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15年8月11日至16日,素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成功举办,来自世界技能组织的59个成员国和地区的1200余名选手在50个项目中进行角逐。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选拔组建的中国代表团共派出32名选手,参加了焊接、制造团队挑战赛、美发、汽车喷漆等29个项目的比赛,并最终取得了5金6银4铜、12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首次夺金打破“零”的记录。在本次世赛获奖的中国参赛选手中,有一位参赛选手引起了本刊记者的关注。他就是来自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简称“昌飞公司”)的钟福强,他在本次大赛中获得了飞机维修项目的优胜奖。毫无疑问,钟福强的出色表现,离不开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离不开团结奋进的团队组织,更离不开先进严格的培养机制。那么昌飞公司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本刊记者对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王彬进行了采访。
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昌飞公司),始建于1969年,坐落在闻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两大直升机科研生产基地之一、 国家大飞机项目的九大主要合作生产供应商之一。公司现有总资产近90亿元;职工6000余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800多人;企业占地面积272万多平方米;拥有机械、动力、检测等各类设备4200余台(套)。公司先后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国家863计划CIMS应用示范企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殊荣,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作为国家级直升机科研生产基地和航空工业骨干企业,公司是如何制订并实施人才计划,培养出这样优秀的世界级高技能人才的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王彬给了公司创造奇迹的答案。
独到的培训方案锻造复合型人才
有着如此优秀的企业背景,员工的素质之高、技能水平之强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人才的培养更是需要这个“金刚钻”,如何打磨?如何成才?当记者问到员工钟福强能够获得如此优秀的成绩,有哪些独到的训练方法和备赛培养方案值得其他企业学习时,王彬认为在训练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
首先,双岗分工负责,强化模块训练。教练团队配置合理,模块或专业训练模式有效。飞机维修项目有7个比赛模块8个专业,每个模块或专业由本专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技师负责指导训练,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对本模块或专业的训练总体负责,并负责理解消化世赛技术文件和要求及本模块或专业训练计划、理论培训、命题及模拟测试、训练效果评估等,工人技师则负责选手技能培训。
其次,真实环境训练,增强选手技能。充分利用公司飞机制造和维修资源的优势,将选手训练融入公司生产环境,创造真实的技能需求,快速提高选手技能水平。公司直升机生产交付和维修工作对技能和质量的要求非常高,每项工作都涉及飞行安全,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训练,对选手的压力会更大,也更能培养选手按规定程序和要求操作的良好习惯,快速提高选手的基本专业技能。
第三,高标准严要求,从容应对赛场。按高于世赛标准要求反复进行模拟测试训练,提高选手应变能力。强化集训阶段每个模块,训练的操作时间比正式比赛时间缩短20到30分钟,优化每个操作的时间节点,为应对赛场突变预留出更多准备时间。
当然,如果认为这份培养方案只是为了参加比赛而设置,那就片面了,“备赛的培养方案既是在培养一个世赛参赛选手,又是在培养一个复合型的航空维修技能人才。选手完成参赛任务后,能够迅速取得航空维修资格,胜任起航空维修工作。”王彬如是说,“世赛上的获奖也启发我们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更应注重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鼓励一专多能。”
果树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离不开供给它营养的肥沃土壤。如果把昌飞公司培养出的获奖选手比作胜利的果实,那么公司的管理体制就是源源不断供给养分的肥沃土壤。对于昌飞公司来说,世赛竞赛的具体要求和公司的科研生产技能要求的高度一致性,以及公司完备的专业技术优势和技能人才优势,共同造就了这份荣誉。能从世赛上脱颖而出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实践战场上锻造过硬的本领,从比赛出发,而不局限于比赛本身,这是昌飞公司人才培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企业招聘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
一个企业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储备,这也正是昌飞公司非常关注的核心环节。王彬说:“在进行招聘时,我们关注应聘者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按照所需的专业或工种,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标准;二是毕业前半年到公司相关车间进行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熟悉公司的产品,按照公司产品的要求,并达到国家技能鉴定高级工标准。”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昌飞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更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
对于刚毕业就找工作的技工学校学生来说,达到这样的要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那如何才能达到公司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呢?这需要企业、学校和学生做出共同的努力和改变。 “根据公司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委托相关技工学校或职业院校开办专业班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的技能人才”,这是王彬提出的想法,也是昌飞公司对下一步技工教育的能力培养做出的计划。
世赛的成功也促进昌飞公司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我们利用世赛下拨的资金建立了集训基地,从硬软件方面都提升了能力,这样也能激发年轻技能人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王彬自豪地对记者说。
促进校企联合,基于企业需求定向定时培养
本届世赛中,我国代表团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全国范围的技能水平与世界技能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我国当前技工教育的模式也与国际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相距甚远。“我国与国外的优秀技工培养教育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随着我国职业院校的普及,技工学校越来越不受重视,数量和质量都在萎缩;相比之下,国外技能人才的培养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更胜一筹,技工接受培养的年龄也比我国要早,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我国与国外技工技能水平上的差距。除此之外,我国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也比国外差,这也是我国技校培养的弊端所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王彬脸上布满了担忧。“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应退缩,而是应该迎难而上,接受挑战。