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是用来攀登的。山是自然景象,造成地势差异,能够阻挡风沙,有利于水的聚集与流动;山把气候立体化,丰富生物多样性;山的自然景观,让人赏心悦目。在优秀企业家的宽阔胸怀中,山——大师的智慧,企业的高峰,需要勤奋学习,排除艰难险阻,才能不断攀登。
敢于向大师学习
人要进步, 必须向能人学习, 交友拜师一定要拜高手,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高人高师不会误导人,哪怕学一条,也是一条成功之道;如果跟一个庸师,纵使他有100条本事,你都学到手了,顶多也是一个平庸之辈。
大师是一座山,站在山的面前,很多人都有压抑感,容易被“镇住”,反而怕高攀不上而放弃学习。惧怕,成为很多人成长的烦恼。山——是用来攀登的,必须勇于学习,才会持续成长。有了这样的思想,就能真正向大师学习。
有一家企业,组织了一次品牌传播策划会,邀请大师参与当场点评。大师讲得十分精彩,有些是观点、有些是故事、有些是理论,缤密的思想、诙谐的语言,展现出大师的风采和能力。有些员工被“镇住”了——产生跟不上的感觉,产生压抑感,这种压抑,对他们的成长极其不利。
向大师学习,成了一门“本事”。“实用主义”的学习方法,为我所需、为我所用。员工听课,听到非常精彩的案例、有特点的论点,肯定是敬佩、服气、受益;听到跟自己没关系的内容,就觉得离自己太远,失去学习信心。原因在于:没有把大师讲的、自己做的,有机地紧密联系起来。
大师讲的好多东西,不一定句句是真理,应当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哪怕只有一条,力求从中受益。千万不要像傻小子逛街——眼花缭乱,逛了半天,空手而归。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更实用的做法:提前了解所授主题,多想几个为什么,有的放矢地获得所学知识。
比较也要有诀窍
比较是一种学习方法,要考虑自己的绝对高度,不要考虑与大师的相对高度。跟大师相比,可能让“小土豆们”感觉有点畏惧,有点底气不足。面对大师,容易把自己比得非常渺小;向大师学习,一定不要盲目攀比。要有一个衡量的尺度,拿自己跟自己比,拿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拿听课后的思想与听课前的想法比。
大师是太阳,很亮,不影响你作为“太阳能光电灯”的发光。自己发不发光、强不强、亮不亮,决不出自于大师。有了这样的心态,就会调整角度,更大程度地吸收太阳的光芒;积蓄更多的能量、充足更大的电量,使自己亮得更持久。
学习大师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能只看到“台上功”,不看到“台下功”。能人不可能一年、两年成气候,不可能短时间内成大器。网络信息时代,竞争非常激烈,成为真正的大师,怎么也得十年、八年的功夫。羡慕成功人士,更应该透过大师的光环,看到大师之前所经历的苦难,所经历的崎岖坎坷,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精神。
有了正确学习的心态,面对高山般的大师时,无论是昆仑山、太行山、喜马拉雅山,就不会再有压抑感。山是用来攀登的,有了这样的思想,才能真正向大师学习;有了这样的行动,才有可能成为站在高山之巅的人。
挖来人才区别用
为什么挖来的人才不好随便用?在人才培养问题上,老板有很大的困扰,觉得挖人比培养人来得快、来得容易。可是,挖来的人,却有很多企业文化融入问题,搞得很头疼。那么,应当怎样看待人才培养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有许多误导,比如:伯乐相马,认为人才是天生的,“相马”误区耽误了很多人。企业家可以回顾一下,天生的好马到底有多少?天生的人才,到底多不多?看一下统计数据,就能确信明了。
国内中小型企业有几万、几十万, 还是几百万? 这些企业里面, 有多少管理人才?可以讲:民营企业的管理人才——凤毛麟角;民营企业迅速发展, 逐渐占据半壁江山, 每个企业都在发展, 每个企业都需要人才, 哪儿有那么多管理人才? 曾有外资、合资企业经历的职业经理人,又有多少人适合你的企业?
