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
自称是盎格鲁萨克逊人后裔的马修,是我的英文课老师。
很多年以前,当德国人的飞机在伦敦上空盘旋的时候,他的母亲,一位英国某中学的英文老师,和他的父亲,一个美国农场主的儿子结婚了。母亲随父亲搬来美国,在美国西北部,那个以盛产土豆闻名的州,安家落户了。
他的父亲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土豆和玉米,他的母亲则操着伦敦口音教孩子们英文。
马修的模样能满足我对绅士的想象。
他的已略带灰白的金发,永远梳得一丝不苟,常常让我联想到乡下外婆织布机上的经纬。皮鞋擦得一尘不染不说,还亮,是那种苍蝇上去都得拄拐棍儿的滑亮。裤线刀锋似的笔挺,不同花色的格子衬衫,熨得极为平整。
绝不像我另外一门课的老师,牛仔大裤衩,光脚套着运动鞋,就上课来了,整个儿一没文化。
马修老师上课的姿势也好,站得笔杆条儿直。如果走路,头也绝不晃动。他看你的时候,并不低头弯腰,只是眼睛朝下,下颌微动,就算看过你了。
一点不像我那个女老师——还是女的呢——穿着半短不长的裙子,踢拉一双塑料拖鞋——就是我们穿去洗澡,夹脚趾头那种,总是坐在讲台的桌子上,两条光腿还不老实地乱晃荡。
不过我后来就见怪不怪了,因为我从电视上看到,一群花季少女,好像是一个什么学校的球队,赢了全美冠军,去白宫,被布什总统接见。多大的荣誉啊,人家就是穿夹趾塑料拖鞋去的。
有人在报上表示对穿拖鞋进白宫见布什是否合适,女孩子们回答:“不容易了,我们已经穿了裙子了。”
我看了有点奇怪,那意思莫不是说,就算穿着比基尼进白宫,也没啥稀奇,说不准德州牛仔小布什还更爱看一些?
我此后看见任何老师裹着我看不明白的衣服,或者坐在讲课桌上,哪怕是能施展吸盘大法贴在黑板上,我眼睛都不带眨一眨的。
所以我说,马修的形象,时常让身上粘着小儿的鼻涕、奶渍,支棱着一头杂乱短发就赶来上课的我感到惭愧。
马修有点胖,胖得还比较特殊。你从身后绝对看不出来的,全部都在肚子上。所以当他自嘲像七个月身孕的孕妇时,我没笑,我觉得比喻很是恰当。
他还有个特点,需要用手比画什么的时候,喜欢翘兰花指,他当然不知道在中国人的概念里,这叫兰花指。我班上有同学据此推测,认为他是GAY(同性恋)。而事实上不是的。
他结过两次婚,与前妻离异。
第二次比较有意思,他娶了个小他二十岁的日本太太。这本也没啥大不了的,但问题是,那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师生恋。为此,他丢了在前一所教会大学的教职。
我一直觉得不可思议,美国人的观念是如此古怪,性和婚姻,自由开放,但在学校里,不管是哪一级的学校,师生恋,绝对是丑闻。
他曾在课堂上谈到过他的这段异国婚姻,他说:“丈母娘当初极力反对,最大的理由是我年纪大了,不能生育,结果,我44岁结婚,从45岁开始,两年生了仨(第一胎是女儿,第二胎是双胞胎儿子)。厉害吧?”
