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韵律活动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协调性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活动。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音乐教育应开始于动作。韵律活动既能满足儿童参与、探究音乐的需要,也是获得表现和交流的快乐体验,更能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和协调性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在开展韵律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同的游戏情境更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探究。情境化教学直观、形象、生动,能激发幼儿的情绪,更符合其年龄特点,便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表现,使幼儿从一开始就置身于游戏化的活动情境之中。所以,教师可利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形象的肢体动作来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在韵律活动中,通过看图谱、倾听感受音乐、模仿或创编动作,引导幼儿大胆表现情境内容。在大班韵律“大家来学拳”活动中,教师以功夫熊猫为题材背景,创设寻找下一任接班人的情境,将功夫熊猫中幼儿感兴趣的几个生动的动物角色自然带入游戏中。借助对比突出、便于幼儿区分和辨别的AB段音乐,让幼儿在故事中进入师徒学拳的情境,大胆运用身体动作进行情境的再现与创编。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情境中幼儿能尽快融入活动场景,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投入到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调动其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自主表达与创造。
二、设置有效提问,激发主动探究
在“大家来学拳”活动中,由B段音乐模拟学习拳法动作时,教师借助图谱,通过语言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利用不同层次的提问激发幼儿主动发现、大胆表现。如,在学习第一套拳法时,因幼儿初步学习拳法,无从入手,教师设置了两个问题:鹤拳的翅膀是什么样的?它的腿又是什么样的?通过对鹤拳翅膀和腿部动作的提问,帮助幼儿关注细节,有目的性地去观察,便于其表现动作。在学习虎拳时,因动作难度逐渐递增,在提问环节,教师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引导:虎拳的手部动作是什么样的?哪一只手在前面,哪一只手在上面?借助手部图标帮助幼儿区分左右表现手部动作,让幼儿在有效提问的基础上将教师的教学转化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性增强,表现更加生动形象。在学习过程中,提问的方式将活动内容由简到难展示,并在照顾到全体幼儿的基础上兼顾个体幼儿。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主动用动作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师幼互动融洽。
三、注重角色扮演,增强合作意识
在“大家来学拳”活动中,由刚开始的教师扮演师傅、幼儿扮演徒弟的角色学习,升级为寻找下一任接班人,幼儿角色由扮演徒弟向扮演师傅变化,不仅要掌握自己的角色要求,同时需要熟悉对方角色,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游戏。在游戏互动中,幼儿的责任感、主动性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游戏的快乐。特别是在A段圈上传递功力交换朋友,需要所有幼儿相互合作完成。此环节既是活动的重点,也是活动的难点,过程中发现部分幼儿不能区分左右,在传递过程中交换朋友总是遇到问题:交换朋友过程中两人行走的方向不一致,导致转圈时不能及时寻找到下一个新朋友,或找到新朋友后还会转身找刚才的朋友等等。这时需要幼儿在完成自己角色扮演的同时,发现同伴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在刚才的传递功力交换朋友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谁来帮助他?”活动中教师将问题抛给幼儿,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示范等方式积极主动帮助同伴纠错,相互合作互助促进游戏有效进行。此时,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合作解决问题,增强其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借助多种媒介,提升规则意识
游戏化韵律活动是以艺术活动方式进行的有规则游戏,将音乐、动作融入游戏的形式中,因此不只是“玩耍游戏”,更能表现高度的“秩序感”。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韵律活动中,无论是游戏前的交代还是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都应该发挥规则本身的教育功能。在“大家来学拳”活动中,教师借助对比突出的AB段音乐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的游戏情境中需要学习的内容,借助动作口令自然习得A段基本动作,为后面的单圈交换朋友做铺垫。在寻找下一任接班人游戏中,为了让幼儿明确接班人的角色扮演,使用幼儿认可的道具“师傅的帽子”表示师傅角色,游戏过程中角色清晰,提升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五、關注有效评价,培养学习态度
幼儿探究和尝试的质量,离不开教师的回应和有效评价。活动中教师需注重评价的艺术性,避免千篇一律的无价值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是关注幼儿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同时也是将个体经验通过语言描述转化为全体幼儿的学习榜样。在幼儿反复地探究和尝试过程中,教师的积极评价能够激发其更加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活动中。
