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安全生产管理是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及有关单位对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监督等一系列的活动。为了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技术管理都要分析施工现场的不安全因素,根据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有效的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安全管理模式;明确安全生产任务、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采取有力的管理手段来保证有效的技术措施得以实施;搞好现场安全检查以及现场安全事故预防等管理工作。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系统;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1
一、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因素分析
(一)工人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培训不到位
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不适应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职业技能培训滞后,他们大都缺乏基本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其次,技术管理人员偏少,建筑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偏低,不能够有效地保障施工安全。且很多建筑施工现场缺乏专职的安全人员,同时还存在建筑业的个人安全防护装备落后,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缺乏建筑安全危险的预测和评估机制等。
(二)安全制度不健全
《建筑法》中有关建设管理和责任主体各方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许可、职责定位、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规定不明确或缺失;部分建筑安全技术标准及规范缺乏强制性、可操作性,难以保障建筑施工安全投入;这些不够完善的法律法规都急需修订,以适应当前建筑安全管理的需要。
(三)缺乏完备的建筑安全业绩评估指标
我国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评估主要由政府安全检查执法部门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打分的方法进行。建设部于2011年12月1日正式发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对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规范施工现场管理和政府安全执法检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安全检查的方式具有被动性和一定的偶然性。只能静态的反映某一特定时刻的安全施工状况。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且能充分反映建筑安全业绩的指标体系。
(四)建筑安全管理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国外安全理论研究活跃、应用广泛,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理论体系。如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事故致因理论、统计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安全评价理论等,为预防和控制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缺乏理论指导也是我国建筑安全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二、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
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依据管理的对象和范围可以分为宏观层面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和微观层面的安全生产管理。
其中,微观层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即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系统应在施工承包企业安全保证体系的基础上,涵盖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而且,他们之间应以有关合同作为重要的约束手段。
宏观层面的安全生产管理指的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建设主管部门、建筑企业遵循一定组织原则,分工合作,依照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进行检查、监督,督促和引导建设工程项目改善和提高安全生产效果的过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实施,必须借助有序、科学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顺畅,对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三、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系统的优化
(一)施行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
安全问题不仅仅局限在一个项目的建设阶段,而是发生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包括设计、施工、维修和拆除各个阶段,许多在施工和运行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是能够通过在设计阶段预先考虑这些问题来规避的。为了有效降低建筑施工风险,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和提高,我们应该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积极推行安全设计,即考虑施工安全设计。在项目施工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特别是通过确定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对重点部位进行监控,加强检查整改等工作的实施,保证工程的绝对安全性,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有效地防止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类事故的发生。基础配套生产设施完成竣工验收移交后投入使用,配套的变配电、通风、供气、空调、备用发电机等设施在建设项目运行过程中都会逐渐损毁,影响运行安全。因此,在建设项目的运行阶段必须坚持不断更新改造,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及时有效地消除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二)确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目前从企业安全管理状况和发生的事故来看,既有由于技术、工艺、设备的原因,也有操作者的精神状态不佳,劳动纪律松弛,规章制度不严和管理不善的原因。因此,对导致事故的三要素,即人、物、环境要进行综合管理,才能保证生产的整体安全。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也须建立起涉及企業管理生产管理全过程、全部门、全体成员的纵横交错、多层次、多渠道的安全组织管理体系,由开放型的纵向单科型转向封闭型的纵横综合型的管理。即企业的行政、党群、技术设备、运输、生产、经营等各方面,都要参与安全管理,协调作战。
(三)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认证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y standard Management System,OSHMS)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职业安全健康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职责、制度、程序、过程和资源。它的管理工作是通过“计划(策划)一实施与运行一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即PDCA循环的运行管理模式来实现。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实施对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施工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证与实施。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要求对公司的员工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并持续不断地进行培训效果的监督和检查,使每个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公司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随着体系的推广,将使全民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系统;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1-00-01
一、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因素分析
(一)工人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培训不到位
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不适应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职业技能培训滞后,他们大都缺乏基本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其次,技术管理人员偏少,建筑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偏低,不能够有效地保障施工安全。且很多建筑施工现场缺乏专职的安全人员,同时还存在建筑业的个人安全防护装备落后,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缺乏建筑安全危险的预测和评估机制等。
(二)安全制度不健全
《建筑法》中有关建设管理和责任主体各方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许可、职责定位、行政处罚等方面的规定不明确或缺失;部分建筑安全技术标准及规范缺乏强制性、可操作性,难以保障建筑施工安全投入;这些不够完善的法律法规都急需修订,以适应当前建筑安全管理的需要。
(三)缺乏完备的建筑安全业绩评估指标
我国对建筑企业施工安全评估主要由政府安全检查执法部门采用“安全检查评分表”打分的方法进行。建设部于2011年12月1日正式发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对加强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规范施工现场管理和政府安全执法检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安全检查的方式具有被动性和一定的偶然性。只能静态的反映某一特定时刻的安全施工状况。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且能充分反映建筑安全业绩的指标体系。
(四)建筑安全管理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国外安全理论研究活跃、应用广泛,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理论体系。如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事故致因理论、统计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安全评价理论等,为预防和控制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缺乏理论指导也是我国建筑安全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二、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
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依据管理的对象和范围可以分为宏观层面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和微观层面的安全生产管理。
其中,微观层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即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系统应在施工承包企业安全保证体系的基础上,涵盖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而且,他们之间应以有关合同作为重要的约束手段。
宏观层面的安全生产管理指的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建设主管部门、建筑企业遵循一定组织原则,分工合作,依照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章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进行检查、监督,督促和引导建设工程项目改善和提高安全生产效果的过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的实施,必须借助有序、科学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顺畅,对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分工明确,职责分明。
三、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系统的优化
(一)施行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
安全问题不仅仅局限在一个项目的建设阶段,而是发生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包括设计、施工、维修和拆除各个阶段,许多在施工和运行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是能够通过在设计阶段预先考虑这些问题来规避的。为了有效降低建筑施工风险,减少生产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和提高,我们应该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积极推行安全设计,即考虑施工安全设计。在项目施工中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安全保障措施,特别是通过确定项目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对重点部位进行监控,加强检查整改等工作的实施,保证工程的绝对安全性,确保安全目标的实现,有效地防止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各类事故的发生。基础配套生产设施完成竣工验收移交后投入使用,配套的变配电、通风、供气、空调、备用发电机等设施在建设项目运行过程中都会逐渐损毁,影响运行安全。因此,在建设项目的运行阶段必须坚持不断更新改造,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及时有效地消除设备运行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二)确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目前从企业安全管理状况和发生的事故来看,既有由于技术、工艺、设备的原因,也有操作者的精神状态不佳,劳动纪律松弛,规章制度不严和管理不善的原因。因此,对导致事故的三要素,即人、物、环境要进行综合管理,才能保证生产的整体安全。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也须建立起涉及企業管理生产管理全过程、全部门、全体成员的纵横交错、多层次、多渠道的安全组织管理体系,由开放型的纵向单科型转向封闭型的纵横综合型的管理。即企业的行政、党群、技术设备、运输、生产、经营等各方面,都要参与安全管理,协调作战。
(三)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认证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y standard Management System,OSHMS)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职业安全健康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职责、制度、程序、过程和资源。它的管理工作是通过“计划(策划)一实施与运行一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即PDCA循环的运行管理模式来实现。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实施对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施工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认证与实施。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要求对公司的员工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并持续不断地进行培训效果的监督和检查,使每个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公司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随着体系的推广,将使全民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