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文章如同下棋,布局好即占得先机,成功了一半。作文中,谋篇布局同样重要,精巧新颖的布局,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格局,使人读来拍案叫绝。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受文化底蕴、思维逻辑等方面的影响,谋篇布局能力不强,作文往往遵守着起因、经过、结果的老三段布局,平淡如水。怎样才能使小学生作文也具有跌宕起伏的布局、引人入胜的情节呢?
  一、悬念迭生,引人入胜变结构
  每个人都喜欢看一波三折的故事,越是扣人心弦,越能激起阅读的欲望。小学生在习得谋篇布局的技巧时,先将与主题相关的素材一一列出来,运用技巧,合乎逻辑性与科学性地安排素材,使作文读来悬念迭生,引人入胜。
  1.设置悬念。悬念,即文章中的包袱,需要全篇布局酝酿,方能使悬念扣人心弦。在悬念揭晓的时刻,给人以原来如此之感,便说明悬念设置得恰到好处。积累的素材越多,越利于设置悬念。在习作辅导中,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准备好的素材按照与主题关系的远近逐条列出,甄选出对主题有直接表现力的素材,作为全篇文章的悬念。如在为小鸡“接生”的趣事,学生将小鸡是卵生的结论作为谜底,设置“接生”的内容作为全篇的悬念,使人读来忍俊不禁。
  2.巧变结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结构重在顺序的编排,同样的素材,同样的文章,结构不同,则效果截然不同。学生在写“接生”的趣事时,如此安排全篇结构:(1)开篇写景,引起回忆;(2)小鸡快出生时,“我”打算帮小鸡的忙;(3)“我”帮小鸡剥掉蛋壳,却反被母鸡啄伤;(4)揭示小鸡只能孵化的真相;(5)“我”见到自己“接生”的小鸡死去了,后悔不已。这样的谋篇布局遵从逻辑思维顺序,中规中矩,缺乏新意。如将(5)移至(1)的位置,以倒序的方式展开,提出疑问,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使作文增趣不少,平淡中透出诙谐,增添喜剧效果。
  二、先抑后扬,拨开云雾见月明
  有些文章非读到结尾不能晓其结果,还有些文章通篇阴云密布,却在最后一刻见到柳暗花明。古人作文讲求起承转合,不无道理。文章结构不能始终保持一个基调,需要转折,这样读者的情绪才会跟随作者的脚步,忽而悲,忽而喜,忽而哭,忽而笑。
  这一类文章结构既有转折之意,又含递进关系。前半部写事件如何糟糕,然后突然话锋一转,奇迹出现,或谜题解开。从读者的情绪代入角度分析,先抑后扬的叙事风格,有助于读者酝酿情感,跟随作者的情绪变化,融入文章之中。仍以上述作文为例,文章的前半部分写“我”的好心办了坏事,从叙事结构来看,叙述了“我”为小鸡“接生”的过程,从萌生主意到一步一步地实施,层层深入。紧接着写母鸡前来保护小鸡,啄了“我”,暗示了“我”的做法触犯到了母鸡的利益。这一处转折,使“我”从助人者变成了害人者。此时,读者的情绪积淀已然到位,“我”顺势话锋一转,借家长之口揭晓谜底,原来是因为“我”不了解小鸡是孵化而生的常识。全文虽然突出了“趣”字,但结尾处点出“我”的懊恼,特别是见到刚出生的小鸡死去时,全文的落点归结到“我”的同情心上,提高了文章的认知高度,增加了人文色彩。从文章的逻辑性来分析,虽然采用倒叙写法,但写“我”从无知进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突出了先抑后扬的布局特色。
  三、平地起波澜,矛盾冲突引高潮
  作文布局中,真正的曲折并非有意而为,而是无意之中的巧合与误会。故事推演愈是平淡,愈能激发误会的产生,而矛盾作为结构布局中的强烈冲突,往往是高潮部分的必备素材,但矛盾的产生要符合逻辑,符合人的思维发展。
  1.平淡中见误会。误会,如同平地起波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它如同文章中安插的一只手,随时预备着扭转乾坤。误会需要制造,是正常逻辑思维撞击后产生的错位。在上述例文中,从“我”的逻辑思维角度出发,从帮助小鸡出生到剥掉蛋壳,是一个正常的思维过程,是“我”运用仅有的生活常识思考的结果。但从小鸡出生的客观现实来看,“我”的善意行为违背了鸡的生理规律,没能救它们,反而害了它们。从母鸡的角度来看,保护幼崽,反击“侵略者”是正常的舐犊之情,毋庸置疑。这三条路线,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都没有错,但组合起来,却成就了一场误会,一场因为错位而产生的误会,这便是平淡之中的误会。
  2.矛盾中见巧合。很多文章都有“无巧不成书”的情节设计,可见巧合与矛盾冲突相伴。但巧合需要设置,需要铺陈、伏笔。安排巧合,是作文当中较高的技巧。安排不好,会给读者生硬做作之感;安排得合理,则需要匠心独运地设计。如上述例文中,在公鸡与母鸡都不在鸡窝的时候,恰巧有小鸡要孵化,这是一种特定的巧合,在开篇即设定好。而母鸡看到“我”在剥蛋壳,以为“我”害死尚未孵化的小鸡,便前来算账,这一点属于情理之中的巧合,是“我”认知到问题所在的重要转折,也是全篇矛盾冲突被激化的关键点。
