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既是迎合新课标理念的客观需要,更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下面,本文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展开论述,旨在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让数学教学由高效逐步走向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导入;情境;作业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及解题技巧,而割裂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在根本上背离了数学教学的理念和宗旨,而且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为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教师就应重新搭建起数学与生活间的桥梁,推动课堂导入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作业布置生活化,以使师生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共同建构互动,完成教学与交流。
一、实施生活化导入,启发思维,激发兴趣
试想,如果教师在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势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新课学习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因此,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入环节设计得是否成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导入环节借助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生创设更多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授新课“负数”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是利用课件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片头,并向学生问道:“从天气预报中,你对气温的表示有什么了解?”待学生阐述了自己从电视节目中所听到和看到的对气温的记录方法后,我出示了一支温度计,让学生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数,并提问道:“零上16摄氏度用16°C表示,那么零下16摄氏度可以怎样表示呢?二者之间表示的意义又是否相同呢?”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将生活中的负数展示给学生,不仅拉进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行了初步了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负数的迫切愿望,进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感受联系,拉进距离
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加倾向于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真实情景中,而非通过机械地背诵和记忆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具体到数学学习亦是如此。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数学水平和基本生活情况的基础上,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拉进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在教学“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立足学生生活创设了如下情境:“有一家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决定举办抽奖活动。抽奖规则是:凡是购物一次性满99元,有一次抽奖机会。一个抽奖箱里有4个球,摸到红球有奖,摸到黄球没有奖。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你会怎样放球?为什么?”由于这一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他们纷纷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不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拉进了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而且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指导实践,学以致用
新课改对于学习目标虽有具体的界定,但其更加强调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让数学回归现实生活,让数学学习真正为学生生活服务,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所在。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在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提高实践教学占整体教学的比重,即通过生活化作业的布置来拓宽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完“扇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自家一天内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展开调查,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照“奶类和豆类”“油脂类”“蔬菜和水果类”“谷类”等种类进行分类汇总,进而制作成扇形统计图,与父母共同探讨自家的饮食结构是否合理。此外,学生也可对自家一个月内各项支出的占比情况进行调查,并按照“衣”“食”“住”“用”“行”等几大维度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进而制作成扇形统计图。如此,通过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实践,既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早走出“教教材”的误区,并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和需要,将生活融入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处处彰显生活气息,以使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得以在數学教学中充分彰显,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胡丹莉,齐彩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129.
[2]周丽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析[J].农家参谋,2018(15):17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导入;情境;作业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及解题技巧,而割裂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在根本上背离了数学教学的理念和宗旨,而且更无从谈起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为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教师就应重新搭建起数学与生活间的桥梁,推动课堂导入生活化、情境创设生活化、作业布置生活化,以使师生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共同建构互动,完成教学与交流。
一、实施生活化导入,启发思维,激发兴趣
试想,如果教师在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势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新课学习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因此,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入环节设计得是否成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导入环节借助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学生创设更多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授新课“负数”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是利用课件播放了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片头,并向学生问道:“从天气预报中,你对气温的表示有什么了解?”待学生阐述了自己从电视节目中所听到和看到的对气温的记录方法后,我出示了一支温度计,让学生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数,并提问道:“零上16摄氏度用16°C表示,那么零下16摄氏度可以怎样表示呢?二者之间表示的意义又是否相同呢?”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将生活中的负数展示给学生,不仅拉进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进行了初步了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负数的迫切愿望,进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感受联系,拉进距离
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加倾向于将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真实情景中,而非通过机械地背诵和记忆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具体到数学学习亦是如此。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数学水平和基本生活情况的基础上,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拉进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在教学“可能性”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立足学生生活创设了如下情境:“有一家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决定举办抽奖活动。抽奖规则是:凡是购物一次性满99元,有一次抽奖机会。一个抽奖箱里有4个球,摸到红球有奖,摸到黄球没有奖。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你会怎样放球?为什么?”由于这一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他们纷纷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不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拉进了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而且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指导实践,学以致用
新课改对于学习目标虽有具体的界定,但其更加强调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让数学回归现实生活,让数学学习真正为学生生活服务,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所在。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在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提高实践教学占整体教学的比重,即通过生活化作业的布置来拓宽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教学完“扇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自家一天内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展开调查,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照“奶类和豆类”“油脂类”“蔬菜和水果类”“谷类”等种类进行分类汇总,进而制作成扇形统计图,与父母共同探讨自家的饮食结构是否合理。此外,学生也可对自家一个月内各项支出的占比情况进行调查,并按照“衣”“食”“住”“用”“行”等几大维度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进而制作成扇形统计图。如此,通过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实践,既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做到了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早走出“教教材”的误区,并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和需要,将生活融入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处处彰显生活气息,以使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得以在數学教学中充分彰显,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胡丹莉,齐彩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129.
[2]周丽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浅析[J].农家参谋,2018(1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