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是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文本中,与文本对话,与创作主体共情,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所谓教学相长,教学美绝不是孤芳自赏,它的潜能存在于师生双方的审美经验、知觉感受力、思维创造性、情感的易唤性、联想的快速性等多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优美的语言和恰当的教学行为引发学生新奇的想象、独到的见解,提升其思维品质。
一、涵泳诵读想象共情
有效的诵读是获取审美体验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音韵美,而且能促进读者对作品情理内容的理解。作者创作时由情思而声音,继而付诸语言文字,读者欣赏时逆溯而上,因声徇情。肖培东老师曾说:“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是朗读。”新诗作为典型的诵读型文本,可以以“诵读”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优美的朗诵,可以创造出一种情境氛围,让审美主体沉浸其中,体会审美客体的音乐美、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获得审美愉悦。《天上的街市》营造的意境如此优美,如梦如幻,应该读得缓慢一些,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刚开始都读得很快,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朗诵的能力,普通话标准、字正腔圆,进而能够美读,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感情充沛建立在对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名家读的固然好,但是教师范读更有亲切感。执教者全身心沉浸到作品的境界中,或徐缓深沉,或迅疾激昂,以声情并茂的朗诵自我陶醉的同时也把学生引领到文本深处,让作品内在的情感和力量震撼学生的心灵,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此时也正是学生们静心感受文本魅力之时,效果更佳。教师在范读时不妨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诗歌描繪的画面,漫步诗境,与诗人一起眺望远远的街灯,由街灯想到明星,再由明星想到天上的街灯,它们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1],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整体感知。通过想象,学生能够再现画面,感受到天上的街市是如此繁华、恬静、美好、安宁、祥和、梦幻……
当然教师自身朗读功力再好,学生不进行朗诵实践也是徒劳。学生需要读出应有的语气,读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轻重变化和节奏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活动,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引导学生抵达语言内核,深入情感深处。从横向来说,朗读是多元化的,可以自由读、个别读、领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小组读;从纵向来说,朗读应伴随诗歌教学的始终,每读一遍应有不同的体悟,不同的感受。这种情感的抒发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层层递进。刚接触文本,可以把要求设定为字正腔圆、吐字清晰,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在品读文本的基础上,逐渐富有感情地将文本朗诵出来,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在《天上的街市》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问同学们拿到一首诗,首先要做什么?根据经验,很多学生告诉我要“读”。通过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学习诗歌的方法:读。学生自由读的过程中,根据经验和语感标出节奏和重音,分小组自己组织朗诵的形式,可以推选一位来展示,也可以有领诵与和声合作完成整首诗的朗诵,再请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诗是听觉的诗,是音乐的诗,读好才有味道,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渐渐体悟到这首诗节奏应该舒缓,语调应该柔和。
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敲门砖,我们读后莫不惊叹诗人构思的巧妙,创造了一个如此美妙神奇的意境,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语言生动明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鲜明的形象性,尤其是一些动词的运用,如“明了”“现了”等,生动而别致。在诗歌形式上,不仅诗节整齐,句式匀称,而且节奏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学生小组交流和展示,全体学生得以沉浸于美丽的诗歌中。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是需要想象的,“没有想象就没有诗”。[2]同样,文学欣赏的过程也是读者的审美再创造的过程,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召唤着读者加以具体化、参与审美再创造,积极地填补空白。正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召唤结构,读者在欣赏诗歌时,也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通过生动隽永的语言体悟到诗人的情感。正如叶圣陶所说:“我们鉴赏文字,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3]通过想象,你一定能够理解《乡愁》中这头和那头的翘首以盼。通过想象,你也一定能够捕捉到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情。