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一次韵律活动就能奏效的,需要贯穿于幼儿的每日活动中。教师应从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入手,帮助他们逐渐养成积极主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乐于创造等良好品质,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在开展韵律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同的游戏情境更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探究。情境化教学直观、形象、生动,能激发幼儿的情绪,更符合其年龄特点,便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表现,使幼儿从一开始就置身于游戏化的活动情境之中。所以,教师可利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形象的肢体动作来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在韵律活动中,通过看图谱、倾听感受音乐、模仿或创编动作,引导幼儿大胆表现情境内容。在大班韵律“大家来学拳”活动中,教师以功夫熊猫为题材背景,创设寻找下一任接班人的情境,将功夫熊猫中幼儿感兴趣的几个生动的动物角色自然带入游戏中。借助对比突出、便于幼儿区分和辨别的AB段音乐,让幼儿在故事中进入师徒学拳的情境,大胆运用身体动作进行情境的再现与创编。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情境中幼儿能尽快融入活动场景,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投入到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感知音乐、表现音乐,调动其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自主表达与创造。
二、设置有效提问,激发主动探究
在“大家来学拳”活动中,由B段音乐模拟学习拳法动作时,教师借助图谱,通过语言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利用不同层次的提问激发幼儿主动发现、大胆表现。如,在学习第一套拳法时,因幼儿初步学习拳法,无从入手,教师设置了两个问题:鹤拳的翅膀是什么样的?它的腿又是什么样的?通过对鹤拳翅膀和腿部动作的提问,帮助幼儿关注细节,有目的性地去观察,便于其表现动作。在学习虎拳时,因动作难度逐渐递增,在提问环节,教师更加注重对细节的引导:虎拳的手部动作是什么样的?哪一只手在前面,哪一只手在上面?借助手部图标帮助幼儿区分左右表现手部动作,让幼儿在有效提问的基础上将教师的教学转化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主动性增强,表现更加生动形象。在学习过程中,提问的方式将活动内容由简到难展示,并在照顾到全体幼儿的基础上兼顾个体幼儿。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主动用动作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师幼互动融洽。
三、注重角色扮演,增强合作意识
在“大家来学拳”活动中,由刚开始的教师扮演师傅、幼儿扮演徒弟的角色学习,升级为寻找下一任接班人,幼儿角色由扮演徒弟向扮演师傅变化,不仅要掌握自己的角色要求,同时需要熟悉对方角色,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游戏。在游戏互动中,幼儿的责任感、主动性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游戏的快乐。特别是在A段圈上传递功力交换朋友,需要所有幼儿相互合作完成。此环节既是活动的重点,也是活动的难点,过程中发现部分幼儿不能区分左右,在传递过程中交换朋友总是遇到问题:交换朋友过程中两人行走的方向不一致,导致转圈时不能及时寻找到下一个新朋友,或找到新朋友后还会转身找刚才的朋友等等。这时需要幼儿在完成自己角色扮演的同时,发现同伴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在刚才的传递功力交换朋友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谁来帮助他?”活动中教师将问题抛给幼儿,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示范等方式积极主动帮助同伴纠错,相互合作互助促进游戏有效进行。此时,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合作解决问题,增强其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借助多种媒介,提升规则意识
游戏化韵律活动是以艺术活动方式进行的有规则游戏,将音乐、动作融入游戏的形式中,因此不只是“玩耍游戏”,更能表现高度的“秩序感”。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韵律活动中,无论是游戏前的交代还是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都应该发挥规则本身的教育功能。在“大家来学拳”活动中,教师借助对比突出的AB段音乐帮助幼儿了解不同的游戏情境中需要学习的内容,借助动作口令自然习得A段基本动作,为后面的单圈交换朋友做铺垫。在寻找下一任接班人游戏中,为了让幼儿明确接班人的角色扮演,使用幼儿认可的道具“师傅的帽子”表示师傅角色,游戏过程中角色清晰,提升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五、關注有效评价,培养学习态度
幼儿探究和尝试的质量,离不开教师的回应和有效评价。活动中教师需注重评价的艺术性,避免千篇一律的无价值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是关注幼儿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同时也是将个体经验通过语言描述转化为全体幼儿的学习榜样。在幼儿反复地探究和尝试过程中,教师的积极评价能够激发其更加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活动中。
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一次韵律活动就能奏效的,需要贯穿于幼儿的每日活动中。教师应从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入手,帮助他们逐渐养成积极主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乐于创造等良好品质,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