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有效的提高,同时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对自然环境有了更多的渴望。河道治理工作一直是作为水利工程来进行的,现在也已成为环境工程的一部分。在河道治理工程中采取适当的生态措施,在满足河道行洪、通航等要求的前提下,更好的保护河道生态环境,改善河道水景观,使人们在闲暇时可以更好的接受于自然,对于实现人水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改善;城镇河道;水环境
一.我国城镇河道治理现状
现今我国城镇河道的治理问题,大都体现在水体严重的污染与河道淤积,以及其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失衡等多个方面。同时,又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处于丘陵地带,这些河道都相对较浅,与平原地区的城镇河道相比,有着流量小、顺着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其对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不到位的城镇河道保护、治理工作,使得现今我国城镇河道的保护与治理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城镇河道的美观性,对于其基本的使用功能也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与危害。
二.我国城镇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2.1尊重自然原则
城镇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就是對自然环境的尊重。在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时,要极为注重对河道中河流自然形态的保持,并结合有关知识,保证河道
水体自净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发挥。
2.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我国河道生态治理中,可持续原则依旧是治理过程中的基本遵守原则。只有认真履行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够确保足够的河道水面率、水体容量,以及水土的循环流通。从而进一步保证整个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从而实现河道的整体综合效益的提升。
2.3统一协调原则
对于河道的生态治理,我们还要发挥生态系统的美学作用,将美学融入到河道的生态治理中,从而使得治理后的城镇河道生态环境能够与环境协调统一,并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
2.4社会功能原则
对于城镇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像是防洪、排涝等,也要使其具有一定的休闲娱乐性,即满足人们可亲水的休闲娱乐空间。
三.目前我国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3.1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目前,我国河道水体恶化现象十分严峻,许多城镇河道水体质量低于IV类标准。一方面,城镇河道水体流动性差,缺水客水,导致被污染的河道无法及时循环更新;另一方面,我国众多的中小河流位于乡镇和农村,由于监管的缺失,这些水域往往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众多居民区聚集,但排污管网与设施并未配套,污水收集率低,大量的农村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即被排入了河道中,中小河流变成排污沟,另外城镇中小河流多濒临农田,氮磷营养丰富的农业面源污染被肆意排入河道,导致污染加剧,对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
3.2自然地貌被改变,河流功能简单化甚至完全丧失
自然河道受到人类的强烈干预,河流形态几何化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河流景观多样性消失。河流中各种水生动植物对水温、有机物浓度等有着不同的要求和适应能力,由于堤岸采取了硬质化的护岸材料,使得原有的动植物栖息地消失,并且导致水流速度减缓,环境状况恶化,失去了城镇河道本身的景观价值,原有的社会、经济和人文价值也丧失,城镇河道演变成简单的泄洪沟和灌溉沟渠。
3.3河道自净功能受损
自然河道具有良好的自净功能,丰富的好氧微生物能快速分解污染物,但重污染河道的水体都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好氧微生物无法良好的生存,河道自净功能严重受损。并且部分不恰当的水利工程破坏了河流原有的自然净化能力,如大量修建的闸坝使活水变成了死水,人工修建的护坡工程破坏了河道周围天然湿地,降低了河流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净化能力。
3.4大量中小河道被填埋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不断扩张,导致许多中小河流被缩小甚至填平,使中小河流数量、面积急剧缩减,而且这种情况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河流的萎缩致使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和河道景观被破坏甚至消失,缺失了河流这一重要的生态载体,生态系统变的更加脆弱,而且河道行洪断面的缩减,导致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发生。
四.河道治理应采取的对策
4.1统一规划建设
河道其上流、下流,尤是其左岸和右岸,都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对河道进行整治过程中,为减轻对附近区域的影响,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
4.2采用生态堤岸型式
在条件运行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生态堤岸。传统的混凝土、浆砌块石会阻断岸坡土壤与水体的交换,不利于动植物生存,使河道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堤岸可保持一定的透水性,植物根系可在其中生长,在保证行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能更好的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堤岸有生态格网、生态混凝土、生态网垫、生态袋等多种型式,应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择优选取。
3.3确保生物的多样性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要注重恢复原有的河道生态状况,尽可能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空间不被破坏,有效的维持河道中原有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就要求在整治过程中避免全部铲除原有植被再重新人工种植,尽量保留已有的树木和较大植株的水生植物,这样才能使生物种群和水生生物的生息空间得以复原,从而恢复生物的多样性。
