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hank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突出、思维活跃、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如何立足课堂这个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品质,是当前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重视的课题。
  1. 探索规律,乐趣无穷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人们的先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有了“兴趣”,学习就变为主动,记忆就会深刻,就会给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如:蜜蜂建造的蜂房,它表现的是奇妙的数学图形——正六边形的构成,这种蜂房消耗最小的材料,这里竟还有一个节约的数学道理在里面。又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就告诉学生,请你们来考老师,你们随意说一个大于3的自然数,由老师来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整除。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了许多大于3的数来“考老师”,但经过多次“考试”未能“考倒”老师。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很奇怪、很有趣,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于是达到“我想学”的最佳心态。老师的本领感染了学生,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愉悦轻松地同老师一起探索数学奥秘。
  2. 鼓励学生生疑、质疑、解疑
  (1)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我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老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敢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素质。
  (2)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我经常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有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3)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集中思维能力。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知识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培养总结能力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让学生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3. 实施“生活数学”,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去100时要再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考: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条97元的裙子,妈会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就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从而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 激励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学习过程的回顾,是将所学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系统的过程,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延伸。因此,教师对这一过程既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流于形式,要留给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的时间,培养反思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是怎样学会的?”“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通过学习你得到了什么启發?”“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还有哪些疑难?”“你还有哪些内容和方法没有掌握好?”等问题来小结课堂学习内容。这样让学生自己欣赏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欢乐,并对为什么取得这样的成绩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延伸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每位老师结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多方引导,贯穿于整个教学教程中。
  收稿日期:2012-12-18
其他文献
【摘 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在建立饱含人文色彩的师生关系、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拓宽思维空间, 提高创新能力和搭建展示人文素质的多彩舞台几方面贯彻人文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期刊
【摘 要】数学因其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等特点,所以学习起来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教学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思维,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运用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列举了三个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途径,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理念;新途径  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
期刊
【摘 要】创新能力是新时代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今后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化、现代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没有创新能力,将无法适应今后的工作。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每个学科的老师都应该重视的。本文主要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适应新时代  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人皆有之。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体现。新课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为重点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特别是作文的批改,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通过合理分组、合作探究、学生自评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 激發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合作探究;自评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对学生来说 ——作文
期刊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数学的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1.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期刊
《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突破传统教学,锻炼学生的心理,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
期刊
历史教育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实施历史开放性教学的关键在教师,没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开放意识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开放性教学的实践。  1. 历史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  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是指历史教学内容要由教材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适度拓宽。教学内容的主体是作为教科书的教材。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
期刊
改革历史课教学,首先要坚持从创新教学手段开始。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无比重大。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无疑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潜力,提高其创新能力,是现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我积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培养。  1. 改变过去落后的教育教
期刊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所以,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兴衰。既然教师的劳动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教师的劳动有赖于自己的知识、才能、情感、理想和人格包括道德品质,那么,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一个有责任的人。但教师也会有自己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来自领导同事的评价  (1)本班男同学多,喜欢打闹,集会和课间休息、以及晚就寝,常挨批评,一说,就是:
期刊
【摘 要】根据高中教学大纲的要求,实验课的教学既是高中物理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仅将实验原理现象和公式推导的过程靠教师演示实验来讲解,这样学生只能被动地获得灌输性的知识;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后,将现代教育技术带入了崭新阶段,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这种教学手段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根据实际的经验,探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期刊