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凯尔说:“学习也是一种伟大。” 21世纪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纪,也是终生学习的世纪,不学习就要落后,不学习就要被历史淘汰。民营企业家只有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升竞争实力,与时俱进,才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才能真正达到超越历史的境界。一个真正优秀的企业,必定十分重视学习的价值观,处处事事抓紧学习,全体员工在学习中超越自我,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地健康发展。
稀缺资源在学习
诺尔·蒂奇 (Noel Tidy) 在《领导引擎》一书中提到, 当今世上最稀缺的资源, 是能够持续带领组织转型, 进而在未来世界中成功的领导人才。成功的企业,重视领导人才。每个人都知道:企业里最需要的人才是领导型人才, 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才能培养出领导人才?
优秀企业, 所需要的领导型人才, 不仅要出现在企业高层, 还要来自每一阶层。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接班梯队。稳定的人才结构,从大学生中招募, 从新人入职环节, 要不断地发掘具有领导潜质的人, 主动参与职业生涯规划, 安排绿色通道, 包括岗位轮调与升迁, 使他们有机会在新的岗位不断历练, 不断地更新学习曲线, 不断地用实践证明实力, 不断地向上进步。
一个主管,没有培养出能够担任部门主管的人, 他就不算是合格的领导,只能算是一个管理人员。部门出不了人才,业绩就无法名列前茅, 落后的时间久了, 迟早会被换掉。大多数企业培养出来的主管, 做事的偏多, 带人的偏少, 能带出领导型人才的好领导更少。
有一位主管, 当她担任产品经理的时候, 两个助手先后出任分公司主管, 业绩一样蒸蒸日上。最近, 她调到分公司, 盘点部门人才的时候, 从中选择了四人, 明确两年之内,把他们培养成担任分公司主管的骨干。虽然,这四个人原本就相对资深,不是这位主管一手带出来的, 但是,这种主动规划部属职业生涯的精神, 不畏业绩排名压力, 主动放人高飞的大气, 在公司内部实在少见, 很是难得。
这位主管所属的分公司, 业绩表现出色, 某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 并且带动其他关联产品强劲成长;部门内部氛围很好, 有团队作战、互相支援的精神;与经销商的互动良好, 跟经销商形成学习型组织, 共享学习的资源。
内隐知识是关键
托菲勒在《第三波》中说:“知识就是权力。”可见, 拥有知识的人,就拥有权力,大概是不会错的。换句话说, 就是:现在拥有权威,并非因为是总经理, 而是因为拥有了知识,有了知识才有权威。
知识大致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可用文字和数据来表达, 也容易通过具体资料、科学公式、标准化程序、普遍性原则,来沟通和分享;隐性,则非常个人化, 不易沟通或与他人分享, 就好比谈八月桂花的香味, 你没有闻过桂花, 就不容易沟通, 即庄子所说的“夏虫不足以语冰”。如果没有经过历练, 师傅要教你工作和做人的道理, 你就无法理解。
与内隐知识相比, 外显知识大家都可以看到,是马上可以获得的知识,它决不会变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也不会是成功的关键。事实上, 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 最终的胜败一定取决于内隐知识。只有内隐知识,才是知识经济的关键。
知识可以根据形成的阶段来划分:数据、资讯、知识和洞察力。真正有意义的数据,是可以拿来说故事的, 你可以讲数据背后的含义, 而几个数据跳出来,可能会变成一种趋势, 这就是“资讯”。可以让你产生行动的资讯,就叫做“知识”。当然, 不是随随便便在课本上学到的就是知识, 只有能让你产生行动的资讯才是知识。最后, 你可以通过了解历史来预测未来, 这是人类最想获得的一个本领, 即洞察力。
从数据到洞察力, 知识的积累必须依靠不停地学习。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通过长期不断地阅读, 也可以是某年某日一次深刻的谈话, 或者是一次旅行, 或者部门里举行的一次读书会……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那么,在公司内部, 学习知识都有哪些常见途径和方法呢?
