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已经和当代高校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在高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日渐突出。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通过建立数据平台,建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可以逐步减轻认定工作压力,有助于“精准资助”的实现。
【关键词】经济困难;新媒体;精准资助;高校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为教育资助工作规划的“蓝图”。其中如何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做好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切实保证国家制定的各项高等学校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是高校资助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方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产品及网络信息媒介的日趋丰富,微信、微博、QQ等互联网产物在高校师生中的广泛普及,新媒体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认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同时在落实“精准资助”工作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1.1 工作的意义
多年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资金规模、资助模式、资助类别等方面都在不断提升和丰富,资助成效逐步从“面”的广度到“点”的精度转变。精准分配资助资源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准确度和时效性,首先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公正、科学、合理。
1.2 存在的问题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一般采用学生申请、班级民主评议、系部学院审核的模式。虽然认定工作有明确的程序和办法,但是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会发生变化,实地去考察每一個申请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难以实现,并且很难通过一种全面准确的量化方法去评判学生家庭生活条件的优劣。在认定工作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1.2.1 认定对象不够准确。
目前高校比较常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主要是基于学生的自主申请,学生通过提交生源地政府部门开具的纸质贫困证明、扶贫手册、社区和村委会协助办理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等作为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凭证。但在实际认定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着贫困证明,但在生活消费方面却比较富裕,家庭给予的生活费用也难以用“贫困”去形容。相反,一部分生源地较远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提供相应的材料证明导致贫困认定程序无法完成。很多院校为实现“精准资助”,在认定过程中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被当地政府列为特困户或重点优抚对象、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财产损失严重等特殊情况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助的“精准”,但认定工作依然达不到完全合理。
1.2.2 认定过程不够严谨
除了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存在“折扣”,在班级评议的过程中出现同学乃至室友间的友情色彩也会左右最后认定结果的准确性。认定工作由学院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具体开展实施是目前较为常见的高校资助工作模式,但每个学院需要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往往是数百个,因此一般采用每学年认定一次。在非认定期间,因为家庭突发情况造成的致贫致困学生只能在下一学年申请认定,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认定工作的滞后性。
1.2.3 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在高校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父母希望的寄托,他们的成长成才关系着整个家庭的未来。因为生活环境差异,家庭文化程度不同,生源地地区助学政策宣传力度强弱等导致资助政策信息在传达到“准大学生”时便有“折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乃至他的家庭,有时候会有一些自卑心、孤独感,如果宣传缺乏力度,办理相关证明程序比较复杂,都会造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时对国家资助政策了解不多。在进入高校后,虽然宣传工作加强,但是综合考虑学生自身、家庭距离、生源地相关程序办理等因素,部分新生在困难认定时无法提供完整的纸质证明材料。除此之外,在入学后,高校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上与辅导员实际的工作态度有关。例如有辅导员只向学生,甚至只有主动申请的学生发放相关资助政策文件,资助信息主要通过班委传达给班级同学,都会导致部分真正需要的学生因未能及时了解政策而无法获得资助。
1.2.4 监督不够全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在学生层面主要是自律自省,在认定过程中更多的是重视评选过程和结果,而忽视了资助后的有效监督。更多的监督放在班级评议和辅导员把关,但往往缺少明确的条例支撑,认定工作量大、面广,难以做到深入调查研究,无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完全了解。失去了有效监督的认定工作,违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甚至会出现工作简单化和随意化的现象。例如一些已经通过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学生,将资助用于高生活消费品的购买,将此作为同学间攀比的资本,严重违背了高校资助政策的初衷。
2 新媒体时代认定工作的新挑战
随着高校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资助育人工作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2016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281.82万人次,总资助金额955.84亿元。随着国家对高校资助投入的逐年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资助工作压力也逐年增加。传统管理模式面临着工作量大、重复度高、精度差、效率低的问题,如何建立健全信息化网络化工作模式也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迫切需要。当前互联网、自媒体已经和高校师生日常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微博、微信以及各种“朋友圈”、“部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网络的集散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利用好网络资源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3 新媒体对认定工作体系构建的促进作用
3.1 有助于资助政策的宣传
