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到了高三,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呢?当我又迎来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学子们时,这个问题时常萦绕在脑际。
现在,通行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在让学生做题之前,先讲,讲深讲透;讲知识点的范围,列举历年高考中的题目;讲理解知识点的方法,列举出一二三;讲掌握知识点的方法,再列一二三;讲掌握知识点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常见错误等等。一讲就是一节课,甚至几节课。然后让学生做跟踪练习、知识点过关练习,做完以后批改。最后教师照着答案逐题讲解,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坠雾中,不知所措……但已顾不得了,因为按教学进度该进行下一个知识点了。于是又接着讲下一个知识点的范围、方法、注意事项、常见错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轮又一轮,我不禁问自己,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收益是什么呢?在一套又一套的训练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到底提升了多少?
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占用了,在教师的心目中,不讲学生就不会,不讲自己就显得没水平,只留下很少的时间让学生做题、思考、领悟。殊不知,解答练习题用不上他讲的所谓的“方法”,学生的错误也与他的“常见错误”风马牛不相及。学生既不可能掌握教师讲的方法,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做过的题目为什么对或错,更谈不上查漏补缺,吸取教训。每个知识点都如此恶性循环,教师费了很大力气备课、讲解,学生却收益很小。
不可否认,大题量的训练对提高语文成绩和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因为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练习题的形式来实施,但也不难发现,题量与成绩之间并不成正比。更容易发现的是做过的题目仍然出错,甚至考过的字音、字形、名篇名句仍然出错。为什么量的积累没有引起相应的质的变化呢?
由此,我认为高三语文复习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应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在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教师占据了课堂,占据了学生复习的主阵地,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做、去想、去记、去悟。我们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地讲解与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内容比方法重要”这句话用在语文复习上是千真万确的。比如辨析成语的方法,一从语境辨析,二从语意辨析,三从感情色彩辨析,四从来历辨析,五从语法作用辨析等等。试想,如果学生知道成语的来历,岂不就知道了它的意义?我们可以说如果学生准确掌握了成语的词义,就可以辨析出成语使用的正误。而要掌握成语的词义,非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查阅和记忆不可。又如讲“语言的得体”的方法,一要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二要考虑表达者与接受者的身份、特点,三要符合特定环境,四要符合表达的目的,五要符合表达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等等。这些都对,可涉世不深的学生不知道什么环境下说什么得体,面对什么对象怎么说得体。与其罗列这些方法,不如让学生在练习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就词语说词语,就得体说得体。
语文的知识系统性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完整有序,这就决定了语文练习题涉及的知识零散而不确定。再加上学生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即使不同的学生选了相同的答案,但对这些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掌握也不会完全相同。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查漏补缺、纠错匡正,才能使学生有所长进。否则,再好的掌握知识的方法、再多的常见错误的警示也无法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的讲解反成了浪费时间。
我们不妨把课堂的主角换成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地诵读名篇佳句吧,让他们在课堂上忘情地品味经典著作吧,让他们在课堂上纵情地领悟时代美文吧……让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高三的教室,让会心的微笑荡漾在每个学生的脸上,让陶醉的心灵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在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每种方法的落实也离不开学生的活动,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懂、去悟、去想、去用,一切都会落空。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不等于“放羊”,教师永远是教学目的的实施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只是因为复习课教学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的提高性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主,只有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去讲,才能提高教学成绩。
现在,通行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在让学生做题之前,先讲,讲深讲透;讲知识点的范围,列举历年高考中的题目;讲理解知识点的方法,列举出一二三;讲掌握知识点的方法,再列一二三;讲掌握知识点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常见错误等等。一讲就是一节课,甚至几节课。然后让学生做跟踪练习、知识点过关练习,做完以后批改。最后教师照着答案逐题讲解,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教师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坠雾中,不知所措……但已顾不得了,因为按教学进度该进行下一个知识点了。于是又接着讲下一个知识点的范围、方法、注意事项、常见错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轮又一轮,我不禁问自己,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收益是什么呢?在一套又一套的训练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到底提升了多少?
显而易见,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占用了,在教师的心目中,不讲学生就不会,不讲自己就显得没水平,只留下很少的时间让学生做题、思考、领悟。殊不知,解答练习题用不上他讲的所谓的“方法”,学生的错误也与他的“常见错误”风马牛不相及。学生既不可能掌握教师讲的方法,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做过的题目为什么对或错,更谈不上查漏补缺,吸取教训。每个知识点都如此恶性循环,教师费了很大力气备课、讲解,学生却收益很小。
不可否认,大题量的训练对提高语文成绩和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因为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练习题的形式来实施,但也不难发现,题量与成绩之间并不成正比。更容易发现的是做过的题目仍然出错,甚至考过的字音、字形、名篇名句仍然出错。为什么量的积累没有引起相应的质的变化呢?
由此,我认为高三语文复习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应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在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教师占据了课堂,占据了学生复习的主阵地,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做、去想、去记、去悟。我们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地讲解与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内容比方法重要”这句话用在语文复习上是千真万确的。比如辨析成语的方法,一从语境辨析,二从语意辨析,三从感情色彩辨析,四从来历辨析,五从语法作用辨析等等。试想,如果学生知道成语的来历,岂不就知道了它的意义?我们可以说如果学生准确掌握了成语的词义,就可以辨析出成语使用的正误。而要掌握成语的词义,非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查阅和记忆不可。又如讲“语言的得体”的方法,一要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二要考虑表达者与接受者的身份、特点,三要符合特定环境,四要符合表达的目的,五要符合表达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等等。这些都对,可涉世不深的学生不知道什么环境下说什么得体,面对什么对象怎么说得体。与其罗列这些方法,不如让学生在练习中、在具体的语境中就词语说词语,就得体说得体。
语文的知识系统性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完整有序,这就决定了语文练习题涉及的知识零散而不确定。再加上学生知识、能力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即使不同的学生选了相同的答案,但对这些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掌握也不会完全相同。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查漏补缺、纠错匡正,才能使学生有所长进。否则,再好的掌握知识的方法、再多的常见错误的警示也无法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的讲解反成了浪费时间。
我们不妨把课堂的主角换成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地诵读名篇佳句吧,让他们在课堂上忘情地品味经典著作吧,让他们在课堂上纵情地领悟时代美文吧……让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高三的教室,让会心的微笑荡漾在每个学生的脸上,让陶醉的心灵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在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每种方法的落实也离不开学生的活动,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懂、去悟、去想、去用,一切都会落空。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不等于“放羊”,教师永远是教学目的的实施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只是因为复习课教学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的提高性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主,只有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去讲,才能提高教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