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

来源 :邓小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n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创造和维护人民生态福祉的深刻内涵。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具体部署要把握六大思维: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思维,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的辩证思维,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法治思维,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各方面协调统一的系统思维,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的底线思维,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的创新思维。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美丽中国”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美统一起来,站在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谋篇布局,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616;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8)03-0069-1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它提到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战略层面。从迈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再次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一大突出亮点,就是明确把“贯彻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写入宪法。生态文明入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宪法中的具体体现,也表明了我国正式迈入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一、“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深刻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和谐,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状态而采取的符合生态规律的系列办法和措施。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美丽中国”伟大构想,其深刻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态文明是生产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保护和发展生态生产力
  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概念具有不同的內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时期,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卓有远见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今,我国早已迈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今非昔比,当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力的地位逐渐下降时,生态环境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之一。现代企业的落户和人们定居生活和工作,早已超越了传统考量因素,而更多地偏向于当地的自然生态是否适合于企业形象塑造、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人体身心健康所需。一般而言,生态环境优良的地方,社会资本流动动力和人群聚集效应明显优于生态环境不良的地方,现代化发展速度也明显快于其他地方。因此,生态环境的优劣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成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高低以及现代化成败的重要标志,这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呈正向相关的道理所在,也印证了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的一所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著名的“两山论”就是习近平关于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形象比喻。习近平认为“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他还主张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就体现了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习近平生态生产力观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丰富和发展。
  2.生态文明是民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创造和维护人民生态福祉
  在习近平看来,“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亿万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来讲,“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些都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本质——如果不能给予宜人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幸福感就无从谈起,国家生存的根基就会受到动摇,这在世界范围内是有过严重的历史教训的。因此,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应该置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秋大计的高度上来对待和处理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协同发展,不可偏废,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的中国人民满足现实需要和追求人生理想的美好过程。当前,中国人民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以生存、生活资料消费为主转向了更加重视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人民不仅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而且也有共享生态文明发展成果的需求,这就需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化人居环境,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水就是现实的民生福祉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民幸福的基础价值,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头顶着蓝天白云,在清洁的河道里畅快游泳,田地里盛产安全的瓜果蔬菜……是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最朴素的理解和对环境保护最起码的诉求”。党的十九大明确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更表明了我们重视生态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一、“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具体部署
  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全球性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中国也不例外,所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该如何进行,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了整体部署,那就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领会和把握:
  1.战略思维: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
  这要求在宏观战略上,作好顶层设计,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国共产党都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中坚力量,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新时代面临新形势,中国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建设成什么样,都需要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完成。所以,在制度层面上,重中之重就是要毫不动摇地捍卫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本着维护民生福祉的原则出发,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治理的全部活动过程中都要坚持贯彻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远大目标去奋斗和落实,这也是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还需要自觉地增强对中国特色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自信,在保护生态环境、缓解资源紧缺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生态问题的思想和理论指导,更是我们解决生态问题的行动指南。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干兴邦、绿色发展的主线,才是保持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向前的定力所在。
  2.辩证思维: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处理不好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所以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理所应当秉持辩证思维。关键是要以解决损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PM2.5)、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所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我们要認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在这里习近平巧妙地将几种自然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认知上升了一个高度。由此他主张: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习近平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手段的理解在党的十九大形成了系统性的重点关切:“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习近平对于生态治理的辩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和实践重点,指出了新时代条件下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类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和工作方向。