信息的传播具有发散性,传统的资助政策发散模式往往依靠政府、高校资助管理者采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张贴宣传材料等耗时费力的方式方法,无法实现信息传播的方便与瞬时,难以达到信息与人的互动。借助新媒体工具,可以最大程度上的解决距离、时间和成本的限制。例如通过建立家校群、师生群等方式在入学前及可将高校资助政策宣传给新生,将认定程序中学生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提前告知,补充做好生源地资助管理部门的宣传工作。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也可以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咨询相关资助政策问题时的心理压力,通过网络技术帮助学生及其家庭在获得所需信息的同时,保护自尊自信心。除此,在高校学习生活中,通过公众号推送、官方电子帐号平台发布、教师朋友圈、微博等方法宣传资助政策,既符合当前高校学生信息索取网络化的趋势,又能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衰减,提升工作实效。 3.2 减轻认定工作压力
传统的认定工作任务量重、重复性高、还有严重的滞后性,纸质材料作为主要手段带来查阅的不便以及材料易损的问题,而且每学年认定工作之间联系并不密切,随着工作交接容易产生数据遗失。新媒体时代下,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的采集,建成健全全院乃至全校的资助管理资源共享平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采用电子化管理,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法,一方面可以实现对认定学生的家庭情况数据实时更新,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因学生转换专业、资助管理者工作变动造成的数据遗失问题。同时电子数据的时效性强,补充学生信息简单便捷,可以化整为零地将重复认定工作转变为补充和更新数据。通过健全高校资助中心与生源地资助管理部门网络信息的互通机制,将认定工作以纸质材料为重点转化为纸质材料为辅助证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在办理纸质证明材料过程中的障碍。
3.3 拓展监督和教育途径
传统的监督和教育方法主要依靠班主任、辅导员、学院领导借助入学教育、班会、学业指导等途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解,通过面谈交流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和学业成绩。随着学校范围内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通过校学生处、团委、财务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校园卡管理中心等部门摸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无挥霍助学金、违纪违规、奢侈消费、宿舍卫生脏乱差、脱离班集体等行为。不再仅仅依靠班级评议结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的在校表现将作为更加客观的认定依据。除了关注学生的朋友圈、QQ空间、微博帐号等实时了解在校情况,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推送励志故事、分享身边优秀事迹,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向上,学会自立自强。从传统的课堂教育走向网络平台激励,鼓励他们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将贫困的生活经历当作人生成长的宝贵财富,当作对个人人格的历练,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4 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精准资助”的程度得到加深,除了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确定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利用新媒体手段,促进了认定工作中学生档案的动态管理、丰富了资助政策的宣传途径,也促进了师生间、数据与人之间、高校和政府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在校思想教育指导工作,保障学生在校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09):46-49.
[2]教育部.2016年中國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3]王锋.建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4):65-69.
作者单位
淮海工学院 江苏省连云港市 222000
【关键词】经济困难;新媒体;精准资助;高校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为教育资助工作规划的“蓝图”。其中如何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做好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切实保证国家制定的各项高等学校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是高校资助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方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产品及网络信息媒介的日趋丰富,微信、微博、QQ等互联网产物在高校师生中的广泛普及,新媒体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认证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同时在落实“精准资助”工作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1.1 工作的意义
多年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资金规模、资助模式、资助类别等方面都在不断提升和丰富,资助成效逐步从“面”的广度到“点”的精度转变。精准分配资助资源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准确度和时效性,首先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公正、科学、合理。
1.2 存在的问题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一般采用学生申请、班级民主评议、系部学院审核的模式。虽然认定工作有明确的程序和办法,但是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会发生变化,实地去考察每一個申请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难以实现,并且很难通过一种全面准确的量化方法去评判学生家庭生活条件的优劣。在认定工作中,会出现一些问题。
1.2.1 认定对象不够准确。
目前高校比较常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主要是基于学生的自主申请,学生通过提交生源地政府部门开具的纸质贫困证明、扶贫手册、社区和村委会协助办理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等作为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凭证。但在实际认定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有着贫困证明,但在生活消费方面却比较富裕,家庭给予的生活费用也难以用“贫困”去形容。相反,一部分生源地较远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提供相应的材料证明导致贫困认定程序无法完成。很多院校为实现“精准资助”,在认定过程中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被当地政府列为特困户或重点优抚对象、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财产损失严重等特殊情况的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助的“精准”,但认定工作依然达不到完全合理。
1.2.2 认定过程不够严谨
除了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存在“折扣”,在班级评议的过程中出现同学乃至室友间的友情色彩也会左右最后认定结果的准确性。认定工作由学院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具体开展实施是目前较为常见的高校资助工作模式,但每个学院需要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往往是数百个,因此一般采用每学年认定一次。在非认定期间,因为家庭突发情况造成的致贫致困学生只能在下一学年申请认定,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认定工作的滞后性。