他还说,有一次,他和他年轻的妻子去逛街,在星巴克喝咖啡的时候,被一白人老翁追着问:“从哪里ORDER(定购)来的美娇娘?”气得他将一杯热咖啡借着桌子的掩护,浇在了老翁的裤子上。
B
我那班上,有二十多个学生,大多是美国人。几个口音古怪的外国人,除我外,一个台湾人,一个俄罗斯人,还有两个印度人和一个越南人。
第一次上课,就扯到各国的人口上。
对比了各国生育文化的差异后,他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做了很多的评点。
我是这样一个学生,心胸不够宽阔不说,还比较护短。
我可以关着家门,在自个儿家里大骂特骂,但我不能容忍外人当着我的面,说我出生的那个地方有什么不好。有时候可能是真的不够好,那也不能当着我的面说太多,得给我留点面子。
所以我开始还能安静地听,当其他同学都热烈发言的时候,我碍于自己口语不好,不想多说。可我的老师马修,数落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居然说:“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不多生孩子,一到美国就生很多孩子。”
其实,我现在想想也没啥大不了的,可他当年说话的口气和神态却严重刺伤了我的自尊。
我坐不住了,左右就我一个大陆来的中国人,我可不就是生了又生的那一个吗?人家的手指都戳到我的鼻子上了,我再不回应,不是忒没有面子了吗?
我于是也不举手,就坐在椅子上,很不礼貌地插话:“我们到美国来生孩子,是为了帮助伟大的美国,完美地体现它的人权和人性,好让美国人都像老师您一样,有批评中国的把柄。”
老师马修也不说话,一双灰蓝色的眼珠,不动声色地看着我。
我知道自己失礼,赶紧站起来继续说:“想要中国人不搞计划生育很容易,只需美国帮个小忙,移民三亿来美国,老师觉得怎样?也不需要高技术、有知识什么的,就农民。美国多的是荒地,移民三亿中国农民,不给美国政府找麻烦,给些荒地,自给自足就成,您觉得怎样?”
班里的美国同学“哇”的一声,我弄不清那是不满,还是感叹。
老师还没说话,那个俄罗斯人倒半真半假地接口了:“好主意,其实移民俄罗斯也成,俄罗斯也有大片大片的荒地。”
我不敢再说话,心里有点后悔,乘一时口舌之快,这门课要是挂了,我的损失可就大了,那可是找不回来的时间和绿油油的美元啊。
我第二次跟马修有冲突(如果那算是冲突的话),是因为一节演讲课。那次演讲要求用五分钟时间,简述一个历史事件对一个民族的影响。
我的孩子小,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就偷了点懒,不想翻大堆的资料去讲述我不熟悉的事件,于是就讲了“南京大屠杀”那种惨绝人寰留在中国人心头不能愈合的痛。
演讲完毕,下课了。
马修叫住我说:“你们中国人,是一个不肯原谅日本人的民族,不管日本人后来做什么,怎么做,你们就是选择不原谅!日本人偷袭过珍珠港,我们愤恨过,但是我们现在选择了原谅。”
我看着马修那张很绅士的脸,用我的烂英文结结巴巴地说:“我相信老师您是知道的。偷袭珍珠军港,和屠杀南京平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日本人后来做过什么值得我们原谅的事,我不是太清楚。但我知道,死在南京城的就有我手无寸铁的先辈亲人。三十余万啊,老师,您想想看,那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的大学城,人口不足二十万,等于把这个大学城的人一个不留地杀上两遍。再说了,两颗原子弹丢给日本,对美国来说算是打回一拳,两不相欠,中国呢?” 老师马修不再说话,我其实还想像愤青一样问问,您是因为娶了日本太太,屁股坐在了日本那边?还是表现了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和孤陋寡闻?
