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徐胜麟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创造性,而教师的创造性则源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是以全新面貌出现的新教材,这门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过去的《自然》也提出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始终没有摆脱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而新教材《科学》则强调从观察人手,能对自然事物能做出某种解释,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是知识。这就是说《科学》要比《自然》进步了许多,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都打破了传统的观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这个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走出教室,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并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知识相结合。在使用这套教材时,我觉得比以前的《自然》难多了,教师若不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恐怕就要落伍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大展宏图的极佳机遇,要想在教学工作上出成果也正要从《科学》起步。下面以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谈谈科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一、专业态度
一个科学教师的专业态度取决于他的专业理想,有了这种专业理想,才能对科学教学工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才能乐意为科学教学工作做出承诺,才能愿意为科学教学事业奋斗终生。
二、专业知识
一个科学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多或少对教学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对教育的目的、性质和特征做到真正的理解。教育是一种服务,教师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要提供一流的服务,科学教师就必须掌握这门学科的所有知识,因为它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如果这方面知识掌握得不全面、不广博,在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提出许多你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教师不解释清楚,能行吗?所以,一个科学教师必须掌握与科学学科有关的所有知识,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人体、数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知道许多科学家的事迹。总之,掌握的知识少了,是不行的。只有掌握得越多越好,另外还有很多知识要靠边教学边积累。
三、专业技能
科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形成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对于一个科学教师来说,就是科学教学技能。这应该包括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科学知识、动手制作能力、栽培能力、养殖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步骤来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以及进行反思的能力,并形成文字,不断探索与掌握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方法。
体现科学教师专业技能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抓住教学思想“做中学”和教材中最突出的环节“过程与方法”,这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即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实验证明——实验成功获得结论。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按这个科学探究步骤去做,自己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科学家。第二个方面是课堂教学。必须做到精心准备,灵活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和自制的教具运用科学探究的步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就相当于让学生有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让学生终生受用,成为持续发展的本钱。第三个方面是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运用科学探究步骤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制作能力、分析与概括能力和掌握科学知识情况的评价。使他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第四个方面就是回头看,也就是教学反思。写教后的教训与经验,以及如何避免教学中的失误,从中吸取教训,改变教学方法,到取得成功的经验等等,都能使自己的教科研能力迅速提高。
总之,科学教师专业素质取决于科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事业心、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特有的专业技能,只有具备这些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自己教学的脉络,从而成为科研型的教师。这就是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科学课《了解空气》教学设计与评析
李元梅 孙旭亮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并能流动,让学生初步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2.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存在,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学习“提出猜想——实验验证——评价分析一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等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引入:利用科学实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纸的奇遇》
师演示:把一张纸揉皱后,塞人玻璃杯的底部,把玻璃杯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请大家猜猜,纸会湿吗?”
学生出现争论。教师出示板书:了解空气
(评:纸的奇遇是本课的一个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老师并没有根据教材的编写顺序使用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重新设计教材,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同时巧妙地引发学生思考杯里的纸为什么不湿,初步让学生体验空气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设计实验,捕捉空气。启迪研究方法
师:真不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大胆猜想。猜想对于科学研究非常重要,我们的很多科学研究都是从大胆的猜想开始的。可是,我们要研究空气必须要将空气收集起来才能研究。
1.收集空气,感觉空气。
各组学生都将透明塑料袋在空中挥舞,装满空气后,用橡皮筋扎紧袋口,准备研究。
师:你们准备怎么研究。小组讨论讨论,用自己的方法研究。
学生讨论后汇报:(预设)
组1:我们组用手按塑料袋,塑料袋有弹性,会变形,验证了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
组2:我们组用眼睛看透明塑料袋中的空气,发现空气也是透明的。没有颜色。
组3:我们组把塑料袋扎了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听见了“呼呼的风声”,感觉脸上很凉快,这样验证了空气可以流动的猜想。
师:同学们真棒,设计出了研究空气的各种方法,而且有这么多发现,老师为你们高兴。
(评:这一教学环节,从收集空气到研究空气,老师大胆放手,适时点拨,让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意愿,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释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体现。“用眼看、用嘴尝、用鼻闻、用耳听、用手摸”等,使学生懂得了使用不同观察方法观察事物,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解释现象,加深理解。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谁能告诉老师,《纸的奇遇》中纸为什么没有湿?各组互相交流交流。
生预设(交流后的代表):我们用塑料袋收集空气,我们发现空气可以装满袋子,而且空气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认为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进不去,纸就是千的。
(评:老师根据学生的感受和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解释科学现象,具有独创性。而且学生的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学生的亲历基础之上。教师的点拨也恰到好处。小组间和小组内的评价分析、全班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品质。)
3.设计空气流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空气的很多性质,到底空气能否和水一样会流动,看哪一个小组能让空气流动起来?