1.2.3 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在高校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父母希望的寄托,他们的成长成才关系着整个家庭的未来。因为生活环境差异,家庭文化程度不同,生源地地区助学政策宣传力度强弱等导致资助政策信息在传达到“准大学生”时便有“折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乃至他的家庭,有时候会有一些自卑心、孤独感,如果宣传缺乏力度,办理相关证明程序比较复杂,都会造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时对国家资助政策了解不多。在进入高校后,虽然宣传工作加强,但是综合考虑学生自身、家庭距离、生源地相关程序办理等因素,部分新生在困难认定时无法提供完整的纸质证明材料。除此之外,在入学后,高校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上与辅导员实际的工作态度有关。例如有辅导员只向学生,甚至只有主动申请的学生发放相关资助政策文件,资助信息主要通过班委传达给班级同学,都会导致部分真正需要的学生因未能及时了解政策而无法获得资助。
1.2.4 监督不够全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在学生层面主要是自律自省,在认定过程中更多的是重视评选过程和结果,而忽视了资助后的有效监督。更多的监督放在班级评议和辅导员把关,但往往缺少明确的条例支撑,认定工作量大、面广,难以做到深入调查研究,无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完全了解。失去了有效监督的认定工作,违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甚至会出现工作简单化和随意化的现象。例如一些已经通过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学生,将资助用于高生活消费品的购买,将此作为同学间攀比的资本,严重违背了高校资助政策的初衷。
2 新媒体时代认定工作的新挑战
随着高校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资助育人工作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2016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281.82万人次,总资助金额955.84亿元。随着国家对高校资助投入的逐年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及资助工作压力也逐年增加。传统管理模式面临着工作量大、重复度高、精度差、效率低的问题,如何建立健全信息化网络化工作模式也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迫切需要。当前互联网、自媒体已经和高校师生日常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微博、微信以及各种“朋友圈”、“部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网络的集散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利用好网络资源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3 新媒体对认定工作体系构建的促进作用
3.1 有助于资助政策的宣传
信息的传播具有发散性,传统的资助政策发散模式往往依靠政府、高校资助管理者采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张贴宣传材料等耗时费力的方式方法,无法实现信息传播的方便与瞬时,难以达到信息与人的互动。借助新媒体工具,可以最大程度上的解决距离、时间和成本的限制。例如通过建立家校群、师生群等方式在入学前及可将高校资助政策宣传给新生,将认定程序中学生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提前告知,补充做好生源地资助管理部门的宣传工作。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也可以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咨询相关资助政策问题时的心理压力,通过网络技术帮助学生及其家庭在获得所需信息的同时,保护自尊自信心。除此,在高校学习生活中,通过公众号推送、官方电子帐号平台发布、教师朋友圈、微博等方法宣传资助政策,既符合当前高校学生信息索取网络化的趋势,又能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衰减,提升工作实效。 3.2 减轻认定工作压力
传统的认定工作任务量重、重复性高、还有严重的滞后性,纸质材料作为主要手段带来查阅的不便以及材料易损的问题,而且每学年认定工作之间联系并不密切,随着工作交接容易产生数据遗失。新媒体时代下,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的采集,建成健全全院乃至全校的资助管理资源共享平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采用电子化管理,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方法,一方面可以实现对认定学生的家庭情况数据实时更新,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因学生转换专业、资助管理者工作变动造成的数据遗失问题。同时电子数据的时效性强,补充学生信息简单便捷,可以化整为零地将重复认定工作转变为补充和更新数据。通过健全高校资助中心与生源地资助管理部门网络信息的互通机制,将认定工作以纸质材料为重点转化为纸质材料为辅助证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在办理纸质证明材料过程中的障碍。
3.3 拓展监督和教育途径
传统的监督和教育方法主要依靠班主任、辅导员、学院领导借助入学教育、班会、学业指导等途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解,通过面谈交流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和学业成绩。随着学校范围内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通过校学生处、团委、财务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校园卡管理中心等部门摸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无挥霍助学金、违纪违规、奢侈消费、宿舍卫生脏乱差、脱离班集体等行为。不再仅仅依靠班级评议结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的在校表现将作为更加客观的认定依据。除了关注学生的朋友圈、QQ空间、微博帐号等实时了解在校情况,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推送励志故事、分享身边优秀事迹,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向上,学会自立自强。从传统的课堂教育走向网络平台激励,鼓励他们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将贫困的生活经历当作人生成长的宝贵财富,当作对个人人格的历练,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4 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精准资助”的程度得到加深,除了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确定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利用新媒体手段,促进了认定工作中学生档案的动态管理、丰富了资助政策的宣传途径,也促进了师生间、数据与人之间、高校和政府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在校思想教育指导工作,保障学生在校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09):46-49.
[2]教育部.2016年中國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3]王锋.建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4):65-69.
作者单位
淮海工学院 江苏省连云港市 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