主管与下属的切磋, 无疑是学习知识最大的一个来源, 其他两个来源分别为自我学习和课程训练。以刚加入公司的新员工为例, 主管及身边的同仁,是他进步最大的动力;实践则是锻炼他的最佳方式, 直接参与战斗, 将周围好的知识快速复制;他的行动还要遇到挫折、打击, 从而产生经验, 像溢出水缸的水,一样传给所有人, 那时他就可以成为老师, 知识也可以溢出组织、溢到未来。
领导重点培养人
美国ITtel总裁安迪·格鲁夫曾写《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用自己对明天的极度焦虑,告诫所有IT从业者:内心要追求卓越, 要创新求变、超越自我、持续改善, 跟时间赛跑。经历磨练, 让人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全世界,从国内顶尖的企业家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 大到全球性战略, 小到日常生活举止;富有责任, 让人比普通人有更强烈的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驱使人不停地学习。
学习, 不仅是个人成长进步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 也是学习型组织能力养成的基础。只有形成了终生学习的价值观, 才不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手忙脚乱、束手无策, 才不会被煮成“青蛙汤”。
对待学习态度, 可以把人分成两类:一种人像“海绵”, 学习能力很强, 一遇到知识就会用“吸星大法”把它吸光;另一种人是“橡皮”, 不仅不吸水, 碰到外界力量还会反弹。在组织中, 海绵类人才更容易成功, 他们融人企业文化,不停学习保持进步。
学会学习, 以“海绵”心态, 将内隐知识化作行动, 在行动中掌握知识背后的趋势和意义, 制订目标, 产生行动, 这个PDCA的循环将令人生受益无穷。未来主管的角色,要求思想提升了一个台阶, 跳出本位主义, 不仅关心自己操盘的产品, 也关心别人的产品,开会的时候大家一起商量, 找出最好的做事方法。不仅团队容易形成共识, 产品线之间容易形成合力, 集体行动迅速而高效, 带动了业绩全面上扬。
对于一线领导, 不仅要求能够培养出接班人, 还得贡献出人才,担任其他部门的主管。领导不是把业绩做好就了事, 最重要的事情是培养人, 尤其是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才。领导一定要有培养人的能力,对培养人有天生的欲望, 甚至是焦虑。要天天想着如何把身边的人教好, 如何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透过生动的故事, 变成可传授的观点, 传授给其他人。
发生一件事, 召集大家讨论, 为了学习与培养, 不是就事论是解决问题。要让整个团队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 也把培养变成一种习惯。对一个领导的培养,无法在课堂上完成,领导不是靠读书读出来的;也不能只在单位总部培养领导, 领导不是靠指挥别人指挥出来的。
讨论有益长知识
领导是伟大的经历, 这些经历的起点,必须在第一线, 在组织与外界接触的边界上, 接受外界的冲击, 转换成最生动、最实际的知识。然后, 再靠不断地换岗, 在不同的职位经历不同的知识冲击, 不断地吸收消化, 不断地用好的业绩、口碑, 验证每一阶段所吸收知识的含金量, 并把高含金量的知识进一步转化成可传授的观点, 用自己的故事, 靠自己演绎, 传授给身边的人, 形成自己的领导能力。
培养将军需要战争学院, 战争学院需要设置在第一线。如果所有分公 司, 都像这位主管所领导的战争学院, 可以培养出十大元帅、十大将军的话, BenQ 这个品牌要实现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的雄心壮志, 问题不大。
1993年, 彼得·德鲁克就预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新的经济体系里, 知识不是和人力、资本或土地等并列的制造资源之一, 而是唯一有意义讨论。比 EMBA 班更棒的是, 大家所讨论的案例,就发生在自己公司, 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所讨论的内容, 明天就可派上用场, 检验成果。
学习, 不仅是个人成长进步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学习型组织能力养成的基础。只有形成了终生学习的价值观, 才不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手忙脚乱、束手无策。认识社会在发展,认识企业在进步,不可原地踏步,不可依赖经验,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让自己有亮点、有长处,做好份内事情,让事情有借鉴之力量,体验出成就感散发的快乐,体验出点滴成功的价值所感到的意义!
