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学会运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让学生将兴趣和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往往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思考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情景;酝酿兴趣
一、 点拨引导,创设情景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环。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不同环节创设各种情境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在导入新课时我多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别致、紧扣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情境。如我在讲授《可能性》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日,小朋友们请说说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学们说的很欢快,老师又问:“这个月过生日的有哪几位小朋友?”结果有六个小同学举手,老师就把为六个小朋友过生日为教学情境,同学们为他们准备节目开始抽签,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可能性。进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这样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我往往创设分组操作探究情境来解决小组问题。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先引导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再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小组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 关爱学生,酝酿兴趣
一位学生喜欢、爱戴的老师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
(一) 生活上关心照顾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上无人体贴和照顾,这些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爱”,以师生的感情,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习上扶助后进生
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应能产生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后进生学习很吃力。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后进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课外不仅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重课内的辅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讲课时特别注意观察他们;课堂提问时尽量让他们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学生作业时,重点辅导他们;后进生的作业尽量当堂面批,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时补救。这样持之以恒,后进生就会逐步转变。
(三) 表扬鼓励,坚定信心
后进生往往很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
三、 自主探索,“再创”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地“再创造”数学。如:我在教学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想必减法,除法也不会例外吧!探索就这样开始了,一开始,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5箱热水瓶。每箱12个,共收入840元。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决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四、 重视应用,实践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激发学习数学的興趣。
例如:我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是一门新设学科,同学们倍感新奇,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才会使学生从小喜欢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作者简介:
马玉国,辽宁省盘锦市,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渤海二小。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情景;酝酿兴趣
一、 点拨引导,创设情景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一环。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不同环节创设各种情境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在导入新课时我多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别致、紧扣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情境。如我在讲授《可能性》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日,小朋友们请说说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学们说的很欢快,老师又问:“这个月过生日的有哪几位小朋友?”结果有六个小同学举手,老师就把为六个小朋友过生日为教学情境,同学们为他们准备节目开始抽签,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可能性。进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这样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究新知过程中,我往往创设分组操作探究情境来解决小组问题。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先引导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再创设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分组探索。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参与。通过小组探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 关爱学生,酝酿兴趣
一位学生喜欢、爱戴的老师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
(一) 生活上关心照顾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上无人体贴和照顾,这些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爱”,以师生的感情,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习上扶助后进生
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学习兴趣。有了对学习的胜任感,应能产生学习兴趣,但是,有些后进生学习很吃力。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后进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课外不仅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且还要注重课内的辅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讲课时特别注意观察他们;课堂提问时尽量让他们回答能够回答的问题;学生作业时,重点辅导他们;后进生的作业尽量当堂面批,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时补救。这样持之以恒,后进生就会逐步转变。
(三) 表扬鼓励,坚定信心
后进生往往很自卑,学习没有兴趣,灰心丧气。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在教学中尽量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
三、 自主探索,“再创”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地“再创造”数学。如:我在教学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想必减法,除法也不会例外吧!探索就这样开始了,一开始,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5箱热水瓶。每箱12个,共收入840元。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决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四、 重视应用,实践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激发学习数学的興趣。
例如:我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是一门新设学科,同学们倍感新奇,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才会使学生从小喜欢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环境,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作者简介:
马玉国,辽宁省盘锦市,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渤海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