4.4控制水污染
为保障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必须严格控制水体污染,改善水质。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尽量避免污水直接进入河道,对于排入河道的废水,其必须满足相关排放标准,河道接受的污染物不能超过其自净能力。 4.5适当扩大水面率,改善城镇环境
当前城镇中多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生态性较差。所以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尽可能多的保留水面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扩大河道,不能因为建设用地紧张而随意占用河道。保持适当的水面率,完善城市水循环系统,不仅能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对于区域内的小气候也有一定的改善和调节作用,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场所,同时保证城市拥有足够的蓄滞洪水空间,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4.6充分利用本土生物物种
长期在当地繁衍生长的本土生物物种一般更适应当地河道的自然环境,有利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改善水体自净能力。对于需要引入外来物种的,要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避免本土生物被排挤消失,破坏原有的河道生态系统。
4.7营造具有自然、朴实风格的河流景观
自然形成的河流,拥有最为丰富的河道形态,水环境景观朴实简洁,优于一般人造景观,所以应注意保留河道的天然美学基调。
4.8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工程的有效结合。
对于河道的生态治理,也充分结合水土保持工作,从而真正地建设生态河流。而结合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治理措施,具体要从两个方面来实施。
1)在对河道的生态用水量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对城镇生活、生产以及生态用水进行合理统筹,建立完善的生态用水机制,从而实现保证河道生态稳定的合理用水计划。
2)对于各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我們要将其充分地融入到河道生态治理的各个治理环节中,从而保证在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治理工程的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对城镇河道的现状进行分析,确定根本原因,从而从根源上改善我国城镇河道的生态环境状况。水土保持是改善我国城镇河道的基本有
效措施,因此,我们从水土保持方面出发,制定相关措施来改善河道环境。同时,对河道的生态治理也是我们改善河道环境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水土保持工作与生态治理措施的结合,以切实提高治理措施的有效性,改善我国城镇河道的环境状况。
参考文献:
[1]李世文,邹吉宝.浅谈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生态治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2):183.
[2]沈全顺.刍议如何进行生态河道治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3):123.
[3]闻太平.对加强河道水土保持问题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08):93.
【关键词】改善;城镇河道;水环境
一.我国城镇河道治理现状
现今我国城镇河道的治理问题,大都体现在水体严重的污染与河道淤积,以及其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失衡等多个方面。同时,又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处于丘陵地带,这些河道都相对较浅,与平原地区的城镇河道相比,有着流量小、顺着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其对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不到位的城镇河道保护、治理工作,使得现今我国城镇河道的保护与治理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城镇河道的美观性,对于其基本的使用功能也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与危害。
二.我国城镇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2.1尊重自然原则
城镇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就是對自然环境的尊重。在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时,要极为注重对河道中河流自然形态的保持,并结合有关知识,保证河道
水体自净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发挥。
2.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我国河道生态治理中,可持续原则依旧是治理过程中的基本遵守原则。只有认真履行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够确保足够的河道水面率、水体容量,以及水土的循环流通。从而进一步保证整个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从而实现河道的整体综合效益的提升。
2.3统一协调原则
对于河道的生态治理,我们还要发挥生态系统的美学作用,将美学融入到河道的生态治理中,从而使得治理后的城镇河道生态环境能够与环境协调统一,并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
2.4社会功能原则
对于城镇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像是防洪、排涝等,也要使其具有一定的休闲娱乐性,即满足人们可亲水的休闲娱乐空间。
三.目前我国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3.1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目前,我国河道水体恶化现象十分严峻,许多城镇河道水体质量低于IV类标准。一方面,城镇河道水体流动性差,缺水客水,导致被污染的河道无法及时循环更新;另一方面,我国众多的中小河流位于乡镇和农村,由于监管的缺失,这些水域往往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众多居民区聚集,但排污管网与设施并未配套,污水收集率低,大量的农村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即被排入了河道中,中小河流变成排污沟,另外城镇中小河流多濒临农田,氮磷营养丰富的农业面源污染被肆意排入河道,导致污染加剧,对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
