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论书诗》研究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o78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近三百年书法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场巨大的蜕变,主题是碑帖之争。自“仪征太傅首发名论,而知斥王著之误,犹薄羲献之书”[1],到推崇王澍“江南足拓不如河北断碑”[2]主张的包世臣《艺舟双楫》的问世,“形成了咸丰、同治以后碑派书法压倒帖派的一统天下之势”,[3]“尊碑绌帖”成为主流。
  陶濬宣(1846-1912),原名祖望,亦署浚宣,字文冲,号心云、心耘,晚号东湖居士、稷山、稷叟,室名稷山馆、通艺堂等。清会稽(今浙江绍兴)陶堰人。为晚清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教育家、收藏家、维新支持者,亦工诗、善画。陶濬宣早年即以书法闻名乡里,后更以笔力峻厚、气象阔大的北魏碑体书法享誉一时,翁同龢所谓“盖包派也”。梁启超50岁作《稷山论书诗·序》,称“记十二三岁时,在粤秀山三君祠见心老书一楹帖,目敚魂摇不能去,学书之兴自此”,“其书龙跳虎卧,意态横绝”。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称:“北魏造像,至今存者盈千累万。中之最佳者,有龙门之《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迩来说北碑者大抵从此入手,遵义莫友芝、会稽陶濬宣其最佳者”[4]。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评价陶濬宣“心云教授自给,予与交甚疏,而远道相思,束修分饷,今人所仅见也,词翰高洁,亦有魏晋之风”。陶濬宣书稿、题跋、简札等帖类书法作品,魏晋韵味十足,随手拈来,鲜活生动,于质朴散淡中明显带有浓重的魏晋碑版气息,这一类作品与他同时代的帖学高手相比亦毫不逊色。光绪时浙江造银元、角子、铜元上“光绪通宝”模字,即出自陶濬宣手笔,其在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稷山论书诗》作于“光绪壬辰闰六月朔”[5],是陶濬宣书学思想的代表论著。经过逾百年的碑帖争论,此时人们对帖学的态度,相较于早期的“南、北判然两不相涉”[6],已经更加客观温和。袁爽秋在诗稿跋中,评价《稷山论书诗》“考石墨之存佚,辨书派于微茫,察之尚精,析之贵核,……抑可谓申阮公之墨守,箴安吴之阙失者矣”[7]。
  一、《稷山论书诗》版本
  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稷山论书诗》存三册[8],均为稿本,其中初稿本一册[9],清稿本两册[10]。
  初稿本内文9行,无格,为陶濬宣手书,文中有多处涂改,这应是“光绪壬辰夏六月既望,书于宣南客邸”的稿本,作者自署封面两个,一为竖署三行“稷山论书诗 光绪壬辰闰六月朔写稿 于都门宣南坊寓庐”,盖有方形白文印章两枚:“陶濬宣”和“稷山文字”;另一封面亦为三行:“稷山论书诗初稿本 越二十年辛亥闰六月朔 东湖居士濬宣重题”,名字旁盖有长方白文印章“陶心云”及方形白文印章“陶濬宣”(即封面一上姓名印)。初稿本诗稿正文前附俞樾、李慈铭、谭献、袁昶四人手书序跋各一篇,诗稿正文后有王继香、宗源翰、沈曾植、梁启超、蔡元培、王芾卿、宗海、袁其庚[11]等八人手书题跋及与诗稿相关信函共9札。页眉处有陶濬宣自注、叶昌炽及署名“献”(疑似)等批注很多。另梁启超50岁重新见到诗稿初稿本,履行30年前初见诗稿时的许诺[12],作《稷山论书诗·序》,收入《饮冰室合集》。
