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针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的现状,结合相关院校的经验,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出了双导师实施的必要性,接着从校外联合企业选择、导师遴选机制、校内外导师分工和合作、企业和校外导师激励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双导师制运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校外联合基地遴选机制、校内导师遴选机制、校内外导师职责分配及长效合作机制、企业和校外导师的激励及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硕士生双导师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对策
一、引言
为了适应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上海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从2011年开始实行研究生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双导师培养模式是为了满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经过6年多的时间,双导师制的成效显著,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校外合作企业如何选择?校外导师和校内合作导师如何遴选?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职责如何划分,二者之间如何协作?为了完善双导师制硕士生培养模式,提高硕士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将根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的实践,以及国内外相关院校的经验,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二、双导师制实行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2013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文件内容,培养单位要建设与行业企业结合的硕士生导师队伍和硕士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以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方面,要培养应用性研究的实干人才;在学术论文方面,要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导师制成了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必然选择。“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以弥补现阶段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优势,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
第一,从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全日制研究生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及管理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是应用性。因此,对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能仅从学术层面提高其科学研究的能力,還应该让他们在相应的企业工作岗位上得到锻炼,这就需要从合作企业中遴选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企业高级人才对其进行指导。通过校内、校外导师的协作指导,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实现纺织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第二,从硕士生的培养过程来看,实践教学是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目前,为了提高硕士生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的都把校外实践环节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规定了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时间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实践环节对研究生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早已不言而喻。
第三,从硕士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来看,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兼顾学科前沿发展和行业最新要求。一方面,硕士生要注重基础理论学习,要有理论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硕士生要注重实践能力提高和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在学校内,通过课程学习,参与学术研讨,聆听专家讲座,校内合作导师在研究方向确定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等领域给予硕士生专业指导;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校外导师依据自身的经验积累言传身教,增强了硕士生对工程时间的认知,提高了硕士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硕士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参考,有利于硕士生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此外,校外导师还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为硕士生推荐就业岗位,与没有校外导师的硕士生相比,双导师制指导下的硕士生就业优势显著。
三、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联合培养企业选择
导师制实行的基础是校外联合基地建立,高质量的校外合作企业是研究生校外实践的重要载体,合作企业选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硕士生校外实践的质量。目前,学校为了完成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指标任务,通常会随机选择一些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基地的合同,不关注企业本身能否给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带来的优势,很多与硕士生培养方向相关度较低甚至没有相关度的企业成为硕士生联合培养基地。一旦校外联合培养企业选择不好,硕士生实践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双导师制硕士生培养模式就无法顺利开展。
(二)双导师遴选机制
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硕士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校内外导师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双导师的遴选机制是双导师制能否成功的关键。目前,在校内导师遴选机制上一般高校都会参照硕士生导师的聘任要求,从职称、学历、论文成果、课题经费上提出明确的量化指标体系,对校内导师进行遴选和聘任,往往忽视了实践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考核。由于没有时间经验,与校外导师沟通协调也不顺畅,无法结合实际对学生论文进行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指导。在校外导师的遴选机制上,很多學校没有具体规定,有些学校有规定,但是指标体系不明确,具体的量化指标很少,不具有实际操作性。为了能够找到校外合作导师,往往采用聘任联合培养基地领导的办法操作,很多领导有能力或者时间关系,无法实际指导学生,因此,出现了挂名上岗现象。
(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与合作
双导师制能否顺利实施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分工和合作非常关键,双导师的指导应该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选课、开题、中期检查、校外实践、毕业答辩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应该有所不同,校内导师主要负责专业方向和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能力的提高。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双方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责,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校外导师一般认为只有实践环节需要他们负责,所以,他们在硕士生前期选课,以及后来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一般参与较少;其次,校内导师一般认为硕士生的培养质量的高低主要是学术水平的提高,小论文的发表和大论文的写作应该是硕士生在校学习的重点内容,实践只能毕业前的重点工作,所以,在校期间应该以学术创新为主,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大提高;再次,由于校内外导师沟通交流较少,校内导师不知道校外导师实践内容,校外导师不知道校内导师科研方向,因此,学生科研方向不关注实践内容,企业实践不关注理论基础,学生科研和实践二元分割现象明显,严重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企业和校外导师的激励机制
联合基地对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对联合培养企业和校外导师进行有效激励,成为双导师制运行的重要环节。目前双导师培养模式下,企业和校外导师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出来,很多合作企业开展联合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宣传效果,不太关注硕士生培养质量,宣传的功能远大于教育的功能。部分企业导师仅仅是挂名指导,没有全程参与到硕士生的指导过程中;还有一些企业由于考虑到公司项目的机密问题,不愿意让学生深层次接触具体项目,具体的实践任务很难落实到位,很多学生不是企业的专业人员而成了企业的勤杂工。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对企业和校外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企业和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好坏没有评价标准,指导质量好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高校跟企业之间是合作关系,很难实现监督管理职能。因此,如何通过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和校外导师的指导积极性,同时对企业和校外导师进行监督约束,是当前双导师制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完善双导师制的对策建议