审美具有直觉性,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这与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紧密相连。《天上的街市》有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无论是街市还是街市上陈列的世间所无的珍奇,无论是天河还是牛郎织女在天上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都是诗人借助艺术的想象虚构出来的,充满了奇思妙想,也因此充盈着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直接诉诸读者的情感。作为一部优美的诗歌作品,一方面,它的诗意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它又以出其不意的意境调动作者的联想和想象,使之不断超越自己的期待视野,获得审美愉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适当时预留空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天上的街市谁都没有真正见过,它本身就是作者幻化的一个理想人间,因而我们需要调动想象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审美具有情感性和愉悦性,在欣赏的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融合能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学生忘我地沉浸在艺术境界中,情思随之迁移。在优美的诗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驰骋在缥缈的空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脑海浮现出天上的街市,那里有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有浅浅的天河,那里还有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如此美妙。我们在跳跃的意象中捕捉诗人的情绪,甚至可以和牛郎织女结伴闲游在天上富饶的街市中,共同感受那自由、幸福的星夜,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样的意境绝不是靠老师的讲授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去体悟。正如统编版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提示页所言:“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诗可以群,诗歌的情感最易相通。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作为读者,鉴赏的过程也是审美再创造,与文本、作者进行多重对话,从而实现情感共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欣赏者来说,语言是进入作品艺术世界的桥梁,窥视作品诗情画意的窗户”[4],尤其是诗歌这种非常具有审美性的文体,教师不应追求速度,也无需尝试更多现代多媒体技术,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验和想象的空间,而应该回归文本,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时常要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笔者在执教过程中,以读贯穿课堂,指导学生朗诵,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出现频率很高 的词“定然”,既然天上的街市是虚幻的,现实中并不存在,诗人为什么要用定然,而不用可能、应该、也许呢?我将诗进行了略微地改写,让学生男女生分读,通过朗诵的语气和声调来感受原诗和改写过的诗感情上的不同。
通过比较朗诵,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定然”要重读,表达一种肯定语气,而可能、也许只表示一种猜测。虽然出于想象,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诗人坚信这样的理想的世界是存在的,更能表现诗人对理想人间的憧憬和执着的追寻。此外,诗人在第3小节用了“你看”,在第4小节用了“不信”,仿佛在与读者对话,不仅表现诗人相信理想人间的存在,而且希望我们每一位读者感受到这理想世界的真实。
重音、停顿、语速和语调等声音技巧不是超然于读物之外的,只有体味语言,方能把握作者情感,朗读才能落在实处。诗歌的魅力往往是语言的魅力,通过“换、调、增、删”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反复推敲字词,揣摩语言妙处。通过品读,学生对诗歌字里行间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作者对美好的渴望感同身受。
学生描绘自己心目中天上的街市,就会把自己当作诗人,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独立创作,从而深化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写作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片段写作练习: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天上的街市》,可以发挥想象,更直观地感悟语言的诗意。让学生改写、仿写或续写,学生在写诗中,就会把自己当作诗人,化用诗歌中的各种艺术手法,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独立创作,不仅能提升他们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功力,更能训练他们的思维、润泽他们的情怀。正如温儒敏所言:“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应用的课,同时把文化修养、精神熏陶,很自然地带进来。”[5]课堂习作展示:
夜,静悄悄的,整条街上只剩下微弱的街灯和寥寥无几的行人,缥缈的空中群星闪烁,在无顷的夜幕中舞动,刹那间星光变成了街灯,默默绽放着光华,照亮天上的街市。我想或许在天上有一个世外桃源,窗明几净、云雾缭绕,在那里人们不必因世态炎凉而紧皱双眉;在那里,人们不必因为一片落叶而黯然神伤;在那里,人們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怅然若失……我相信,在那里,一定有着令人凝神注视不愿离去的风景,一定有成千上万轻飞曼舞的蜂蝶,一定有亭亭玉立的仙女衣袖舞动,天宫里,牛郎织女不需要在心里默默呼唤对方,不需要用温柔的眼神遥遥相望,而是能趟过浅浅的天河,将心事倾诉……或许此刻,他们正搀着手,在天街散步,耳边回荡着天河潺潺的水声,感受相爱相守的幸福。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定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二、敲击质疑理趣盎然