稀缺资源在学习
诺尔·蒂奇 (Noel Tidy) 在《领导引擎》一书中提到, 当今世上最稀缺的资源, 是能够持续带领组织转型, 进而在未来世界中成功的领导人才。成功的企业,重视领导人才。每个人都知道:企业里最需要的人才是领导型人才, 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才能培养出领导人才?
优秀企业, 所需要的领导型人才, 不仅要出现在企业高层, 还要来自每一阶层。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接班梯队。稳定的人才结构,从大学生中招募, 从新人入职环节, 要不断地发掘具有领导潜质的人, 主动参与职业生涯规划, 安排绿色通道, 包括岗位轮调与升迁, 使他们有机会在新的岗位不断历练, 不断地更新学习曲线, 不断地用实践证明实力, 不断地向上进步。
一个主管,没有培养出能够担任部门主管的人, 他就不算是合格的领导,只能算是一个管理人员。部门出不了人才,业绩就无法名列前茅, 落后的时间久了, 迟早会被换掉。大多数企业培养出来的主管, 做事的偏多, 带人的偏少, 能带出领导型人才的好领导更少。
有一位主管, 当她担任产品经理的时候, 两个助手先后出任分公司主管, 业绩一样蒸蒸日上。最近, 她调到分公司, 盘点部门人才的时候, 从中选择了四人, 明确两年之内,把他们培养成担任分公司主管的骨干。虽然,这四个人原本就相对资深,不是这位主管一手带出来的, 但是,这种主动规划部属职业生涯的精神, 不畏业绩排名压力, 主动放人高飞的大气, 在公司内部实在少见, 很是难得。
这位主管所属的分公司, 业绩表现出色, 某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 并且带动其他关联产品强劲成长;部门内部氛围很好, 有团队作战、互相支援的精神;与经销商的互动良好, 跟经销商形成学习型组织, 共享学习的资源。
内隐知识是关键
托菲勒在《第三波》中说:“知识就是权力。”可见, 拥有知识的人,就拥有权力,大概是不会错的。换句话说, 就是:现在拥有权威,并非因为是总经理, 而是因为拥有了知识,有了知识才有权威。
知识大致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可用文字和数据来表达, 也容易通过具体资料、科学公式、标准化程序、普遍性原则,来沟通和分享;隐性,则非常个人化, 不易沟通或与他人分享, 就好比谈八月桂花的香味, 你没有闻过桂花, 就不容易沟通, 即庄子所说的“夏虫不足以语冰”。如果没有经过历练, 师傅要教你工作和做人的道理, 你就无法理解。
与内隐知识相比, 外显知识大家都可以看到,是马上可以获得的知识,它决不会变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也不会是成功的关键。事实上, 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 最终的胜败一定取决于内隐知识。只有内隐知识,才是知识经济的关键。
知识可以根据形成的阶段来划分:数据、资讯、知识和洞察力。真正有意义的数据,是可以拿来说故事的, 你可以讲数据背后的含义, 而几个数据跳出来,可能会变成一种趋势, 这就是“资讯”。可以让你产生行动的资讯,就叫做“知识”。当然, 不是随随便便在课本上学到的就是知识, 只有能让你产生行动的资讯才是知识。最后, 你可以通过了解历史来预测未来, 这是人类最想获得的一个本领, 即洞察力。
从数据到洞察力, 知识的积累必须依靠不停地学习。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通过长期不断地阅读, 也可以是某年某日一次深刻的谈话, 或者是一次旅行, 或者部门里举行的一次读书会……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那么,在公司内部, 学习知识都有哪些常见途径和方法呢?