3.2自然地貌被改变,河流功能简单化甚至完全丧失
自然河道受到人类的强烈干预,河流形态几何化现象普遍存在,使得河流景观多样性消失。河流中各种水生动植物对水温、有机物浓度等有着不同的要求和适应能力,由于堤岸采取了硬质化的护岸材料,使得原有的动植物栖息地消失,并且导致水流速度减缓,环境状况恶化,失去了城镇河道本身的景观价值,原有的社会、经济和人文价值也丧失,城镇河道演变成简单的泄洪沟和灌溉沟渠。
3.3河道自净功能受损
自然河道具有良好的自净功能,丰富的好氧微生物能快速分解污染物,但重污染河道的水体都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好氧微生物无法良好的生存,河道自净功能严重受损。并且部分不恰当的水利工程破坏了河流原有的自然净化能力,如大量修建的闸坝使活水变成了死水,人工修建的护坡工程破坏了河道周围天然湿地,降低了河流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净化能力。
3.4大量中小河道被填埋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不断扩张,导致许多中小河流被缩小甚至填平,使中小河流数量、面积急剧缩减,而且这种情况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河流的萎缩致使原有的生物多样性和河道景观被破坏甚至消失,缺失了河流这一重要的生态载体,生态系统变的更加脆弱,而且河道行洪断面的缩减,导致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发生。
四.河道治理应采取的对策
4.1统一规划建设
河道其上流、下流,尤是其左岸和右岸,都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对河道进行整治过程中,为减轻对附近区域的影响,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
4.2采用生态堤岸型式
在条件运行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生态堤岸。传统的混凝土、浆砌块石会阻断岸坡土壤与水体的交换,不利于动植物生存,使河道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堤岸可保持一定的透水性,植物根系可在其中生长,在保证行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能更好的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堤岸有生态格网、生态混凝土、生态网垫、生态袋等多种型式,应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择优选取。
3.3确保生物的多样性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要注重恢复原有的河道生态状况,尽可能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空间不被破坏,有效的维持河道中原有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就要求在整治过程中避免全部铲除原有植被再重新人工种植,尽量保留已有的树木和较大植株的水生植物,这样才能使生物种群和水生生物的生息空间得以复原,从而恢复生物的多样性。
4.4控制水污染
为保障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必须严格控制水体污染,改善水质。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尽量避免污水直接进入河道,对于排入河道的废水,其必须满足相关排放标准,河道接受的污染物不能超过其自净能力。 4.5适当扩大水面率,改善城镇环境
当前城镇中多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生态性较差。所以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尽可能多的保留水面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扩大河道,不能因为建设用地紧张而随意占用河道。保持适当的水面率,完善城市水循环系统,不仅能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对于区域内的小气候也有一定的改善和调节作用,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优美舒适的场所,同时保证城市拥有足够的蓄滞洪水空间,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4.6充分利用本土生物物种
长期在当地繁衍生长的本土生物物种一般更适应当地河道的自然环境,有利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改善水体自净能力。对于需要引入外来物种的,要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避免本土生物被排挤消失,破坏原有的河道生态系统。
4.7营造具有自然、朴实风格的河流景观
自然形成的河流,拥有最为丰富的河道形态,水环境景观朴实简洁,优于一般人造景观,所以应注意保留河道的天然美学基调。
4.8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工程的有效结合。
对于河道的生态治理,也充分结合水土保持工作,从而真正地建设生态河流。而结合水土保持工作的生态治理措施,具体要从两个方面来实施。
1)在对河道的生态用水量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对城镇生活、生产以及生态用水进行合理统筹,建立完善的生态用水机制,从而实现保证河道生态稳定的合理用水计划。
2)对于各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我們要将其充分地融入到河道生态治理的各个治理环节中,从而保证在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治理工程的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对城镇河道的现状进行分析,确定根本原因,从而从根源上改善我国城镇河道的生态环境状况。水土保持是改善我国城镇河道的基本有
效措施,因此,我们从水土保持方面出发,制定相关措施来改善河道环境。同时,对河道的生态治理也是我们改善河道环境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要注重对水土保持工作与生态治理措施的结合,以切实提高治理措施的有效性,改善我国城镇河道的环境状况。
参考文献:
[1]李世文,邹吉宝.浅谈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生态治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2):183.
[2]沈全顺.刍议如何进行生态河道治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3):123.
[3]闻太平.对加强河道水土保持问题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