  3.法治思维:进一步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发出的最新、最明确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在生态环境监管方面,习近平要求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推进最严密的法治。长期以来,我国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法律在内容和职能上有不少重复交叉之处,部分甚至相互冲突,或者有的领域仍然存在空白,这就导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法律法规执行成本高,或者因若干部门职能重叠而导致生态治理权责不清,执行困难,降低了行政效率。例如,关于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两部法律,“如果资源法只管开发利用,环保法只管污染治理,不可能真正解决污染问题”。因此,针对类似情况,应加强环保立法细化,因为生态环境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过去的5年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国上下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然而,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还未完全形成体系,生态主体功能区机制还未完全有效落实,地方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依然处在过渡期,还需要大力促进相关体制机制的健全。因此,要继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环境管控长效机制;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主体功能区机制;推进全面节约资源能源的举措,积极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坚持经济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思想;综合考虑社会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协调发展。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这是在生态部门职能职责规范化管理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在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旗的引领下,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将会更加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4.系统思维: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各方面协调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在长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习近平理顺了这五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提出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进而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治国理念。
  之所以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各方面协调统一,就在于环境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不仅是生态破坏,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資源枯竭和人类社会造成的环境污染,因此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系统治理,协调统一。首先,不应再简单地唯GDP论英雄,不能因发展经济而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不然在生态方面欠下的账会越来越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这也是生态生产力观的现实启示。其次,与政治建设之间,习近平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里面“有很大的政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政治问题,二者密不可分。让人民能够吃到安全的食品,呼吸干净新鲜的空气,喝上清净卫生的水源,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获得极大的提升,否则,国家的政治根基就会动摇。因此,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既是政治建设的有机部分,又可以为政治建设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提供支持”。第三,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要强化自己的环境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节约、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第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最大公约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理念可以带来社会发展的新方向,有效的社会建设能够提升公民和组织维护生态平衡的高度自觉性,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才能够在软实力和硬实力上奋起直追,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底线思维: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习近平提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底线思维,就是耕地、森林、湿地、湖泊、草原等自然环境,都要在其最大可承受的使用强度范围内使用,因此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原环保部已经组织15个省(市、区)划定了生态红线,15个省份有1/4的国土面积被红线“圈起来”,形成生态环境严格保护的空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在全国试行,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维护公共利益提供了制度保障。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在对待生态系统时,不能依然机械地认为其就是与人类社会截然对立的自然环境,而要将自然环境视为我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像对待金山银山一样保护我们的绿水青山,人类社会也才会真正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根基。
  6.创新思维: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习近平非常重视创新,尤其是发展观念的创新。因为“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我们必须解决好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性和自然生态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天然矛盾。因此,他认为在协调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需要创新的思路和发展观念,不能先污染后治理。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所以必须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将绿色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坚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益的协调,因此,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他强调,不论从世界发展态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要求看,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都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华文化中顺应自然、索取有道的哲学理性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体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党的十八大报告相比加上了“美丽”二字。关于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时明确了道路,那就是“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落脚点在“文明”。当今世界各类污染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现代社会仍然在快速发展,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依然到处可见,这不是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而都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不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关系,三者必须协调发展,因此,要提倡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态度,就必须使每个中国人从被动的生态补偿者变为自觉主动的生态维护者,在中华民族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文明友好的和谐关系,我们才能建设美丽的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由此可见,将“生态文明”相关内容写入宪法,在全社会民众心中扎根,推动大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这才是治本措施。
  三、“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深远影响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还从更高层面打破了地域界限,站在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谋篇布局,作为利国、利民、利世的大局进行部署,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人类是自然生态中的人类,自然和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从自然中获取生存资料,人类就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因此,习近平坚持“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习近平曾引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一段话:“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习近平引用这段话强调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深刻道理。纵览人类历史可以发现,世界各地的古代先进文明繁衍生息之处,大多是自然生态条件相对优良的地方,例如古埃及文明的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的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的恒河流域、中华文明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同时,许多古代文明的衰微甚至消亡湮灭,也和生态系统的恶化密不可分,如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国、古巴比伦王国和美洲的玛雅文明等。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国古代文化中主张“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发展思想,直至改革开放以来都在持续影响着中国的发展道路。因此,习近平主张建设生态文明,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就是从生态环境保护和文明延续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角度出发,通过总结人类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铺开到中华文明千年发展的蓝图中,阐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关系的思考。习近平这种对自觉自为生态意识的强烈呼吁,体现了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世界主义情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更是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能否永续发展这一问题的完美解答。
  建设美丽中国是习近平描绘的人与自然天然契合的生态文明图景。美丽中国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三者的相辅相成,在社会成员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新理念。经济层面的基础作用、政治层面的制度保障、文化层面的精神支撑、社会层面的生活体验、生态层面的环境协调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整体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繁荣。