(一)双导师制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遴选机制
针对上述校外联合培养基地选择的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双导师制校外联合培养基地遴选机制。首先,结合成熟院校的经验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企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企业与高校联系的紧密程度、企业对硕士生人才的需求等四个方面构建“校企双导师制”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遴选一级指标,其次,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法构建选择一级指标下面具体的二级指标体系;接着,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二级指体系分别对应的权重,构建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评价模型;最后,對相关的企业的具体指标进行打分,计算每个企业相应的总分值,按照企业分值的大小选择优秀双导师制校外联合培养基地。
(二)双导师制校内和校外导师的遴选机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导师的质量是研究生培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双导师制模式下,校内外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这都需要对导师进行遴选,遴选机制能否满足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结合成熟院校的做法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导师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匹配度等四个方面构建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的遴选一级指标,其次,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法构建选择一级指标下面具体的二级指标体系;接着,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二级指体系分别对应的权重,构建校内、外导师水平的评价模型;接着,对相关的校内外导师进行指标打分,计算每个导师相应的分值,按照导师分值的大小选择优秀的校内外硕士生导师;最后,在遴选出的校内外导师里面,根据双方研究和实践的方向对校内外导师进行配对,确定具体的双导师配对基础。
(三)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职责分配及长效合作机制
根据前面校内外导师的配对情况,为每个配对导师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根据校内外导师的特长从研究生招生、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实习和就业等环节出发,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合作和交流,构建二者之间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长效机制。
(四)建立企业和校外导师的激励及监督机制
从学校、学院和学科等不同的层面,为企业和校外导师提供研究生联合基地授牌、校外导师指导经费、校内人员服务、优秀硕士生指导老师奖等相关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和校外导师的培养积极性。在明确企业和校外导师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职责内容和相应的流程环节,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企业和校外导师沟通,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开展;定期对企业和校外导师进行检查,建立企业和校外导师末位淘汰机制,对不符合研究生培养要求的企业和校外導师更新,确保研究生培养的顺利实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学校、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洪锋,曹娜.论“双导师制”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学理论,2012,(18):201-202.
[2]杨国武,李建平,鲁晓军.关于博士研究生国内外双导师制的探索和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2):146-148.
[3]孙旭,邓明阳,陆蓉蓉.“校企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5,(05):43-46.
[4]曹继军.校企“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N].光明日报,2006-11-28(002).
[5]杜静,丁忠.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的双导师制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06):78-80.
[6]潘煜双.“双导师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嘉兴学院财会本科专业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08,(04):49-54.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对策
一、引言
为了适应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上海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从2011年开始实行研究生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双导师培养模式是为了满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经过6年多的时间,双导师制的成效显著,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校外合作企业如何选择?校外导师和校内合作导师如何遴选?校内和校外导师的职责如何划分,二者之间如何协作?为了完善双导师制硕士生培养模式,提高硕士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将根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的实践,以及国内外相关院校的经验,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二、双导师制实行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2013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文件内容,培养单位要建设与行业企业结合的硕士生导师队伍和硕士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以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方面,要培养应用性研究的实干人才;在学术论文方面,要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导师制成了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必然选择。“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以弥补现阶段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充分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优势,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
第一,从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全日制研究生旨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及管理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是应用性。因此,对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能仅从学术层面提高其科学研究的能力,還应该让他们在相应的企业工作岗位上得到锻炼,这就需要从合作企业中遴选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企业高级人才对其进行指导。通过校内、校外导师的协作指导,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实现纺织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第二,从硕士生的培养过程来看,实践教学是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目前,为了提高硕士生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的都把校外实践环节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规定了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时间要求,确保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实践环节对研究生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早已不言而喻。
第三,从硕士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来看,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兼顾学科前沿发展和行业最新要求。一方面,硕士生要注重基础理论学习,要有理论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硕士生要注重实践能力提高和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在学校内,通过课程学习,参与学术研讨,聆听专家讲座,校内合作导师在研究方向确定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等领域给予硕士生专业指导;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校外导师依据自身的经验积累言传身教,增强了硕士生对工程时间的认知,提高了硕士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硕士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参考,有利于硕士生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此外,校外导师还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为硕士生推荐就业岗位,与没有校外导师的硕士生相比,双导师制指导下的硕士生就业优势显著。