  清稿本两册,现据初稿本正文后附蔡元培一札关于诗稿的信函,将清稿本分甲、乙两册。(“委校论书诗谨已对读一过。甲册似无甚误字,乙册失录一诗,谨以补录”,以及“清本两册,谨奉缴曹君礼经校释可否”。)[13]清稿本甲册9行,行约21字,小字双行同,绿格,白口,四周双边,共五十五页,页眉处有陶濬宣小行楷注释数则。封面字两行:“稷山论书诗底本” 及右行小字“陶稷山同年 濬宣著”。诗稿正文,从笔迹看应为两人所书,自四十一页开始字迹明显不同,结体由纵势转为扁方,第四十八页粘有陶濬宣手书字条一个:“录稿至此适患腹疾,委顿殊甚。以下每诗下注止节写数语,未竟,俟病痊再补录也。濬宣记(名字处盖有‘濬宣’白文印一枚)”。
  清稿本乙册内文无格,形制较甲册简单。[14]
  清稿本甲册收录七言论书绝句91首[15],每诗后作者各附有自注,共23000余字。初稿本正文前后附俞樾、李慈铭、谭献、袁昶、王继香、宗源翰、沈曾植、梁启超、蔡元培、王芾卿、宗海、袁其庚等12人13札手书序跋及与诗稿相关信函,计7000余字。
  二、《稷山论书诗》论书主要内容
  清代金石考据学极盛,至晚清更加发达,“穹岩绝域,閟者日出,旧藏精拓,平揖古人。乃有欧赵所未见,遂不复以枣木为津筏。”[16]书家学者不仅收集整理金石文献,并加以考证,三五同好聚集在一起,探究碑刻源流,品评书法嬗变,蔚成风气。陶氏家族富甲一方,在临池之余,陶濬宣极喜各处寻碑访拓,自称“吾于晋、宋、齐、梁贞石尤珍护宝惜之”,[17]“南帖盛行,而南朝真迹几绝,前至江宁访萧梁诸刻,抚石流连,如渤海宿索征南碑下,三日不能去也”[18]。缪荃孙致陶濬宣信札“曹恪碑收入八千不为贵,……韩永义造像五千可得,并非新出者”[19]。翁同龢日记:“陶心耘来辞行,云访得张石洲[20]《延昌地理志》,祁处,《东汉书地理志》,……蒯礼卿处,尚未钞获也”[21]。信中或日记中所涉均与收藏金石文字有关。陶濬宣亦精于研究,他对于六朝碑版的考证、见地非同一般。陶濬宣论书诗涉及范围宽泛,内容丰富,以下仅归纳几个主要方面加以介绍。
  1、 对碑版渊流的考证
  论书诗第26首:
  两志崔刁绝妙词,即论文体亦吾师。
  起衰八代昌黎手,祖述先民谁见知。
  崔刁是指《崔敬邕》《刁遵》两墓志。作者自注:“二志并以三世名讳、官爵提行列于序首,潜研堂跋,疑其似今行状之式,为志墓变例。……欧苏以来竞相效法,遂沿为后世行状之例,不知实肇始于二志。世传韩公文起八代之衰,盖未尝不从八代出也。且此式北朝墓志中别无见者,益以证两石之出一手矣”。
  论书诗第46首:
  《元公》《姬氏》最完整,近岁更得《苏孝慈》。
  书到开皇风格减,画眉深浅入时时。
  作者自注:隋《元公》《姬氏》双志,整密华润,数千字完好无缺,艺苑精品也。近出《苏孝慈》志,书体相类而逊其茂美,若魏刻遒逸之趣,开皇大业以后不复见矣。安吴肊断元、姬双志为率更书,近人因此偶造双志,妄署欧名,则似不然,率更上原《清颂》并法二高,故严整之中露遒劲雄峻之气。   2、对部分南北朝碑刻风格的品评
  论书诗第28首:
  大楷须从篆隶生,《白驹》犹未极纵横。
  雄奇浑穆传经峪,字字都宗汉永平。