联想和想象是感性层面的,是品读诗歌的必由之路。此外,新诗教学还需要理性的思考。我们的想象不能没有边际,需要理性的引导。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质疑,引发课堂的动态生成。
“要进入作品的深层加以分析,就要从天衣无缝的作品中找出差异,找出矛盾,提出问题。有了矛盾,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有可能深入。”[6]钻研文本才能发现疑惑,即教学突破口。在《天上的街市》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文本中有思维价值的细微之处,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内容看似矛盾之处设计问题。街市为何要去天上寻?为什么牛郎织女在郭沫若的笔下那么幸福?这是诗人情感的矛盾之处,也是这首诗思维价值的核心,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问题,以此驱动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和审美齐飞。
很多老师喜欢在接触文本时就交代写作背景,有时过于强调知人论世却恰恰限制了学生对纯文本的解读,阻碍学生获得真实的阅读体验。当然,以意逆志仍然是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心境的,例如《我爱这土地》中,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使人体味到无限坎坷和辛酸,只有弄清楚诗人深爱着的这土地经历了哪些苦难变故,才能更好地把握这首诗悲愤深沉的感情基调以及对祖国真挚热切的爱、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但是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最合适的时机自然引出背景是值得思考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在畅想郭沫若笔下这幅星空图时,不难发现,这首诗与我们认知里的神话传说有着很大的不同。众所周知,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不幸福,王母娘娘不准织女和牛郎结合,将两人分开,并拔下发簪在织女身后一划,天空中出现很深很宽的天河,一年只能相聚一次,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故事。无论是《迢迢牵牛星》中的“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还是《鹊桥仙》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都写出了牛郎织女相距之远,相会时间之短,突出相思之苦,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暗含无限的惜别和不舍,离愁别恨令人心碎。而郭沫若笔下的天河是“浅浅的”“不甚宽广的”,不再是阻隔幸福的鸿沟,变得可以跨越,牛郎织女已经不再为“盈盈一水”相阻隔,“脉脉不得语”,也不再以泪洗面,泣涕零如雨,他们没有天河相隔,也不再受任何势力的束缚,没有抑怨痛苦,他们骑着牛儿自由地来往,在美丽的街市上徜徉、闲游,成了美好幸福的化身。诗人想象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么,我们不禁思考:郭沫若这样改写的用意是什么呢?初中学生的学习主要靠感性,必要的资料穿插能够提供些许理性的基础。陈毅在《赠郭沫若同志》中写道:“我早年读过你的诗集《星空》《天上的街市》那首诗曾引起我的同情……你从人间想到天上,是因为你知道人世间的各种艰难。”陈毅生活在那个时代,因而能够理解郭沫若的创作心理。我们作为读者也要禀了解之同情,与诗人进行跨时代的对话。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7]再看郭沫若的另一首诗,以诗证诗,学生会对这“人世间的各种艰难”有更深的体悟: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便是把金刚石的宾刀也会生锈……我们飞向西方,西方同是一座屠场。我们飞向东方,东方同是一座囚牢。我们飞向南方,南方同是一座坟墓。我们飞向北方,北方同是一座地獄……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好像那大海里的孤舟,左也是漶漫,右也是漶漫,前不见灯台,后不见海岸。[8]——《凤凰涅槃》
诗人借此发出五四时代的天问,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叩问,“屠场”“囚牢”“坟墓”“地狱”都是在象征意义的层面上对那个阴秽世界的否定。“在此,一种生命的孤寂感、荒凉感、虚无感力透纸背”[9],当学生对当时人世间的艰难有了认识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现实不如意,作者将如何自处?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深重的民族苦难,诗人陷入苦闷彷徨,越得不到的生活就越想要追寻。吟咏天上街市的美景就是因为地上街市的污浊,因而只能把地上所无幻化到天上。字里行间隐含着郭沫若对人间没有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淡淡忧郁,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期盼,激发人们对光明幸福生活的追寻。至此,学生也就理解了作者的创作初衷。
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文本、诵读文本,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内化文本的审美价值。教师以贴合新诗文体的方式展开教学,以读贯穿始终,在反常处仔细品读,在矛盾处拨开云雾,在留白处欲说还休,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思维品质,让审美与思维齐飞,达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注释:
[1]朱光潜.谈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9.
[2]艾青.和诗歌爱好者谈诗[J].人民文学,1980(5).
[3]罗锡英.中学语文文本教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6.
[4]陈文忠.文学理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237.
[5]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70.
[7]陈文忠.文学理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33
[8]杨芳选编.郭沫若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30.