三、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一)校外联合培养企业选择
导师制实行的基础是校外联合基地建立,高质量的校外合作企业是研究生校外实践的重要载体,合作企业选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硕士生校外实践的质量。目前,学校为了完成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指标任务,通常会随机选择一些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基地的合同,不关注企业本身能否给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带来的优势,很多与硕士生培养方向相关度较低甚至没有相关度的企业成为硕士生联合培养基地。一旦校外联合培养企业选择不好,硕士生实践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双导师制硕士生培养模式就无法顺利开展。
(二)双导师遴选机制
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硕士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校内外导师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双导师的遴选机制是双导师制能否成功的关键。目前,在校内导师遴选机制上一般高校都会参照硕士生导师的聘任要求,从职称、学历、论文成果、课题经费上提出明确的量化指标体系,对校内导师进行遴选和聘任,往往忽视了实践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考核。由于没有时间经验,与校外导师沟通协调也不顺畅,无法结合实际对学生论文进行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指导。在校外导师的遴选机制上,很多學校没有具体规定,有些学校有规定,但是指标体系不明确,具体的量化指标很少,不具有实际操作性。为了能够找到校外合作导师,往往采用聘任联合培养基地领导的办法操作,很多领导有能力或者时间关系,无法实际指导学生,因此,出现了挂名上岗现象。
(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与合作
双导师制能否顺利实施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分工和合作非常关键,双导师的指导应该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选课、开题、中期检查、校外实践、毕业答辩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应该有所不同,校内导师主要负责专业方向和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实践能力的提高。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双方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责,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校外导师一般认为只有实践环节需要他们负责,所以,他们在硕士生前期选课,以及后来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一般参与较少;其次,校内导师一般认为硕士生的培养质量的高低主要是学术水平的提高,小论文的发表和大论文的写作应该是硕士生在校学习的重点内容,实践只能毕业前的重点工作,所以,在校期间应该以学术创新为主,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大提高;再次,由于校内外导师沟通交流较少,校内导师不知道校外导师实践内容,校外导师不知道校内导师科研方向,因此,学生科研方向不关注实践内容,企业实践不关注理论基础,学生科研和实践二元分割现象明显,严重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企业和校外导师的激励机制
联合基地对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对联合培养企业和校外导师进行有效激励,成为双导师制运行的重要环节。目前双导师培养模式下,企业和校外导师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出来,很多合作企业开展联合研究生培养工作主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宣传效果,不太关注硕士生培养质量,宣传的功能远大于教育的功能。部分企业导师仅仅是挂名指导,没有全程参与到硕士生的指导过程中;还有一些企业由于考虑到公司项目的机密问题,不愿意让学生深层次接触具体项目,具体的实践任务很难落实到位,很多学生不是企业的专业人员而成了企业的勤杂工。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对企业和校外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企业和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好坏没有评价标准,指导质量好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高校跟企业之间是合作关系,很难实现监督管理职能。因此,如何通过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和校外导师的指导积极性,同时对企业和校外导师进行监督约束,是当前双导师制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完善双导师制的对策建议
(一)双导师制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遴选机制
针对上述校外联合培养基地选择的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双导师制校外联合培养基地遴选机制。首先,结合成熟院校的经验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企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企业与高校联系的紧密程度、企业对硕士生人才的需求等四个方面构建“校企双导师制”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遴选一级指标,其次,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法构建选择一级指标下面具体的二级指标体系;接着,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二级指体系分别对应的权重,构建校外联合培养基地的评价模型;最后,對相关的企业的具体指标进行打分,计算每个企业相应的总分值,按照企业分值的大小选择优秀双导师制校外联合培养基地。
(二)双导师制校内和校外导师的遴选机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导师的质量是研究生培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双导师制模式下,校内外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这都需要对导师进行遴选,遴选机制能否满足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结合成熟院校的做法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从导师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匹配度等四个方面构建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的遴选一级指标,其次,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法构建选择一级指标下面具体的二级指标体系;接着,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二级指体系分别对应的权重,构建校内、外导师水平的评价模型;接着,对相关的校内外导师进行指标打分,计算每个导师相应的分值,按照导师分值的大小选择优秀的校内外硕士生导师;最后,在遴选出的校内外导师里面,根据双方研究和实践的方向对校内外导师进行配对,确定具体的双导师配对基础。
(三)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职责分配及长效合作机制
根据前面校内外导师的配对情况,为每个配对导师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根据校内外导师的特长从研究生招生、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实习和就业等环节出发,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合作和交流,构建二者之间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长效机制。
(四)建立企业和校外导师的激励及监督机制
从学校、学院和学科等不同的层面,为企业和校外导师提供研究生联合基地授牌、校外导师指导经费、校内人员服务、优秀硕士生指导老师奖等相关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企业和校外导师的培养积极性。在明确企业和校外导师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职责内容和相应的流程环节,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与企业和校外导师沟通,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开展;定期对企业和校外导师进行检查,建立企业和校外导师末位淘汰机制,对不符合研究生培养要求的企业和校外導师更新,确保研究生培养的顺利实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学校、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洪锋,曹娜.论“双导师制”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学理论,2012,(18):201-202.
[2]杨国武,李建平,鲁晓军.关于博士研究生国内外双导师制的探索和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2):146-148.
[3]孙旭,邓明阳,陆蓉蓉.“校企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5,(05):43-46.
[4]曹继军.校企“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N].光明日报,2006-11-28(002).
[5]杜静,丁忠.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实践中的双导师制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06):78-80.
[6]潘煜双.“双导师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嘉兴学院财会本科专业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08,(04):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