支点”,探究改善实验的方式。学生在充分思考后,提出了以下几种改进措施。 措施一:如图2,将红磷改成白磷,并将集气瓶上方进行封口处理。由于白磷燃点较低,可以利用放大镜,收集太阳光的热量,促使白磷充分燃烧,进而根据烧杯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来判断氧气在空气中的占比。
措施二:如图3,与措施一相仿,只是改变了引起白磷燃烧的装置,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促使白磷燃烧。白磷的燃点在40度左右,因此,只要大烧杯中水的温度高于40度,就能够促使白磷燃烧。但在这一个改进实验中值得注意的是,放置白磷的集气瓶不可直接放入沸水中,不然集气瓶会由于骤热而发生爆裂。通常情况下,应先采用温水对其进行淋浴,紧接着向大烧杯中注入热水。
四、瞄准问题“生长点”,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除了学生的思想、经验、实验等是学生学习的“支点”,问题也是促使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支点”。问题,是化学学习的心脏,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媒介,更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与引擎。瞄准问题“生长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探究之中,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创造力。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助于学生思考与想象,因此,教师要合理选择。
例如,在讲解“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瞄准问题“生长点”,进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微观世界的认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概念思考:①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哪些?③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哪些?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与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什么区别?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白分子与原子之间的关系,“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物质为分子”。在完成概念教学后,教师再以生活化问题为媒介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如“桂花飘香的原因是什么”“潮湿的衣服为何可以晒干,在何种条件下,衣服干得更快”。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学生能够归纳出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分子能够不断地进行运动;在同等条件下,受热能够促使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
将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支点”,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重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思维容量,以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出发点,才能通过问题不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初中化学的探究之中。
五、结语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同理,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瞄准思想“矛盾点”、经验“连接点”、實验“反思点”以及问题“生长点”,从而在优化学生学习生态的同时打造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周 伟.初中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读写算,2018(33):206.
[2]吴招龙.浅谈初中化学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2018(45):61.
[3]杨 莉.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体验方法[J].江西教育,2018(36):24-25.
[4]张学俊.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方法探究[J].新智慧,2018(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