  作者自注:《泰山经石峪》大字,浑古遒奇,字参篆隶,得汉《褒斜》《石门》遗意,故能雄视一代,其后冈山、徂徕山、晋阳山摩崖并以隶楷相参,变化万匠。郑中岳《白驹谷题字》全用楷法,虽方劲可爱,而转逊雄逸之致。云峰、天柱各题字,则纵任自如矣。即此可悟榜署之法。夫以北朝笔方格劲之书,尚不能尽尺幅之势,后人惑于《兰亭》《圣教》可展为方丈谬说,或影拓以制题榜,亦可哂已。
  论书诗第29首:
  古今妙极乃称逸,两汉吾推杨孟文。
  此是北朝真草隶,无惭异世证同闻。
  作者自注:北史诸传,凡能书人皆云善隶草,工草隶,又云习索靖之草。北朝得炖煌真传,并习章草。唯章草不宜碑版,故不传,而正书可证章草笔势者尚多。王远《石门铭》纵任奔逸,奇趣横溢,守道兼权,触类生变,是合隶草为一乎者,并可悟槀行笔法,北碑中逸品也。予以《杨孟文石门颂》独超曲阜、济宁诸碑之外,为汉隶逸品,此刻奇妙不减孟文。
  论书诗第34首:
  散花空际想天人,觚破为圆《敬史君》。
  欲得《黄庭》初搨本,还从洛下换鹅羣。
  作者自注:《敬显儁碑》神融笔隽,婉媚淡逸,得破方为圆、削繁成简之旨,与南宗密迩悟其笔精,可参黄庭关元妙谛,东魏时开此一种书派,变化自超,独步河北。刘碑造象几欲乱真,李仲璇略同逸恉,惟精于使笔。
  3、 名家取法出处及风格品评
  论书诗第54首:
  共说平原筋入骨,君山片石得宗师。
  一波三折分明见,百炼钢成绕指时。
  作者自注:齐《朱君山碑》,字势正方而笔逸宕,其横画用侧笔,上曲取势,中间如发一丝,细筋入骨。右军谓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此其庶乎?唯平原独得其妙,且结体与《千福寺塔铭》大半相同,予见宋拓本,几无以别也。北碑此种书体,仅有见者,合观《穆子容》,知鲁公早岁书实传北法,此其确证,波发不收,锋尚存分意。
  论书诗第75首
  瓘得张筋靖得肉,短长肥瘦妙天工。
  二公变古得古意,不愧书林号两雄。
  作者自注:坡公学北海而悟北法,山谷习《鹤铭》而合北旨。二公一变北朝书势,而北朝书意反赖以着。
  4 、“北朝一代正宗”郑道昭
  郑道昭(公元?-公元516年),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北朝魏书法家。郑道昭长期为京官,55岁始任光州刺史、平东将军,57岁任青州刺史。多年宦海沉浮,看尽官场冷暖。光、青二州任职期间,于政务之暇,常携道俗优游山水,于天柱山为其父郑羲刊刻了《郑文公碑》(上碑),后因云峰山石质细密坚硬,故重刊《郑文公碑》(下碑),并于此山留下题记多处。清代碑学盛行以后,几乎言北碑必会提及郑道昭及其云峰山、天柱山、大基山、玲珑山诸刻石,如包世臣“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22]。谭复堂称“荧阳上下之碑,东堪石室,大基白驹,几几四时之气咸备,五岳之奇尽泄,南所不能争,北所不能私也”[23]。
  陶濬宣对郑道昭书法亦评价极高,论书诗第22首自注,称其书“若有江左风流往来腕底者,……盖唯学识开悟,故能下笔超群,自开宗派也”。论书诗第28首自注“郑中岳《白驹谷》题字全用楷法,虽方劲可爱,而转逊雄逸之致。云峰、天柱各题字,则纵任自如矣”。论书诗第88首注“郑秘书独超神悟,行以篆势,并臻无上神品。予谓荥阳妙笔仙姿,包具万有,雄视一代,龙门谪仙之流也”。论书诗第89首注“河北之有郑中岳,犹江南之有陶隐居,并能神合契匠,冥运规矩,庶几一时之杰,而百代之宗乎”?
