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来源 :教师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u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教学,学生能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并取得明显的学习收获。有效教学的核心是看学生“愿不愿意学,能不能主动学,如何学,能不能学会”。因此我们必须紧抓化学课堂教学主阵地,选用有效的教学素材,采用恰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就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现结合自己《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教学,谈几点做法。
  
  1 创设有效情境。优化教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创设有效情境就是教师将建立在学生现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之上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问题及实验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实际生产、科技前沿方面的资料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之孜孜以求,自觉探索。每一节课都应设计几个动情点,以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一般应分布在课始5分钟、20分钟、35分钟左右。在本节开始我是这样引课的:
  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氧立得制氧机”的广告,然后出示实物(氧立得制氧机)我问:“这是什么?”生齐答。
  “知道它有什么用途吗?”生答。
  “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了起来。
  我顺势引导:“想知道吗?(想1)它的工作原理与我们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相似!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就会搞清楚。”这样,就使学生保持高昂的积极性参与到学习中来。2开展探究式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标倡导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要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演示实验、问题与讨论乃至实验中的疑点缺点创设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技能、获得体验、掌握方法。在本节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探究环节:①探究:药品的选择;⑦探究:哪些物质能够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③探究:发生装置的选择;④探究:实验的操作步骤。
  如:在探究“发生装置的选择”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老师在实验台上给同学们准备了如下仪器(大试管、长颈漏斗、带有导管的双孔及单孔橡皮塞、分液漏斗、锥形瓶),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选择并设计反应发生装置并思考其用法。
  生.小组设计并交流(约2分钟)
  师:请各小组举起你们的设计,大家分享一下!(设计多样,受仪器的限制主要有三种:一是大试管上组装单孔橡皮塞(少数);二是锥形瓶上组装插入长颈漏斗的双孔橡皮塞;三是锥形瓶上组装插入分液漏斗的双孔橡皮塞;)好,下面咱请上三位代表来展示一下,并说明用法!
  (三生讲解,师生倾听)
  师:大家认为,这三套装置行不行?(生:行I)哪一套最好呢?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呢?(学生交流、回答)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体验,设计并选出了最佳的反应发生装置。
  
  3 实施有效评价。融洽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充分灵活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人格、潜力及创新思维、大胆想法给予科学有效的评价,评价要遵循过程性、情景性、鼓励性、积极性的原则。通过教师科学准确的评价语言及充满期盼肯定的表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关心、鼓励、信任与欣赏的一片真情;通过科学积极的评价,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充满自信,真正感受到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
  在学生完成实验并成功收集到一瓶氧气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
  师:“实验结束了,大家反思一下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收获?”同学们都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谈收获时,突然甲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刚才大家选的这套装置不好!’,同学们都向他投向了异样的目光,我也觉得很意外。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我没有立即否定他的发现。我继续问:“你能说一下为什么吗?”“这套装置在收集完一瓶氧气后,反应没有停止。大量的双氧水被浪费了!”同学们发出阵阵冷笑,一生说“这套装置的优点不正是通过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来控制反应速率吗?谁叫你滴加多了!”甲同学反驳说:“这个活塞不好控制,你不也滴多了吗?”这时。大家都认同了他的观点。于是,我低头观察了几组同学的实验,肯定了甲同学的观点。我顺势引导,“大家能否对此装置进行一下改进,避免浪费呢?”沉默了片刻后,甲同学说:“如果用纱布将二氧化锰裹起来系在燃烧匙柄上,收集完气体后将它拉上来反应就会停止。”等了片刻,我顺势引导:“同学们认为怎么样?”这时同学们向甲同学投去了钦佩的目光。可见教学中及时科学的评价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
  
  4 有效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手段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和质量,我常常借助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使化学抽象性知识形象化、微观性知识直观化、静态性的知识动态化,从而激活学生视听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
  如在经过探究“哪些物质能够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之后,引出“催化剂”的定义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自制录像“催化剂的自述”,它借助生活实例,激活学生视听,使其对催化剂的作用和特征明明白白;在研究“氧气的收集方法”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氧气的收集”,学生视听并用,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另外,在化学概念理论课的教学中,我尝试“发挥学案有效性,优化课前预习”。即用简明扼要的问题引领学生预习自学、合作交流,并独立完成预习检测,教师批阅后再上课堂。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有力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 高中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把我们带入了一种新的教学境界。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主张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化学规律,在创造和成功中学习化学思想。新课标也特别注重评价与交流,对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新课标;探索;评价与交流;能力
期刊
【摘要】文章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先从理论层面简述地理新课程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思想,然后以地理学习质量评价的四种类型为纲,分别研究其如何对地理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并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最终构建出发展性评价学生地理学习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宇】发展性评价;定位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 引言    传统的地理学习质量评价过多地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能力,评价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探究活动已被引入课堂。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虚假的课堂探究活动,导致了探究学习低效化。什么原因?
期刊
毋庸置疑,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厌恶“死气沉沉”的课堂,向往“生气勃勃”的课堂,但“志同”却往往“道”不同,“异曲”,却未必能“同工”。怎样让自己的课堂萦绕着“生气”,关键在于教师本身就要是一个“生气”的人,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些想法,抛砖引玉,共同“蓦然回首”,伫立有“生气”的课堂,从容而笑。    1 有“生气”的课堂来自教师的“豪气”    相对而言,我比较喜欢听男教师的课,课如其人,他们的课堂往往
期刊
【摘要】 因为人的发展具有非连续性,教育也就有责任引导和促进人的非连续性发展。引导和促进人的非连续性发展的教育我们把它称为非连续性教育。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对整个教育想象实质的认识,也启迪我们注意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危机意识、师生关系、教育氛围的创设方面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非连续性教育;教育实践;启示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萌发于文化教育学流派,德国学者,尤其是存在主义教育哲
期刊
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性思考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改革开放20年来,国际上先进的制造技术进入我国企业的生产领域,为了适应社会现代化生产的人才需求,一些高等专科学校、特别是高等工程专科学校提出了“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大学的主要任务。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
期刊
【摘要】从ABC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在恋爱前、恋爱时和失恋的心理间题,指出造成这些情绪困扰的不合理信念,进行了心理疏导。最后。就当前大学生恋爱的心理问题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ABC理论;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
期刊
[案例——引言]:  2009年3月30日清晨,学校出了件稀罕事,凡是进校门的男女教师都收到了三(2)班同学献上的小礼物,不是鲜花,就是贺卡,或者是小的手工制作,孩子们还不忘恭恭敬敬地说上一句:老师,您辛苦了!奇怪,真是奇怪,这又不是教师节,孩子们怎么想起来 ?这引起了校内师生的一片惊诧,到底怎么了……?!原来,三(2)班的同学正在用行动表达品社课堂的学习收获呢!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事例和作者体会,尝试在体现新课程理念下,从多方面去开辟提高复习课效率的途径,对单调枯燥的复习课模式也进行了有益的改进。  【关键词】复习课;效率;实验;学思结合;合作互助;自我分析
期刊
随着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和我国进入21世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现行基础课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中的需求,不能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学生。也就是说,学校的培养与未来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教育与社会发展不能同步。因此,国家推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政府指令性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改革是教育界的一次革命。它的实施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新课程改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