[9]邓招华.现代新诗文本细读与诗学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一、涵泳诵读想象共情
有效的诵读是获取审美体验的必由之路,它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作品的音韵美,而且能促进读者对作品情理内容的理解。作者创作时由情思而声音,继而付诸语言文字,读者欣赏时逆溯而上,因声徇情。肖培东老师曾说:“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是朗读。”新诗作为典型的诵读型文本,可以以“诵读”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优美的朗诵,可以创造出一种情境氛围,让审美主体沉浸其中,体会审美客体的音乐美、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获得审美愉悦。《天上的街市》营造的意境如此优美,如梦如幻,应该读得缓慢一些,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刚开始都读得很快,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朗诵的能力,普通话标准、字正腔圆,进而能够美读,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感情充沛建立在对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名家读的固然好,但是教师范读更有亲切感。执教者全身心沉浸到作品的境界中,或徐缓深沉,或迅疾激昂,以声情并茂的朗诵自我陶醉的同时也把学生引领到文本深处,让作品内在的情感和力量震撼学生的心灵,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此时也正是学生们静心感受文本魅力之时,效果更佳。教师在范读时不妨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诗歌描繪的画面,漫步诗境,与诗人一起眺望远远的街灯,由街灯想到明星,再由明星想到天上的街灯,它们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1],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整体感知。通过想象,学生能够再现画面,感受到天上的街市是如此繁华、恬静、美好、安宁、祥和、梦幻……
当然教师自身朗读功力再好,学生不进行朗诵实践也是徒劳。学生需要读出应有的语气,读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轻重变化和节奏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活动,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引导学生抵达语言内核,深入情感深处。从横向来说,朗读是多元化的,可以自由读、个别读、领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小组读;从纵向来说,朗读应伴随诗歌教学的始终,每读一遍应有不同的体悟,不同的感受。这种情感的抒发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层层递进。刚接触文本,可以把要求设定为字正腔圆、吐字清晰,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在品读文本的基础上,逐渐富有感情地将文本朗诵出来,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在《天上的街市》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问同学们拿到一首诗,首先要做什么?根据经验,很多学生告诉我要“读”。通过这个问题,我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学习诗歌的方法:读。学生自由读的过程中,根据经验和语感标出节奏和重音,分小组自己组织朗诵的形式,可以推选一位来展示,也可以有领诵与和声合作完成整首诗的朗诵,再请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诗是听觉的诗,是音乐的诗,读好才有味道,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渐渐体悟到这首诗节奏应该舒缓,语调应该柔和。
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敲门砖,我们读后莫不惊叹诗人构思的巧妙,创造了一个如此美妙神奇的意境,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语言生动明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鲜明的形象性,尤其是一些动词的运用,如“明了”“现了”等,生动而别致。在诗歌形式上,不仅诗节整齐,句式匀称,而且节奏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学生小组交流和展示,全体学生得以沉浸于美丽的诗歌中。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是需要想象的,“没有想象就没有诗”。[2]同样,文学欣赏的过程也是读者的审美再创造的过程,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召唤着读者加以具体化、参与审美再创造,积极地填补空白。正因为文学作品具有召唤结构,读者在欣赏诗歌时,也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通过生动隽永的语言体悟到诗人的情感。正如叶圣陶所说:“我们鉴赏文字,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3]通过想象,你一定能够理解《乡愁》中这头和那头的翘首以盼。通过想象,你也一定能够捕捉到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情。
