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孤独者”突围的失败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2062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卡夫卡的作品基调是冷色的,从《骑桶者》出发去挖掘背后的原因,卡夫卡所处的时代和他对社会的独特关照形成了其作品的特色。
  ◆关键词:卡夫卡;社会;孤独
  “卡夫卡作品的色调似乎是灰色的,揭示出人类普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人如何在世界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只剩下迷惘和绝望以及屈从”。作为卡夫卡短篇小说代表之一的《骑桶者》是如何展示这种灰色调的呢?笔者试从这点出发,对《骑桶者》进行另一种解读。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想苍天求助的人”。小说开篇描述了冰冷的现实世界。 “我”在这里是一个孤独的存在者,无名无姓,无职业,无亲朋好友,透过文本读者只能了解这是一个需要煤取暖的可怜人;在求取煤炭的时候,老板与老板娘似乎根本没有承认他的存在,老板只是说“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样来打动我的心”;但是却被老板娘给彻底否定了“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以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我”借煤的最终结果是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了”。从开始苦苦哀求到最后借煤失败,不难发现“我”与老板、老板娘始终没有面对面交谈。“我”仿佛和世界始终存在一段无法逾越的距离。小说主要借助“虚构”这一艺术手段,让读者有意识的探究发现“我”借煤的失败与采用的交流方式有极大关系,暗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无法正常沟通交流,呈现了人与社会隔绝的一面。
  “我”迫于生活困境,不得不去借煤,但是选择的方式是“骑桶”,为了向老板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但深入分析文本“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我”有求于人但依然不愿与人正面接触,为什么?“我”本身就排斥外界的一切,选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当老板娘毫不留情地用围裙把我“扇走”的时候,“我”的反应也再次证明我与外界的各个不入,“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我”为了生存——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被活活冻死——作为一个摈弃外界的孤独者,试图打破这种状况,然而却遭到了打击,于是“我”选择永远消失, “我”看上去是被扇走的,其实是我自己想跟这个世界再见,彻底放弃了现实世界。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这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其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如《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令我们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而《骑桶者》主人公的孤独感,其实正是卡夫卡自身孤独感的隐射,他的家庭、教育、社会,是卡夫卡成为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 “边缘人”“孤独人”。他试图突破这种孤独的包围,但屡遭失败,所以他選择享受孤独。“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这固然有创作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现实生活给予他的打击。所以纵观卡夫卡作品,其中往往会流露出独孤、恐惧、焦虑等等感受。从这一点来说,骑桶者借煤的失败经历,正是作者自身渴望摆脱内心孤独而不得的真实写照。
  关照当时现实社会,类似骑桶者或者说卡夫卡面临的生存困境者比比皆是,“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人类在理性主义的指导下雄心勃勃,以为通过自己的理性、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造世界能为人类带来普遍永恒的幸福。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整个人类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个人的自由也越来越受到肯定和保护,人类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似乎人类社会真的朝着那理想的方向发展。但人类理性的过渡膨胀使人类变得无知狂妄进而虚化了先前的精神信仰,并由此直接导致精神家园的丧失。随之社会竞争的激烈化,人类社会的机器化、物质化,个人在面对世界异化时,开始变得无能为力,要么人被物质化(异化)要么就在整个社会机器的运作下被压得粉碎!整个西方社会的精神世界陷入一片迷茫中,一个个个体在精神的虚空下不断被世界所异化,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加重了这种精神危机,并彻底破灭了人类的幸福之梦。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目光和感受认识着这个异化的世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批判着这个充满罪恶和丑陋的世界。也正是因此使得卡夫卡作品在现代社会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他文献