我不敢问,因为心里忐忑,怕这门课挂了。
凭良心说,如果不谈中国,他是一个出色的老师,一个非常有趣的老师。
比如他会说:“英国人的出生率低,是因为战争使英国死了太多的人,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结果死在战场上,还不如不生算了。”
我就说:“中国恰恰相反,战争死了太多的人,所以我们多生,生得后来装不下了,就有了现在的计划生育。”
俄罗斯人说:“战争使他们的很多青壮年都牺牲了,男女严重不均衡,所以他们鼓励多生,奖励‘英雄母亲’促使人口充盈。”
马修还说,有一次他去英国访亲认祖。在母亲日思夜想的祖母的故园里,他挖了一颗尺把高的枫树,带回美国,纪念已逝的母亲。但植物是不能带进美国的。他拿报纸包了又包,装在手提箱里蒙混过关。他亲眼看着,海关人员检查了他前面所有人的行李,对他,只是看看护照,就放行了,因为他是一个有风度又体面的大学老师。现在那枫树在他家后院已有碗口粗了。说这话的时候,他一脸得意,还不自觉地抚摸了一下头发。
他还告诉我们,他有恐高症。三岁时,他父亲哄他玩,把他放在冰箱顶上,他自己不敢下来,从此就恐高了。姐姐哥哥们,都是登山、滑雪的能手,他从来不敢尝试。
教我那一班的时候,他女儿刚上大学。他说送走女儿,他哭了一夜,不敢给妻子儿女知道。
他还说他告诫女儿,必须读书至毕业,毕业前不能结婚。最要紧的事,是要有能力养活自己和自己未来的孩子。
他对女儿说:“婚姻是不可靠的,不能把男人当饭票。你不能保证你将来不离婚。就算你幸运,没有离婚,你不能保证你的丈夫在三十岁上不出车祸。就算你能保证你丈夫不出车祸,你也不能保证你的丈夫四十岁上不得心脏病,所以你要有能力养活自己。”
我至今都记得他说这些话时,带给我的感动。
C
跟马修最后一次交锋是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
那次,他布置的作业,是写一段影评,他指定了一部有关我国西藏的影片,但是那部影片严重失实。
如果作业只是写好了交上去,也没问题,但他让大家讨论,而且每人还要念自己的影评。
我看了那部影片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任何不了解西藏历史的人,看了那部电影,都可能萌发对达赖喇嘛及其民族分裂主义的同情。
影片讨论时,同学们如我所料,都表达出了对达赖喇嘛的同情。
我的英文不好,讨厌公开演讲,也不想成为战士,但那时候,我毫无选择的余地,最后一个走上了讲台。
我那天开头是这样说的:“很遗憾,这是一部严重失实的电影。”
随后,我一条一条列举出了几点很明显的失实之处。
最后,我说我想破脑袋都不能理解,电影的制作者们怎么可以为了拍电影如此不顾历史事实。
我讲完了,下课了。马修叫住我,说他不是一个历史学家,但是他坚持认为,撇开我说的那些,那仍是一部十分好看的电影。
可惜我当时英文太差,反应很慢,等我想起来要怎样回答他的时候,他已收拾好东西离开了。
D
自那以后,马修没有在班上再点评中国的事情。
而我一如既往地缩在角落里,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学生。
他会在班上不动声色地讲笑话,议论他看到的新闻。
比如,他笑话小布什老土、没有文化,讲话有低级的语法错误,说可怜的耶鲁大学根本没有教好他,脸都给他丢尽了。
笑话克林顿,找女人眼光太差,正宗夫人希拉里根本就是个男人婆。就算偷情,那水平,切!偷一莱温斯基。偷一莱温斯基也就罢了,还把那什么留在莱温斯基的裙子上,智商低的……啧、啧、啧……