主管与下属的切磋, 无疑是学习知识最大的一个来源, 其他两个来源分别为自我学习和课程训练。以刚加入公司的新员工为例, 主管及身边的同仁,是他进步最大的动力;实践则是锻炼他的最佳方式, 直接参与战斗, 将周围好的知识快速复制;他的行动还要遇到挫折、打击, 从而产生经验, 像溢出水缸的水,一样传给所有人, 那时他就可以成为老师, 知识也可以溢出组织、溢到未来。
领导重点培养人
美国ITtel总裁安迪·格鲁夫曾写《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用自己对明天的极度焦虑,告诫所有IT从业者:内心要追求卓越, 要创新求变、超越自我、持续改善, 跟时间赛跑。经历磨练, 让人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全世界,从国内顶尖的企业家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 大到全球性战略, 小到日常生活举止;富有责任, 让人比普通人有更强烈的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驱使人不停地学习。
学习, 不仅是个人成长进步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 也是学习型组织能力养成的基础。只有形成了终生学习的价值观, 才不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手忙脚乱、束手无策, 才不会被煮成“青蛙汤”。
对待学习态度, 可以把人分成两类:一种人像“海绵”, 学习能力很强, 一遇到知识就会用“吸星大法”把它吸光;另一种人是“橡皮”, 不仅不吸水, 碰到外界力量还会反弹。在组织中, 海绵类人才更容易成功, 他们融人企业文化,不停学习保持进步。
学会学习, 以“海绵”心态, 将内隐知识化作行动, 在行动中掌握知识背后的趋势和意义, 制订目标, 产生行动, 这个PDCA的循环将令人生受益无穷。未来主管的角色,要求思想提升了一个台阶, 跳出本位主义, 不仅关心自己操盘的产品, 也关心别人的产品,开会的时候大家一起商量, 找出最好的做事方法。不仅团队容易形成共识, 产品线之间容易形成合力, 集体行动迅速而高效, 带动了业绩全面上扬。
对于一线领导, 不仅要求能够培养出接班人, 还得贡献出人才,担任其他部门的主管。领导不是把业绩做好就了事, 最重要的事情是培养人, 尤其是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才。领导一定要有培养人的能力,对培养人有天生的欲望, 甚至是焦虑。要天天想着如何把身边的人教好, 如何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透过生动的故事, 变成可传授的观点, 传授给其他人。
发生一件事, 召集大家讨论, 为了学习与培养, 不是就事论是解决问题。要让整个团队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 也把培养变成一种习惯。对一个领导的培养,无法在课堂上完成,领导不是靠读书读出来的;也不能只在单位总部培养领导, 领导不是靠指挥别人指挥出来的。
讨论有益长知识
领导是伟大的经历, 这些经历的起点,必须在第一线, 在组织与外界接触的边界上, 接受外界的冲击, 转换成最生动、最实际的知识。然后, 再靠不断地换岗, 在不同的职位经历不同的知识冲击, 不断地吸收消化, 不断地用好的业绩、口碑, 验证每一阶段所吸收知识的含金量, 并把高含金量的知识进一步转化成可传授的观点, 用自己的故事, 靠自己演绎, 传授给身边的人, 形成自己的领导能力。
培养将军需要战争学院, 战争学院需要设置在第一线。如果所有分公 司, 都像这位主管所领导的战争学院, 可以培养出十大元帅、十大将军的话, BenQ 这个品牌要实现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的雄心壮志, 问题不大。
1993年, 彼得·德鲁克就预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新的经济体系里, 知识不是和人力、资本或土地等并列的制造资源之一, 而是唯一有意义讨论。比 EMBA 班更棒的是, 大家所讨论的案例,就发生在自己公司, 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所讨论的内容, 明天就可派上用场, 检验成果。
学习, 不仅是个人成长进步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学习型组织能力养成的基础。只有形成了终生学习的价值观, 才不会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手忙脚乱、束手无策。认识社会在发展,认识企业在进步,不可原地踏步,不可依赖经验,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让自己有亮点、有长处,做好份内事情,让事情有借鉴之力量,体验出成就感散发的快乐,体验出点滴成功的价值所感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