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突出、思维活跃、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如何立足课堂这个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品质,是当前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重视的课题。
1. 探索规律,乐趣无穷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人们的先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有了“兴趣”,学习就变为主动,记忆就会深刻,就会给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如:蜜蜂建造的蜂房,它表现的是奇妙的数学图形——正六边形的构成,这种蜂房消耗最小的材料,这里竟还有一个节约的数学道理在里面。又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就告诉学生,请你们来考老师,你们随意说一个大于3的自然数,由老师来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整除。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了许多大于3的数来“考老师”,但经过多次“考试”未能“考倒”老师。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很奇怪、很有趣,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于是达到“我想学”的最佳心态。老师的本领感染了学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愉悦轻松地同老师一起探索数学奥秘。
2. 鼓励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1)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我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老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敢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素质。
(2)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我经常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有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3)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集中思维能力。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知识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培养总结能力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让学生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3. 实施“生活数学”,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去100时要再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考: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条97元的裙子,妈会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就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从而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 激励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学习过程的回顾,是将所学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系统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对这一过程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流于形式,要留给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的时间,培养反思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会的?”“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發?”“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还有哪些疑难?”“你还有哪些内容和方法没有掌握好?”等问题来小结课堂学习内容。这样让学生自己欣赏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欢乐,并对为什么取得这样的成绩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延伸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每位老师结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多方引导,贯穿于整个教学教程中。
收稿日期:2012-12-18
1. 探索规律,乐趣无穷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人们的先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有了“兴趣”,学习就变为主动,记忆就会深刻,就会给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如:蜜蜂建造的蜂房,它表现的是奇妙的数学图形——正六边形的构成,这种蜂房消耗最小的材料,这里竟还有一个节约的数学道理在里面。又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就告诉学生,请你们来考老师,你们随意说一个大于3的自然数,由老师来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整除。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了许多大于3的数来“考老师”,但经过多次“考试”未能“考倒”老师。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很奇怪、很有趣,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于是达到“我想学”的最佳心态。老师的本领感染了学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愉悦轻松地同老师一起探索数学奥秘。
2. 鼓励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1)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我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老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敢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素质。
(2)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我经常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有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3)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集中思维能力。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知识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培养总结能力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让学生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3. 实施“生活数学”,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去100时要再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考: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条97元的裙子,妈会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就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从而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 激励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学习过程的回顾,是将所学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系统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对这一过程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流于形式,要留给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的时间,培养反思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会的?”“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發?”“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还有哪些疑难?”“你还有哪些内容和方法没有掌握好?”等问题来小结课堂学习内容。这样让学生自己欣赏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欢乐,并对为什么取得这样的成绩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延伸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每位老师结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多方引导,贯穿于整个教学教程中。
收稿日期:201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