他还笑话美国的法官和律师。说他活到那么大岁数,有过好多次做陪审员的机会,但最终都被否决了资格。原因是他看起来太有学问,太聪明了。而陪审员,笨蛋做做就可以了。他的聪明和有学问,害他这辈子与陪审员无缘。
那学期的最后一节课终于结束了,同学们一个个跟他说再见,我挤在人堆里,随大流跟他道再见,心里忐忑着我的破英文,会不会让这门课挂了。
一周之后,我从网上查到了我的成绩:A+。
盯着那成绩,我发了半天愣。倒不是高兴或者不高兴,是有一点点地想不通。
那以后,我在校园里偶尔还能看见他,他一如既往地绅士着,除了点头和说“嗨”,再没有任何其他的交谈。
只有一次,说完了“嗨”他又毫无表情地多加了一句:“那部电影,我不再放了。”没有停步就走了。
我没反应过来,站在那里发了好一会儿呆。
这些年过去,很多老师的影子都模糊了,唯有他,我还记得。
〔编辑:潘金瑞〕
自称是盎格鲁萨克逊人后裔的马修,是我的英文课老师。
很多年以前,当德国人的飞机在伦敦上空盘旋的时候,他的母亲,一位英国某中学的英文老师,和他的父亲,一个美国农场主的儿子结婚了。母亲随父亲搬来美国,在美国西北部,那个以盛产土豆闻名的州,安家落户了。
他的父亲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土豆和玉米,他的母亲则操着伦敦口音教孩子们英文。
马修的模样能满足我对绅士的想象。
他的已略带灰白的金发,永远梳得一丝不苟,常常让我联想到乡下外婆织布机上的经纬。皮鞋擦得一尘不染不说,还亮,是那种苍蝇上去都得拄拐棍儿的滑亮。裤线刀锋似的笔挺,不同花色的格子衬衫,熨得极为平整。
绝不像我另外一门课的老师,牛仔大裤衩,光脚套着运动鞋,就上课来了,整个儿一没文化。
马修老师上课的姿势也好,站得笔杆条儿直。如果走路,头也绝不晃动。他看你的时候,并不低头弯腰,只是眼睛朝下,下颌微动,就算看过你了。
一点不像我那个女老师——还是女的呢——穿着半短不长的裙子,踢拉一双塑料拖鞋——就是我们穿去洗澡,夹脚趾头那种,总是坐在讲台的桌子上,两条光腿还不老实地乱晃荡。
不过我后来就见怪不怪了,因为我从电视上看到,一群花季少女,好像是一个什么学校的球队,赢了全美冠军,去白宫,被布什总统接见。多大的荣誉啊,人家就是穿夹趾塑料拖鞋去的。
有人在报上表示对穿拖鞋进白宫见布什是否合适,女孩子们回答:“不容易了,我们已经穿了裙子了。”
我看了有点奇怪,那意思莫不是说,就算穿着比基尼进白宫,也没啥稀奇,说不准德州牛仔小布什还更爱看一些?
我此后看见任何老师裹着我看不明白的衣服,或者坐在讲课桌上,哪怕是能施展吸盘大法贴在黑板上,我眼睛都不带眨一眨的。
所以我说,马修的形象,时常让身上粘着小儿的鼻涕、奶渍,支棱着一头杂乱短发就赶来上课的我感到惭愧。
马修有点胖,胖得还比较特殊。你从身后绝对看不出来的,全部都在肚子上。所以当他自嘲像七个月身孕的孕妇时,我没笑,我觉得比喻很是恰当。
他还有个特点,需要用手比画什么的时候,喜欢翘兰花指,他当然不知道在中国人的概念里,这叫兰花指。我班上有同学据此推测,认为他是GAY(同性恋)。而事实上不是的。
他结过两次婚,与前妻离异。
第二次比较有意思,他娶了个小他二十岁的日本太太。这本也没啥大不了的,但问题是,那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师生恋。为此,他丢了在前一所教会大学的教职。
我一直觉得不可思议,美国人的观念是如此古怪,性和婚姻,自由开放,但在学校里,不管是哪一级的学校,师生恋,绝对是丑闻。
他曾在课堂上谈到过他的这段异国婚姻,他说:“丈母娘当初极力反对,最大的理由是我年纪大了,不能生育,结果,我44岁结婚,从45岁开始,两年生了仨(第一胎是女儿,第二胎是双胞胎儿子)。厉害吧?”
