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中,要培养创新人才,要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应于他们差异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变学习的“奴隶”为学习的“主人”,促进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地、自觉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得以充分发展其潜能.
一、巧妙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 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疑,在学生的旧知与新知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思维,而在教学过程中,层层设疑,则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维持和强化,思维不断深化.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说是17平方厘米,有的说是18平方厘米,有的说是19平方厘米. 教师及时把握这种教学契机,设置疑问:“用这种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到的结果精确吗?方法科学吗?哪个结果是正确的?有没有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你的结果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分两组学习,看哪一组学得好,学得快. ”这时,每名学生都想证明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都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索,思维也活跃起来.
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
再如在统计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下面的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示意图:假设科技馆在学校正东方向500米处,小红家在学校北偏西60°方向300米处,医院在学校正南方向1000米处,汽车站在学校南偏西30°方向400米处. 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位置后,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中,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充分发挥群体效应,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小组学习中,发现了问题,各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思考,既能拓宽解题思路,又可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某一名学生遇到问题,也能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
例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
3,5,7,,,.
我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进行交流.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应该给予肯定.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也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知识的更新.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释疑解难,更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通分”这一课,学习了书上的例题后,出示“比较和的大小. ”有学生指出:比较和的大小,可以把和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 我给予肯定,表扬该生善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这时又有一生指出:把和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更简便. 因为一般情况,分子比分母小,找公分子比找公分母容易. 书上为什么要用通分来做呢?我表扬该生爱动脑筋,能把两种方法加以比较来得出结论. 至于为什么要学通分,我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如此教学既促进了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揭示知识的实用价值,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巧妙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 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疑,在学生的旧知与新知之间创设一种“不平衡”,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产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思维,而在教学过程中,层层设疑,则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维持和强化,思维不断深化.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说是17平方厘米,有的说是18平方厘米,有的说是19平方厘米. 教师及时把握这种教学契机,设置疑问:“用这种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到的结果精确吗?方法科学吗?哪个结果是正确的?有没有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证明你的结果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分两组学习,看哪一组学得好,学得快. ”这时,每名学生都想证明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都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索,思维也活跃起来.
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选定一个建筑物,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建筑物,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
再如在统计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下面的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示意图:假设科技馆在学校正东方向500米处,小红家在学校北偏西60°方向300米处,医院在学校正南方向1000米处,汽车站在学校南偏西30°方向400米处. 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位置后,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中,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充分发挥群体效应,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小组学习中,发现了问题,各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思考,既能拓宽解题思路,又可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某一名学生遇到问题,也能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从而增强群体凝聚力.
例如: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
3,5,7,,,.
我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进行交流.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应该给予肯定.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也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知识的更新.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释疑解难,更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从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通分”这一课,学习了书上的例题后,出示“比较和的大小. ”有学生指出:比较和的大小,可以把和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 我给予肯定,表扬该生善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这时又有一生指出:把和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更简便. 因为一般情况,分子比分母小,找公分子比找公分母容易. 书上为什么要用通分来做呢?我表扬该生爱动脑筋,能把两种方法加以比较来得出结论. 至于为什么要学通分,我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如此教学既促进了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揭示知识的实用价值,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继学习作好铺垫.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