  2.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建设美丽中国”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美统一起来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进入后现代化时代,保护生态、控制污染,加强治理,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民心所指。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例如雾霾、水污染、沙尘暴和沙漠化等等,因此国际社会出现了“中国生态环境不负责任”的论调。这是极不符合事实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选择,对国内自然生态和世界发展态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保护“绿水青山”在我国已成为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的议题,中国在保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队伍中一直积极践行大国责任。中国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产业的发展,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建设,使得全国范围的森林覆盖率获得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通过“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就全球生态建设发出的中国最强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有一个世界,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息息相通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仅要在中国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前进,还要为世界生态环境维护和自然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上提供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贡献。我国积极顺应人类社会文明演进转型的历史潮流,作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规划,显示了我国对自身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对全球生态的高度负责,展示了中国作为有担当的负责任大国的正面形象,体现了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體的道路上从来都是身体力行的宝贵品质,也符合习近平所希冀的那样——“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综上所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植根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论经验积累,发展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不仅把生态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制、国家安全的关系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作为考察对象,同时还积极深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与对象——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有着对包括社会和人在内的生态系统整体世界的宏观把握。这既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深邃提炼,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价值观上的升华。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超越了生态是什么、现状如何、怎样保护等属于自然或社会某个特定领域问题的局限,通过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中国式”表达,揭示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在当代的本质问题、人类文明发展在当代的发展趋势、时代现实问题与民族梦想之间的关系、符合人类本性的幸福的社会存在特征等哲学命题,成了理论化、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世界观。习近平还强调,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习近平的生态世界观凝练时代精神、反映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前沿,体现了哲学的时代本性,表达了生态哲学的新观点,依照生态文明的逻辑与价值建构起其生态文明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其他文献
吴庆军  吴江建发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我国对于关乎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建筑作为基础工程的重要内容,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我国的房建施工的过程中,我国对防水防渗的施工技术的应用不广泛,文章主要分析了防渗漏技术的应用现状,就防渗漏技术在房建施工中的应用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防渗漏;房建;施工  无论是出于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
期刊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510663  摘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而生态城市概念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本文对生态城市概念,生态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及生态化城市规划设计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设计  1.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结合了生态学的原
期刊
钱慧洁  平湖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浙江 平湖 314200  【摘 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物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此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在建设设计阶段就显得很重要。本文对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进行分析,着重提出了框架结构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设计  一、小高层住宅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  1、优化设计的方法。当前,在无成熟的优化设计分析软件的情况下,主要是应用小高层住宅结构
期刊
包明辉  身份证号码:230715197805280212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也有了非常大的转变,在高层建筑中,框架结构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框架结构中,节点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联系整个框架结构体系的重要桥梁,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予以高度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建筑的性能和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层框架结构节点施工技术问题,以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摘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中共中央从解放战争时期开始在地方推行民主政权建设的主要措施。邓小平在主政西南的两年多时间里,从西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了建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实践意义,贯彻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建设的具体原则,推动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西南地区的民主政权和统一战线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使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赢得群众的拥护,为真正实现
期刊
[摘要]邓小平军事方法论的关键在于调动战士和各级干部的主动性,树立坚定的信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同样面临着发动广大群众、团结各方力量的重大挑战。邓小平军事方法论对于打赢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场硬仗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借鉴征兵经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借鉴根据地经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念;借鉴文化经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借鉴教育经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头人的培养;借鉴
期刊
[摘要]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之前,贫困地区的青山绿水可能会被看成“穷山恶水”。在当前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要进一步加大生态扶贫力度,让绿水青山成为可用可享的金山银山,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方面,更是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只有让绿水青山成为可用可享的金山银山,才是永续保护绿水青山的动力。适度开发、改造和利用自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发展
期刊
王苑囡  黑龙江省中腾建筑工程公司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行业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机遇。在建筑工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时相对重要的一部分。在目前的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不断完善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是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对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进
期刊
南贵仁  北京城五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  【摘 要】房屋建筑结构往往是建筑整体的支撑,一旦结构施工中发生问题,将会对建筑的整体质量造成威胁,因此说在结构施工中必须要最大化的保证施工质量,防止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施工;问题;质量控制  引言  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质量的要求也在提供,正因如此,房屋建筑结构的施工质量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房屋建筑结构是建筑的整
期刊
潘 航  北京城五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9  【摘 要】暖通工程是提高居住水平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做好暖通工程的施工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暖通工程施工中,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其施工技术,掌握施工技术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个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暖通工程;施工技术;关键技术  引言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暖通技术的实施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