  很多学生认为,作文是写给教师的,实则不然,作文首先要感动自己,其次才是打动教师与其他同学。作文能否做到发乎情形于言,关键在于谋篇布局。何处设置屏障,何处平铺直叙,何处高潮迭起,全赖于谋篇的智慧、布局的技巧。尽管小学生的词汇量不多,但只要布局新颖,敢于想象,作文照样能呈现出波澜起伏的精彩。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初读过程中,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之美;强化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以教师智慧的点拨与引导、平等的对话与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增强学生的内在体验。古诗教学要扣题链接,寻找诗歌内隐的画面;实践表达,撰写图情交融的境界;聚焦意象,在思索中延续丰富的意蕴。  [关键词]对话体验 古诗教学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习作教学要把握宏观目标序列,并在这基础上寻求基于习作样本的微观序列。微观序列既是对教材宏观序列的补充,也是基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写作引导。教师要从学生习作样本中寻找生长点,适度选择角度确定小目标,并基于序列进行微教学,使学生的习作知识、能力不断提高,渐进发展。  [关键词]习作教学;习作序列;微习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二学段的写作教学的要求是:(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
[摘 要]“言意兼得”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宗旨。然而,由于我们太在乎学习的结果,导致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感知语言的意义,在开放的方式中享受精神的魅力,充分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获得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阅读课堂 教学片断 语言 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09 
[摘 要]以“完整的课堂观”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如何让学习在课前真正发生?在课上如何构建“基于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话分享”的最佳学力课堂呢?在课后又如何让学习继续延展?力图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有力地影响儿童“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学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先学;导问;分享;延展;学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情感浓郁、描绘细腻、蕴含哲理的叙事散文。近十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聚焦学习活动这一环节,分别以学习活动目标的达成、学习活动的方式、学习活动的结构、学习活动的评价等为切入点,试图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十年以来学习活动进行对比研究,给人启示。  [关键词]学习活动 文献综述 珍珠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的机会还给学生,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的必然规律。生本课堂的关键是什么?倾听是第一要义,交响是第二要义,反刍是第三要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本课堂;倾听;交响;反刍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语文的特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习表达,指向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领悟写法,指向的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体悟风格,指向的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言意融合,指向的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只有在“语用”的沃土上,核心素养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微博是一种新型的写作方式,短小精悍,但不失精彩。通过微博的读写、经典文学作品的仿写,以及师生的“调侃”和活动作文课的协同,作文教学妙趣横生,令许多个性鲜明的真实表达不断涌现。  [关键词]微博 经典 童趣 个性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72  施耐庵的《水浒传》第四回写道:“酒中贤圣得人传,人负邦家因酒覆
[摘 要] “文眼”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课眼”,并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教学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桂花雨》一课,教师可通过复活“文眼”语言,再现“文眼”意境,拓展“文眼”诗意等手段,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理解课文内涵。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眼 文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3  “诗眼”“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