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大南墙边的资源宾馆,云集了众多公司,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北大人的心血。李永新工作的公司——“象牙塔”就在这里。
敲开象牙塔,我看见了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谦和而自信地他有条不紊地整理着自己的文件——李永新,北大95级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毕业生。
创业艰难,越挫越勇
李永新可以视为校园创业中的旗手,本科没毕业就开始经营自己的公司。但他的超人之处更在于,像很多校园创业一样,由于各种原因,他从第一家公司撤出来后没有放弃,而是东山再起,办起了“象牙塔”,发展之势如火如荼。
现在“象牙塔”已经是一家非常定型的公司,借助北京师资教育优势做一系列的教育培训。
很多人知道李永新,可能还是从他的第一家公司新兴伟业开始的。他从1998年底就开始为这家公司做很多准备工作。1999年4月,李永新和他的朋友开始筹办新兴伟业。
校园创业首先是资金问题,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能不能创办起来。李永新在公司创立之时还是比较顺利的,他这个人一直口碑很好,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筹到了30万,这对于一个文化服务类的公司而言已经足够了。
但是一段时间后还是出现了问题,董事会和经营层的分歧,实质上就是投资方和学生创业者们在理念上的差异。董事长的权利过于细化,干涉到中层员工的行为方式以及一些中层经营者本来有权处理的事情,带来了双方在感情上、心理上以及权威模式上的冲突,造成了一定的隔阂和矛盾。学生创业者毕竟有比较浓的理想主义色彩,他们对资金的回报速度要求得不是很快。但作为投资者而言,更希望立刻见到效益。校园背景和学生的理想主义色彩导致与资本的冲突。这是这家学生公司创办时遇到的主要矛盾。
从这些冲突中,李永新发现了校园创业的公司在管理上的特点:在权威模式上,它不完全像正规公司那样,职位高低就决定了权威强弱,在学生创业公司,权威和领导的实现要通过领导者的个人威信,更需要一种感情上的亲和力。
1999年8月底李永新从新兴伟业中撤出来了。李永新觉得,他的第一个公司从资金投入到体系设计都是比较正规的,但是严格从创业角度而言,不算创业,只能算是引入风险投资,按照一定模式去做事情。创业企业更多地需要团队的和谐,整齐划一,高效率的工作。发生的这些事情使他思考,是否这个模式有问题,引资给自己带来的是便利条件还是束缚?
经过了一番历练的李永新开始新的征战,这次他看好北京的教育资源,创办了“象牙塔”。这又是个非常艰苦的开始,很大的问题是没有资金,办营业执照只能找朋友借资金。他们就做一些不需要资金的小项目,一点点积累。创业之初,他们经历了最苦的一段日子,没有钱租宿舍,就睡在仅有两间6平方米房间的公司里,地板铺旧报纸就是他们的床。李永新说,他一直觉得1999年秋天是他记忆中最冷的。几个月的艰辛之后,他们设计了一个成型的项目,而这段日子留给他们的深刻记忆,绝不仅仅是最后出台的这个项目。“虽然别人看来可能很艰苦,但当时我一点都没感觉,我觉得生活就是这样,虽然很苦,但很快乐。”李永新说。
“象牙塔”取得的第一次成功,是与地方合作,做中学学习方法的培训。这次与社会“真枪实弹”,的较量虽然验证了这种模式的成功,但李永新他们并未得到多少实际利益——因为有中间人介入,他们也真正感觉到部分中介的阴险。李永新与他的团队没有气馁,第一次成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学生创业能设计出这么好的模式,这种信心要比实际利益更有价值得多。
校园创业,青春无悔
大四,李永新面临很多很好的选择:可以去外企,可以去政府机关,可以保送上研究生。但他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喜欢做什么,我想做什么?”经过学校几年的培养,以及自己在社会上几年来的实践,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作点贡献?李永新发现自己只是想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一件事,看能否实现。虽然很喜欢学习,但是李永新觉得,自己已经基本定型了,即使再继续读下去,也只是感情层面上的进步,不会有本质上的提高了。最后,这些机会李永新都没有选择,而是走出校园,自己创业……但是李永新说,现在他知道读书是奢侈的事情,如果再回去读书他会好好珍惜,也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了。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李永新觉得非常感谢北大——北大给了他自主精神和不服输的品质,让他能够为了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地一步步走下去。“我这个人就是从来不后悔,既然已经走出这一步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即使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要坚持过来”。
单纯从个人层面看这段校园创业的经历,李永新给出了另外一种解读。“我们一个老师说得很好,‘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人生的过程就是体会的过程,快乐的过程,我们的创业经历给了我们艰辛的感觉,但也使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快乐,我做成了这样一件事情,很有成就感,就像很小的时候搭积木,搭成宫殿了,我就很快乐。我追求的其实就是这个过程”。
“走过这几年的风雨,经历这么多的人和事后,如果有可能重新选择,你还会走这条路吗?”
