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国际关系风云变幻,我国临海纷争不断,保卫海疆乃海军之本分。如何做好准备立于不败之地,本文试图通过甲午战争找寻一些答案
[关键词]: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 海军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A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243 -01
百年前的对决,至今仍叫人热血沸腾。古老而又愚昧的小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焕然一新,奇迹般地迅速崛起,并最终打败了庞大的清帝国。回首当年日本的崛起之路,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一、明治维新夯实日本军力
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革,官制改革、加快军备建设,诸多方面的作为使日本在客观上有了与清朝一战的实力。
(一)正確的官制改革为扩充军力打下坚实基础
仔细翻阅明治维新的改革进程不难发现,官制非常频繁:1867年12月9日,日本明治天皇发出《王政复古大号令》,正式废止了摄政,关白,征夷大将军等职位,设立“三职七课制”。仅仅十六天后,“三职七课制”变更为“三职八局制”,增设了一个总裁局,原海陆军务课也自然升格为军防事务局。1868年,“三职八局制”再次变更,成为集权于中央的“太政官七官制”,设太政官一人,总揽过去总裁,议定,参与三人职权。原军防事务局又改成了军务官, 1869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第四次新官制,将神祗官与太政官并列,原太政官改为左右大臣各一人。七官改为民部,大藏,兵部,刑部,宫内,外务六省,史称“二官六省制”。原海军局陆军局一道并属于兵部省。1872年,废除兵部省,海军陆军均升格为省。官制改革是必要而且正常的,但其改革次数之多,时间间隔之短,力度之大不免令人感到惊叹。在笔者看来,明治政府官制的频繁改革至少能说明两点:日本人强国之心切,变革之心决!
(二)举国之力扩充军备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全国财政收入的60%被用作发展海军与陆军。后来明治天皇更是从宫廷预算中拨出几十万,从官员薪金中抽取10%用作舰船经费。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清朝政府建立了强大的新式陆军,亚洲第一的海军之后,洋洋得意,北洋水师自建成之后再没有添加任何舰只,1890之后的军费更是被慈禧太后挪用修建自己的颐和园。两国元首如此鲜明的对比,从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战争的结局。
二、愚昧的清政府自食失败苦果
从硬实力讲,甲午战争中的清朝并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可是清政府的麻木与无知却亲手将自己推向了失败的深渊。
(一)缺乏战略目光
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是充分准备过的,战术的制定也是针对中国。日本甚至在战争之前就将“灭亡中国”写进大陆政策,还在中国建立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进行情报搜集等军事行动。而此时的清政府还没有察觉到这个虎视眈眈的邻居,认为日本是“蕞尔小邦”,在战争日益迫近的危急关头,目光短视的清政府却放松了军备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缩减军费,停购军舰、海军枪支弹药。
(二)海军装备陈旧落后
最为著名的黄海海战中,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而且北洋水师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在航速方面,北洋舰队平均航速仅仅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一部分爱国将士空有满腔热血也只能饮恨沙场,可悲,可叹!