一部分人是不忠诚,要不然他不会从原来的企业跳槽, 他不忠诚原来的企业, 会忠诚你的企业吗?一部分人是不适用,到处乱跳龙门, 不肯刻苦学习,做事又不踏实, 这种人坚决不能用;一部分人是想创业, 有创业精神, 肯学习, 善务实, 这样的人好用。
还有一部分人是“铁路司机”。只会开机车, 不会维修车。在比较好的体系中,他能发挥作用,离开好的体系, 很难融入环境。如果司机自己开车, 发现这儿不对、那儿不好, 努力学习机车原理、了解整个铁路系统, 改善不完善的地方,把自己变成铁路工程师,这种人大可重用!
能力在于重创新
引进外来人才, 除了少数特别愿意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更多的是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风格、企业环境、企业基因、企业文化等, 外来人才很难融入新的环境。求人不如求己,企业家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培养自己人的基础上,这才是正道。
在干部的提拔问题上, 有人说:为什么不提拔有经验的老职工, 偏偏去提拔刚进公司不到一年的员工,就算他工作再好,总不如老员工有经验吧? 公司里多提拔一个有能力、有经验的老员工,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不是更有利吗?
优秀企业家认为:所谓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不去更新,就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沉浸在过去的经验中,故步自封、不能自拔。没有去做过、没有尝试过,就认为它不能做、不会成功, 这样,不但阻碍了自己的创新, 更阻碍他人的进步, 尤其是新员工的创新。
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亲自提拔了两名新员工, 以此鼓励公司主管提拔新人、培养新人、重用新人。这两名员工,虽说一位刚刚毕业不久, 一位还是大四学生, 他们从到公司那天起,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局外人, 对工作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勇于承担各种任务, 不是让事找他们, 而是他们找事做, 大胆向公司提建议, 对工作极其负责任, 成为公司提拔他们的理由。
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 才能促使更多新员工保持激情;只有大胆任用新人,才能激发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带动全公司员工发挥活力、动力和潜力。
很多企业,在提拔干部时,容易犯的错误之一, 就是论资排辈。在一些高层管理者眼中,提升干部的标准只是把经验、能力放在第一位。经验和能力固然重要,仅仅是参照标准之一, 如果经验与激情撞车, 能力与道德违背, 经验和能力带给公司的反而是负面效益。
人因梦想而伟大
一个以创新为主的公司,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有能力、有经验、有活力的老员工, 也需要有热情、有激情、积极向上的新员工。有人对新员工存有“没有经验、缺乏能力”的偏见,不敢重用、不肯提拔,使部门陷在老员工的“经验堆”里, 搞得四平八稳像封建官场的衙门,变成死气沉沉的一潭死水。
中国优秀企业, 世界优秀公司,不是关注谁被提拔了, 而是反思为什么老员工没被提拔?提拔了哪些新人?他们的差别是什么?这样,才更有利于公司继续发展。否则,不是公司没有前途, 就是个人前途堪忧。
企业家善于学习、吸取营养、吸纳人气。学习,是企业家素质的重点之一。人的生命有限,学习能力有限。很多人说,中国未来企业成功,需要土生土长的企业家,还是海外归来的企业家;需要技术出身企业家,还是管理出身企业家;需要理科的企业家,还是文科的企业家?