他还说,有一次,他和他年轻的妻子去逛街,在星巴克喝咖啡的时候,被一白人老翁追着问:“从哪里ORDER(定购)来的美娇娘?”气得他将一杯热咖啡借着桌子的掩护,浇在了老翁的裤子上。
B
我那班上,有二十多个学生,大多是美国人。几个口音古怪的外国人,除我外,一个台湾人,一个俄罗斯人,还有两个印度人和一个越南人。
第一次上课,就扯到各国的人口上。
对比了各国生育文化的差异后,他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做了很多的评点。
我是这样一个学生,心胸不够宽阔不说,还比较护短。
我可以关着家门,在自个儿家里大骂特骂,但我不能容忍外人当着我的面,说我出生的那个地方有什么不好。有时候可能是真的不够好,那也不能当着我的面说太多,得给我留点面子。
所以我开始还能安静地听,当其他同学都热烈发言的时候,我碍于自己口语不好,不想多说。可我的老师马修,数落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居然说:“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不多生孩子,一到美国就生很多孩子。”
其实,我现在想想也没啥大不了的,可他当年说话的口气和神态却严重刺伤了我的自尊。
我坐不住了,左右就我一个大陆来的中国人,我可不就是生了又生的那一个吗?人家的手指都戳到我的鼻子上了,我再不回应,不是忒没有面子了吗?
我于是也不举手,就坐在椅子上,很不礼貌地插话:“我们到美国来生孩子,是为了帮助伟大的美国,完美地体现它的人权和人性,好让美国人都像老师您一样,有批评中国的把柄。”
老师马修也不说话,一双灰蓝色的眼珠,不动声色地看着我。
我知道自己失礼,赶紧站起来继续说:“想要中国人不搞计划生育很容易,只需美国帮个小忙,移民三亿来美国,老师觉得怎样?也不需要高技术、有知识什么的,就农民。美国多的是荒地,移民三亿中国农民,不给美国政府找麻烦,给些荒地,自给自足就成,您觉得怎样?”
班里的美国同学“哇”的一声,我弄不清那是不满,还是感叹。
老师还没说话,那个俄罗斯人倒半真半假地接口了:“好主意,其实移民俄罗斯也成,俄罗斯也有大片大片的荒地。”
我不敢再说话,心里有点后悔,乘一时口舌之快,这门课要是挂了,我的损失可就大了,那可是找不回来的时间和绿油油的美元啊。
我第二次跟马修有冲突(如果那算是冲突的话),是因为一节演讲课。那次演讲要求用五分钟时间,简述一个历史事件对一个民族的影响。
我的孩子小,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就偷了点懒,不想翻大堆的资料去讲述我不熟悉的事件,于是就讲了“南京大屠杀”那种惨绝人寰留在中国人心头不能愈合的痛。
演讲完毕,下课了。
马修叫住我说:“你们中国人,是一个不肯原谅日本人的民族,不管日本人后来做什么,怎么做,你们就是选择不原谅!日本人偷袭过珍珠港,我们愤恨过,但是我们现在选择了原谅。”
我看着马修那张很绅士的脸,用我的烂英文结结巴巴地说:“我相信老师您是知道的。偷袭珍珠军港,和屠杀南京平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日本人后来做过什么值得我们原谅的事,我不是太清楚。但我知道,死在南京城的就有我手无寸铁的先辈亲人。三十余万啊,老师,您想想看,那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的大学城,人口不足二十万,等于把这个大学城的人一个不留地杀上两遍。再说了,两颗原子弹丢给日本,对美国来说算是打回一拳,两不相欠,中国呢?” 老师马修不再说话,我其实还想像愤青一样问问,您是因为娶了日本太太,屁股坐在了日本那边?还是表现了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偏见和孤陋寡闻?