审美具有直觉性,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这与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紧密相连。《天上的街市》有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无论是街市还是街市上陈列的世间所无的珍奇,无论是天河还是牛郎织女在天上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都是诗人借助艺术的想象虚构出来的,充满了奇思妙想,也因此充盈着艺术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直接诉诸读者的情感。作为一部优美的诗歌作品,一方面,它的诗意与读者的期待视野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它又以出其不意的意境调动作者的联想和想象,使之不断超越自己的期待视野,获得审美愉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适当时预留空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天上的街市谁都没有真正见过,它本身就是作者幻化的一个理想人间,因而我们需要调动想象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审美具有情感性和愉悦性,在欣赏的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融合能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学生忘我地沉浸在艺术境界中,情思随之迁移。在优美的诗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驰骋在缥缈的空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脑海浮现出天上的街市,那里有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里有浅浅的天河,那里还有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如此美妙。我们在跳跃的意象中捕捉诗人的情绪,甚至可以和牛郎织女结伴闲游在天上富饶的街市中,共同感受那自由、幸福的星夜,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这样的意境绝不是靠老师的讲授可以传递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心去感受、去体悟。正如统编版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提示页所言:“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诗可以群,诗歌的情感最易相通。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作为读者,鉴赏的过程也是审美再创造,与文本、作者进行多重对话,从而实现情感共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欣赏者来说,语言是进入作品艺术世界的桥梁,窥视作品诗情画意的窗户”[4],尤其是诗歌这种非常具有审美性的文体,教师不应追求速度,也无需尝试更多现代多媒体技术,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验和想象的空间,而应该回归文本,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时常要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笔者在执教过程中,以读贯穿课堂,指导学生朗诵,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出现频率很高 的词“定然”,既然天上的街市是虚幻的,现实中并不存在,诗人为什么要用定然,而不用可能、应该、也许呢?我将诗进行了略微地改写,让学生男女生分读,通过朗诵的语气和声调来感受原诗和改写过的诗感情上的不同。
通过比较朗诵,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定然”要重读,表达一种肯定语气,而可能、也许只表示一种猜测。虽然出于想象,作者却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诗人坚信这样的理想的世界是存在的,更能表现诗人对理想人间的憧憬和执着的追寻。此外,诗人在第3小节用了“你看”,在第4小节用了“不信”,仿佛在与读者对话,不仅表现诗人相信理想人间的存在,而且希望我们每一位读者感受到这理想世界的真实。
重音、停顿、语速和语调等声音技巧不是超然于读物之外的,只有体味语言,方能把握作者情感,朗读才能落在实处。诗歌的魅力往往是语言的魅力,通过“换、调、增、删”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反复推敲字词,揣摩语言妙处。通过品读,学生对诗歌字里行间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作者对美好的渴望感同身受。
学生描绘自己心目中天上的街市,就会把自己当作诗人,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独立创作,从而深化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写作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片段写作练习: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天上的街市》,可以发挥想象,更直观地感悟语言的诗意。让学生改写、仿写或续写,学生在写诗中,就会把自己当作诗人,化用诗歌中的各种艺术手法,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独立创作,不仅能提升他们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功力,更能训练他们的思维、润泽他们的情怀。正如温儒敏所言:“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应用的课,同时把文化修养、精神熏陶,很自然地带进来。”[5]课堂习作展示:
夜,静悄悄的,整条街上只剩下微弱的街灯和寥寥无几的行人,缥缈的空中群星闪烁,在无顷的夜幕中舞动,刹那间星光变成了街灯,默默绽放着光华,照亮天上的街市。我想或许在天上有一个世外桃源,窗明几净、云雾缭绕,在那里人们不必因世态炎凉而紧皱双眉;在那里,人们不必因为一片落叶而黯然神伤;在那里,人們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怅然若失……我相信,在那里,一定有着令人凝神注视不愿离去的风景,一定有成千上万轻飞曼舞的蜂蝶,一定有亭亭玉立的仙女衣袖舞动,天宫里,牛郎织女不需要在心里默默呼唤对方,不需要用温柔的眼神遥遥相望,而是能趟过浅浅的天河,将心事倾诉……或许此刻,他们正搀着手,在天街散步,耳边回荡着天河潺潺的水声,感受相爱相守的幸福。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定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二、敲击质疑理趣盎然
联想和想象是感性层面的,是品读诗歌的必由之路。此外,新诗教学还需要理性的思考。我们的想象不能没有边际,需要理性的引导。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质疑,引发课堂的动态生成。