当下,我国的技工培养体系应该更好地和企业生产实际结合,定向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同时,技工学校应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例如,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办班的方式定向培养。在现实中,有的技工学校按照传统的模式开设的专业已经不适应当下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自然不能够在社会中寻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技工学校要想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就必须结合企业工种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最好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对航空制造和维修企业来说,高技能技术工人的培养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技工学校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到企业3~5年后才能成为企业的主力,这是因为企业是直接生产产品的,加工出来的产品要达到质量要求,而刚毕业的技工学校学生很少能够独立完成这样的工作任务。要培养一个能完全独立操作的技能人才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时间上要有保障,需要学校、企业和个人多方锻造,才能够打磨出一名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可以看出,要想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技工学校必须要结合企业的具体需求制订学生培养方案,当学生掌握了基础技能理论后,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这些都是提升学生操作水平、进而增强技工学生就业力的重要途径。
提高技工教育水平,接轨“中国制造2025”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从中国制造大国到中国制造强国,这是一场持久的“战役”。当今的中国制造业发展速度虽然冠绝全球,但论技术含量、人才数量、企业质量,都与世界上其他先进的制造国家有非常大的差距。
中国制造离不开中国人才。对于制造业来说,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异常重要。2015年年初,“赴日抢购马桶盖”成为热点话题,有些人从这一现象中看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强。毋庸置疑的是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制造业这个“木桶”中的“短板”之一。
虽然我国代表团在第43届世赛上获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王彬告诉记者说,世赛是培养和选拔年轻技能人才的大赛,参赛选手年龄在22到25岁之间,这一层次的技能人员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技能人才的水平。技能人员的技能水平一般要到40岁左右才达到巅峰,技工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培养普工,要向培育“工匠”的方向发展,让更多的“工匠”生产出更具有竞争力的精品,为制造业注入新鲜血液,使我国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目标得以实现。改善我国技工教育,迫在眉睫,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讲,政府应扮演合理的角色。虽然经过多年对技工教育的宣传,但是公众和社会依然对技术工人存有偏见。因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重塑当下社会的人才观念,让全社会重新认识技术工人的价值和地位。在宣传的同时,逐步形成各种配套制度(如高新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次,就学校自身来讲,应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进行多元化办学。一方面是办学模式多元化,即技工学校应结合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分工细化、企业具体用工需求、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要求来设置办学模式,才能够真正应对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办学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允许他们参与技工教育办学、相关标准制定、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督等,形成良性竞争。这样各技工院校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增进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昌飞公司),始建于1969年,坐落在闻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镇,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我国两大直升机科研生产基地之一、 国家大飞机项目的九大主要合作生产供应商之一。公司现有总资产近90亿元;职工6000余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800多人;企业占地面积272万多平方米;拥有机械、动力、检测等各类设备4200余台(套)。公司先后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国家863计划CIMS应用示范企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殊荣,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作为国家级直升机科研生产基地和航空工业骨干企业,公司是如何制订并实施人才计划,培养出这样优秀的世界级高技能人才的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王彬给了公司创造奇迹的答案。
独到的培训方案锻造复合型人才
有着如此优秀的企业背景,员工的素质之高、技能水平之强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人才的培养更是需要这个“金刚钻”,如何打磨?如何成才?当记者问到员工钟福强能够获得如此优秀的成绩,有哪些独到的训练方法和备赛培养方案值得其他企业学习时,王彬认为在训练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
首先,双岗分工负责,强化模块训练。教练团队配置合理,模块或专业训练模式有效。飞机维修项目有7个比赛模块8个专业,每个模块或专业由本专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技师负责指导训练,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对本模块或专业的训练总体负责,并负责理解消化世赛技术文件和要求及本模块或专业训练计划、理论培训、命题及模拟测试、训练效果评估等,工人技师则负责选手技能培训。
其次,真实环境训练,增强选手技能。充分利用公司飞机制造和维修资源的优势,将选手训练融入公司生产环境,创造真实的技能需求,快速提高选手技能水平。公司直升机生产交付和维修工作对技能和质量的要求非常高,每项工作都涉及飞行安全,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训练,对选手的压力会更大,也更能培养选手按规定程序和要求操作的良好习惯,快速提高选手的基本专业技能。
第三,高标准严要求,从容应对赛场。按高于世赛标准要求反复进行模拟测试训练,提高选手应变能力。强化集训阶段每个模块,训练的操作时间比正式比赛时间缩短20到30分钟,优化每个操作的时间节点,为应对赛场突变预留出更多准备时间。
当然,如果认为这份培养方案只是为了参加比赛而设置,那就片面了,“备赛的培养方案既是在培养一个世赛参赛选手,又是在培养一个复合型的航空维修技能人才。选手完成参赛任务后,能够迅速取得航空维修资格,胜任起航空维修工作。”王彬如是说,“世赛上的获奖也启发我们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更应注重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鼓励一专多能。”
