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产业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具典型意义的领先产业之一。世界汽车产业发生了两个非常重大的变化,一是产业链的全球化;二是大规模的跨国重组。
国际汽车产业的全球化、跨国的并购造就了掌控全球市场的十大汽车企业集团。这些巨型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大的国际品牌、全球的生产规模和对研发的大量投入,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并在新兴市场开展大规模的侵城掠地,通过在一些重要的新兴市场建立生产基地,抢占当地市场。
自2000年以来, 我国汽车市场每年都跨上一个新的百万级台阶:2001年我国汽车产销首次跃上200万辆的台阶;2002年跨上了300万辆的台阶,提前三年达到了“十五”规划的目标;2003年我国的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44.4万辆和439.08万辆;2004年迈过了500万辆的门槛,产销量分别达到了507.05万辆和507.11万辆,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汽车生产国。
与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相对应,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四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创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生产规模约60万辆。2003年之后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奔驰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立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
在这场以抢占市场为主的肉搏战中,以一汽、东风、上汽为龙头的国有企业纷纷与一家或多家外国汽车集团建立合资企业,通过快速引入国际品牌占领国内市场。到2000年,合资企业轿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9.15%, 纯粹的中资企业只有0.85%。然而,从2001年放开对民营进入汽车的限制后,中资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到2003年达到13.98%。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布局
近20年“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带来了我国汽车企业整车制造、管理、营销水平的大幅提升。但是,跨国公司在车型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的设计开发领域,却一直有所保留;在技术转让费、设计费、关键设备及零部件采购价上,也开出了较为苛刻的条件。从核心技术,品牌等方面阻断了中国企业的学习和发展的途径,为今后外资在中国汽车市场获得绝对利润留下了“伏笔”。
而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营销、渠道等领域不断挖掘中国企业的潜力,积极学习适应中国市场的生产及运营规则。经过20年的学习和市场环境的演变,跨国公司已经能够在中国市场自如地发展。加之跨国公司原有的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跨国公司在合资企业中已取得了主导地位。
在保证产能的前提下,跨国公司将进一步从采购、技术使用、品牌使用等各方面层层压缩整车合资企业中方的利润,进一步削弱代表着中国汽车产业主力的中国整车汽车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对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控制以谋取更大的利益,使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中心。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前期战略部署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从企业发展角度看,中国汽车产业已向着跨国公司既定的方向在发展,跨国公司以其绝对的优势占取了主动。
政府保护下的国有汽车企业
中国汽车企业的国有性质,决定了其具有浓重的政府色彩背景。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政府给予了汽车产业高度的重视和保护,目前中国仍对汽车产业的进入设有比较高的门槛,这对中国汽车产业目前所取得的成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政府的“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几家大集团”的思想,使一汽、上汽、东风等几家国有汽车企业汇集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几乎所有优势资源。政府的保护形成了中国汽车企业目前最大的优势,使弱小的中国汽车企业能有机会与跨国巨头“平等”合作。而跨国公司也在与中国国营汽车企业合资时,有效地利用了国有企业的优势资源,顺利地进入中国市场。
近年来中国汽车整车企业在整车制造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同时可以看到中国汽车企业在资金、技术、品牌、国际市场,战略等方面的竞争力仍然没有明显提升;企业的集中度仍较低,规模与世界汽车跨国公司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加之,中国企业的学习能力较日本、韩国等企业尚有一定不足,没有形成学习创新的激励和动力,以至中国企业在目前与跨国汽车企业的合作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基本上以跨国汽车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为基础。
由于国有汽车企业和国际跨国公司的联盟合资关系,在技术发展、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尤其是国际市场的拓展上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发展的脚步。结果是我们帮助外国公司取得了市场,而我们却丧失了发展的自主性。
民营企业的发展优势
与上述国有大型企业形成对比的是,民营企业或以民营机制运营的新型国有企业,在自主发展上有着先天的优势。
民营企业没有来自国际跨国公司的束缚, 在自主技术发展、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渠道建设等关系汽车企业的重大战略问题上,有着高度的自主性。由于没有与跨国公司的股权关系,在开放中发展自我方面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和选择性,合作的对象可以是国内公司、研究机构,也可以是国外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完全可以根据自主发展的需要进行购买技术、并购企业、委托设计等。
民营企业间的跨行业合作以及同行业相互联合在体制上并没有约束,这也将成为民营汽车企业的一大优势。比如,民营企业在拓展二手汽车市场、汽车租赁、汽车维修等项目缺少资金时,可以适时地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或者在经历了一定的发展以后,相互间进行行业资源整合等运作。相信这将是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极可能成为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
力帆发展汽车业的优势与策略
强有力的领导、清晰的愿景,执着的追求的背后,是尹明善等民营企业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们坚信我们也会像丰田、现代那样后来居上,对汽车产业的情结构成了力帆这样的企业的强大动力。
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造就一个庞大的市场及日益挑剔的用户。 有足够广阔的市场作为支撑、相关配套产业环境的支持、政府对自主产业和民营企业的扶持、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和技术力量以及高储蓄和外汇储备,这些都是力帆等民营企业做大汽车业所需的客观条件。
力帆在发展摩托车事业上,在技术、人才、资金、运营经验,渠道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大规模采购、组装、销售上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团队能力。尹明善这样的民营企业家们绝大多数是“白手起家”,没有任何资源背景,没有国有企业享有的政府保护的大手,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一步步拼杀生存下来的。就其自身而言,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特别是广大的低端市场)的认知远非跨国企业的CEO们所及;他们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领导力以及对市场的应变抗变能力也要优于很多国企的企业家。另外,民营企业没有大型国有企业那样沉重的历史负担,也没有跨国企业高昂的营运成本。从某种角度讲,维持企业生存的成本相对较低。
有上述的愿景和使命感,客观上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加上力帆固有的资源和能力,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力帆这样的民营企业有能力挑起民族汽车工业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