(三)军人缺乏基本军事素质
如果说装备的好坏足以影响战争的结局,那么军队军事素质的高低则决定了战争的结局。在甲午战争中,能够佐证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关键的平壤之战中,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平壤城的地势也非常险要,易守难攻。第一天战斗下来日本伤亡竟然比清军还要大但是由于清军主帅叶志超等人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
三、甲午战争对我国海军人才培养的启发
(一)锐意革新、适应时代潮流
从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官制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摆脱了旧思想,锐意革新的民族所具有的强大力量。这对我们当代中国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特别是对于我们的经济建设,军队改革来说,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改革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后所建立的新中国,并没有多少历史束缚,此时正是我辈全面大力进行革新的大好机会,而我们缺的,是改革的习惯—守旧思想使得我们裹足不前;缺的是改革的决心—没有像当年日本人一样的危机意识;缺的是改革的行动—物质上的满足使得我们懒于思考懒于作为。
(二)重视人才培养,实现军事跨越式发展
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从古至今,一支优秀的军队从未懈怠过对人的开发:在冷兵器时代,提高军人的基本军事素质;而如今更要提高军人的科技素质。甲午战争时的日本军人虽然残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军事素质很高。近三十年来,人类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全球正在步入信息社会,未来战场瞬息万变。培养科技型军人,建设知识型军队势在必行。而我国高素质军事人才与军事强国相比差距明显:美国所有军官均完成大学本科学业;俄罗斯军官98%受过高等教育;即使是印度这样的国家,此比例也在90%以上;而我军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军官仅仅是70%多。因此,要想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认真落实科技强军战略,为未来战争培养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
(三)多管齐下,形成多元化培养格局
起跑线我们已经处于劣势,要想在中途跑中迎头赶上就需要多管齐下,多元化培养。新背景下新情况,军队需要全方面、高素质人才,军校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主体,应该做到部队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培养人才方面不应该墨守成规,应该着眼未来,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员对知识的掌握、领悟和运用能力,要求学员应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运用能力。在适应时代潮流,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应该拓宽教育模式。军民不分家,我国军队素来与人民联系紧密,社会资源丰富,培养的人才更是有着不同于军校的活力与激情,我们可以学习其先进之处,为部队输送富有激情但同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四、我国海防取得的成就
历史发展到今日,我们面临着新时期、新问题的挑战。从金融危机到各国博弈、从钓鱼岛争端到南海主权归属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各行各业都在做着相应的调整与改革。而中国海军更是在风口浪尖之上,如何卫我海权,不再让历史重演。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的改革!无论是指挥官培养模式、还是装备升级、战略眼光,都需要顺应历史潮流,走在世界前列。令我们广大国民欣慰的是,我们的政府和军队很有远见的认识到了这些关键问题,他们正在朝着这些方向坚定不移的前行。军官培养模式多样化,国防生的培养如火如荼;第一艘航空母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海军的战略选择更加多样化;在南海等问题上,决策者的决定也很有远瞻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海军会继续朝着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下去,最终完美的解决争端,给国民一个满意的答案。
中国睡狮觉醒之时,世界将为之震动!我们唯有剔除脑中残余的封建守旧思想,唯有坚定改革创新的信念,唯有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才能使我们伟大的国家迈向复兴之路!中国,加油!
参考文献:
【1】吕理州 《明治维新》 海南出版社
【2】孙克夏 《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 海军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A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2- 0243 -01
百年前的对决,至今仍叫人热血沸腾。古老而又愚昧的小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焕然一新,奇迹般地迅速崛起,并最终打败了庞大的清帝国。回首当年日本的崛起之路,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一、明治维新夯实日本军力
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革,官制改革、加快军备建设,诸多方面的作为使日本在客观上有了与清朝一战的实力。
(一)正確的官制改革为扩充军力打下坚实基础
仔细翻阅明治维新的改革进程不难发现,官制非常频繁:1867年12月9日,日本明治天皇发出《王政复古大号令》,正式废止了摄政,关白,征夷大将军等职位,设立“三职七课制”。仅仅十六天后,“三职七课制”变更为“三职八局制”,增设了一个总裁局,原海陆军务课也自然升格为军防事务局。1868年,“三职八局制”再次变更,成为集权于中央的“太政官七官制”,设太政官一人,总揽过去总裁,议定,参与三人职权。原军防事务局又改成了军务官, 1869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第四次新官制,将神祗官与太政官并列,原太政官改为左右大臣各一人。七官改为民部,大藏,兵部,刑部,宫内,外务六省,史称“二官六省制”。原海军局陆军局一道并属于兵部省。1872年,废除兵部省,海军陆军均升格为省。官制改革是必要而且正常的,但其改革次数之多,时间间隔之短,力度之大不免令人感到惊叹。在笔者看来,明治政府官制的频繁改革至少能说明两点:日本人强国之心切,变革之心决!