果树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离不开供给它营养的肥沃土壤。如果把昌飞公司培养出的获奖选手比作胜利的果实,那么公司的管理体制就是源源不断供给养分的肥沃土壤。对于昌飞公司来说,世赛竞赛的具体要求和公司的科研生产技能要求的高度一致性,以及公司完备的专业技术优势和技能人才优势,共同造就了这份荣誉。能从世赛上脱颖而出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实践战场上锻造过硬的本领,从比赛出发,而不局限于比赛本身,这是昌飞公司人才培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企业招聘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
一个企业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储备,这也正是昌飞公司非常关注的核心环节。王彬说:“在进行招聘时,我们关注应聘者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按照所需的专业或工种,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级工标准;二是毕业前半年到公司相关车间进行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熟悉公司的产品,按照公司产品的要求,并达到国家技能鉴定高级工标准。”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昌飞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更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
对于刚毕业就找工作的技工学校学生来说,达到这样的要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那如何才能达到公司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呢?这需要企业、学校和学生做出共同的努力和改变。 “根据公司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委托相关技工学校或职业院校开办专业班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的技能人才”,这是王彬提出的想法,也是昌飞公司对下一步技工教育的能力培养做出的计划。
世赛的成功也促进昌飞公司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我们利用世赛下拨的资金建立了集训基地,从硬软件方面都提升了能力,这样也能激发年轻技能人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王彬自豪地对记者说。
促进校企联合,基于企业需求定向定时培养
本届世赛中,我国代表团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全国范围的技能水平与世界技能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我国当前技工教育的模式也与国际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相距甚远。“我国与国外的优秀技工培养教育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随着我国职业院校的普及,技工学校越来越不受重视,数量和质量都在萎缩;相比之下,国外技能人才的培养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更胜一筹,技工接受培养的年龄也比我国要早,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我国与国外技工技能水平上的差距。除此之外,我国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也比国外差,这也是我国技校培养的弊端所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王彬脸上布满了担忧。“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应退缩,而是应该迎难而上,接受挑战。当下,我国的技工培养体系应该更好地和企业生产实际结合,定向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同时,技工学校应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例如,可以采取校企联合办班的方式定向培养。在现实中,有的技工学校按照传统的模式开设的专业已经不适应当下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自然不能够在社会中寻得一份稳定的工作。技工学校要想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就必须结合企业工种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最好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对航空制造和维修企业来说,高技能技术工人的培养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技工学校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到企业3~5年后才能成为企业的主力,这是因为企业是直接生产产品的,加工出来的产品要达到质量要求,而刚毕业的技工学校学生很少能够独立完成这样的工作任务。要培养一个能完全独立操作的技能人才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时间上要有保障,需要学校、企业和个人多方锻造,才能够打磨出一名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可以看出,要想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技工学校必须要结合企业的具体需求制订学生培养方案,当学生掌握了基础技能理论后,要求学生到企业实习。这些都是提升学生操作水平、进而增强技工学生就业力的重要途径。
提高技工教育水平,接轨“中国制造2025”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从中国制造大国到中国制造强国,这是一场持久的“战役”。当今的中国制造业发展速度虽然冠绝全球,但论技术含量、人才数量、企业质量,都与世界上其他先进的制造国家有非常大的差距。
中国制造离不开中国人才。对于制造业来说,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异常重要。2015年年初,“赴日抢购马桶盖”成为热点话题,有些人从这一现象中看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强。毋庸置疑的是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制造业这个“木桶”中的“短板”之一。
虽然我国代表团在第43届世赛上获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王彬告诉记者说,世赛是培养和选拔年轻技能人才的大赛,参赛选手年龄在22到25岁之间,这一层次的技能人员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技能人才的水平。技能人员的技能水平一般要到40岁左右才达到巅峰,技工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培养普工,要向培育“工匠”的方向发展,让更多的“工匠”生产出更具有竞争力的精品,为制造业注入新鲜血液,使我国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目标得以实现。改善我国技工教育,迫在眉睫,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讲,政府应扮演合理的角色。虽然经过多年对技工教育的宣传,但是公众和社会依然对技术工人存有偏见。因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重塑当下社会的人才观念,让全社会重新认识技术工人的价值和地位。在宣传的同时,逐步形成各种配套制度(如高新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
其次,就学校自身来讲,应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进行多元化办学。一方面是办学模式多元化,即技工学校应结合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分工细化、企业具体用工需求、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要求来设置办学模式,才能够真正应对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办学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允许他们参与技工教育办学、相关标准制定、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督等,形成良性竞争。这样各技工院校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增进效率、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