生设计实验。
组1.用气球连着玻璃导管,通向水槽,发现空气可以由气球跑向水槽。
组2.两个气球和一个玻璃导管相连,一个气球的空气,通过挤压会流到另一个气球中。
组3.按照书中设计的——谁赶走了杯中的水做实验。
三、总结(略)
总评:
本课教学,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实验验证——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感知了从“猜想”到“验证”这种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对空气的观察中动用了多种感官,让学生大胆想像、猜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想像力科学预见性和质疑问难的思想品质;从现象到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评价分析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锻炼。对空气性质的探索采取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索精神:学生通过用实验来验证猜想,用事实说话,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学生猜想得到验证所产生的成功体验,激发起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徐胜麟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创造性,而教师的创造性则源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是以全新面貌出现的新教材,这门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过去的《自然》也提出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始终没有摆脱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而新教材《科学》则强调从观察人手,能对自然事物能做出某种解释,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是知识。这就是说《科学》要比《自然》进步了许多,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都打破了传统的观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这个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走出教室,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并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知识相结合。在使用这套教材时,我觉得比以前的《自然》难多了,教师若不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恐怕就要落伍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大展宏图的极佳机遇,要想在教学工作上出成果也正要从《科学》起步。下面以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谈谈科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一、专业态度
一个科学教师的专业态度取决于他的专业理想,有了这种专业理想,才能对科学教学工作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才能乐意为科学教学工作做出承诺,才能愿意为科学教学事业奋斗终生。
二、专业知识
一个科学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多或少对教学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对教育的目的、性质和特征做到真正的理解。教育是一种服务,教师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要提供一流的服务,科学教师就必须掌握这门学科的所有知识,因为它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如果这方面知识掌握得不全面、不广博,在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提出许多你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教师不解释清楚,能行吗?所以,一个科学教师必须掌握与科学学科有关的所有知识,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人体、数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知道许多科学家的事迹。总之,掌握的知识少了,是不行的。只有掌握得越多越好,另外还有很多知识要靠边教学边积累。
三、专业技能
科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形成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对于一个科学教师来说,就是科学教学技能。这应该包括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科学知识、动手制作能力、栽培能力、养殖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研步骤来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以及进行反思的能力,并形成文字,不断探索与掌握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手段和新的教学方法。
体现科学教师专业技能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抓住教学思想“做中学”和教材中最突出的环节“过程与方法”,这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即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实验证明——实验成功获得结论。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按这个科学探究步骤去做,自己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科学家。第二个方面是课堂教学。必须做到精心准备,灵活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和自制的教具运用科学探究的步骤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教会学生科学的探究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就相当于让学生有了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让学生终生受用,成为持续发展的本钱。第三个方面是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运用科学探究步骤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制作能力、分析与概括能力和掌握科学知识情况的评价。使他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第四个方面就是回头看,也就是教学反思。写教后的教训与经验,以及如何避免教学中的失误,从中吸取教训,改变教学方法,到取得成功的经验等等,都能使自己的教科研能力迅速提高。
总之,科学教师专业素质取决于科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事业心、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特有的专业技能,只有具备这些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自己教学的脉络,从而成为科研型的教师。这就是科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科学课《了解空气》教学设计与评析
李元梅 孙旭亮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并能流动,让学生初步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2.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存在,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学习“提出猜想——实验验证——评价分析一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大胆猜想、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等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引入:利用科学实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纸的奇遇》
师演示:把一张纸揉皱后,塞人玻璃杯的底部,把玻璃杯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
“请大家猜猜,纸会湿吗?”
学生出现争论。教师出示板书:了解空气
(评:纸的奇遇是本课的一个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老师并没有根据教材的编写顺序使用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重新设计教材,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同时巧妙地引发学生思考杯里的纸为什么不湿,初步让学生体验空气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设计实验,捕捉空气。启迪研究方法
师:真不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大胆猜想。猜想对于科学研究非常重要,我们的很多科学研究都是从大胆的猜想开始的。可是,我们要研究空气必须要将空气收集起来才能研究。
1.收集空气,感觉空气。
各组学生都将透明塑料袋在空中挥舞,装满空气后,用橡皮筋扎紧袋口,准备研究。
师:你们准备怎么研究。小组讨论讨论,用自己的方法研究。
学生讨论后汇报:(预设)
组1:我们组用手按塑料袋,塑料袋有弹性,会变形,验证了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
组2:我们组用眼睛看透明塑料袋中的空气,发现空气也是透明的。没有颜色。
组3:我们组把塑料袋扎了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听见了“呼呼的风声”,感觉脸上很凉快,这样验证了空气可以流动的猜想。
师:同学们真棒,设计出了研究空气的各种方法,而且有这么多发现,老师为你们高兴。
(评:这一教学环节,从收集空气到研究空气,老师大胆放手,适时点拨,让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意愿,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释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体现。“用眼看、用嘴尝、用鼻闻、用耳听、用手摸”等,使学生懂得了使用不同观察方法观察事物,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解释现象,加深理解。
师:通过前面的研究,谁能告诉老师,《纸的奇遇》中纸为什么没有湿?各组互相交流交流。
生预设(交流后的代表):我们用塑料袋收集空气,我们发现空气可以装满袋子,而且空气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认为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进不去,纸就是千的。
(评:老师根据学生的感受和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从理性的角度解释科学现象,具有独创性。而且学生的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学生的亲历基础之上。教师的点拨也恰到好处。小组间和小组内的评价分析、全班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品质。)
3.设计空气流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空气的很多性质,到底空气能否和水一样会流动,看哪一个小组能让空气流动起来?
生设计实验。
组1.用气球连着玻璃导管,通向水槽,发现空气可以由气球跑向水槽。
组2.两个气球和一个玻璃导管相连,一个气球的空气,通过挤压会流到另一个气球中。
组3.按照书中设计的——谁赶走了杯中的水做实验。
三、总结(略)
总评:
本课教学,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实验验证——评价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感知了从“猜想”到“验证”这种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对空气的观察中动用了多种感官,让学生大胆想像、猜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想像力科学预见性和质疑问难的思想品质;从现象到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评价分析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锻炼。对空气性质的探索采取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索精神:学生通过用实验来验证猜想,用事实说话,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学生猜想得到验证所产生的成功体验,激发起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