  对《郑文公碑》陶濬宣更是推崇备极:“《郑文公碑》中正冲和,英粹合极,笔超神迹,倏忽万匠。……北碑书势剑拔弩张、斩钉截铁者为多,郑君如菩萨低眉,降伏龙虎,殆所谓神勇乎?实北朝一代正宗也”[24]。
  5、 增补能书人名
  东晋南朝宋时著名书法家羊欣,最早作《采古来能书人名》,收录秦至晋代能书者凡69人,指出各家所擅长书体,并对部分能书者作简要评论,还辑录了部分书家的佚事异闻。唐代天宝年间书法家窦臮作《述书赋》,又列晋、宋、齐、梁、陈145人,于北齐只1人。因太宗崇奉王羲之,唯尊南派,所以窦臮著述亦可谓追随时风。清阮元《南北书派论》中,根据《北史》魏、齐、周书、《水经注·金石略》等书,又列崔悦、卢谌以下擅书者87人。陶濬宣亦据金石古籍补充能书者9人,又考证当时尚存的北朝碑刻补充14人。论书诗第50首:
  江南标榜竞虚声,河北残碑隐姓名。
  造物不言功自在,萧袁空费着书评。
  作者自注:……予复于《集古录》、《金石录》诸书补证九人:东魏韩毅,北齐刘珉,北周谢威,隋庞夐正、庞恭之、韦霈、刘曼才、史陵侯、孝真。见存北石补证十四人:魏寇谦之、王远、朱义章、萧显庆、郑道昭,东魏王长儒、穆于容,北齐郑述祖、梁恭之、朱敬修、唐邕、释仙,北周匡喆,隋孟弼,亦云盛矣。……而江左诸贤不传真迹,北俗质朴,闇淡不着。迄今碑版照耀海内,实启来学。书评妙语,适留以印证北书。尝谓“南派传人,北派传书”,亦虚实消长之理也。
  三、《稷山论书诗》论书宗旨
  1、“尊碑”,不“绌帖”
  梁启超在《稷山论书诗·序》中,称“心老论书,尊碑绌帖,此固道、咸以来定谳”[25]。在碑派书法一统天下的大背景下,“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26],陶濬宣亦无法脱离此一趋势。纵观陶濬宣一生的书法实践,确是于碑版用功极深,也是这类书体为他赢得了极高声誉,在论书诗稿中,陶濬宣于北碑的赞誉之辞亦极多。
  但是,读他的诗稿,却发现还有另外的信息。论书诗第61首:   昭陵茧纸漫深求,定武神龙各不侔。
  留得自家真相在,深愁下笔误千秋。
  (何蝯叟题稧帖诗:“一传特因天笔重,千秋误尽学书人”。)
  作者自注:“阮文达《复程竹庵书·序》:‘谁见原本,今所传两本,一则率更之定武,一则登善之神龙,实皆欧褚自以己法参入王法之内。观两本之不相同,即知两本之必不同茧本矣。’又跋稧帖云:‘《兰亭》之所以佳者,欧本则与《化度寺》笔法相近,褚本则与褚书《圣教》相近,皆以大业北法为骨,江左南法为皮,刚柔得宜,健妍合度,故为致佳。若原本全是右军之法,不知更何景象矣”。
  从中可以看出作为碑派旗手的阮元,表现出明显的对《兰亭》的不屑与怀疑。阮元的这种态度,在当时很受追捧,影响也极广泛。比如赵之谦曾说“阮文达言‘书以唐人为极。二王书,非唐人摹勒,亦不足宝贵。’与余意异而同”[27]。阮元为矫正唐宋以后“唯帖独尊”的偏执,挽救帖学的靡弱衰退,大力提倡学习北朝碑版,从而上溯汉魏古厚之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其对于帖学的态度,未免过于偏颇,或者,更确切地说,在稧帖不传,“千数百年,彚帖眯目,困骐馵于皁枥”[28]的悲哀之中,阮元的不屑更多的是指向由汇帖而推及的王右军。
  针对阮元两段论书,陶濬宣注曰:“文达两论极精,唯末语抑右军过甚。予谓右军真迹自佳,但为后人摹本所掩耳,此中当分别观之。且稧帖兴到偶书,风流自赏,自是藁行逸品,……太宗崇奉太过,宋以后囿于所见,几如此外更无书法者,此则非右军之所及料也”。
  至陶濬宣所处的晚清,人们对帖学的态度,已经转变的更客观,并不再置碑、帖于水火不容之地。此时的学者书家,已经能够剥离出作为帖学源头的王羲之和宋人摹刻汇帖的不同,认识到并还原了真实的“南帖”。“大量的事实表明,清末民初的书家学者对书法尤其是对碑、帖的认识,已经不是前代的延续,而是一种扭转。”[29]陶濬宣“尊碑”不“绌帖”的态度,即是极好的例证。
  2、“江汉源头竟一支”
  《稷山论书诗》开篇既曰:“赵宋以来,楷法不明于世久矣。字虽小道,楷实书宗。其用至赜,其工至难。自阁帖盛行,论者輙以浑古、藏锋、妍媚、恣放为锺王极轨,翕习传讹,遂无究竟。今欲发千岁之翳蒙,必先明两朝之宗派”。对于楷法的形成,“草源于篆,真源于隶”已是不刊之论,由明入清的傅山亦曾说“楷书不自篆隶八分来,即奴态不足观矣”[30]。阮元认为“由隶字变为正书、行书,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31]。陶濬宣论书诗第9首注 “吴九真太守《谷朗碑》在湖南耒阳,刻于凤皇元年,分书波发至此渐收,已骎骎开楷法矣”[32]。对阮元《南北书派论》辨析风格异同而作的南北书派分野,陶濬宣赞其为度迷之慈航,但却不赞同把南北视之为“判然两不相涉”的观点,叹曰“岂江南河北一家眷属,忍令房派谱系千年隔绝,不追一祖耶”[33]。大量考古发现提供了新的证明。陶濬宣论书诗第5首:
  隶楷初分大爨碑,同时还有寇谦之。
  两朝万里书堪证,江汉源头竟一支。
  作者自注:“后魏寇谦之《嵩高灵庙碑》刻于太安二年,为北朝最古之石,去刘宋大明二年《爨龙颜碑》先后二岁耳,其时楷法初行,半存隶迹。《爨宝子》刻于晋义熙元年,隶迹多而楷法少矣。而滇豫相去万里,书笔如出一手,足征南宗、北派肇始分支同室晜季,无大差池也”。
