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教育理念的创新。文章就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深入地进行分析,阐述了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引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 新课程;教育理念;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58-03
一、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促进学生在情感、认识、思维、能力四方面的发展,致力于让学生把握科学知识与自然的密切联系,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情感和态度。
如何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实施新课改后思考最多的问题,但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并不如人意,教师指导过多,学生总是沿着教师铺好的路、搭好的桥进行学习,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师的思维决定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学生通常被动地接受知识,听得多,记得少,自主学习得不到发挥。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学生为主体,更进一步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信任感和自由度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把学生视为装载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领会新课程的思想,获得创新活动经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关系的一个基点。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教师的精力应主要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组织教学活动上,注重教与学发展的脉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明确“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把握好教学的全过程。要了解学生已知什么,在进一步学习中会碰到什么问题,进而对学生提出要求,对问题的设计和活动安排既要考虑思维能力的限度,也要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的潜力,防止盲目求高求难或过分求细求全。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而教师要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尝试新的做法。
1.教学设计要“新”
教师备课要以新课标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据课标,源于教材,活用教材”的原则,根据不同课型,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为教学结构框架,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力。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刻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做到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个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站在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应有一定的目标与特色。设计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2.课堂教学模式要“新”
新课程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新课程体系。要使新课程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起“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索—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的开放应该容许学生异想天开,容许学生辩解和争论,容许学生犯错误,容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他人成功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
新课程还倡导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强化知识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3.教学活动过程要“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使学生积极探索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真正做到想学生所疑,乐学生所乐,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灵活自如地引导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唤学生的心灵,师生心心相印,这样,课堂就进入了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激动人心的“心理磁场”运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探索性学习,这种学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学生在学习时达到了敢想敢说、多想多说、会想会说的境地。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
新课程的教学充满探索精神,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带着“问题”回家,逐步形成“抛锚—猜想—证明—反思”的思维流程,着力激发学生思维,自主探索,变“枯燥”为“生动”,变“低效”为“高效”,真正落实“悟”。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多向思维;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4.教学手段要“新”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觉、听觉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改变,让计算机进入课堂,通过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各种感官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各种能力。
5.学生评价要“新”
学生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所以,教师要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要探索多种“新”的评价方法。新课程认为,学生评价中没有单一、固定的方法,随着学生评价的功能、标准、内容、主体等的变革,评价方法也向多元化发展。在这种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对原有的评价方法进行完善,并尝试运用成长记录评价、日常行为观察、实践操作等新型的质性评价方法。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变革,需要奋勇前行的精神,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只有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敢于提出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王永丽)
[关键词] 新课程;教育理念;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 G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10-0058-03
一、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促进学生在情感、认识、思维、能力四方面的发展,致力于让学生把握科学知识与自然的密切联系,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情感和态度。
如何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实施新课改后思考最多的问题,但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并不如人意,教师指导过多,学生总是沿着教师铺好的路、搭好的桥进行学习,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师的思维决定学生的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学生通常被动地接受知识,听得多,记得少,自主学习得不到发挥。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学生为主体,更进一步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信任感和自由度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把学生视为装载知识的容器。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领会新课程的思想,获得创新活动经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关系的一个基点。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教师的精力应主要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组织教学活动上,注重教与学发展的脉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明确“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把握好教学的全过程。要了解学生已知什么,在进一步学习中会碰到什么问题,进而对学生提出要求,对问题的设计和活动安排既要考虑思维能力的限度,也要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的潜力,防止盲目求高求难或过分求细求全。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而教师要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尝试新的做法。
1.教学设计要“新”
教师备课要以新课标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据课标,源于教材,活用教材”的原则,根据不同课型,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为教学结构框架,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力。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刻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做到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个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站在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应有一定的目标与特色。设计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2.课堂教学模式要“新”
新课程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新课程体系。要使新课程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起“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索—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的开放应该容许学生异想天开,容许学生辩解和争论,容许学生犯错误,容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他人成功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
新课程还倡导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强化知识运用的意识与能力。
3.教学活动过程要“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使学生积极探索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想,真正做到想学生所疑,乐学生所乐,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灵活自如地引导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唤学生的心灵,师生心心相印,这样,课堂就进入了一个相容而微妙的世界。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激动人心的“心理磁场”运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所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探索性学习,这种学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学生在学习时达到了敢想敢说、多想多说、会想会说的境地。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
新课程的教学充满探索精神,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带着“问题”回家,逐步形成“抛锚—猜想—证明—反思”的思维流程,着力激发学生思维,自主探索,变“枯燥”为“生动”,变“低效”为“高效”,真正落实“悟”。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创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多向思维;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4.教学手段要“新”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恰当地引进了现代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像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觉、听觉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教育观念的改变,让计算机进入课堂,通过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各种感官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各种能力。
5.学生评价要“新”
学生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中建立新型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所以,教师要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要探索多种“新”的评价方法。新课程认为,学生评价中没有单一、固定的方法,随着学生评价的功能、标准、内容、主体等的变革,评价方法也向多元化发展。在这种评价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对原有的评价方法进行完善,并尝试运用成长记录评价、日常行为观察、实践操作等新型的质性评价方法。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变革,需要奋勇前行的精神,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只有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敢于提出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