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初级教育阶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数学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29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成功的必备要素。数学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集抽象性和思维性于一体学科,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很大的考验,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以学习兴趣为基础,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攻克数学难题的道路上,逐渐发现数学学科的魅力,真正将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非一种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并借助一定的情感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仍然以“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充当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充当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单方面的机械化知识传递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更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数学潜能的开发。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能够有效消除紧张的情绪,克服对数学学科的畏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知识,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极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在教学时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很好地发挥了自身教学引导者的作用,使得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良好的教学互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将教学进度和知识控制在学生易于接受和吸收的范围内,学生也能在课堂中紧跟教师的思路,配合教师的讲授,实现数学知识的双向流动,逐步建立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贴近生活,开展情境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虽然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许多学生依然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课堂获得的知识无法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出于这种心理,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和激情。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图形认识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个物体的形状,说出各物体的特征,然后再进行图形理论教学,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图形相关知识的认知,又能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刺激学生继续探索数学领域的知识。
许多学生都秉持着“学习无用论”的学习观念,对学习采取消极懈怠的态度,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认识到学习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后,学生可以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计算钱财的进账与出账,虽然数目不大,但也能让学生在获得家长认可的同时,增加学习自信心。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课堂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然后根据情境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深入分析,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并使学生在这个问与答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规律。例如,在进行方向与方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学生游览动物园的故事情境,在给学生讲游览顺序的过程中,将辨别方位的知识和方法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识别方位。这种故事情境能够增加数学知识和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恰当利用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直观具象的事物具有深刻的认知和记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数学教学工具的启发引导作用,将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内化为形象生动的数学演示,在活跃数学课堂气氛的同时,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的数学运算形式的接受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应用新的运算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新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数学教具先做具体的数学演示,然后再进行规律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新的运算法则。例如,在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根据题目要求摆小木棒,观察小木棒的分布和剩余数量,然后将对应的数字填入数学公式中,以此类推,多摆几组式子,逐渐找到有余数除法的运算规律。数学教具的功能就是为学生展示具象的数学世界,学生在运用数学教具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教材的数学知识,更能发挥自己的探索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数学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好的数学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所以许多教师就草率的采用题海战术,将学生束缚在大量的练习题中,这也导致学生对枯燥机械化的练习模式感到厌倦,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形式时,要重视形式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数学练习题的重点不在多而在精,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数学要点选取不同的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的时间,又能提高效率。除此之外,数学不是只有做题这一种训练方式,一些口算和计算题,教师可以采用开火车或者小游戏、小竞赛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数学题目,通过趣味性的数学练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自身的兴趣出发,主动探索数学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129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成功的必备要素。数学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集抽象性和思维性于一体学科,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很大的考验,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以学习兴趣为基础,将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攻克数学难题的道路上,逐渐发现数学学科的魅力,真正将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非一种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并借助一定的情感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仍然以“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充当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充当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单方面的机械化知识传递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更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数学潜能的开发。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学生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能够有效消除紧张的情绪,克服对数学学科的畏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知识,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极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在教学时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很好地发挥了自身教学引导者的作用,使得师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良好的教学互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将教学进度和知识控制在学生易于接受和吸收的范围内,学生也能在课堂中紧跟教师的思路,配合教师的讲授,实现数学知识的双向流动,逐步建立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贴近生活,开展情境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虽然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许多学生依然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课堂获得的知识无法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出于这种心理,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和激情。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理论变得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图形认识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个物体的形状,说出各物体的特征,然后再进行图形理论教学,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图形相关知识的认知,又能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刺激学生继续探索数学领域的知识。
许多学生都秉持着“学习无用论”的学习观念,对学习采取消极懈怠的态度,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认识到学习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后,学生可以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计算钱财的进账与出账,虽然数目不大,但也能让学生在获得家长认可的同时,增加学习自信心。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课堂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然后根据情境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深入分析,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并使学生在这个问与答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规律。例如,在进行方向与方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学生游览动物园的故事情境,在给学生讲游览顺序的过程中,将辨别方位的知识和方法讲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识别方位。这种故事情境能够增加数学知识和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恰当利用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直观具象的事物具有深刻的认知和记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数学教学工具的启发引导作用,将抽象难懂的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内化为形象生动的数学演示,在活跃数学课堂气氛的同时,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的数学运算形式的接受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应用新的运算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新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数学教具先做具体的数学演示,然后再进行规律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新的运算法则。例如,在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根据题目要求摆小木棒,观察小木棒的分布和剩余数量,然后将对应的数字填入数学公式中,以此类推,多摆几组式子,逐渐找到有余数除法的运算规律。数学教具的功能就是为学生展示具象的数学世界,学生在运用数学教具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教材的数学知识,更能发挥自己的探索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数学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好的数学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所以许多教师就草率的采用题海战术,将学生束缚在大量的练习题中,这也导致学生对枯燥机械化的练习模式感到厌倦,无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形式时,要重视形式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数学练习题的重点不在多而在精,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数学要点选取不同的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既能节省学生的时间,又能提高效率。除此之外,数学不是只有做题这一种训练方式,一些口算和计算题,教师可以采用开火车或者小游戏、小竞赛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数学题目,通过趣味性的数学练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自身的兴趣出发,主动探索数学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