“每种选择回过头看都可能觉得不是最佳的,但当时真的就觉得是最好的。我不愿意评判这条路是不是最好的,如果说有标准的话,就是我愿不愿意去做,如果选择了就做好。我是个从不后悔的人”。
敲开象牙塔,我看见了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谦和而自信地他有条不紊地整理着自己的文件——李永新,北大95级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毕业生。
创业艰难,越挫越勇
李永新可以视为校园创业中的旗手,本科没毕业就开始经营自己的公司。但他的超人之处更在于,像很多校园创业一样,由于各种原因,他从第一家公司撤出来后没有放弃,而是东山再起,办起了“象牙塔”,发展之势如火如荼。
现在“象牙塔”已经是一家非常定型的公司,借助北京师资教育优势做一系列的教育培训。
很多人知道李永新,可能还是从他的第一家公司新兴伟业开始的。他从1998年底就开始为这家公司做很多准备工作。1999年4月,李永新和他的朋友开始筹办新兴伟业。
校园创业首先是资金问题,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能不能创办起来。李永新在公司创立之时还是比较顺利的,他这个人一直口碑很好,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筹到了30万,这对于一个文化服务类的公司而言已经足够了。
但是一段时间后还是出现了问题,董事会和经营层的分歧,实质上就是投资方和学生创业者们在理念上的差异。董事长的权利过于细化,干涉到中层员工的行为方式以及一些中层经营者本来有权处理的事情,带来了双方在感情上、心理上以及权威模式上的冲突,造成了一定的隔阂和矛盾。学生创业者毕竟有比较浓的理想主义色彩,他们对资金的回报速度要求得不是很快。但作为投资者而言,更希望立刻见到效益。校园背景和学生的理想主义色彩导致与资本的冲突。这是这家学生公司创办时遇到的主要矛盾。
从这些冲突中,李永新发现了校园创业的公司在管理上的特点:在权威模式上,它不完全像正规公司那样,职位高低就决定了权威强弱,在学生创业公司,权威和领导的实现要通过领导者的个人威信,更需要一种感情上的亲和力。
1999年8月底李永新从新兴伟业中撤出来了。李永新觉得,他的第一个公司从资金投入到体系设计都是比较正规的,但是严格从创业角度而言,不算创业,只能算是引入风险投资,按照一定模式去做事情。创业企业更多地需要团队的和谐,整齐划一,高效率的工作。发生的这些事情使他思考,是否这个模式有问题,引资给自己带来的是便利条件还是束缚?
经过了一番历练的李永新开始新的征战,这次他看好北京的教育资源,创办了“象牙塔”。这又是个非常艰苦的开始,很大的问题是没有资金,办营业执照只能找朋友借资金。他们就做一些不需要资金的小项目,一点点积累。创业之初,他们经历了最苦的一段日子,没有钱租宿舍,就睡在仅有两间6平方米房间的公司里,地板铺旧报纸就是他们的床。李永新说,他一直觉得1999年秋天是他记忆中最冷的。几个月的艰辛之后,他们设计了一个成型的项目,而这段日子留给他们的深刻记忆,绝不仅仅是最后出台的这个项目。“虽然别人看来可能很艰苦,但当时我一点都没感觉,我觉得生活就是这样,虽然很苦,但很快乐。”李永新说。
“象牙塔”取得的第一次成功,是与地方合作,做中学学习方法的培训。这次与社会“真枪实弹”,的较量虽然验证了这种模式的成功,但李永新他们并未得到多少实际利益——因为有中间人介入,他们也真正感觉到部分中介的阴险。李永新与他的团队没有气馁,第一次成功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学生创业能设计出这么好的模式,这种信心要比实际利益更有价值得多。
校园创业,青春无悔
大四,李永新面临很多很好的选择:可以去外企,可以去政府机关,可以保送上研究生。但他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喜欢做什么,我想做什么?”经过学校几年的培养,以及自己在社会上几年来的实践,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作点贡献?李永新发现自己只是想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一件事,看能否实现。虽然很喜欢学习,但是李永新觉得,自己已经基本定型了,即使再继续读下去,也只是感情层面上的进步,不会有本质上的提高了。最后,这些机会李永新都没有选择,而是走出校园,自己创业……但是李永新说,现在他知道读书是奢侈的事情,如果再回去读书他会好好珍惜,也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了。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李永新觉得非常感谢北大——北大给了他自主精神和不服输的品质,让他能够为了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地一步步走下去。“我这个人就是从来不后悔,既然已经走出这一步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即使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要坚持过来”。
单纯从个人层面看这段校园创业的经历,李永新给出了另外一种解读。“我们一个老师说得很好,‘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人生的过程就是体会的过程,快乐的过程,我们的创业经历给了我们艰辛的感觉,但也使我们从中体会到了快乐,我做成了这样一件事情,很有成就感,就像很小的时候搭积木,搭成宫殿了,我就很快乐。我追求的其实就是这个过程”。
“走过这几年的风雨,经历这么多的人和事后,如果有可能重新选择,你还会走这条路吗?”
“每种选择回过头看都可能觉得不是最佳的,但当时真的就觉得是最好的。我不愿意评判这条路是不是最好的,如果说有标准的话,就是我愿不愿意去做,如果选择了就做好。我是个从不后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