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127-01
阅读和习作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新课标》要求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让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呢?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也就明确了读写教学的目的。张志公先生说:“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反过来,写作也可以促进读,自己有了写的体会,自然就提高了理解和欣赏的能力。”怎样让学生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说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是“例子”,是“样本”,我们要借鉴它的谋篇布局,学习它的写作顺序,学习它遣词造句的方法。如何让以读促写落到实处,下面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中的读写结合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态度
《新课标》明确要求写作要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怎样留心观察事物?学生整天在学校上课、玩耍,可是对学校的事物却熟视无睹,如校园种着什么花,什么颜色,最近学校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这就要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一草一木,点点滴滴。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从课文中很容易看出叶圣陶留心观察,如在写刚长出来的嫩叶和长大的叶子时,从“嫩红”到“嫩绿”的变化等等。还可以看出叶圣陶的连续观察,如“爬山虎的脚由原先值的丝,后来变弯曲了。”“细丝的头上变成一个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没有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学生找到这些词语,借以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以后的观察行为,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一名学生受此启发观察了月季花,他写道:先是一个花骨朵,过了一两天,花骨朵儿撑开了一点儿,只有花瓣,抱得不那么紧了。可你不知什么时候再看时,月季花成了圆筒,裂开了小嘴,似一朵漂亮的玫瑰花… …
二、 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
叶圣陶写爬山虎的叶子时,先写静态:新鲜、铺得均匀、没有重叠,再写动态:漾起波纹。写脚运用打比方“像蜗牛的触角,像蛟龙的爪子”形象生动。读后让学生仿写一段话来描绘一种植物,有学生写道:有的菊花像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张着大嘴巴喝水;有的菊花则像好奇的小孩,使劲地向外瞧欣喜地打量着一切;还有的菊花都凑在一起,好像在开比美大会… …一阵秋风吹来,菊花摇晃着像对同学们的赞美而洋洋得意,又像是在给同学们的朗读和着节拍… …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大胆尝试修辞方法的运用,学会把事物描写生动、逼真,引导得当学生就会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三、 借鉴课文的谋篇布局、章法结构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叶老在写《爬山虎的脚》时按照爬山虎脚的生长顺序,把爬山虎脚的形状、颜色、位置变化叙述得详细具体,让人读后就好像在眼前放映着爬山虎生长情况的电影一样。课文的重点是写爬山虎的脚,所以,除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外,第三、四、五自然段都是写爬山虎的脚。让学生明白,重点部分就得多着笔墨,写具体。
由此,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写一写,最好是长时间观察的。有个学生写的吊兰,就抓住了吊兰生命力强、耐旱、耐寒;叶子肥厚,进行蒸腾作用,释放氧气;花虽然小,但花瓣多,傍晚太阳落山它合住,早晨太阳升起它张开,特有意思这三方面特点,一步一步把一盆活生生的吊兰呈现在读者面前。
宋代朱熹说:“古人做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引导学生仿照例子写话,读必思写,写必用读。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获得的谋篇布局的规律、语言表达的方法等活用出来,从而达到读和写的结合统一,并运用求异思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体会。这样,踩着前人的肩膀走自己成功之路。
阅读和习作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新课标》要求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怎样让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呢?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也就明确了读写教学的目的。张志公先生说:“读可以促进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多读对写的帮助。反过来,写作也可以促进读,自己有了写的体会,自然就提高了理解和欣赏的能力。”怎样让学生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说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是“例子”,是“样本”,我们要借鉴它的谋篇布局,学习它的写作顺序,学习它遣词造句的方法。如何让以读促写落到实处,下面以《爬山虎的脚》一课中的读写结合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态度
《新课标》明确要求写作要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怎样留心观察事物?学生整天在学校上课、玩耍,可是对学校的事物却熟视无睹,如校园种着什么花,什么颜色,最近学校发生了什么事等等。这就要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一草一木,点点滴滴。通过课文的学习,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从课文中很容易看出叶圣陶留心观察,如在写刚长出来的嫩叶和长大的叶子时,从“嫩红”到“嫩绿”的变化等等。还可以看出叶圣陶的连续观察,如“爬山虎的脚由原先值的丝,后来变弯曲了。”“细丝的头上变成一个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没有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学生找到这些词语,借以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以后的观察行为,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一名学生受此启发观察了月季花,他写道:先是一个花骨朵,过了一两天,花骨朵儿撑开了一点儿,只有花瓣,抱得不那么紧了。可你不知什么时候再看时,月季花成了圆筒,裂开了小嘴,似一朵漂亮的玫瑰花… …
二、 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法
叶圣陶写爬山虎的叶子时,先写静态:新鲜、铺得均匀、没有重叠,再写动态:漾起波纹。写脚运用打比方“像蜗牛的触角,像蛟龙的爪子”形象生动。读后让学生仿写一段话来描绘一种植物,有学生写道:有的菊花像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张着大嘴巴喝水;有的菊花则像好奇的小孩,使劲地向外瞧欣喜地打量着一切;还有的菊花都凑在一起,好像在开比美大会… …一阵秋风吹来,菊花摇晃着像对同学们的赞美而洋洋得意,又像是在给同学们的朗读和着节拍… …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大胆尝试修辞方法的运用,学会把事物描写生动、逼真,引导得当学生就会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三、 借鉴课文的谋篇布局、章法结构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叶老在写《爬山虎的脚》时按照爬山虎脚的生长顺序,把爬山虎脚的形状、颜色、位置变化叙述得详细具体,让人读后就好像在眼前放映着爬山虎生长情况的电影一样。课文的重点是写爬山虎的脚,所以,除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外,第三、四、五自然段都是写爬山虎的脚。让学生明白,重点部分就得多着笔墨,写具体。
由此,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写一写,最好是长时间观察的。有个学生写的吊兰,就抓住了吊兰生命力强、耐旱、耐寒;叶子肥厚,进行蒸腾作用,释放氧气;花虽然小,但花瓣多,傍晚太阳落山它合住,早晨太阳升起它张开,特有意思这三方面特点,一步一步把一盆活生生的吊兰呈现在读者面前。
宋代朱熹说:“古人做诗多是模仿前人之作,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引导学生仿照例子写话,读必思写,写必用读。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获得的谋篇布局的规律、语言表达的方法等活用出来,从而达到读和写的结合统一,并运用求异思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体会。这样,踩着前人的肩膀走自己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