任何人,不可能具备所有素质。企业家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一个留洋回来,净干土事;一个从未留洋,净干洋事。差别在于对本土文化的领悟,对本土市场的把握,具有国际化思维,了解国际管理方式。
海归派,也许在吸收国际性资源、经验方面,很有优势,但缺乏本土这一块;完全成长于本土,不是自鸣得意的资本,会缺很多东西。缺的东西怎么来?关键是靠学习,向能人学习、向大师学习,向任何事学习。
人要有一点梦想,人因梦想而伟大,实现梦想的前提是学习。有一位企业家说:山是用来攀登的,努力地学习攀登,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
敢于向大师学习
人要进步, 必须向能人学习, 交友拜师一定要拜高手,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高人高师不会误导人,哪怕学一条,也是一条成功之道;如果跟一个庸师,纵使他有100条本事,你都学到手了,顶多也是一个平庸之辈。
大师是一座山,站在山的面前,很多人都有压抑感,容易被“镇住”,反而怕高攀不上而放弃学习。惧怕,成为很多人成长的烦恼。山——是用来攀登的,必须勇于学习,才会持续成长。有了这样的思想,就能真正向大师学习。
有一家企业,组织了一次品牌传播策划会,邀请大师参与当场点评。大师讲得十分精彩,有些是观点、有些是故事、有些是理论,缤密的思想、诙谐的语言,展现出大师的风采和能力。有些员工被“镇住”了——产生跟不上的感觉,产生压抑感,这种压抑,对他们的成长极其不利。
向大师学习,成了一门“本事”。“实用主义”的学习方法,为我所需、为我所用。员工听课,听到非常精彩的案例、有特点的论点,肯定是敬佩、服气、受益;听到跟自己没关系的内容,就觉得离自己太远,失去学习信心。原因在于:没有把大师讲的、自己做的,有机地紧密联系起来。
大师讲的好多东西,不一定句句是真理,应当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哪怕只有一条,力求从中受益。千万不要像傻小子逛街——眼花缭乱,逛了半天,空手而归。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更实用的做法:提前了解所授主题,多想几个为什么,有的放矢地获得所学知识。
比较也要有诀窍
比较是一种学习方法,要考虑自己的绝对高度,不要考虑与大师的相对高度。跟大师相比,可能让“小土豆们”感觉有点畏惧,有点底气不足。面对大师,容易把自己比得非常渺小;向大师学习,一定不要盲目攀比。要有一个衡量的尺度,拿自己跟自己比,拿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拿听课后的思想与听课前的想法比。
大师是太阳,很亮,不影响你作为“太阳能光电灯”的发光。自己发不发光、强不强、亮不亮,决不出自于大师。有了这样的心态,就会调整角度,更大程度地吸收太阳的光芒;积蓄更多的能量、充足更大的电量,使自己亮得更持久。
学习大师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不能只看到“台上功”,不看到“台下功”。能人不可能一年、两年成气候,不可能短时间内成大器。网络信息时代,竞争非常激烈,成为真正的大师,怎么也得十年、八年的功夫。羡慕成功人士,更应该透过大师的光环,看到大师之前所经历的苦难,所经历的崎岖坎坷,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精神。
有了正确学习的心态,面对高山般的大师时,无论是昆仑山、太行山、喜马拉雅山,就不会再有压抑感。山是用来攀登的,有了这样的思想,才能真正向大师学习;有了这样的行动,才有可能成为站在高山之巅的人。
挖来人才区别用
为什么挖来的人才不好随便用?在人才培养问题上,老板有很大的困扰,觉得挖人比培养人来得快、来得容易。可是,挖来的人,却有很多企业文化融入问题,搞得很头疼。那么,应当怎样看待人才培养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有许多误导,比如:伯乐相马,认为人才是天生的,“相马”误区耽误了很多人。企业家可以回顾一下,天生的好马到底有多少?天生的人才,到底多不多?看一下统计数据,就能确信明了。
国内中小型企业有几万、几十万, 还是几百万? 这些企业里面, 有多少管理人才?可以讲:民营企业的管理人才——凤毛麟角;民营企业迅速发展, 逐渐占据半壁江山, 每个企业都在发展, 每个企业都需要人才, 哪儿有那么多管理人才? 曾有外资、合资企业经历的职业经理人,又有多少人适合你的企业?