  结语
  陶濬宣一生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他在世的60余年,恰是中国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他一生的言行与艺术实践都在追随时代的节拍。早年即以碑体书法享誉晚清的陶濬宣,虽名著于当时,却消隐于后世。纵观中国历代文人学者,在“独善其身”之时,尽管很多人会在笔墨的纵情挥洒中抒写心中块垒,但是在中国传统士人心中,“兼济天下”始终是人生最高理想,书、画等艺事不过是他们陶情冶性的手段,绝不会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颜氏家训》里更有“慎勿以书自命”[34]的教戒。陶濬宣大江南北的游走,开阔的不仅是他书法的视野,更是他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他并没有像很多清朝遗民一样抱住逝去的时代不放,而是顺应历史发展,始终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陶濬宣晚年以后为进步人士呐喊、兴办实业、创建义学,这都说明此时的陶濬宣在思想上已完全脱离清政府营垒。作为传统士大夫,对于当时内忧外患、国力衰微的国家,他始终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书画等艺事自然不是他的第一要务。这或许是其书名与书法理论至今不显的原因之一吧。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文革"之后,中国是大谈思想解放的。那是一种久违的清新感觉,思想界、文学界以及艺术界是非常精神一振的,所以才有了新启蒙的说法和一个十年的解放思想时期,
[教学目标]rn1.随文认读识记“萝、卜”等5个生字,理解“发愁、晾”等词语的意思.rn2.读懂故事内容,能一边读一边根据生活经验、前文故事情节、题目、插图等线索进行有依据地
期刊
外包的概念来源于工商管理领域。外包模式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75年来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概念和经营手法,足见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而逐渐将外包看作一种重要的发展战略。
经过数年的策划、设计,又经过两年左右的建设,我们学院的艺术系新楼霍尔维兹楼今年落成使用。九月份该系教授邀请艺术史系老师们参观,一是同行交流;二来多少有点"炫耀"。不看则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己亥杂诗》中那句脍炙人口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了一种时间的循环。缓缓飘落,经由季节的酝酿将衰败化归动能再回归枝头,这种目测与想象相
[教学目标]rn1.学会讲名字里的故事,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rn2.认真倾听别人讲名字里的故事,并能做到有礼貌地回应.rn3.感受名字里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寻名字里
期刊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10多年以来,不仅为城镇贫困人群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福利依赖
很多对当代艺术并不熟悉的普通观众对蒋志的认识,多是源于那件名为《0.7%的盐》的作品。以曾经处在舆论风暴中心的娱乐明星——阿娇(钟欣桐)——作为核心形象,一个在外延意义上
随着轨道交通运营行业成本日益攀升,有必要加强和深化对运营成本管理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应以设计为源头,以绩效考评为手段,以全面预算管理、标准成本管理
一、前言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以字行。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逝世于1964年,享寿八十六岁。右老幼家贫为牧羊儿,刻苦工读,七岁入私塾;十七岁以案首入学,有西北奇才之誉,光绪二十七年中举,后赴开封府应礼部试。由于出版《半哭半笑楼诗草》,一经印出,到处流传,慈禧震怒,下令查办。经李雨田急救脱险,亡命上海,得恩师马良(相伯)之助,手创复旦公学、中国公学、上海大学,而后继创办者不下十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