我不敢问,因为心里忐忑,怕这门课挂了。
凭良心说,如果不谈中国,他是一个出色的老师,一个非常有趣的老师。
比如他会说:“英国人的出生率低,是因为战争使英国死了太多的人,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结果死在战场上,还不如不生算了。”
我就说:“中国恰恰相反,战争死了太多的人,所以我们多生,生得后来装不下了,就有了现在的计划生育。”
俄罗斯人说:“战争使他们的很多青壮年都牺牲了,男女严重不均衡,所以他们鼓励多生,奖励‘英雄母亲’促使人口充盈。”
马修还说,有一次他去英国访亲认祖。在母亲日思夜想的祖母的故园里,他挖了一颗尺把高的枫树,带回美国,纪念已逝的母亲。但植物是不能带进美国的。他拿报纸包了又包,装在手提箱里蒙混过关。他亲眼看着,海关人员检查了他前面所有人的行李,对他,只是看看护照,就放行了,因为他是一个有风度又体面的大学老师。现在那枫树在他家后院已有碗口粗了。说这话的时候,他一脸得意,还不自觉地抚摸了一下头发。
他还告诉我们,他有恐高症。三岁时,他父亲哄他玩,把他放在冰箱顶上,他自己不敢下来,从此就恐高了。姐姐哥哥们,都是登山、滑雪的能手,他从来不敢尝试。
教我那一班的时候,他女儿刚上大学。他说送走女儿,他哭了一夜,不敢给妻子儿女知道。
他还说他告诫女儿,必须读书至毕业,毕业前不能结婚。最要紧的事,是要有能力养活自己和自己未来的孩子。
他对女儿说:“婚姻是不可靠的,不能把男人当饭票。你不能保证你将来不离婚。就算你幸运,没有离婚,你不能保证你的丈夫在三十岁上不出车祸。就算你能保证你丈夫不出车祸,你也不能保证你的丈夫四十岁上不得心脏病,所以你要有能力养活自己。”
我至今都记得他说这些话时,带给我的感动。
C
跟马修最后一次交锋是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
那次,他布置的作业,是写一段影评,他指定了一部有关我国西藏的影片,但是那部影片严重失实。
如果作业只是写好了交上去,也没问题,但他让大家讨论,而且每人还要念自己的影评。
我看了那部影片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任何不了解西藏历史的人,看了那部电影,都可能萌发对达赖喇嘛及其民族分裂主义的同情。
影片讨论时,同学们如我所料,都表达出了对达赖喇嘛的同情。
我的英文不好,讨厌公开演讲,也不想成为战士,但那时候,我毫无选择的余地,最后一个走上了讲台。
我那天开头是这样说的:“很遗憾,这是一部严重失实的电影。”
随后,我一条一条列举出了几点很明显的失实之处。
最后,我说我想破脑袋都不能理解,电影的制作者们怎么可以为了拍电影如此不顾历史事实。
我讲完了,下课了。马修叫住我,说他不是一个历史学家,但是他坚持认为,撇开我说的那些,那仍是一部十分好看的电影。
可惜我当时英文太差,反应很慢,等我想起来要怎样回答他的时候,他已收拾好东西离开了。
D
自那以后,马修没有在班上再点评中国的事情。
而我一如既往地缩在角落里,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学生。
他会在班上不动声色地讲笑话,议论他看到的新闻。
比如,他笑话小布什老土、没有文化,讲话有低级的语法错误,说可怜的耶鲁大学根本没有教好他,脸都给他丢尽了。
笑话克林顿,找女人眼光太差,正宗夫人希拉里根本就是个男人婆。就算偷情,那水平,切!偷一莱温斯基。偷一莱温斯基也就罢了,还把那什么留在莱温斯基的裙子上,智商低的……啧、啧、啧……
他还笑话美国的法官和律师。说他活到那么大岁数,有过好多次做陪审员的机会,但最终都被否决了资格。原因是他看起来太有学问,太聪明了。而陪审员,笨蛋做做就可以了。他的聪明和有学问,害他这辈子与陪审员无缘。
那学期的最后一节课终于结束了,同学们一个个跟他说再见,我挤在人堆里,随大流跟他道再见,心里忐忑着我的破英文,会不会让这门课挂了。
一周之后,我从网上查到了我的成绩:A+。
盯着那成绩,我发了半天愣。倒不是高兴或者不高兴,是有一点点地想不通。
那以后,我在校园里偶尔还能看见他,他一如既往地绅士着,除了点头和说“嗨”,再没有任何其他的交谈。
只有一次,说完了“嗨”他又毫无表情地多加了一句:“那部电影,我不再放了。”没有停步就走了。
我没反应过来,站在那里发了好一会儿呆。
这些年过去,很多老师的影子都模糊了,唯有他,我还记得。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