一部分人是不忠诚,要不然他不会从原来的企业跳槽, 他不忠诚原来的企业, 会忠诚你的企业吗?一部分人是不适用,到处乱跳龙门, 不肯刻苦学习,做事又不踏实, 这种人坚决不能用;一部分人是想创业, 有创业精神, 肯学习, 善务实, 这样的人好用。
还有一部分人是“铁路司机”。只会开机车, 不会维修车。在比较好的体系中,他能发挥作用,离开好的体系, 很难融入环境。如果司机自己开车, 发现这儿不对、那儿不好, 努力学习机车原理、了解整个铁路系统, 改善不完善的地方,把自己变成铁路工程师,这种人大可重用!
能力在于重创新
引进外来人才, 除了少数特别愿意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更多的是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风格、企业环境、企业基因、企业文化等, 外来人才很难融入新的环境。求人不如求己,企业家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培养自己人的基础上,这才是正道。
在干部的提拔问题上, 有人说:为什么不提拔有经验的老职工, 偏偏去提拔刚进公司不到一年的员工,就算他工作再好,总不如老员工有经验吧? 公司里多提拔一个有能力、有经验的老员工,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不是更有利吗?
优秀企业家认为:所谓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不去更新,就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沉浸在过去的经验中,故步自封、不能自拔。没有去做过、没有尝试过,就认为它不能做、不会成功, 这样,不但阻碍了自己的创新, 更阻碍他人的进步, 尤其是新员工的创新。
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亲自提拔了两名新员工, 以此鼓励公司主管提拔新人、培养新人、重用新人。这两名员工,虽说一位刚刚毕业不久, 一位还是大四学生, 他们从到公司那天起,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局外人, 对工作积极主动、满腔热情、勇于承担各种任务, 不是让事找他们, 而是他们找事做, 大胆向公司提建议, 对工作极其负责任, 成为公司提拔他们的理由。
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 才能促使更多新员工保持激情;只有大胆任用新人,才能激发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带动全公司员工发挥活力、动力和潜力。
很多企业,在提拔干部时,容易犯的错误之一, 就是论资排辈。在一些高层管理者眼中,提升干部的标准只是把经验、能力放在第一位。经验和能力固然重要,仅仅是参照标准之一, 如果经验与激情撞车, 能力与道德违背, 经验和能力带给公司的反而是负面效益。
人因梦想而伟大
一个以创新为主的公司,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有能力、有经验、有活力的老员工, 也需要有热情、有激情、积极向上的新员工。有人对新员工存有“没有经验、缺乏能力”的偏见,不敢重用、不肯提拔,使部门陷在老员工的“经验堆”里, 搞得四平八稳像封建官场的衙门,变成死气沉沉的一潭死水。
中国优秀企业, 世界优秀公司,不是关注谁被提拔了, 而是反思为什么老员工没被提拔?提拔了哪些新人?他们的差别是什么?这样,才更有利于公司继续发展。否则,不是公司没有前途, 就是个人前途堪忧。
企业家善于学习、吸取营养、吸纳人气。学习,是企业家素质的重点之一。人的生命有限,学习能力有限。很多人说,中国未来企业成功,需要土生土长的企业家,还是海外归来的企业家;需要技术出身企业家,还是管理出身企业家;需要理科的企业家,还是文科的企业家?
任何人,不可能具备所有素质。企业家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一个留洋回来,净干土事;一个从未留洋,净干洋事。差别在于对本土文化的领悟,对本土市场的把握,具有国际化思维,了解国际管理方式。
海归派,也许在吸收国际性资源、经验方面,很有优势,但缺乏本土这一块;完全成长于本土,不是自鸣得意的资本,会缺很多东西。缺的东西怎么来?关键是靠学习,向能人学习、向大师学习,向任何事学习。
人要有一点梦想,人因梦想而伟大,实现梦想的前提是学习。有一位企业家说:山是用来攀登的,努力地学习攀登,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