“要进入作品的深层加以分析,就要从天衣无缝的作品中找出差异,找出矛盾,提出问题。有了矛盾,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有可能深入。”[6]钻研文本才能发现疑惑,即教学突破口。在《天上的街市》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文本中有思维价值的细微之处,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内容看似矛盾之处设计问题。街市为何要去天上寻?为什么牛郎织女在郭沫若的笔下那么幸福?这是诗人情感的矛盾之处,也是这首诗思维价值的核心,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问题,以此驱动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和审美齐飞。
很多老师喜欢在接触文本时就交代写作背景,有时过于强调知人论世却恰恰限制了学生对纯文本的解读,阻碍学生获得真实的阅读体验。当然,以意逆志仍然是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心境的,例如《我爱这土地》中,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使人体味到无限坎坷和辛酸,只有弄清楚诗人深爱着的这土地经历了哪些苦难变故,才能更好地把握这首诗悲愤深沉的感情基调以及对祖国真挚热切的爱、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但是如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最合适的时机自然引出背景是值得思考的。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在畅想郭沫若笔下这幅星空图时,不难发现,这首诗与我们认知里的神话传说有着很大的不同。众所周知,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不幸福,王母娘娘不准织女和牛郎结合,将两人分开,并拔下发簪在织女身后一划,天空中出现很深很宽的天河,一年只能相聚一次,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故事。无论是《迢迢牵牛星》中的“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还是《鹊桥仙》中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都写出了牛郎织女相距之远,相会时间之短,突出相思之苦,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暗含无限的惜别和不舍,离愁别恨令人心碎。而郭沫若笔下的天河是“浅浅的”“不甚宽广的”,不再是阻隔幸福的鸿沟,变得可以跨越,牛郎织女已经不再为“盈盈一水”相阻隔,“脉脉不得语”,也不再以泪洗面,泣涕零如雨,他们没有天河相隔,也不再受任何势力的束缚,没有抑怨痛苦,他们骑着牛儿自由地来往,在美丽的街市上徜徉、闲游,成了美好幸福的化身。诗人想象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么,我们不禁思考:郭沫若这样改写的用意是什么呢?初中学生的学习主要靠感性,必要的资料穿插能够提供些许理性的基础。陈毅在《赠郭沫若同志》中写道:“我早年读过你的诗集《星空》《天上的街市》那首诗曾引起我的同情……你从人间想到天上,是因为你知道人世间的各种艰难。”陈毅生活在那个时代,因而能够理解郭沫若的创作心理。我们作为读者也要禀了解之同情,与诗人进行跨时代的对话。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7]再看郭沫若的另一首诗,以诗证诗,学生会对这“人世间的各种艰难”有更深的体悟: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便是把金刚石的宾刀也会生锈……我们飞向西方,西方同是一座屠场。我们飞向东方,东方同是一座囚牢。我们飞向南方,南方同是一座坟墓。我们飞向北方,北方同是一座地獄……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好像那大海里的孤舟,左也是漶漫,右也是漶漫,前不见灯台,后不见海岸。[8]——《凤凰涅槃》
诗人借此发出五四时代的天问,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叩问,“屠场”“囚牢”“坟墓”“地狱”都是在象征意义的层面上对那个阴秽世界的否定。“在此,一种生命的孤寂感、荒凉感、虚无感力透纸背”[9],当学生对当时人世间的艰难有了认识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现实不如意,作者将如何自处?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深重的民族苦难,诗人陷入苦闷彷徨,越得不到的生活就越想要追寻。吟咏天上街市的美景就是因为地上街市的污浊,因而只能把地上所无幻化到天上。字里行间隐含着郭沫若对人间没有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淡淡忧郁,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期盼,激发人们对光明幸福生活的追寻。至此,学生也就理解了作者的创作初衷。
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文本、诵读文本,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内化文本的审美价值。教师以贴合新诗文体的方式展开教学,以读贯穿始终,在反常处仔细品读,在矛盾处拨开云雾,在留白处欲说还休,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思维品质,让审美与思维齐飞,达成和谐的课堂氛围。
注释:
[1]朱光潜.谈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9.
[2]艾青.和诗歌爱好者谈诗[J].人民文学,1980(5).
[3]罗锡英.中学语文文本教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6.
[4]陈文忠.文学理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237.
[5]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70.
[7]陈文忠.文学理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33
[8]杨芳选编.郭沫若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30.
[9]邓招华.现代新诗文本细读与诗学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