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新形势,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培训项目的匹配性、培训内容设置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协调性、培训方式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性等方面,以河北省高职院校为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高职院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探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訓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环节。河北省自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实施以来,共合理有序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73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
作为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最紧密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龙头,不仅要从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角度出发,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更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在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提高培训与转移质量方面有所作为。
目前,小部分职业院校已经承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但从学校数量、培训规模、培训方式、培训效果等方面来看,高职教育的特有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培训项目的匹配性有待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它是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专业结构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专业设置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程度。
根据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类别由19个专业大类组成。经调查,河北省57所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基本覆盖了所有19个专业大类,其中财经、电子信息、制造和文化教育类为主体,四个大类专业的专业布点数为552个,是调查学校19个专业大类的专业布点数950个的58.1%,而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业岗位相适应的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布点数为13个,仅占1.4%。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参与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可行性,导致河北省57所高职院校中只有4所院校参与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仅占院校总数的7%。
二、培训内容设置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协调性有待增强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完善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河北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作了具体的部署,总体思路是提高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着技术落后、农产品加工机械性能不高、科技投入及成果转化不足、加工产业化体系尚未形成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主要问题。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普遍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储备,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较缺乏。同时,在我省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也很小,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重心仍然在城市。农村大多数劳动力都会选择进城打工,就算每个月1000多元工资也不愿意回农村种地,原因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比例较低,就算种地赚到了一些钱,可是消费成为难题,比如医院、学校、交通、购物、娱乐等公共设施严重缺乏。农民进城打工虽然很辛苦,获得的收入不是很多,但能享受到城市的便利,所以对城市生活非常向往。
因此,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就成为在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大背景下加速河北省经济发展进程,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链发展动力的客观需要。而目前,我省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针对的是第一产业领域,这一现状显然不能满足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要求。
三、培训方式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性有待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在培训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平台、仿真模拟、远程培训等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通过它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数码影像等技术手段,建立一套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易于更新的教学资源系统,以增大培训的信息量;可以使培训内容得到辅助性的展示、演示、模拟、拓展等,把抽象的概念及专业技术上难于弄清的知识生动、具体、可感、形象地展现在学员面前。
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现代化培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多媒体培训。指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员,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说比较形象、直观、易于接受。
(2)网络培训。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推广,培训规模逐渐扩大,培训学员越来越多,面对单个学员的问答式教学难于开展,学时很少的讨论课不能满足所有学员的需求,网络培训可以面对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仿真培训。配合理论培训,学员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或实训基地利用实验设备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仿真实训。实验实训中心需要配备现代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设施,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需要。
(4)现场培训。需要具有较稳定的能满足学员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讲解理论后可以直接进行操作实践,为理论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做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5)开放实验室。可以建立一批开放实验室,面向学员开放,让学员有准备、有计划的进行实地探索研究,为学员增强创新意识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艺欣,王金先.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魏扣,熊家国.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农民工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
[3]马魁君.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高职院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探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訓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环节。河北省自2004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实施以来,共合理有序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73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培训的工作格局。
作为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最紧密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龙头,不仅要从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角度出发,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更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在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提高培训与转移质量方面有所作为。
目前,小部分职业院校已经承担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但从学校数量、培训规模、培训方式、培训效果等方面来看,高职教育的特有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培训项目的匹配性有待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它是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专业结构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专业设置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程度。
根据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类别由19个专业大类组成。经调查,河北省57所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基本覆盖了所有19个专业大类,其中财经、电子信息、制造和文化教育类为主体,四个大类专业的专业布点数为552个,是调查学校19个专业大类的专业布点数950个的58.1%,而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业岗位相适应的农林牧渔大类的专业布点数为13个,仅占1.4%。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参与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可行性,导致河北省57所高职院校中只有4所院校参与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仅占院校总数的7%。
二、培训内容设置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协调性有待增强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完善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河北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作了具体的部署,总体思路是提高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着技术落后、农产品加工机械性能不高、科技投入及成果转化不足、加工产业化体系尚未形成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主要问题。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普遍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储备,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较缺乏。同时,在我省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也很小,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重心仍然在城市。农村大多数劳动力都会选择进城打工,就算每个月1000多元工资也不愿意回农村种地,原因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比例较低,就算种地赚到了一些钱,可是消费成为难题,比如医院、学校、交通、购物、娱乐等公共设施严重缺乏。农民进城打工虽然很辛苦,获得的收入不是很多,但能享受到城市的便利,所以对城市生活非常向往。
因此,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逐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就成为在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大背景下加速河北省经济发展进程,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链发展动力的客观需要。而目前,我省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针对的是第一产业领域,这一现状显然不能满足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要求。
三、培训方式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性有待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在培训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平台、仿真模拟、远程培训等正在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通过它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数码影像等技术手段,建立一套内容丰富、使用方便、易于更新的教学资源系统,以增大培训的信息量;可以使培训内容得到辅助性的展示、演示、模拟、拓展等,把抽象的概念及专业技术上难于弄清的知识生动、具体、可感、形象地展现在学员面前。
目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具有较大推广价值的现代化培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多媒体培训。指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员,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说比较形象、直观、易于接受。
(2)网络培训。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推广,培训规模逐渐扩大,培训学员越来越多,面对单个学员的问答式教学难于开展,学时很少的讨论课不能满足所有学员的需求,网络培训可以面对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仿真培训。配合理论培训,学员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或实训基地利用实验设备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仿真实训。实验实训中心需要配备现代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设施,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需要。
(4)现场培训。需要具有较稳定的能满足学员实训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讲解理论后可以直接进行操作实践,为理论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做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5)开放实验室。可以建立一批开放实验室,面向学员开放,让学员有准备、有计划的进行实地探索研究,为学员增强创新意识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艺欣,王金先.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魏扣,熊家国.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农民工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
[3]马魁君.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