(二)举国之力扩充军备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全国财政收入的60%被用作发展海军与陆军。后来明治天皇更是从宫廷预算中拨出几十万,从官员薪金中抽取10%用作舰船经费。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清朝政府建立了强大的新式陆军,亚洲第一的海军之后,洋洋得意,北洋水师自建成之后再没有添加任何舰只,1890之后的军费更是被慈禧太后挪用修建自己的颐和园。两国元首如此鲜明的对比,从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战争的结局。
二、愚昧的清政府自食失败苦果
从硬实力讲,甲午战争中的清朝并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可是清政府的麻木与无知却亲手将自己推向了失败的深渊。
(一)缺乏战略目光
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是充分准备过的,战术的制定也是针对中国。日本甚至在战争之前就将“灭亡中国”写进大陆政策,还在中国建立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进行情报搜集等军事行动。而此时的清政府还没有察觉到这个虎视眈眈的邻居,认为日本是“蕞尔小邦”,在战争日益迫近的危急关头,目光短视的清政府却放松了军备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缩减军费,停购军舰、海军枪支弹药。
(二)海军装备陈旧落后
最为著名的黄海海战中,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而且北洋水师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在航速方面,北洋舰队平均航速仅仅只有10.2节,而日本舰队机动能力也强于北洋水师。北洋水师一部分爱国将士空有满腔热血也只能饮恨沙场,可悲,可叹!
(三)军人缺乏基本军事素质
如果说装备的好坏足以影响战争的结局,那么军队军事素质的高低则决定了战争的结局。在甲午战争中,能够佐证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关键的平壤之战中,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平壤城的地势也非常险要,易守难攻。第一天战斗下来日本伤亡竟然比清军还要大但是由于清军主帅叶志超等人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
三、甲午战争对我国海军人才培养的启发
(一)锐意革新、适应时代潮流
从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官制改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摆脱了旧思想,锐意革新的民族所具有的强大力量。这对我们当代中国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特别是对于我们的经济建设,军队改革来说,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改革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后所建立的新中国,并没有多少历史束缚,此时正是我辈全面大力进行革新的大好机会,而我们缺的,是改革的习惯—守旧思想使得我们裹足不前;缺的是改革的决心—没有像当年日本人一样的危机意识;缺的是改革的行动—物质上的满足使得我们懒于思考懒于作为。
(二)重视人才培养,实现军事跨越式发展
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从古至今,一支优秀的军队从未懈怠过对人的开发:在冷兵器时代,提高军人的基本军事素质;而如今更要提高军人的科技素质。甲午战争时的日本军人虽然残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军事素质很高。近三十年来,人类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全球正在步入信息社会,未来战场瞬息万变。培养科技型军人,建设知识型军队势在必行。而我国高素质军事人才与军事强国相比差距明显:美国所有军官均完成大学本科学业;俄罗斯军官98%受过高等教育;即使是印度这样的国家,此比例也在90%以上;而我军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军官仅仅是70%多。因此,要想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认真落实科技强军战略,为未来战争培养大批高素质军事人才。
(三)多管齐下,形成多元化培养格局
起跑线我们已经处于劣势,要想在中途跑中迎头赶上就需要多管齐下,多元化培养。新背景下新情况,军队需要全方面、高素质人才,军校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主体,应该做到部队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培养人才方面不应该墨守成规,应该着眼未来,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员对知识的掌握、领悟和运用能力,要求学员应有良好的全面素质、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运用能力。在适应时代潮流,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应该拓宽教育模式。军民不分家,我国军队素来与人民联系紧密,社会资源丰富,培养的人才更是有着不同于军校的活力与激情,我们可以学习其先进之处,为部队输送富有激情但同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四、我国海防取得的成就
历史发展到今日,我们面临着新时期、新问题的挑战。从金融危机到各国博弈、从钓鱼岛争端到南海主权归属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各行各业都在做着相应的调整与改革。而中国海军更是在风口浪尖之上,如何卫我海权,不再让历史重演。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正确的改革!无论是指挥官培养模式、还是装备升级、战略眼光,都需要顺应历史潮流,走在世界前列。令我们广大国民欣慰的是,我们的政府和军队很有远见的认识到了这些关键问题,他们正在朝着这些方向坚定不移的前行。军官培养模式多样化,国防生的培养如火如荼;第一艘航空母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海军的战略选择更加多样化;在南海等问题上,决策者的决定也很有远瞻性。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海军会继续朝着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下去,最终完美的解决争端,给国民一个满意的答案。
中国睡狮觉醒之时,世界将为之震动!我们唯有剔除脑中残余的封建守旧思想,唯有坚定改革创新的信念,唯有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才能使我们伟大的国家迈向复兴之路!中国,加油!
参考文献:
【1】吕理州 《明治维新》 海南出版社
【2】孙克夏 《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