南湖水,清又清,  烟雨湖面起歌声。  红船破浪启航程,  顶风斗雨向前行。  南湖水,清又清,  湖上歌声真好听。  东方红呃太阳升,  句句唱得暖人心。  南湖水,清又清,  烟消雨散天清明。  爺爷摇船讲故事,  春天故事好好听。  南湖水,清又清,  撑支长篙试水深。  长篙撑进新时代,  红船稳稳向前进。  南湖水,清又清,  长篙敲出好乐音。  绿色湖水轻轻漾,  红船一路唱复兴。
期刊
◆摘 要:随着依法治国体系的逐渐完善,我们国家在法律建设方面变得越来越健全了,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民的真实诉求对很多的法律都进行了创新,这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民法典当中的人格权立法,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对这项立法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当然还有一部分规定目前为止还是以待考究的,但是已经做出的创新与改变极大的推动力我国法治社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也使人民的权利得到了相应的保障,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期刊
故事得从我的爷爷开始说起。我爷爷出生于1939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当中几乎很少出远门,对于他来说,家里似乎总是有着太多需要牵挂的事情。去年哥哥在广东买了房,接他与奶奶一同去广东住段时间,可是去了不到一周爷爷便就坐不住了,“整天就只能坐着看电视怎么行?”于是他就直念叨着要回家。家里的鸡啊鸭啊这么久都没人喂,怕是都给野惯了,一个个都往山里跑将来怕是就不好养了,更何况要是有人给偷了咋办。对了,还
期刊
◆摘 要:对于中国钢琴作品创作而言,“改编曲的出现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开拓了“新路径”,《百鸟朝凤》则是众多中国钢琴改编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百鸟朝凤》原本是反映大自然勃勃生机的一首鼓吹乐曲,它最初诞生于民间,主要是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国著名唢呐演奏家任同祥将《百鸟朝凤》改编为唢呐曲,利用唢呐粗犷、率真、灵活的特性,刻画并丰富了角色的艺术性。近代,钢琴随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我
期刊
◆摘 要:家庭教育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家庭教育在学习教育中的重要性,旨在让更多的家庭对孩子的学习重视起来。  ◆关键词:参与者;激发者;发现者;筛选者;合力者  2019年高考一位“高考红人”走进了我们的视线,她被誉为国民才女,“明星学生”和“诗词才女”,在清华大学2019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清华大学校长甚至是当众点名表扬这位才女,她就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霸,武亦姝。  武
期刊
对于泉州而言,海是永远的朋友。优越的海港资源和独特的泉州文化,创造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的奇迹。  为探寻宋元时期泉州海丝文化,我来到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我沿着广场上“海上丝绸之路”地图行走,目光被不远处“海丝盛景”的群雕所吸引,清源山上飞舞的“飞天”向我招手,当我走进群雕,身边的雕像都复活了,耳边传来喧闹的声音,定睛一看,原来我穿越来到宋元时期的泉州了。  东西塔下,乐者正在演奏南音,
期刊
◆摘 要:高校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是高校建设过程中的两个重点,当前高校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存在思想认识不高、制度缺位、融合方式方法欠佳等问题,需要在提高思想认识、优化治理结、完善制度保障、找准两者结合点等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高校党建;教学科研;融合  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高校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是高校建设过程中的两个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着紧密的理论与现实渊源。前者对后者既有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深化,同时又是对后者所面临挑战的现实回应。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续的必要条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结构性基础,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也框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
期刊
◆摘 要:斯通纳身上所表现出的涩感,是小说《斯通纳》的一大特色,它传达了一种赤子之心的纯粹美,堂吉诃德式的悲壮美与凡俗人生的隐喻美。  ◆关键词:斯通纳;涩;涩之美  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一书,阅读体验并不美好,好几次不忍卒读,可又不忍,总觉有根琴弦触动了自己的神经,笔者仔细品读,那就是——“涩”的感觉。说文中:“涩,不滑也”,有阻滞之感,一种使舌头不润滑的滋味,文字难读难懂。联系生活
期刊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工作者起码的师德。作为老师,只有关心爱护学生,教育中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把教育做到学生的心坎深处。  一天傍晚放学后,我和平常一样到教室去看一看,检查一下值日生的清洁,准备替学困生补补课。  进课室后,只见一切如常。清潔工作已开始,留下辅导的同学已开始专心做自己的事。然而,这表面的平静只持续了几秒钟。接下来的突发事件让我目瞪口呆:正在书写的小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